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是否能有效地治疗放射性颞颌关节功能障碍。方法对放疗引起张口困难而致门齿距〈3cm的43例鼻咽癌首程放疗后患者进行IFN-γ治疗的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配对t检验,自IFN-γ治疗开始日起计算6个月、1年、1.5年和2年门齿距并与IFN-γ治疗前门齿距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患者门齿距增宽至≥3cm者,1,2,3,6个月,1年和2年时分别为27.9%,41.9%,51.2%,62.8%,55.8%和44.2%。张口困难较疗前明显改善。但1年和2年时门齿距较6个月时有缩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IFN-γ治疗疗效与疗前门齿距情况,用药时间长短和或距放射治疗结束时间相关。讨论干扰素-γ具有一定的改善患者张口困难的作用,但随着治疗结束时间的延长,张口困难又有进展。因此,何时用药和用药时间长短以及如何巩固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早期康复训练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XH  Liao YP  Tang JT  Zhou JM  Wang GH 《癌症》2007,26(9):987-990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效果良好,大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但张口困难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接受鼻咽癌根治性放疗的10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从放疗即日起开始康复指导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放疗结束出院后继续自行训练.根据放疗后1个月康复训练问卷评分分为康复训练组和观察组,能完成指导训练75%以上的纳入康复训练组,其余的为观察组.在放疗后1个月和放疗后1年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在放疗后1个月和1年,康复训练组与观察组康复训练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80±3.02 vs. 4.75±1.90,9.00±2.67 vs.2.20±0.82,P<0.05).康复训练组放疗后1个月与1年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44.1%和51.5%;而对照组相应为60.0%和85.0%.康复训练组放疗后门齿距缩小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放疗后1个月与放疗前门齿间距差比分别为(0.50±0.48)cm和(1.20±0.74)cm(P<0.05),放疗后1年与放疗前门齿间距差比分别为(0.58±0.62)cm和(2.42±0.84)cm(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地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并减轻其程度.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防治放射性张口困难,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后颞颌关节损伤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Liu Y  Chen M  Zhao C  Lu LX  Han F  Bao Y  Huang SM  Deng XW  Lu TX  Cui NJ 《癌症》2007,26(1):64-67
背景与目的:放射性颞颌关节损伤是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张口时门齿距缩小.严重的张口困难可影响进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量化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张口困难的情况,探讨颞颌关节放射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2月至2003年2月,14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调强放疗,放疗总剂量63~77 Gy,分次剂量为每次2.27~2.80 Gy,总疗程时间31~86 天.放疗前及放疗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分别用直尺测量患者门齿距.结果:全组1、2、3年累积生存率为97.26%、94.83%、92.04%.颞颌关节平均剂量17.99~51.36 Gy.Ⅰ~Ⅱ级张口困难发生率4.73%,未观察到Ⅲ级和Ⅳ级颞颌关节损伤.结论:调强放疗技术使颞颌关节受照剂量显著下降,放疗后发生严重张口困难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木塞支撑加张口锻炼预防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作用.方法:83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初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2例,放疗开始即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木塞支撑加有一定强度的张口功能锻炼;对照组41例没有规定张口强度,仅行一般张口功能锻炼.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个月和以后的每3-6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观察门齿距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放疗后张口缩小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47±0.94) cm、(1.16±0.83) cm ,(P<0.01).结论:在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同时,行木塞支撑加张口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放疗所致的张口困难.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情况,探讨影响放射颞颌关节损务伤的有关因素。方法:选择352例常规分割放疗结束后≥6个月的鼻咽癌病例,所有病例颞颌关节受照总剂量为51.90-78.89Gy,总疗程35-141天。