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冯元琦 《化肥设计》2007,45(3):59-62
介绍了碳酸氢铵产品的诞生、沿革及现状;论述了长效碳铵的改性机理、供肥能力、生产工艺、农用效果;揭示了长效碳铵对CO2的减排和固定效应;阐明了开发生产新型氮肥——长效碳酸氢铵对改善生态环境和服务农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依据国外的统计资料,推算了2005年我国CO2的排放量,并预测了2020年的减排任务;分析了我国肥料生产中合成氨、磷铵类肥料的CO2排放量,介绍了一些新型低排放肥料;提出了从低碳经济出发,构建我国肥料新体系可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碳铵出路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元琦 《化肥工业》1993,20(5):9-10
本文综述了长效碳铵的优点及发展前途,根据碳铵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化肥品种的国情,建议大力推广长效碳铵化肥品种。  相似文献   

4.
1997年在比利时召开的第11届世界肥料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应邀参加,并在会上作了长效碳铵的科研、生产和应用的报告,得到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赞扬。一致认为: 1 世界上没有碳铵这种氮肥品种,而中国开发了这种品种,并大量生产、广泛使用,给中国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 针对碳铵的弱点,采用西方常用的抑制剂,动用新的机理,减少用量,达到固氮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技术服务     
长效碳铵颗粒肥碳铵是我国主要氮肥品种之一。由于它存在易挥发,易结块等缺点,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不断受到进口化肥的冲击,起伏不断。为了寻找出路,提高碳铵的竞争能力。国内某单位已研究成功长效碳铵颗粒肥,不仅控制了养份的释放,而且抑制了氨的挥发。长效碳铵在水直播稻上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增产率为13.6%,氮利用率由43.2%提高到59%。长效碳铵在砂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邝生鲁 《现代化工》2007,27(8):1-12
CO2是人类活动中排放量最大的温室气体.对CO2产生的温室效应机理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CO2浓度的上升呈指数函数增加,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深远的负面影响,《京都协议书》的生效给我国带来挑战和机遇.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导致我国CO2减排压力日益增加,必须发展新型高效的CO2分离回收技术、CO2封存技术、固定源和流动源的减排CO2工艺技术,提高能效和新型能源技术等.利用CO2作为一种碳资源合成附加价值较高的化工产品或材料是最困难也是最有意义的长期减排目标.对我国CO2减排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7年在比利时召开的第11届世界肥料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应邀参加,并在会上作了长效碳铵的科研、生产和应用的报告,得到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赞扬。一致认为: 1、世界上没有碳铵这种氮肥品种,而中国开发了这种品种,并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碳铵是低浓度氮肥,但具有许多优点,应在肥料中占有一席之地。介绍将其制成大颗粒碳铵、大颗粒NP(碳铵+DAP或MAP)、大颗粒NK(碳铵+KCl或K2SO4)、大颗粒三元复合肥(各种专用肥),肥料不易结块,利用率提高。科学施用(施肥深度10~12cm,宜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
缓释化肥概况(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2 长效碳铵及其它缓释氮肥(1)长效碳铵碳铵是一种较好的化肥品种,不含有害的副成份,适用于各种土壤和多种作物,长期使用对农田无不利影响。但碳铵结构不稳定,易分解、潮解和结块。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破包,而破包的碳铵在26~28℃的气温下存放10d氮的损失可达75.4%。碳铵表施的利用率平均只有27%。为提高碳铵的利用率,除在农艺上要深施外,生产上主要是实现颗粒化、长效化及对其进行包裹,并大力发展以碳铵为主要氮源的复混肥料。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利用钙镁磷肥作为包膜材料,以碳铵为基质,研制成功了一种长效…  相似文献   

