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观察特殊类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63例82眼并发性等特殊类型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22(平均16.72)个月,观察术后远视力、近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变化以及并发症,并调查患者对术后效果的满意度。结果:63例82眼术后远视力平均为0.85(0.2~1.5),≥1.0者42眼(51.22%);≥0.3者73眼(89.02%);0.3者9眼(10.98%)。术后近视力平均为0.76(0.2~1.5),≥1.0者34眼(41.46%);≥0.3者67眼(81.71%);0.3者15眼(18.29%)。并发于近视、葡萄膜炎及发育性白内障术后效果较好,而并发于青光眼及代谢性白内障术后效果稍差。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9.71%,未出现持久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现象;术后出现眩光感患者2例(2.44%);后发性白内障1眼(1.22%);术后短期多重复视及色觉异常1例(1.22%)。患者满意度为95.24%(60/63)。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于并发性等特殊类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不仅获得较好的远视力。而且具有较好的近视力,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效果与特殊类型白内障原发疾病的性质及其对术眼的影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复曲面人工晶状体(Toric IOL)可以有效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脱镜率,术后散光矫正效果稳定.近年来,Toric IOL除了用于单纯合并角膜规则散光≥0.75 D的成年白内障患者,还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合并高度近视眼、角膜屈光术后、角膜边缘变性、不规则角膜散光及未成年白内障患者.其拓展运用为患者提...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白内障吸出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计算方法。方法对4例(4眼)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的K值,分别应用第二代经验公式(SRKⅡ)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术后验光记录术眼屈光状况,与术前结果对比,评价所选择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结果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和角膜曲率计分别测量的角膜K值,以及所计算的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均有明显的差别。尽管按预留近视状态,选用角膜地形图测量的K值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术后仍然欠矫,平均产生远视+1.57D,较术前预留度数仍相差约+3.44D。结论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的K值来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误差小,在预留的屈光度数基础上加3.50D来选择人工晶状体是较为精确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时机。方法回顾分析52例(52眼)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眼部不同情况采取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数指~0.05者16眼,0.05~0.3者28眼,0.4~0.5者6眼,0.6~1.0者2眼。结论外伤性白内障病情复杂,适时、正确处理仍能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计算一直难以解决,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角膜屈光度的测量错误、不适当的计算公式等,因此白内障术后常出现远视状态.目前临床上提出了多种修正方法以提高准确性,本文就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错差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董开业  李才锐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1733-1736
国际上对于小儿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的经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患者、家庭和医生都在期待着术后更好的结果,所以努力地改进手术技术和完善手术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IOL对患儿的预后视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R)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对43例(48只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R) Toric折叠式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术前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术前及术后主观验光散光值;术前及术后角膜散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的旋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主观验光散光值术前为(2.25±0.79)D、术后为(0.21±0.2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预计残余散光(0.19±0.22)D;术后残余散光(0.20±0.2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角膜散光(2.15±0.76)D、术后角膜散光(1.98±0.67)D,两者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 6个月内最大偏差,除一例偏差>15°达25°,进行了二次手术轴位调整;另有3只眼(6.3 %)旋转> 10°外,其余 41只眼(85.4%)旋转< 5° .结论 在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R) Toric散光人工晶状体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并且该晶体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性强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眼外伤合并角膜瘢痕的白内障手术前常规测量所需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的方法,减少术后的屈光误差。方法我院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和IOL植入术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86例(86眼)。随机分为2组,分别收集其术前用常规方法获得的角膜曲率值和植入的IOL屈光度(对照组)和以Orbsean—Ⅱ所测得的角膜曲率数值代人公式SRK/Ⅱ计算IOL屈光度(试验组),以及术后3个月的屈光状态球镜值,并比较两组方法所得IOL屈光度的差别。结果经小样本成组设计资料两样本均值比较的t检验,两种检测角膜曲率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IOL屈光度误差1.00D以下占69.77%,1.00~3.00D占30.23%,未出现3.00D以上的屈光误差。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IOL屈光度误差在1.00D以上的比例减少25.58%。结论对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应用Orbscan一Ⅱ角膜地形图仪测得的角膜曲率值及用SRK—Ⅱ公式计算的IOL屈光度更接近患眼的真实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 对42例(44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施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4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所有患者跟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 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后复杂白内障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孔庆健 《国际眼科杂志》2009,9(9):1747-1748
目的:探讨独眼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效果与风险。方法:对43例另眼已经眼球摘除或完全致盲的独眼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其中28例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5例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15mo。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矫正视力≥0.8者5眼(12%),0.3~0.8者28眼(65%),0.05~0.2者9眼(21%),0.05以下者1眼(2%)。脱残率77%,脱盲率98%。结论:独眼白内障患者眼部情况复杂多变。对独眼白内障患者应当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为减少纠纷,术前详细检查,与家属坦诚沟通,取得家属的理解和信任是十分必要的。在细致慎重的操作下,独眼白内障已不再是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禁忌证。手术仍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陈璐 《眼科研究》2001,19(2):167-169