以门齿距为观察张口困难的指标,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张口困难发生率与颞颌关节受照剂量关系采用二元曲线拟合,多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全组张口困难发生率58.5%,重度张口困难发生率7.1%;颞颌关节受照剂量为51.90-60.00Gy、>60.00-70.00Gy、>70.00-78.89Gy的病人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46.4%、53.5%和62.3%(P=0.050);放疗后坚持张口锻炼和未锻炼者发生率分别为51.6%和61.7%(P=0.028);年龄≤42岁组和>42岁组发生率分别为54.1%和62.7%(P=0.040);颌关节受照剂量、张口锻炼与否和年龄大小是放射性颞颌关节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鼻咽癌病人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较高,颞颌关节受照剂量、张口锻炼和病人年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鼻咽靶区全部剂量都从两颞侧给予的照射方法应设法予以改进,放疗后应嘱咐病人坚持张口锻炼。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颞颌关节损伤的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量化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张口困难,并分析颞颌关节放射损伤的情况.方法 2001年2月至2004年10月,211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调强放疗,处方剂量68 Gy,分次量2.27Gy/次,中位总疗程时间43 d(31~86 d).放疗前、放疗后6个月和每年测量患者最大门齿距.结果 全组1、3、5年生存率为97.1%、90.7%、79.1%.颞颌关节区平均剂量6.18~51.36 Gy.1级张口困难发生率为5.2%(11例),2级为0.5%(1例,该患者因局部复发接受二程放疗),未观察到3、4级颞颌关节损伤.结论 调强放疗技术使颞颌关节受照剂量显著降低,从而有效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张口功能锻炼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张口功能锻炼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 根据85例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功能锻炼执行情况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指导组在放疗开始后即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按一定的时间和强度进行张口功能锻炼;对照组在无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完成张口功能锻炼。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19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 指导组放疗后张口缩小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 .6 7±0 .6 5 )、(1.6 2±0 .79)cm(P <0 .0 1)。结论 张口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并减轻其程度。良好的指导和监督对提高功能锻炼的效果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简易功能锻炼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张口锻炼对鼻咽癌患者常规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选取54例常规放疗的首诊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研究组在首次放疗即根据既定的张口锻炼时间和强度长期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张口锻炼未做具体时间和强度规定.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2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 研究组放疗后门齿间距缩小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张口锻炼可有效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程度及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鼻咽癌常规放疗与调强放疗的远期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将16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常规放疗组和调强放疗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调强放疗组远期口干、颈部纤维化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远期张口受限、放射性龋齿和听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放疗组4~7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放疗,远期生存率高于常规放疗,远期疗效优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咽癌(NPC)患者颞下颌关节(TMJ)功能锻炼对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 对43例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82例行常规二维放疗的NPC患者,根据其临床功能锻炼执行情况分别各自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放疗开始后即在医务人员指导和监督下进行TMJ功能锻炼;对照组首次指导后在无专人监督下让其自行完成功能锻炼。在放疗前和放疗结束后2年内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两研究组和两对照组患者的门齿距大小。结果 3DCRT研究组和对照组放疗后张口缩小程度分别为(0.64±0.59)cm和(0.81±0.64)cm(P>0.05)、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8.1 %(2/24)和21.1 %(4/19)(P>0.05);常规二维放疗研究组和对照组放疗后张口缩小程度分别为(0.72±0.65)cm和(1.64±0.73)cm(P<0.01)、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9.0 %(8/42)和47.5 %(19/40)(P<0.01)。结论 临床TMJ功能锻炼方法可减轻NPC患者放疗后张口缩小程度并降低其发生率,特别是对于行常规二维放疗的NPC患者显得尤为明显和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穿心草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防治效果。