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绿茶粉、羽衣甘蓝和魔芋精粉为主要原料研制降脂复合代餐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配方组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代餐粉的抗氧化活性与体外降脂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绿茶复合代餐粉以绿茶粉添加量20%、羽衣甘蓝添加量45%、魔芋精粉添加量1.5%、其他组分添加量33.5%为配方时,该代餐粉溶解性好、口感细腻、香气协调,营养成分全面、能量和脂肪含量低、蛋白质丰富,同时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降脂能力较优,可作为肥胖人群的饮食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高粱挂面品质及消化特性,该研究将绿茶粉添加到高粱挂面中。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绿茶粉对高粱挂面的热机械性能、蒸煮品质、质构特性、感官特性、微观结构和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绿茶粉显著改善了高粱挂面的品质。随着绿茶粉添加量的增加,高粱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延长。2%(质量分数,下同)绿茶粉添加量的高粱挂面的蒸煮损失率与断条率较未添加绿茶粉的高粱挂面相比明显降低,分别由9.19%和6.67%降低至8.57%和3.33%,且面条表面微观结构较为紧密。此外,绿茶粉明显降低了高粱挂面中体外淀粉消化率,2%的添加量可使估计血糖生成指数(estimated glycemic index, eGI)由58.91降低至54.60,抗性淀粉含量增加,快消化淀粉含量降低。总之,适量添加绿茶粉有利于稳定高粱挂面的质构品质和降低其中淀粉消化率。  相似文献   

3.
以淮山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料液比、柠檬酸添加量、绿茶粉添加量及白砂糖添加量对淮山绿茶果冻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淮山绿茶果冻配方组合,并采用感官评价等方法对产品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进行质量与卫生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淮山绿茶果冻最佳加工工艺配方为:料液比1∶3(g/mL),柠檬酸添加量0.10%,绿茶粉添加量1.0%,白砂糖添加量15%,pH3.5左右。  相似文献   

4.
绿茶粉添加对黑色冲调粉抗氧化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绿茶粉添加对黑色冲调粉抗氧化及消化特性的影响,在黑色冲调粉中加入绿茶粉,比较不同梯度的添加量对黑色冲调粉抗氧化特性和体外消化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绿茶粉添加量的增加,黑色冲调粉表现出抗氧化性增强,淀粉水解率下降的趋势。添加绿茶粉的黑色冲调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和总还原力的吸光度分别为97.29 %、12.34 U/g、0.715。绿茶粉添加有助于提高黑色冲调粉的抗氧化能力、降低消化特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玉婉  涂政  叶阳 《食品科学》2021,42(1):79-85
以全麦面包为对照,通过面包基本指标测定、感官评定研究不同添加量超微绿茶粉和超微红茶粉对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并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的方法,分析超微茶粉对全麦面包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量的超微绿茶粉和超微红茶粉均对全麦面包比容、水分质量分数、质构及色泽品质影响明显。同时,随着茶粉添加量增加,全麦面包的茶多酚含量(0.87~1.87 g/100 g)、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0.45~1.25 g/100 g)和抗性淀粉含量(1.28~17.22 g/100 g)也明显上升。综合实验结果显示,添加质量分数2.0%超微红茶粉,可以更好地改善全麦面包烘焙品质,提高面包抗氧化性和抑制淀粉消化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发一种超微粉化绿茶生鲜面条。方法:综合分析添加超微绿茶粉对面条的质构特性、水分迁移情况、感官风味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超微绿茶面条配方。结果:添加2%~4%的超微绿茶粉可改善面条的硬度、咀嚼性、拉断力等质构特性和感官特性;超微绿茶粉面条的最佳配方为4.0%超微绿茶粉添加量、1.9%氯化钠添加量、0.2%海藻酸钠添加量和38.0%加水量,该条件下绿茶面条咀嚼性为0.359 8 N。结论:利用超微绿茶粉可研制出高端健康的高膳食纤维绿茶面条。  相似文献   

7.
以超微绿茶粉、特一粉为主要原料,以葡萄糖酸锌和叶绿素铜钠为主要护色剂,对绿茶面条的加工工艺及护色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利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对绿茶面条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绿茶面条的优化加工工艺为海藻酸钠添加量0.20%,超微绿茶粉添加量1.5%,葡萄糖酸锌添加量0.018%,叶绿素铜钠添加量0.010%,水添加量26%。以上5个因素在影响绿茶面条品质上的优先次序为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叶绿素铜钠添加量>水添加量>葡萄糖酸锌添加量>海藻酸钠添加量。所制得的绿茶面条色泽翠绿、均匀,外形整齐,表面细密光滑,咬劲、软硬、弹性均适口,具有绿茶特有的香味。  相似文献   

