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卡培他滨在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8例中国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餐后单次口服卡培他滨片0.6 g(0.15 g/片,4片)后进行多点采集血样。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检测血浆中卡培他滨的血药浓度,以非线性混合效应软件及模型(NONMEM)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卡培他滨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获得其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最终建立的吸收及消除模型为一室模型,模型的清除率(CL/F)药代动力学公式为:CL/F=291×eηCL ×(CCR÷93.1)0.47。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L/F为291 L/h,表观分布容积(V/F)为556 L,吸收速率常数(Ka)为1.05 h-1。同时发现,肌酐清除率(CCR)对卡培他滨的清除有显著影响。 结论:所得模型稳定,能较好地拟合卡培他滨在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可用于临床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用于测定人血浆中丙戊酸的LC-MS/MS法,研究丙戊酸钠缓释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YMC C18柱(150 mm×2.1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和10 mmol/L醋酸铵 (85∶15,V/V),流速为300 μL/min,柱温为40 ℃,进样量为2 μL;质谱条件:电喷雾负离子化,三重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丙戊酸和内标甘草次酸的选择性反应检测离子分别为m/z 143.0→143.0和m/z 469.4→425.5。24名中国成年健康男性作为受试者,按随机数表分为2组,采用自身双交叉试验设计,单剂量空腹口服0.5 g丙戊酸钠缓释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并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肘静脉血(0~96 h);随后进行多剂量试验,将另外24名受试者分成2组,连续8 d服用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0.5 g,qd),于第8天服药后按单剂量试验中的采血方案在各时间点采集血样。对采集的所有血样进行血浆分离及处理,采用建立的LC-MS/MS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分析方法学评价:丙戊酸血药浓度在0.087 5~89.6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和回收率均良好,且无明显基质效应。药动学评价:受试制剂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 (42.9±14.4)和Css,max (65.1±31.6) μg/mL,以及AUC0-96 h (1 214.5±372.8)和AUCss (1 106.6±484.9) μg•h•mL-1,均与参比制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建立的LC-MS/MS法专属、灵敏、准确,可满足丙戊酸钠缓释片的药动学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盐酸伊伐布雷定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单次及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特征。方法: 12例受试者采用随机开放二重3×3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单次及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特征;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伊伐布雷定及其活性代谢产物S-18982的药物浓度。药动学参数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结果: 单次(5、10、15 mg)给药后伊伐布雷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9±10)、(47±24)、(79±41) μg/L,tmax分别为(0.7±0.5)、(0.6±0.3)、(0.5±0.1) h; AUClast分别为(58±32)、(138±83)、(189±115) μg·h·L-1;AUCinf分别为(59±32)、(140±84)、 (191±116) μg·h·L-1;其活性代谢产物S-18982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1±1.2)、(7.9±2.8)、(15.0±5.4) μg/L; tmax分别为(1.1±0.8),(0.8±0.4),(0.6±0.1) h;AUClast分别为(17±8)、 (47±19)、 (76±29) μg·h·L-1;AUCinf分别为(20±8)、(52±21), (85±30) μg·h·L-1。连续多次给药 5 mg 后伊伐布雷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20±7) μg/L;tmax(1.0±0.7) h; AUClast( 67±32) μg·h·L-1; AUCinf (69±33) μg·h·L-1;其活性代谢产物S-18982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4.5±1.3) μg/L;tmax(1.1±0.8) h; AUClast (34±11) μg·h·L-1; AUCinf (39±13) μg·h·L-1结论: 单次5~15 mg 给药后,伊伐布雷定的体内过程符合一级线性动力学过程,代谢产物S-18982的体内过程呈非线性;连续多次 5 mg 给药后,母药和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第5天可达稳态,母药在体内无蓄积,代谢产物存在蓄积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10mL/kg,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或尿样,LC-MS法测定酚酸类成分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和尿药排泄量-时间数据用DAS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绿原酸(CGA)、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CQA)、3,4-二咖啡酰奎宁酸(3,4-DCQA)、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CQA)和咖啡酸(CA)血药浓度迅速下降达峰,消除t1/2分别为0.649、0.334、0.479、0.486、0.330h,AUC0-∞分别是(22.522±2.716)(CGA)、(0.353±0.062)(1,5-DCQA)、(3.620±1.246)(3,4-DCQA)、(5.287±1.627)(3,5-DCQA)和(2.257±0.360)(CA)mg·L-1·h。CGA、1,5-DCQA、3,4-DCQA、3,5-DCQA和CA在尿中0~24h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22.22±26.49)%、(3.30±1.26)%、(0.24±0.11)%、(1.93±0.77)%和(18.61±4.99)%,尿排泄t1/2在1~4h。结论:脉络宁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在体内迅速被排泄出体外,CGA、1,5-DCQA、3,4-DCQA、3,5-DCQA和CA均可从尿排泄,但其中1,5-DCQA、3,4-DCQA、3,5-DCQA和CA尿药排泄量较少,存在其他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5.