方法:将140例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放疗+穿心草煎水含服)和对照组(放疗+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反应的时间及反应程度,放疗结束时不同病灶残留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时问分别为(13.1±2.03)天及(10.5±1.69)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开始至第2周末两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第3、4、5、6、7周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平均放疗时间分别为(52.43±3.18)天及(61.1±2.03)天,(P〈0.05);实验组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现黏膜反应的时间要晚。放疗结束时两组患者鼻咽部及颈部病灶残留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穿心草煎水含服可以延缓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的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鼻咽癌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耳聋的影响因素探索耳聋的处理方法。方法:观察22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耳聋的发生情况,对耳聋者鼓室行穿刺抽液。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鼻咽肿瘤T分期、侧壁侵犯、放疗前分泌性中耳炎等因素与放疗后出现耳聋的关系。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耳聋的发生率为46.82%,放疗后6个月内发生率为52.42%。患者性别、年龄、鼻咽肿瘤T分期等因素对放疗后耳聋的发生无显著性影响(P〉0.05),肿瘤侵犯鼻咽侧壁和放疗前有分泌性中耳炎与放疗后耳聋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结论:肿瘤侵犯鼻咽侧壁和放疗前有分泌性中耳炎是放疗后耳聋的危险因素。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耳聋的处理目前比较好的是重复鼓室穿刺抽液配合适时倒佩戴助听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调强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分布的特点。方法:采用Varius6.0治疗计划系统,对28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调强适形放疗计划。分别观察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度、肺V20、V30和脊髓受量等指标,并对肺受照体积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临床靶区(CTV)靶体积内的剂量均匀度为93% ~103%,脊髓平均受量为处方剂量的22.5%,最大受量为63.1%;肺V20和V30分别为(24.1±63)%和(16.1±5.0)%;急性放射性肺炎0、1、2、3和4级发生率分别为64.3%、25.0%、7.1%、3.6%和0;放射性肺炎组V20和V30分别为(27.8±7.4)%和(19.1±8.4)%,无放射性肺炎组V20和V30分别为(16.3±4.2)%和(9.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食管癌术后调强适形放疗技术靶区剂量分布均匀,肺和脊髓等正常组织受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conformalradiotherapy,3D-CRT)和五野调强放射治疗(5-field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5F—IMRT)以及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olumetricmodulatedarctherapy,VMAT)计划的剂量学特点,探讨直肠癌术前适形放疗理想的计划模式。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2—01—17—2012—07—23收治的12例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对12例患者统一规定直肠癌术后辅助性放疗的·临床肿瘤体积(clini—caltargetvolume,CTV)范围,设定计划靶体积(planningtargetvolume,PTV)为CTV外放:头脚方向0.9cm,侧方0.8cm,前后方0.7cm。分别进行3D-CRT、5F-IMRT及VMAT计划设计,比较3者靶区剂量分布特点以及小肠、膀胱和双侧股骨头的受照射剂量及体积。结果:3D-CRT计划PTV2的适形指数(conformityindex,CI)为0.623±0.074,5F-IMRT计划为0.699±0.059,VMAT计划为0.710±0.060,5F—IMRT及VMAT计划PTV2剂量分布的适形性优于3D-CRT计划,F=6.103,P=0.006;3D-CRT计划PTVl的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index,HI)为1.063_4-0.012,5F—IMRT计划为1.046±0.011,VMAT计划为1.047±0.010,5F-IMRT及VMAT计划PTVl剂量的均匀性亦优于3D-CRT计划,F=5.980,P=0.006。VMAT中小肠接受剂量〉35Gy照射体积(V35)为(8.61±6.43)%,优于3D-CRT的(11.94±9.22)%及5F-IMRT的(10.43±6.81)%,F=0.602,P=0.008;VMAT中小肠接受剂量〉40Gy照射体积(V40)为(5.63±4.68)%,优于3D-CRT的(7.64±6.18)%及5F-IMRT的(6.65±5.42)%,F=0.437,P=0.049;VMAT中小肠接受剂量〉45Gy照射体积(V45)为(2.79±2.69)%,优于3D-CRT的(5.09±4.50)%及5F-IMRT的(3.40±3.36)%,F=1.127,P=0.036。3D-CRT膀胱5%体积所受最低剂量(D5)、接受剂量〉30Gy照射的体积(V30)均小于5F-IMRT及VMAT,F值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适形调强放疗(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患者口咽危及器官勾画方法、口咽黏膜毒副反应防治与受照剂量-体积的关系。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89例初治NPC患者进入研究,患者均接受适形调强放疗。口咽及下咽勾画为危及器官。放疗前及放疗中每周观察并评价咽喉部黏膜反应程度,定期随访患者口咽、下咽黏膜恢复情况,并结合口咽、下咽剂量体积直方图( dose-volume histogram,DVH)进行分析。结果:口咽受照射的平均剂量为(4743.1±574.1)cGy(3469.5-6121.7cGy),下咽的平均剂量(4284.3±491.8)cGy (2867.6-6452.3cGy),0-4级急性口咽黏膜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5.7%、74.3%、8.9%、1.1%、0%。放疗过程中口咽黏膜反应与口咽受照平均剂量、V40、V45、V50呈正相关(P〈0.01)。