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心绞痛病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有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 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脉造影。结果 :心梗前有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严重 ,累及血管支数多 ,病变形态复杂 ,侧支循环丰富 (P <0 0 5 )。结论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14例初发AMI患者,按既往有无心绞病史分为A组(有心绞病史)、B组(无心绞痛史)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A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B组(P<0.05)。2)A组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 Ⅱ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率无明显差异。3)心功能情况: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的AMI患者近期预后较好,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缺血预适应(IP)机制有关,既往心绞痛对AMI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梗死后早期心绞痛(PIA)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防止梗死面积扩展或发生再便,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活率。方法分析AMI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不同心功能状态下PIA的发生率、发作诱因及发作时心电图改变等。结果PIA发生率为20.9%。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心功能状态及高血压有关。结论多支病变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功能Ⅲ-Ⅳ级及并发高血压者,PIA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合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AMI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鸣  陈忠  刘乃丰  方瑛 《现代医学》2010,38(1):11-14
目的:探讨已建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特征。方法:82例确诊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侧支循环分为有侧支循环组32例和无侧支循环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和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患者吸烟比例(21.88.%13548.00%,P〈0.05)、饮酒比例(12.50%粥34.00%,P〈0.05)、糖尿病比例(9.38%傩32.00%。P〈0.05)及心源性休克比例(6.25%傩24.00%,P〈0.05)均较低。梗死前心绞痛比例(65.63%傩38.00%,P〈0.05)及左室射血分数值[(61.05&#177;7.85)%绑(55.84&#177;13.95)%,P〈0.01]有侧支循环组显著高于无侧支循环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侧支循环组多支病变比例(66.67%傩52.00%,P〈0.05)及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比例(59.38%傩30.00%,P〈0.01)显著高于无侧支循环组。结论:吸烟、饮酒及糖尿病不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侧支循环的形成有利于保存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是一种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h-8周之内,再次出现的心绞痛。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较为严重或有多支冠脉病变。梗死后心绞痛除有冠状动脉闭塞病变外,尚有相应部位的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梗死后心绞痛是再梗死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大多患者在24h内胸痛停止。若在发病24h后或50天内发作心绞痛,称梗死后心绞痛(PIA)。其发生率较高,一般占全部急性心梗的20%~60%,其中,无Q波型患者占80%以上。PIA往往是发生梗死扩展或再梗死的先兆。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甄享凡  吴粤 《广东医学》2000,21(9):794-795
目的 观察噻氯匹定对预防梗死后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应用噻氯匹定治疗梗死后心绞痛 ,并以阿斯匹林为对照组 ,观察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 噻氯匹定组治疗 3个月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 ( 0 9± 0 3 )次 ,持续时间为 ( 2 8± 0 9)min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噻氯匹定能明显缓解梗死后心绞痛的症状和降低心脏性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的临床特点。方法:参与研究的患者有50例,均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为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份到12月份所收治。另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50例,为笔者所在医院同期所收治。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实验组的糖尿病病史、心绞痛反复发作史高,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合并多支病变,且肌酸激酶峰值、肌钙蛋白I峰值低,上述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合并心衰患者多存在糖尿病史以及反复发作心绞痛病史,多支病变,且容易并发多个侧支循环,病变情况严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全胜麟  屈晓雯 《医学文选》2004,23(5):593-594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老年稳定:巨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31例老年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消心痛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共4周,观察用该药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消心痛用量及心率变化。结果经4周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3.54%(P<0.01),消心痛用量减少45.61%(P<0.01),治疗前后心率无变化(P>0.05)。结论曲美他嗪通过优化心肌代谢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与消心痛联合治疗减少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降低消心痛的用量,减少硝酸酯类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屠淑敏 《中原医刊》2004,31(10):5-6
目的:研究每日顿服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半衰期35—50h)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昼夜发作方式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将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例为2:1。口服氨氯地平剂量为5mg/d(第3周开始至第5周末)、10mg/d(第6周开始至第10周末),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的中位数下降70%,而对照组为44%,79%的治疗组病例诉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而对照组为59%(P=0.0001)。结论:日服1次氨氯地平.特别是合用β受体阻滞剂能在24h内有效地缓解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对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三件随访资料分析研究。结果:36例侧支积分>1(CC组=有侧支循环),34例侧支积分=0(NCC组=无侧支循环),两组比较,CC组的多支(双支以上)病变率较高(D<0.01),NCC组的单支病变率较高(P<0.01)。两组冠脉狭窄、迂曲、钙化程度相似(P>0.05)。随访发现,CC组前两年内心功能优于NCC组,心绞痛及再梗率低于NCC组(P<0.01),无病死者。但两组心梗后第三年预后相似(P>0.05)结论:侧支循环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及心梗后两年内有重要保护作用,而对第三年预后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冠、降脂、抑制心肌重塑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时间、室性早搏次数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时间、室性早搏次数及血脂的变化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可能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微循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形成、防止脂质的沉积和稳定粥样斑块等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 (冠脉 )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的冠脉病变特点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 1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造 )证实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 (侧支循环形成组 ,A组 )及 131例冠脉病变程度相似而无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病人 (无侧支循环形成组 ,B组 )的冠脉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98 4 %的A组患者有 1支冠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B组相比 ,A组患者中多支冠脉闭塞率明显增高(30 0 0 %比 11 4 5 % ,P <0 0 1) ;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此外 ,完全闭塞冠脉的侧支循环形成率较次全闭塞冠脉明显增高 (5 8 0 9%比 4 0 2 0 % ,P <0 0 5 )。