须美燕  吴伟  李翠 《金属学报》2020,25(1):68-74
目的:研究国产奥美沙坦酯片与原研奥美沙坦酯片(商品名:Benicar)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空腹状态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双交叉试验设计,24名健康志愿者在空腹状态下单剂量口服国产奥美沙坦酯片(受试制剂)和原研奥美沙坦酯片(参比制剂)20 mg,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奥美沙坦的浓度。采用WinNonlin7.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702.08±149.24)和(706.50±127.00)μg/L;tmax分别为1.98(1.33-4.00)和1.98(1.33-3.50)h;AUC0-t分别为(4 516.93±995.07)和(4 543.74±818.45)μg·h·L-1;AUC0-∞分别为(4 578.16±1 005.73)和(4 605.70±820.54)μg·h·L-1;t1/2分别为(8.00±1.07)和(7.94±1.30)h。受试制剂/参比制剂Cmax、AUC0-t、AUC0-∞几何均数的比值分别为98.60%、98.33%和98.30%,其90% CI分别为92.33%~105.29%,91.86%~105.26%,91.89%~105.16%,均落在80.00%~125.00%之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C-MS/MS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用于临床试验中奥美沙坦血药浓度测定;国产奥美沙坦片与原研奥美沙坦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磷酸瑞格列汀和缬沙坦口服后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及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二阶段交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6例,男女各半,口服磷酸瑞格列汀片和缬沙坦胶囊。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别测定血浆中的缬沙坦、瑞格列汀和瑞格列汀酸的药物浓度。分析tmax、Cmax、AUClast、AUCinf、90%CI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与单用比较,瑞格列汀与缬沙坦合用后,瑞格列汀的Cmax升高约4.03%,其AUC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瑞格列汀酸的AUC和Cmax的90%置信区间在80%~125%的等效性区间内;缬沙坦的Cmax降低了11.58%,AUClast降低了约4.73%,与单独用药相比,AUC比值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125%的等效性区间内。瑞格列汀与缬沙坦合用后24 h尿液中瑞格列汀和缬沙坦的累积排泄率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药代谢途径和代谢程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磷酸瑞格列汀和缬沙坦同服后在健康人体内无明显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付良青  黄丰  唐欣  钱平利  刘泽源 《金属学报》2004,9(9):1016-1018
目的: 研究盐酸托烷司琼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紫外法测定18 名健康志愿者口服剂量10 mg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后受试者血浆中的盐酸托烷司琼的浓度, 并应用3p97 软件对盐酸托烷司琼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 求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达峰时间(Tmax ) 2. 33±0. 43 h, 峰值浓度(Cmax ) 10. 48±2. 70 μg·L-1, 曲线下面积(AUC0-24 h ) 111. 89±39. 86 μg·h-1·L-1结论: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在志愿者体内分布及消除都很快, 10 mg 单次给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感染患者体内盐酸洛美沙星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比较口服和静脉滴注、空腹与进餐、不同剂量、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时的体内过程和动力学特征,体内药物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洛美沙星在体内均表现为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空愎和餐后口服洛美沙星200 mg后,显示食物可使该药物吸收过程明显延长,T1/2 ka分别为0.39±0.18和0.47±0.20 h,Tmax分别为1.3±0.3和1.6±0.4 h,但Cmax下降不明显。单剂量空復口服洛美沙星 200, 400 和 600 mg 后,Tmax分别为 9.8±2.9, 10.7±4.0 和 11.2±3.9 h, Cmax分别为1.5±0.4, 2.4±0.8和3.8±0.9 mg·L-1, AUC0-∞与剂量呈比例增加,体内药代动力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单剂量静脉滴注药物600 mg后Cmax为3.1±0.9 mg·L-1。与单剂量给药相比,400 mg, bid连续口服7d后的Cmax和AUC0-∞均显著增加,蓄积因子为1.45; 600mg,每天1次连续静脉滴注7d时AUC0-∞比单剂量给药增加不明显,蓄积因子为1.10;其他参数变化不显著。在各种给药条件下,洛美沙星原型药物24 h尿排出率均在50%左右。