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1例伴纤维肉瘤转化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男,32岁.右侧腰背部结节3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侧腰部见一直径4~5 cm类圆形结节,触之较硬,无压痛,表面可见扩张的血管及手术瘢痕.组织病理见真皮及皮下有增生梭形细胞形成的肿瘤细胞团块,肿瘤内部分区域梭形细胞呈特征性席纹状排列,部分区域梭形细胞呈束状或鱼骨状排列,束状或鱼骨状排列区内梭形细胞可见异形核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示:真皮及皮下的梭形细胞CD34(+)、波形蛋白(vimentin)(+)、Ki-67(+ >20%)、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上皮膜抗原(EMA)(-)和Ⅷa(-).诊断为:伴纤维肉瘤转化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8岁。23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背部绿豆大肿物,皮肤色,质软,略隆起,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6年前肿物逐渐增大至1.5cm×1.5cm,浅红色,仍无自觉症状。1年前肿物颜色逐渐加深至暗紫色,触之有浸润感伴间断疼痛而就诊。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增生,真皮见大量异型梭形细胞,异型细胞呈短梭形,核大,深染,胞浆丰富,核浆比例增大,呈车辐状或漩涡状排列,侵袭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HMB45(-),Ki-67(3%+),SMA(-),Vimentin(+)。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行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女,24岁。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部皮肤出现红斑,逐渐变大,中央萎缩。皮肤科检查:胸部一3 cm×4 cm暗紫红色近圆形斑块,表面光滑,中央萎缩,触之质地韧,无凸起包块,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萎缩变薄,真皮及皮下脂肪可见短梭形细胞增生,增生细胞和表皮之间可见肿瘤细胞无浸润带;真皮浅、中层区域肿瘤细胞数目较少,排列稍稀疏,细胞呈波浪状排列,平行于表皮;真皮深部和皮下脂肪层可见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增生,梭形细胞密集排列呈车幅状、席纹状或束状。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强阳性表达CD34。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阳性。诊断: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0岁.背部肿物6年余.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巨大肿物,其内大量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排列,其间见轻微核异型,并可见大量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诊断: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治疗:手术沿肿物扩大2 cm切除,随访3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6岁,因左前额部肿块1年余入院.患者20年前左前额部因黄豆大小肿块,曾行切除术.1年前肿块复发并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来我院就诊.皮肤科检查:左前额部见3 cm×2 cm×1 cm大小的肿块,呈淡红色半球形隆起于皮面,表面皮肤光滑,紧张,质地较硬,与皮肤粘连,但与深筋膜无明显粘连,无触压痛.肿块周围可见明显凹陷区.皮损组织病理:真皮中下层及脂肪内可见大量梭形细胞增生,细胞轻度异形,呈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CD34(+),波形蛋白(+),CK(-),S-100(-),上皮膜抗原(-).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切除肿瘤并行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后皮片生长良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幼年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儿男,8岁。左侧腹股沟皮肤红色结节5个月。皮肤科检查:左侧腹股沟皮肤见一花生米大的半球形粉红色结节,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结节质中等,与皮肤粘连,浸润感明显。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基本正常,真皮有增生的梭形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块,部分梭形细胞呈特征性席纹状排列,未见明显细胞异形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增殖核抗原(Ki-67)(5%+),CD34(+),S-100蛋白(-)。分子生物学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比例70%。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治疗上予扩大切除术辅以术后放疗,随访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报告1例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FS)。患者女,36岁。背部反复丘疹、结节12年。曾经2次手术切除。组织病理检查示瘤细胞排列呈涡纹状,形态较一致,呈梭形,部分区域内瘤细胞排列成鱼骨状,异型性及分裂相均较前者为高。免疫组化检查示涡纹状结构区域内瘤细胞CD34弥漫强阳性,鱼骨状区域仅个别细胞CD34表达阳性。诊断: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行广泛切除术,术后9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8.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右肩肿物16年,迅速生长、破溃伴瘙痒和疼痛半年。16年前患者右肩出现一棕色痣样肿物,指甲大小,伴瘙痒,本院门诊予皮肤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良性肿瘤,恢复良好。约2年前原皮损部位再次长出肿物,逐渐增大,半年前始右肩肿物迅速生长,约8cm×6cm×10cm大小,见破溃、渗血和渗液,于本院行皮肤活检术,病理结果示梭形细胞肿瘤,不除外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神经纤维瘤或平滑肌瘤。皮肤科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黏液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男,64岁.左下肢膝关节部位出现肿块30年.皮肤科检查:左侧膝关节部佗可见一直径约10 cm大肿块,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结节,并有糜烂和溃疡.肿块边界不规则,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弥漫性梭形细胞增生,细胞间隙明显增大.阿新蓝染色示大量黏蛋白沉积;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CD34阳性.诊断:黏液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男,71岁。左上胸部淡红色无痛性结节3年余。患者10年前在胸部左上方发现一个“良性肿物”,后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3年前手术切口右下方出现淡红色结节,逐渐增大,无瘙痒、疼痛等。皮肤专科查体:左上胸部靠近锁骨中段可见淡红色结节,大小约 2 cm×2.5 cm,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触之质硬,边界清楚。结节组织病理示:表皮明显萎缩,真皮中下部可见大量梭形肿瘤细胞,肿瘤细胞未见明显异型性,细胞核呈梭形或长柱状,排列成席纹状或漩涡状。免疫组化染色示:真皮梭形细胞Vimentin(+),CD34(+)。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诊断明确后行结节扩大切除+带蒂复合组织瓣及任意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恢复顺利,创面愈合良好。目前在随访中,未发现复发。  相似文献   