8.
以黑米酒糟制备面包,依据感官评价、面包测定指标等探究不同添加量的黑米酒糟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并通过体外实验方法,分析黑米酒糟对面包的抗氧化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量的黑米酒糟对面包比容、色泽品质、质构及感官等影响显著。随着黑米酒糟添加量增加,面包的总酚含量(14%~28%)、DPPH自由基清除率(40.8%~52.5%)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16.8%~53.9%)明显增加,表明其能显著提高面包的抗氧化性。此外,黑米酒糟能降低面包中快速消化淀粉和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提高抗性淀粉含量,表明其能明显降低面包的体外消化能力,适用于制备抗性淀粉制品。  相似文献   

9.
面条是我国的传统主食,深受人们喜爱,但其淀粉含量高、消化速度快,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本研究以低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原料米糠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部分替代小麦粉的混合粉为主料,以谷朊粉、魔芋粉和菊粉为辅料,利用响应面试验优化面条的配方,并分析面条的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结果表明:低GI面条最佳配方为:米糠粉添加量17%,高直链玉米淀粉添加量10%,谷朊粉添加量6%,魔芋粉添加量6%,菊粉添加量4%。在此配方下制作的面条筋道爽滑,口感较好,感官评分较高,同时,其快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小麦粉面条(P <0.05);低GI面条GI值为49.35,与小麦粉面条GI值相比降低了32.83%,且小于55,为低GI食品,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相似文献   

10.
对调味绿茶酱的配方进行研究,对超微绿茶粉、瓜尔豆胶和魔芋精粉的复配粉、有机酸、白砂糖的添加量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从感官和质构上对成品进行评价,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各参数比例,研制出具有绿茶风味的调味酱。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瓜尔豆胶和魔芋精粉的复配粉的添加量1.6%,绿茶粉的添加量0.4%,有机酸的添加量为0.15%,白砂糖的添加量为12%,制成的绿茶调味酱外观、组织形态、风味、色泽、口感的综合评分最高,为84.09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新型高营养花生沙的配方进行优化,并对优化配方后花生沙的营养品质(蛋白质、脂肪含量、淀粉的消化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花生沙最佳配方为以花生质量为基准(100%)、低温花生粕粉添加量10%、木糖醇添加量15%、面粉添加量18%、菊粉添加量8%,以该配方制备的花生沙口感细腻绵软、色泽均匀、风味较佳,有良好的感官品质,且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 <0.05)、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 <0.05)、淀粉消化速率相对较慢,符合当代人的健康饮食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以马铃薯粉、绿茶粉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无糖戚风蛋糕。以蛋糕的质构特性、比容和感官评价为指标,考察了马铃薯粉、绿茶粉、木糖醇添加量对戚风蛋糕品质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马铃薯绿茶无糖蛋糕的最佳工艺配方为:马铃薯粉添加量20%,绿茶粉添加量6%,蛋清添加量230%,木糖醇添加量70%。该戚风蛋糕外形完整、色泽淡绿、甜而不腻、清香细腻。与传统戚风蛋糕相比,总糖低(6.03%),粗纤维(7.89%)含量高,且具有抗氧化性(抗氧化能力0.0560 mmol/g)。  相似文献   