结论 体内过程呈线性药代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健康志愿者口服双环醇片剂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30 名健康志愿者, 随机分成25、50、100 mg 3 个剂量组, 分别给予单一剂量、多次剂量、餐前、餐后给药, 用HPLC 测定血药浓度, 用3p97 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 药代动力学符合一房室模型及一级动力学消除规律, 3 个剂量单次给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ka(0.84±0.68)、(0.33±0.09)、(1.19±10.9)h。t(1/2)ke 为(6.26±6.24)、(6.17±2.01)、(4.66±1.21)h。Vd/F 为(455.02±135.35)、(622.94±325.37)、(688.83±308.14)L。CL/F 为(93.45±67.66)、(83.31±71.97)、(104.30±45.76)L·h-1。cmax 和AUC 与剂量成正比。单次和多次口服双环醇片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表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体内无蓄积现象。餐前、餐后的cmax分别为(151.26±39.00)和(222.64±43.22)μg·L-1(P<0.01), 但AUC0~∞无明显差异, 这可能与双环醇片剂的脂溶性有关。结论 双环醇片剂的药代动力学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食物对双环醇片的吸收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方法学的建立和确认,进行了单次给药雷诺嗪缓释片后的药动学研究,为该药临床研究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12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采用三周期、3交叉(3×3)拉丁方设计,实验分别单剂量给500、1000、1500 mg 雷诺嗪缓释片。分别于给药前(0 h)和给药后 0.5、1.0、2.0、2.5、3.0、3.5、4.0、5.0、6.0、8.0、10.0、12.0、16.0、24.0、36.0、48.0 h 采集静脉血 4 mL。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样品中雷诺嗪的浓度,并计算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剂量给药500、1000、1500 mg 雷诺嗪缓释片后Cmax分别为(742±253)、(1355±502)和(2329±890) ng/mL;AUC0-48分别为(9072±3400)、(16574±6806)和(29324±10857)ng·mL-1·h;AUC0-∞ 分别为(9827±3152)、(16882±6791) 和(29924±10706) ng·mL-1·h;tmax分别为(5.3±1.4),(4.2±1.2)和(5.9±2.8) h;t1/2分别为(6.4±3.3),(6.4±3.5)和(6.7±4.3) h。结论:在本次实验中,Cmax 和AUC 与剂量成比例增加,单次给药3个剂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所有受试者都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空腹条件下静脉滴注受试制剂丁苯酞注射液(规格:5 mL:25 mg,南京优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与参比制剂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恩必普)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两周期、双交叉给药试验设计,选择24名健康受试者分别交叉单次静脉注射丁苯酞注射液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100 mL,输液量(100±5) mL(输液泵允许有5%以内的误差),时间55 min。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 /MS)法测定血浆中丁苯酞浓度,使用WinNonlin 6.4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24名健康受试者输注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丁苯酞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541.0±78.6)ng·mL-1·h和(525.0±76.1)ng·mL-1·h;AUC0-∞:(571.0±82.1) ng·mL-1·h和(555.0±88.1) ng·mL-1·h;Cmax:(295.0±62.7) ng/mL和(291.0±56.5) ng/mL;Tmax分别为0.92(0.33, 0.92)h和0.92(0.33, 0.93)h。t1/2分别为(16.60±6.85) h和(15.80±5.88)h。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AUC0-t,AUC0-∞,Cmax的几何均数比值(GMR)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0%~125.0%的范围内。结论:受试制剂丁苯酞注射液与原研丁苯酞注射液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中国妇女单次及连续肌注cyclofem 后血中醋酸甲羟孕酮(MPA)的药代动力学变化,为长期应用该长效避孕针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9 名健康育龄妇女每月一次肌注cyclofem微晶水混悬剂(醋酸甲羟孕酮25 mg+环戊丙酸雌二醇5 mg), 持续一年。于用药第1、6 和12 个月的临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取血, 采用自身对照比较此三个给药周期MPA 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 首次及第6、12 次注射后, 血中MPA 分别于3.4±0.9、4.3±2.2 及3.7±2.6 天达峰浓度;MPA 平均峰值血药水平(Cmax)为3.75±1.27、5.54±1.79 及5.55±1.80 nmol/L;AUC0-28 分别为55.84±28.15、95.45±26.56 及98.81±21.84 nmol/(L·d)。