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红 《齐鲁护理杂志》2003,9(8):575-576
目的探讨按压静脉穿刺部位的方法,以减轻局部疼痛和血肿或瘀斑的发生.方法观察组110例用新方法按压献血者的静脉穿刺部位,并与对照组110例采用传统方法比较.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及血肿或瘀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穿刺部位用正确的方法和力度按压能有效地减轻疼痛及皮肤血肿或瘀斑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病人对静脉穿刺的疼痛都比较敏感,易产生紧张或惧怕心理,不利于病人的治疗。针对此情况,静脉穿刺前,使用2%利多卡因敷料温热湿敷穿刺部位15min后再行静脉穿刺,可减轻针刺所致的疼痛。现将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静脉给药是临床给药的主要方法之一,穿刺不可避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但如何减轻拔针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本文作者通过临床实践,对传统的拔针方法进行改进,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同角度静脉穿刺患者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求一种既能减轻患者疼痛又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且能减少血管损伤的静脉穿刺角度与方法.方法 对200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在血管上方以20~30°、31~40°、41~50°、51~60°、>60°的角度,分别采取针尖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方向(即针尖斜面向左或向右)直刺血管与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的穿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疼痛程度和穿刺成功率比较.结果 2组比较存在差异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除外>60°穿刺成功率2组无差异).结论 采用针尖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方向直刺血管,既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又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且能减少血管损伤,各方面均优于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的进针方法,且无论采用哪种进针方法,51~60°为最佳进针角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不同的部位穿刺对静脉的影响及外渗后的损伤程度。方法:将30例使用同样浓度.同一种化疗药物滴注的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15例选择前臂较粗的血管穿刺。对照组15例.选择手背、腕部掌侧部位静脉穿刺。对发生的静脉炎.药物外渗的几率和外渗后损伤的程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无1例静脉炎,2例药物外渗者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对照组出现静脉炎3例,5例外渗者经同样方法处理后有2例留下轻微疤痕。结论:选择前臂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可减少静脉炎和外渗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外渗经及时处理后恢复快,收效佳。  相似文献   

6.
7.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是基本治疗手段,手背静脉是最常用的穿刺部位,在临床工作中,不少患者反映不同的手背血管在穿刺时对疼痛的敏感度存在差异,是偶然还是必然?国内外在报道中只是就穿刺前准备、配合方法、穿刺方法、固定方法、辅助方法和护理干预方面进行过相关的报道与研究,对于自身手背不同血管疼痛敏感度,尚无这方面的具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杜福兰 《护士进修杂志》2014,(22):2035-2036
目的探讨手术病人静脉穿刺部位与疼痛程度、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关系。方法将105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观察三组手术病人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及拔针原因。结果 A、B、C三组病人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穿刺时的疼痛程度B组最重,A组次之,C组最轻,单就疼痛与非疼痛因素拔针进行比较,B组病人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病人静脉穿刺及留置过程中,鼻咽窝3横指以上的头静脉穿刺时疼痛最轻,适合在手术病人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2003年1月~2007年2月,我们对3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功能锻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月-12月,我们对258例患儿经手背静脉、肘部静脉和腋下静脉3个部位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旨在探讨不同部位使用留置针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采用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优越性。方法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10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2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50例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均采用24GY型留置针。观察不同部位穿刺对早产儿的影响,进行χ^2检验。结果通过床边头颅B超检查发现观察组早产儿颅内出血5例,对照组8例,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对照组早产儿因剃毛发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降低了头皮皮肤的屏障功能。结论采用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可降低诱发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避免了由于剃毛发造成肉眼看不到的表皮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对早产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采用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优越性.方法 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10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2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50例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均采用24G Y型留置针.观察不同部位穿刺对早产儿的影响,进行X2检验.结果 通过床边头颅B超检查发现观察组早产儿颅内出血5例,对照组8例,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对照组早产儿因剃毛发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降低了头皮皮肤的屏障功能.结论 采用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可降低诱发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避免了由于剃毛发造成肉眼看不到的表皮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改进静脉穿刺方法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屠燕  张秀华  孙梅花 《护理学报》2004,11(12):41-42
目的分析引起静脉穿刺疼痛的原因及探讨改进方式。方法选择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275例,按病床号分为采用改进的穿刺手法进行操作组140例,采用传统手法进行操作组135例,对比其在接受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感受。结果接受改进的穿刺手法进行输液组疼痛感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手法进行输液组(P﹤0.001)。结论选择适合的穿刺部位,手背静脉穿刺时采用背隆掌空的握杯状,尽量采用直刺法,掌握好进针的角度、长度可有效减轻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14.
减轻静脉穿刺进针疼痛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健 《现代护理》1999,5(12):3-4
本文通过对两种静脉穿刺进针方法的比较,认为增大增大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角度,从血管侧方进针,对减轻静脉穿刺疼痛,减少药液漏渗,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治疗及营养支持的基本途径,建立长期有效的静脉通路尤为重要。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病房广泛应用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不仅保护新生儿血管,减轻患儿接受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同时也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巡视、观察病情。现将我院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头皮静脉新生儿头皮血管丰富、充盈、血流快、抗感染能力强、容易固定,因此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多采用头皮静脉。临床应用发现,头皮静脉穿刺面积小,可供穿刺血管较短、较细,个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夏季婴幼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6~7月在我科住院的150例婴幼儿按不同穿刺部位分为3组:头皮静脉组(A组)57例,手背静脉组(B组)41例,足背、大隐静脉组(C组)52例。观察三组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三组穿刺成功率基本相等,C组留置时间最长,意外脱管率低,皮肤过敏发生率最低。结论:夏季婴幼儿采用足背、大隐静脉留置的效果比头皮静脉和手背静脉留置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胃肠外营养(TPN)疗法不同穿刺部位的效果.方法通过对经锁骨下静脉中心插管、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外静脉、四肢静脉套管针进行营养支持疗法的患者各60例进行比较,观察TPN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中心静脉插管虽应用广泛,但由于副损伤多、操作技术性强,很难使每位护士掌握.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法穿刺点在外周,比较直观,穿刺成功率高,但经济费用较高,是长期行TPN疗法的首选穿刺部位.经颈外静脉套管针输入营养液法,在3~5天内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效果最佳,既达到预期疗效又考虑到了患者的经济承受情况,使接受TPN疗法的病人在静脉使用上更合理,同时减轻了经济负担.结论经颈外静脉套管针穿刺法是短期TPN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以减轻静脉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结防科门诊注射室输液的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穿刺时针尖斜面向上,使针尖刃面与皮肤平行并缓慢进针.观察组采取针尖大角度、斜面略向左、与皮肤竖着并快速穿刺.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静脉穿刺时疼痛显低于对照组,经处理有差异.结论 观察组采取针尖大角度、斜面略向左、与皮肤竖着并快速穿刺,可减轻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venous puncture,VP)是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是确保患者治疗乃至危重患者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1].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真皮层,而浅静脉的血管大多在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内,所以静脉穿刺时容易引起患者疼痛,甚至因此引起穿刺失败.因此,如何减轻患者静脉穿刺疼痛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已引起护理人员的极大关注.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