10.
沈华民 《化肥设计》2010,48(4):7-14
碳酸氢铵是我国50年前独创的化肥品种。从热力学角度论证了采用合成氨厂的NH3脱除火电厂烟气中CO2制造碳酸氢铵的技术可能性;介绍了增加现代减排理念的尿素-碳铵联合生产新工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流程;研究了电厂烟气制碳酸氢铵的原料配比、原始物料点、压力、温度和原则流程,结果表明:在化肥固碳新技术中,回收电厂烟气中CO2制造碳酸氢铵可列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1.
温室气体CO2矿物碳酸化固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温室气体CO2以碳酸盐(如CaCO3、MgCO3)的固体形式永久储存起来,即CO2矿物碳酸化固定,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解除温室效应的一种全新方法。从温室气体CO2矿物碳酸化固定所需的原料、化学及热力学、反应动力学机理等方面,分析了此种方法的特点,同时评述了CO2矿物碳酸化固定的6种典型工艺路线,以及国外有关温室气体CO2矿物碳酸化固定的研究热点。最后指出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间接工艺路线是温室气体CO2矿物碳酸化固定的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套水泥窑气CO_2捕集的侧线试验装置,利用自主研发的复合胺溶剂捕集窑气中的CO_2。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复合胺溶剂能使净化气中CO_2体积分数降至1.41%以下,产品气中CO_2体积分数达到99%以上。采用该技术,可实现CO_2减排并获得高纯度的CO_2产品气,为企业的CO_2减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HMX/NTO基塑料粘结炸药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柴涛  王金英  张景林 《火炸药学报》2005,28(2):63-64,71
用溶液-水悬浮法和超临界CO2包覆法研究了HMX/NTO为基的塑料粘结炸药(PBX)的制备工艺,用组分分析和IR分析了制得的产品。结果表明,溶液-水悬浮法工艺不适合在水溶液中制备含NTO的PBX,而超临界流体包覆技术是制备NTO类水溶性炸药的无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云南化工》2018,(12):120-121
CO_2管道输送作为CCUS-EOR技术的关键环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超临界CO_2具有气体低黏度、液体高密度的特性,通过HYSYS模拟纯CO_2相态变化,分析出超临界态CO_2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相对气态、液态比较稳定,不易发生相态变化。大量学者通过实验和模拟证明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是最佳的CO_2输送方式。参考大量国外已建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案例,可见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技术已趋于成熟,在CCUS-EOR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合成纤维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染色工艺使用大量的水,存在环境污染严重及资源消耗、浪费大的问题,有机溶剂作染色介质也存在生态、成本问题等,很难工业化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作为一种新型染色技术越来越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其染色工艺的特点,讨论了分散染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和分散性,分析了三种合成纤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染色研究现状、应用趋势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CO2矿物碳酸化隔离实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俊  张军营  潘霞  郑楚光 《化工学报》2006,57(10):2455-2458
引言 煤炭对于世界能源消费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辉  刘振  李平  于建国 《化工学报》2010,61(4):879-886
利用碳基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研发电解吸技术,取代传统的真空解吸工艺,进行吸附剂再生。估算能耗,为碳基材料吸附捕集温室气体CO2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依据。筛选出十余种由椰壳、煤、沥青、木炭和聚合物基体制备成的颗粒状、纤维状以及蜂窝状的碳基吸附剂,进行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比较捕集烟道气中CO2的吸附量、选择性、电加热升温速率、电解吸工艺的电能耗。探讨采用碳基材料吸附和电解吸技术捕集烟道气中CO2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电加热碳基材料吸附剂,升温速率较快,能使吸附剂达到快速解吸再生的目的。而且电直接加热到吸附剂,电能利用率较高。通过表面改性等方法提高碳基材料吸附CO2容量,电解吸工艺在CO2吸附捕集技术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椰油两性羧酸钠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国内外椰油两性羧酸钠(俗称两性咪唑啉甜菜碱,简称MAB)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对其水溶性、发泡、增稠、调理以及温和等性能作了详细的介绍.将6501和MAB分别与十二醇醚硫酸钠(SLES-2)复配,比较了其增稠、增泡性能随活性物添加量的变化,并用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羟磺基甜菜碱(SHD)、MAB与SLES-2复配,测定了它们的增稠、增泡性能随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MAB的增稠性能明显优于6501,发泡性能与6501相当.在中性至酸性的pH范围内,MAB与CAB和SHD相比,具有更好的黏度表现,3种物质的增泡能力相当.比较了目前市场上MAB主要生产厂家的产品性能,并列举了配方实例.  相似文献   

19.
新型碱剂E替代传统固色剂是活性染料染色的新技术之一,本文比较了新型碱剂E和纯碱固色的染色效果,研究了新型碱剂E固色时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对染色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一浴法染色工艺C所得染色织物的表面得色高,鲜艳度好;各项色牢度达到或超过常规纯碱染色工艺;优化工艺缩短了染色时间30分钟,简化了操作,节省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CO2萃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各类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实验的文献报道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特点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优化方法和经验模型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