MPA 的药代动力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三个给药周期MPA 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无显著变化, 分别为11.98±1.08、12.77±0.47 和12.43±0.64 天。与首次注射后相比, 第6 个给药周期MPA 的Cmax 和AUC0-28 显示有增高的倾向, 但在其后6 个月中, 上述参数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连续使用每月一次避孕针cyclofem 并不引起受试者体内MPA 的明显蓄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梓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建立LC-MS/MS 分析方法,应用Xcalibur 1.4 数据处理工作站,以待测物(梓醇)与内标物(桃叶珊瑚苷)的色谱峰面积比计算大鼠灌胃50、100 和 200 mg/kg 和静脉注射 50 mg/kg 梓醇后,各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选用DAS 2.0 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t检验法统计实验数据,计算生物利用度。结果: 梓醇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大鼠灌胃 50、100 和 200 mg/kg 梓醇后,AUC0→∞与剂量呈正比,t1/ 2与剂量无关;大鼠灌胃与静注 50 mg/kg 梓醇后,AUC0→∞分别为 (70±23) 、(104±11) μg·h·mL-1,该剂量下梓醇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66.7%。结论: 梓醇的吸收和消除呈一级动力学特征,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李皛  郭歆  刘智  余鹏  马岳惠  程泽能 《金属学报》2013,18(3):290-296
目的: 研究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单次及多次口服阿维莫泮胶囊后阿维莫泮及其代谢产物ADL 08-001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共入组24例受试者,其中12例受试者参加6、12、18 mg 3个剂量组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采用随机开放、3×3拉丁方试验设计;在完成3个周期的单次试验后,继续进行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试验,给药方法为每天给药2次,每次给药 12 mg,共给药 6 d。另外12例受试者参加 24 mg 剂量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采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阿维莫泮及代谢产物ADL08-0011浓度,应用WinNonlin 6.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阿维莫泮在 0.192~75 μg/L 范围线性良好,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及回收率都符合生物样本测试要求。6、12、18、24 mg 单次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 Cmax(8.79±6.10)、(18.30±9.92)、(31.48±13.68)、(32.91±17.95) μg/L;tmax(1.4±0.6)、(1.8±0.6)、(1.8±0.6)、(2.1±0.6) h;AUClast(33.2±23.0)、(60.3±28.9)、(94.1±42.2)、(112.0±57.5 ) μg·h·L-1; t1/2(8.4±4.9)、(8.4±5.3)、(7.9±4.8)、(10.0±4.3) h; CL/F(218.1±111.8)、(234.7±135.7)、(217.6±95.3)、(256.9±132.5) L/h。多次给药(12 mg bi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 (16.57±10.15) μg/L,tmax(1.6±1.0) h,AUClast (64.4±32.0) μg·h·L-1,t1/2 (12.0±3.3) h,CL/F (258.4±109.4) L/h。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阿维莫泮的药动学研究。阿维莫泮在6~18 mg 剂量范围内的单次给药以及 12 mg bid 的多次给药人体药动学特征都符合线性动力学过程,而 24 mg 剂量单次给药则吸收过程出现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试验制剂托伐普坦片与参比制剂托伐普坦片在中国健康人体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入选24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 3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血浆中托伐普坦的浓度,经DAS 2.1 软件处理参数,并进行双单侧t检验确定是否等效。结果: 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Cmax为(179±97)和(189±86) μg/L;tmax为(2.5±1.1)和(2.5±1.0) h;AUC0-t为(1153±488)和(1225±528) μg·h·L-1;AUC0-∞为(1161±492)和(1232±528) μg·h·L-1;t1/2为(5.6±2.0)和(5.6±2.0) h。试验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5.8±18.7)%。结论: 试验制剂托伐普坦片与参比制剂托伐普坦片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6.