结论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 98 4 %存在完全或次全冠脉闭塞性病变 ,其严重程度是侧支循环能否形成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层CT判断冠状动脉形成的准确性,分析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至少一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90%的73位患者影像资料,评价其是否存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以73位患者的CAG影像为金标准,判断64-MSCT检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准确性。收集73位患者的性别、年龄、冠心病病史、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状况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显著性因素。结果以CAG为金标准,64-MSCT检出患者发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敏感性为82.4%(28/34),特异性为94.9%(37/39)。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痛史的长度及高血脂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显著性因素,P值分别为0.039和0.036,偏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0.122和-1.286,即冠心病病史较长或没有高血脂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结论64-MSCT可以较准确的检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冠心病病史和高脂血症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运用冠脉造影和非介入性方法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影响侧支循环开放和形成的因素。方法:共有50例AMI患者均在AMI发作3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CAG判断侧支循环的分级情况,将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A组:侧支循环2、3级)和侧支不良组(B组:侧支循环0、1级),将两组AMI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IRA)、左冠脉优势、病变部位及病变支数等方面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揭示了心绞痛病程〉3个月是急性心肌梗死时侧支循环形成与否的唯一影响因素。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时是否出现良好侧支循环方面,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部位、IRA及冠脉优势类型均无明显的影响作用。心绞痛病程(〉3个月)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良好侧支循环是否及时出现的唯一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黄花倒水莲皂苷C抑制ox-LDL诱导的LOX-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相关关系。方法:80例行冠脉造影示三支主要冠脉中至少有一支狭窄9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结果: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6);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关系(r=-0.004,P=0.974)。侧支形成不良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侧支形成良好组(P〈0.001)。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呈负相关(P〈0.001,OR值0.353,95%可信区间0.201~0.620),而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的患者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抑制冠脉侧支形成。  相似文献   

16.
李郁金  孙平 《河北医学》2008,14(6):640-644
目的:探讨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的2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组比较既往心绞痛及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结果:252例患者中,兼有既往心绞痛和梗死前心绞痛者46例(A组,占18.3%),单纯既往心绞痛者112例(B组,占44.4%),单纯梗死前心绞痛者43例(C组,占17.1%),梗死前无心绞痛者51例(D组,占20.2%);CK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D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D组(P<0.01)和B组(P<0.05),B组和C组均低于D组(P均<0.05)。非Q波心梗的比率:A组显著高于D组(35%与16%,P<0.05)。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有既往心绞痛的A、B组明显好于既往无心绞痛的C、D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A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且B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P<0.05)。结论: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游咏  莫靓  桂庆军  尹凯  李熠  沈元琼 《吉林医学》2012,33(16):3367-3368
目的:检测冠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ICAM-1浓度,探讨ICAM-1浓度与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冠脉造影检查,收集主要冠脉至少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108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ICAM-1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为侧支循环未形成组(n=47),1~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组(n=61)。结果:与侧支循环形成组(243.08±70.90 ng/ml)相比,侧支循环未形成组血清ICAM-1浓度(286.38±56.27 ng/m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结论:冠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血清ICAM-1浓度与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文华 《海南医学》2002,13(12):145-146
目的:为了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对68例心肌梗塞(MI)患者冠脉造影及三年随访资料研究。结果:16例侧支积分>1(CC组),和12例侧支积分<1(NCC组)。与NCC组比较,CC组的多支病变及冠脉次全闭塞率较高(P<0.01);侧支循环及心功能较好(P<0.01-0.05)。两组的冠脉狭窄,迂曲,钙化程度相似(P<0.05)。随访发现,CC组的近两年内心功能优于NCC组(P<0.01),心绞痛及再MI率高于,而死亡率低于NCC组(P<0.01)。但两组的MI后第三年预后相似(P>0.05)。提示,侧支循环存在是MI后心绞痛及再MI的原因;侧支循环对MI急性期及MI后两年内有重要保护作用,而对三年预后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思团 《实用新医学》2006,7(8):728-7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东。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别、年龄、发作诱因、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症,以及早期治疗进行分组研究。结果PIA发生率30.7%,PIA与梗死前心绞痛、ECG有无异常Q波、溶栓、梗死部位、心功能有关。结论应分析PAI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高危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6例Braunwald分级积分大于3的UA患者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n=42)和常规治疗组(n=44),以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住宅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作为评定标准。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肝素治疗组心绞痛发作≥1次/d的病例数明显减少(16.7%对36.8%,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低(2.4%对20.5%,P<0.025)。结论:肝素治疗可作为降低UA高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重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