13.
利用湿热处理工艺降低糯米粉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值,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水分含量、温度、处理时间对糯米粉直链淀粉含量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确定单因素范围,然后采用Box-Behnken设计,以直链淀粉含量(和GI值显著负相关)为指标,优化了糯米粉湿热处理工艺。最后将最优工艺所得的糯米粉(HMT)和普通糯米粉(WR)、仅进行酶解后的糯米粉(ER)进行体外消化特性和GI值的对比研究,以分析湿热处理对糯米粉GI值的影响。研究表明,经优化的最佳湿热处理时间为2.3 h、湿热处理温度为116 ℃、水分含量为20%,在优化条件下糯米粉直链淀粉含量为3.62%±0.01%,实测值均值与理论值(3.62%)一致,表明该模型可用于优化糯米粉湿热处理工艺。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糯米粉快消化淀粉(rapidly digestible starch, RDS)含量下降,慢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 SDS)和抗消化淀粉(resistant starch, RS)含量上升;水解指数(hydrolysis index)明显降低,同时GI值降低30.1%。该法制备的糯米粉具有较低的GI值,可为低GI糯米粉开发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实验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绿茶面包加工工艺优化及贮藏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微绿茶粉为原料进行茶面包的制作,采用色彩色差仪辅助感官评定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发酵时间、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对绿茶面包色泽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优化得出绿茶面包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超微绿茶粉添加量4%,发酵时间90 min,烘烤温度190℃,烘烤时间8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加工的绿茶面包感官评分达到93分,色差值10.89,具有茶叶独特的口感风味和外观色泽。同时考察绿茶面包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探明茶多酚含量损失主要发生在发酵和烘烤工序中。贮藏稳定性试验表明,超微绿茶粉的添加能延长面包的保质期且对面包的色泽变化差异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苦瓜绿茶口含片的制备工艺。方法以苦瓜为主要原料通过醇提法制备苦瓜浸提物,再利用苦瓜浸提物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速溶绿茶粉、木糖醇和玉米淀粉及其他辅料,经混合、制粒、干燥、压片等工序,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并获得苦瓜绿茶含片的最佳配方和制备工艺。结果苦瓜浸提物在料液比1:20,温度90℃的醇溶液中浸提4 h为其最佳浸提条件;以苦瓜浸提物0.3 g,速溶绿茶粉0.1 g,填充剂(玉米淀粉:β-环状糊精=1.5:0.8)1.5 g,木糖醇3.0 g为原料,并经55℃干燥可获得新型苦瓜绿茶口含片。结论本研究将苦瓜浸提物与速溶绿茶粉相结合,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并获得具有表面光滑美观且食用方便的新型苦瓜绿茶复合营养含片的最佳配方和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6.
以绿茶粉、核桃为主要原料,通过感观评定和正交试验等方法对绿茶核桃乳生产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茶核桃乳最佳配方为核桃汁24%、绿茶粉0.3%、蔗糖6%;复合乳化剂为单甘脂与蔗糖酯(质量分数比2∶8)添加量0.25%,稳定剂为黄原胶0.15%、CMC-Na 0.3%、β-CD0.1%。该工艺产品口感细腻,风味清雅,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7.
以低筋小麦粉和白灵菇粉为主要原料,研发白灵菇无糖营养饼干。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白灵菇无糖营养饼干的最佳工艺参数,并通过饼干的感官品质、剪切力分析各因素对饼干品质的影响,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评估饼干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显示,以低筋小麦粉和白灵菇粉总量(100%)为基重,白灵菇粉添加量10%、木糖醇添加量25%、食用盐添加量0.5%、油脂添加量30%、泡打粉添加量3%为最佳工艺配方。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白灵菇无糖营养饼干口感酥松、白灵菇风味尚佳。饼干淀粉水解指数(hydrolysis index,HI)和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stimated glycemic index,EGI)分别为62.43、73.98。通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检测,此种饼干的品质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抗性淀粉、黄油、鸡蛋液和糖粉对酥性饼干感官品质的影响,优化酥性饼干工艺条件,并采用体外消化方法测定饼干的体外消化率,计算饼干的血糖生成指数(estimated glycemic index,eGI)。结果表明:以100 g抗性淀粉和小麦粉混合粉质量为基准,酥性饼干的最优配方为抗性淀粉16%、黄油添加量为80 g、鸡蛋液添加量为20 g、糖粉添加量为30 g。该条件下制作的抗性淀粉酥性饼干口感疏松、香味浓郁、断面结构紧密且均匀;且饼干的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均较好。同时添加抗性淀粉能显著降低饼干的体外消化率和eGI(P<0.05)。  相似文献   

19.
以碎籼米粉和蓝莓渣粉混合后通过挤压加工和粉碎处理得到的蓝莓渣膨化粉为主要原料,添加木糖醇、食盐和麦芽糊精,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蓝莓渣冲调粉的配方进行优化,并对蓝莓渣冲调粉的色差、香气、游离氨基酸、流变以及体外消化等品质特性进行分析。优化获得的蓝莓渣冲调粉最优配方为:木糖醇添加量为5 g,食盐添加量为0.06 g,麦芽糊精添加量为1.5 g。该配方条件下获得的蓝莓渣冲调粉具有蓝莓和籼米粉的风味,结块较少。蓝莓渣冲调粉较纯籼米冲调粉L*值和b*值显著下降,a*值显著上升;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样品间香气差异种类主要为无机硫化物;蓝莓渣冲调粉较籼米冲调粉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降低;流变结果表明两者皆为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但蓝莓渣冲调粉的剪切稀化行为更显著;体外消化结果表明,蓝莓渣冲调粉的抗性淀粉含量显著升高,快速消化淀粉显著降低。研究结果不仅可对蓝莓渣进行再利用,也对碎米资源的增值化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臭氧处理对糯米中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采用体外消化模拟法测定经不同时间段臭氧处理的糯米中淀粉的消化率及营养组分,同时测定其部分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臭氧处理时间的延长,糯米粉中羧基含量增加,氧化程度和米粉颗粒表面破损程度增大。糯米粉糊化后测定其消化特性,臭氧处理能降低其淀粉的消化率;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含量显著增加,快消化淀粉的含量降低。糯米粉未经糊化直接测定其消化特性,未糊化糯米粉中淀粉的消化特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且糊化糯米粉中淀粉消化率总体高于生糯米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