ROC曲线得出口咽受照射平均剂量诊断显著,放射性口咽黏膜炎的最佳临界点为4890.2cGy,曲线下面积为0.869(P〈0.01)。结论:患者放射性口咽黏膜炎与口咽受照体积、剂量显著相关,建议口咽平均剂量小于4890cGy,下咽小于40-45Gy,同时应尽量减少50Gy以上剂量照射的体积。正确勾画口咽、下咽范围,综合口咽受照平均剂量和剂量体积,优化决定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对减少放射性口咽、下咽黏膜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评估多西他赛+奥沙利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的影像学疗效。方法:2011年8月到2015年5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鼻咽癌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法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调强放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化疗,两组都治疗并观察患者4个周期。结果:在客观缓解率方面,观察组达到75.0%,而对照组是57.5%,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的血象异常、肝肾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CEA水平分别为(9.99±6.30) ng/ml和(14.29±8.14) ng/ml,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7.83±11.93) ng/ml和(27.81±10.82) ng/ml,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CEA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是(19.33±2.78)个月,对照组是(14.98±3.14)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要长(t=6.482,P<0.05)。结论:多西他赛+奥沙利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能提高患者的影像学评估效果,促进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下降,不会增加毒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应用于宫颈癌治疗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剂量学特点、治疗效果及在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06—01—2012—12—30临沂市肿瘤医院(65例)和山东省肿瘤医院(51例)接受全程IMRT或适形放疗(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CRT)治疗的116例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56例宫颈癌治疗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接受全程IMRT,给予PTV剂量(58~69)Gy/(29~30)次,2.0~2.3Gy/次,中位剂量63.5Gy,随机选择10例患者,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IMRT和常规放疗(CRT)计划设计,拟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比较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随机选择同期接受CRT(60例)患者,比较IMRT和CRT的靶区剂量、疗效、急性和晚期毒副作用及生存率。结果:56例患者均完成全程IMRT,95%的等剂量曲线可以覆盖99%的PTV体积,IMRT与拟行CRT计划比较,IMRT计划中小肠(t=2.958,P=0.016)、肾脏(t=14.438,P〈0.001)和脊髓(t=34.511,P〈0.001)受照射剂量明显降低,靶区剂量明显提高,t=20.924,P〈0.001,IMRT组的急性和慢性毒副作用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完全缓解率(x2=11.048,P=0.001)、部分缓解率(x2=5.893,P=0.015)和总有效率(x2=32.251,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30,P=0.002。结论:IMRT对宫颈癌治疗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邻近危及器官得到保护,临床疗效满意,毒副作用明显减少,有效率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患者血清CRP和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方法:用自动生化分析仪INMAGE测定血清CRP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3(C3)、补体4(CA.)量。放射治疗后同时间段,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放射性肺炎和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血清中CRP分别为5.54±4.00和1.80±1.78,两者有显著差别(P〈0.001),放射性肺炎的程度与血清CRP呈正相关(r=0.62,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两组间无显著差别。结论:放射性肺炎患者血清CRP明显升高,CRP对诊断放射性肺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王湘连  张立波  姚晔 《中国肿瘤》2014,23(5):426-429
[目的]分析影像引导在降低乳腺癌放疗摆位误差中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乳腺癌28例采用调强放疗,肿瘤剂量为50Gy,保乳患者瘤床加量10Gy。采用影像引导放疗,放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校正后记录摆位误差,治疗床纠正后再行CBCT扫描,记录摆位误差,比较两次摆位误差。[结果]患者治疗前左右方向(x轴)、头脚方向(Y轴)和腹背方向(Z轴)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4±0.21cm,0.44±0.32cm,0.20±0.2lcm,治疗床纠正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08cm,0.08±0.08cm,0.06±0.09cm,两组误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6—12个月,28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放射性心肺损伤。急性皮肤反应1级10例,无2级及2级以上反应。[结论]CBCT引导乳腺癌调强放疗降低了摆位误差,提高了放疗精度.正常组织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