王大为  李峰  徐平  周磊  刘李  刘晓东 《金属学报》2012,17(11):1211-1215
目的: 研究灵仙新苷在 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四周期交叉设计,即 Beagle犬 8只,雌雄各半,随机等分为4组,分别采取单剂量静脉注射 (0.75 mg/kg)及灌胃 (7.5、15和 30 mg/kg)两种给药方式,交叉给药,间隔 1周。并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 LC-MS/MS测定血浆中灵仙新苷的浓度,利用DAS 2.0 软件估算灵仙新苷在 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并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Beagle犬i.g. 7.5、15和 30 mg/kg 灵仙新苷后,估算的 t1/2分别为 (14.3±2.7)、(13.3±1.3)和 (13.7±2.4) h,AUC0-36分别为(1.9±1.2)、(4.5±1.9)和 (8.0±3.3) μg·h·mL-1,Cmax分别为(0.14±0.08)、(0.27±0.10)和 (0.52±0.28) μg/mL。i.v. 0.75 mg/kg 灵仙新苷后,估算的 t1/2为 (13.3±3.0) h,AUC0-36为 (66.2±12.8) μg·h·mL-1。灌胃灵仙新苷在 Beagle犬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 0.32%、0.35%和 0.30%。结论: 口服灵仙新苷后在 Beagle犬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很低,其药动学过程在研究剂量范围内是线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空腹条件下,国产左乙拉西坦注射液与原研药左乙拉西坦片给药时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观察两者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方法: 利用已经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MS)分析法测定健康受试者两周期给药前后血浆样本中的左乙拉西坦药物浓度。结果: 受试者分别静脉注射左乙拉西坦注射液和口服左乙拉西坦片后,左乙拉西坦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分别为(7.70±0.85) 、(7.81±0.88) h;Tmax分别为(0.70±0.10) 、 (0.90±0.80) h;Cmax分别为(51.64±9.59) 、(40.83±9.13) ng/mL;AUC0-t分别为(385.69±65.45) 、(394.24±64.68) ng·mL-1·h;AUC0-∞分别为(390.85±66.40) 、(400.13±65.89) ng·mL-1·h。以左乙拉西坦片的AUC0-t计算左乙拉西坦注射液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1±9.4)%。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程度为重度的不良事件。结论:左乙拉西坦注射液和左乙拉西坦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种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LC-MS/MS技术比较研究Combretastatin(CA4)及其磷酸酯二钠(CA4P)前药分别给药于SD大鼠后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方法: 12只SD大鼠禁食后分别单次尾静脉给予 50 mg/kg CA4P或 36 mg/kg CA4(等摩尔量),采集不同时间点血样,采用LC-MS/MS方法进行血样药物浓度测定,求算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建立CA4P-CA4转化的药动学模型。结果: 大鼠单剂量 i.v. 50 mg/kg CA4P或 36 mg/kg CA4后,CA4P和CA4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27126±4142)、(7751±801)、(5037±1433) ng·h·mL-1,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0.85±0.35)、(1.27±0.33)和(0.95±0.65) h。CA4P和CA4在SD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均无性别差异。结论: 大鼠单剂量 i.v. 50 mg/kg CA4P后,CA4P在体内迅速转化为CA4,相比于直接 i.v. 36 mg/kg CA4,CA4在体内的暴露量(AUC0-∞)显著性提高(P<0.05),消除半衰期t1/2也有所增加,为前药CA4P的药代动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维脑路通及其各组分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7 例患者静脉滴注维脑路通注射液600 mg 后, 用一种程序控制检测灵敏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清中维脑路通和各种羟乙基芦丁含量, 并分别计算其药物动力学。结果 维脑路通和一、二羟乙基芦丁在血清中的药物动力学为一室开放模型, 三、四羟乙基芦丁为二室开放模型, 各组分生物半衰期随羟乙基数目增加而缩短。结论 维脑路通的动力学过程与其组分并不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