1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7岁。左前胸部皮肤肿块11年,逐渐增大、增多。组织病理:真皮全层和皮下组织广泛的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和漩涡状排列,部分肿瘤细胞核大、深染。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12.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8):483-485
患者女,34岁。右肩部褐色结节8年。皮肤科检查:右肩部黄豆大褐色结节,稍隆起,边界清楚,质硬,表面无破溃、渗液,皮温正常,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局灶轻度增生,真皮内梭形细胞瘤样增生伴色素沉着,累及皮下脂肪。免疫组化:CD34(+),核增殖指数(Ki-67)(+,1%)。诊断: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1岁,右股内侧皮肤肿块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内,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旋涡状.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患者男,30岁.左上臂蓝色斑块半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上臂三角肌处一蓝红色斑块,表面轻微萎缩凹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一瘤细胞团块,细胞核呈梭形,核大、深染,无明显异形,排列成车辐状或条索状,含黑素的树突状细胞不规则分布于瘤细胞之间.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波形蛋白(vimentin)(+).诊断为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2岁,左下腹皮肤红色结节、斑块10年,皮疹增多半年。体检:患者左下腹部皮肤凹凸不平,表面可见数个黄豆到指头大小的红色丘疹及结节,表面光滑,质软如橡皮样;皮下可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及肿块,质地中等,表面皮肤光滑呈黄红色。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全层和皮下组织可见大量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排列,累及皮肤附属器,部分肿瘤细胞可见少数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4、波形蛋白及BCL-2阳性,NSE (-), Syn(-)、 S-100(-)、 SMA(-)及ⅩⅢa阴性。根据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采用肿物扩大根治切除术 + 植皮术,疗效满意,随访5个月未复发。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7岁。因左前臂皮下结节、溃疡伴痛痒6月余来诊。经抗生素系统及局部治疗效果不明显,皮损渐大,从未消退,近1个月溃疡范围明显增大。皮肤科检查:左前臂伸侧近肘关节处可见约5.5 cm × 4.0 cm大小浸润性斑块,表面溃疡形成,伴少许污秽分泌物;皮损境界尚清,质地较硬。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多,瘤组织紧贴表皮,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见多数大小不一的梭形细胞浸润,部分细胞明显异形,核分裂象易见,细胞之间有细小胶原纤维束。免疫组化:黑素瘤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HCK、Melan-a、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CD34、CD68均阴性,纤维连接蛋白(++)。组织病理诊断:纤维肉瘤,Ⅱ级。本病需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皮肤梭形鳞状细胞癌、非典型纤维黄瘤、恶性纤维组织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84岁,头顶部皮肤肿物4个月余。皮肤科情况:顶部可见约7 cm×8 cm大小肿物,隆起高于皮肤表面5 cm,肿物色黑伴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有恶臭。皮损组织病理示:灶区表皮缺失,其下见异型细胞呈梭形、卵圆形,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显著,可见核仁,核分裂象多见,灶区见瘤巨细胞,部分区伴大片坏死,灶区间质黏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β-catenin(细胞浆+),CD99(+),CD68(组织细胞+),CD163(组织细胞+)。诊断:未分化肉瘤。治疗:给予瘤灶扩大切除术联合人工真皮覆盖术,二期行自体皮移植术,创面愈合出院。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儿女,6岁。右上肢斑块1年。皮肤科检查:右上肢一蓝红色斑块,表面轻度萎缩凹陷。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及真皮萎缩,真皮和皮下脂肪层可见形态和大小均匀一致的梭形细胞形成的肿瘤细胞团块,深入和分割皮下脂肪,形成特征性蜂窝和花边表现,细胞异形性不明显,少许核分裂象,树突状细胞不规则分布于瘤细胞间。免疫组化示CD34(+),S-100蛋白(-),HMB45(-),melan-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角蛋白(CK)(-),CD1a(-)。诊断:儿童皮肤纤维肉瘤。治疗:肿瘤扩大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19.
报告2例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例1.女,8岁。右侧大腿结节6个月。皮肤科检查:右侧大腿内侧一红色结节,表面光滑,无溃疡,质韧,活动度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无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内见大量致密分布的梭形细胞呈席纹样排列,局部向脂肪组织浸润,并见散在核分裂象。免疫病理:梭形肿瘤细胞CD34表达呈强阳性。诊断:儿童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予局部扩大切除肿瘤,术后随访至今9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例2.男,14岁。右侧胸腹部皮肤肿块14年。皮肤科检查:胸腹部右侧一红褐色浸润性肿块,表面光滑,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大量梭形肿瘤细胞浸润,局部呈漩涡状排列,界限不清,并不规则地向皮下脂肪侵袭。免疫病理:梭形肿瘤细胞CD34表达呈强阳性。诊断: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予Mohs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随访至今35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20.
报告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例1男,37岁,左侧肩部红色斑块20年;例2女,64岁,左侧腹股沟包块7年。皮损组织病理均示真皮全层大量的梭形肿瘤细胞,排列成席纹状或漩涡状,部分肿瘤细胞核大、深染,部分核分裂。均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