目的:评价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疗效,探讨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85例(96眼)4-14岁儿童行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先天性白内障29眼,外伤性白内障67眼。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结果:除1例合并黄斑病变外,术后矫正视力普遍提高,视力>0.05占98.8%,>0.3占68.5%,>0.5为31.5%。术后葡萄膜炎及后囊膜混浊较成人严重,发生率分别为71.9%和37.5%。结论:儿童白内障通过施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绝大多数儿童的视力能显著提高,并建立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18例(118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术,随访3~12个月,并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05者109例占92.4%;≥0.3者81例占68.6%;≥0.5者52例占44.1%;≥0.8者23例占19.5%.术后常见并发症为早期角膜水肿、葡萄膜炎、人工晶状体夹持、继发性青光眼.但经过相应的处理,并发症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摘除的同时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过熟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过熟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0月58例(63眼)过熟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63眼)仅1例水中出现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其中术后视力0.4以上者52眼(82.54%)。结论正确术前指导,提高患者合作性,采用小切口和∩式撕囊能有效减少并发症,从而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康复。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473例(495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1周矫正视力1.0以上为147眼(29.70%),术后3月矫正视力1.0以上者341眼(68.90%),0.5以上者476眼(96.16%)。主要并发症术中为后囊破裂和虹膜损伤,术后为角膜内皮水肿。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早期反应少及术后视力提高迅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不同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鲍晓艳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241-2243
目的:探究多焦点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对比术后患者视觉效果质量的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治的白内障患者65例90眼,根据植入晶状体的不同划分,观察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32例43眼,对照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33例47眼。对比术后1、3 mo两组患者远近视力;分析术后3 mo两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数值及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术后3 mo 时观察组患者裸眼远视力( un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UDVA)、矫正远视力(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CDVA)、裸眼近视力( 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NVA)及矫正近视力(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CNV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患者有无炫光检测在空间频率3、6、12及18 c/d时的敏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时发现,两组患者在夜间行动障碍及眩光头晕方面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中、近视无需配镜及读书看报不清方面,观察组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术后远近视力效果更好,对比敏感度上升,整体满意度高,能够较好地满足患者术后的视觉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6.
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17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伴有明显的白内障者实施了此联合手术。先行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或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再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最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随访2月~3年,平均13月。16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术后2月因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广泛视网膜冷凝后视力下降。术后早期16例(17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后弹力层皱褶,术后7~10d消失。2例(2眼)术后有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眼)术后2月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例(3眼)术后后囊浑浊,未影响视力。结论此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要求有熟练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能使单眼过熟期白内障患者植入人工晶体,与健眼达到双眼单视,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黏弹剂压迫前囊,不让液化皮质进入前房,先植入晶体,再剪除前囊膜;压迫前囊后采用开罐法等。结果 本组12眼手术全部成功,除1眼因废用性外斜视力4.0,其余6眼脱残,5眼脱盲。结论 掌握过熟期白内障特点,掌握手术操作关键,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而手术成功的关键仍在于破晶体前囊及后囊膜的完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s)用于小儿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研究。包括63例117眼接受双侧小儿白内障手术和原发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组I包括30例58眼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患者; 组II包括33例59眼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患者。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点、屈光不正、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手术并发症。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8(2~1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40.5(6~196)mo。术后,80眼(68.4%)中最佳矫正视力 ≥0.5,两组间存在可比性。两组间视觉轴混浊情况分别为组I 28眼(48.3%),组II 16眼(27.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形成眼内晶状体脱位和粘连。综上所述,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组(P=0.020)。

结论:采用原发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行小儿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方法。相较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开展糖尿病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对46例(46眼)糖尿病白内障行现代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设46例(4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现代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为对照。结果糖尿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水肿、房水浑浊、纤维素样渗出、瞳孔后粘连、后囊浑浊等眼前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老年性白内障,但经正确有效处理,总体预后两组并无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行白内障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8例(67眼)白内障采用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同时植入该新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随访5~11月,视力≥0.5者占91.04%(61/67),≥1.0者占52.24%(35/67)。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结论 新型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眼内稳定性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