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4例符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第10版》(ICD-10)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艾司西酞普兰组(n=38)和文拉法辛缓释剂组(n=36),治疗持续8周,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焦虑症状及疗效,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时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和实验室检查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1周末两组HAMA评分开始明显下降(P<0.01),第1、2、4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HAMA减分率明显高于文拉法辛缓释剂组(P<0.05),但是第8周末两组的减分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8周末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 60.5%和 66.7%,有效率分别为78.9%和 86.1%,文拉法辛缓释剂组显著高于艾司西酞普兰组(P<0.01)。8周末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也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广泛性焦虑总体疗效优于艾司西酞普兰,但是艾司西酞普兰起效快于文拉法辛缓释剂,两者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符合CCMD-3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诊断标准的6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应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对照组单一使用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观察6周。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有关辅助检查评价安全性。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显著降低(F=9.05,P<0.01;F=6.10,P<0.01)。 试验组在治疗第1周末的减分率比对照组显著,这种差异在1~6周持续存在,而且第6周结束后的临床痊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1周末、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YMRS分别是 21.4±8.4、14.6±5.5、8.9±3.3、6.5±3.4,对照组分别是 23.9±7.2、20.9±8.1、17.8±7.8、12.8±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症状减分变化分别是 6.1±3.5、12.9±4.8、20.1±5.3、21.4±5.5,对照组分别是2.1±3.0,6.8±4.5、11.5±5.6、14.4±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5% vs48.5%, χ2=4.47,P<0.05)。两组间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3% vs18.2%,χ2=9.52,P<0.01)。但是两组间均没有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因无疗效和副作用导致的脱落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双相障碍的疗效比较理想,比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金卫东  陈炯  唐贤祥  邢葆平 《金属学报》2005,10(11):1299-1303
目的: 评价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0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效应大小、痊愈率以及副作用的差异。结果: 同质性检验:(1)有效性:χ2=7.26,df=9(P>0.05);(2)安全性:χ2=3.41,df=2(P>0.05)。综合检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第1、2、4、6、8周末的综合检验分别为Z1=14.19(P<0.01)、Z2=14.00(P<0.01)、Z4=17.40(P<0.01)、Z6=12.10(P<0.01)、Z8=5.94(P<0.01)。效应大小:无论是研究组还是对照组,在第1、2、4、6、8周末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的治疗效应大多数达到0.5以上;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处理效应的差异效应在不同时段的差异效应都大于0.8。有效性比较: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显示研究组所有时段痊愈率、显效率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低于对照组(8周末除外)。副作用:两组之间的副作用差异没有显著性(Z=0.20~1.15,P>0.05)。结论: 小剂量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是一种良好的方法,可能特别适宜于难治性抑郁症。  相似文献   

4.
周春慧  杨白兰  杨章莉  龙文香 《金属学报》2012,17(12):1398-1400
目的: 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方法,选择80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每组均连续用药1个疗程(3个月经周期),并予以随访3个月经周期。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37/40)和45%(18/40),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随访3个月经周期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6/40)和37.5%(15/40),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米非司酮能缓解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具有明显疗效,且副作用小,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氟西汀平行对照研究。60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组30 例与氟西汀组30 例, 分别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150 mg d 或氟西汀20 mg d, 疗程8 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为评估临床疗效的工具。结果 两组HAMD 评分在治疗结束时较基线均显著减少(P<0.01)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组与氟西汀组有效率分别为70.0 %与65.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取Λ=0.1, α=0.05 进行等效性检验, u =1.97, P<0.05。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头痛、失眠和食欲减退, 发生率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和氟西汀一样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减轻慢性不可预见刺激(CUS)致大鼠抑郁行为是否与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有关。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G),模型组(MG),丙戊酸钠灌胃正常组(VAPC)和丙戊酸钠灌胃模型组(VAPM)。以开场试验和强迫游泳试验评价大鼠焦虑抑郁行为;采用常规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大脑皮质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CG组相比,MG组大鼠开场试验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明显降低,强迫游泳试验不动时间显著延长,MDA含量升高,SOD及CAT活力明显下降,海马BDNF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给予丙戊酸钠可明显阻遏上述变化,但对正常大鼠无明显影响。结论: CUS致大鼠焦虑抑郁行为与体内氧化及抗氧化失衡,海马BDNF表达减少有关;丙戊酸钠能阻遏这种变化,从而显示减轻CUS所致大鼠焦虑抑郁行为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勇  王炎  刘丽娜 《金属学报》2013,18(1):90-94
目的: 探讨哌罗匹隆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6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成哌罗匹隆组和喹硫平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Cohen-Mansfied激越问卷(CMAI)、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哌罗匹隆组有效率为 82.0%,喹硫平组有效率为 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哌罗匹隆治疗12周后BEHAVE-AD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下降,其中在幻觉、行为紊乱、攻击行为3个因子的得分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MMSE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哌罗匹隆的不良反应较喹硫平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喹硫平相比,哌罗匹隆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8.
葛林通  林力  张晋 《金属学报》2002,7(3):250-251
目的: 探讨丹参, 双氯芬酸钠和β-七叶皂甙钠联合治疗严重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用丹参、双氯芬酸钠(诺福丁) 和β-七叶皂甙钠联用治疗严重偏头痛51 例, 观察其临床疗效, 并与双氯芬酸钠治疗严重偏头痛62 例进行对比。结果: 联合用药组与双氯芬酸钠单用组总有效率及控制率差异显著性(P<0.01) 。结论: 丹参、双氯芬酸钠、β-七叶皂甙钠联用治疗严重偏头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朱培俊  陈志恩  张静  朱培林  占雪梅 《金属学报》2005,10(10):1194-1197
目的: 评价国产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立哌唑组40例,给予阿立哌唑10~ 20mg·d-1,po,qd;氯氮平组40例,给予氯氮平300 ~500 mg·d-1,po, Bid。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观察8周。结果: 阿立哌唑治疗后PANSS总分减分率为50.4%,有效率为87.5%;氯氮平PANSS总分减分率为49.4%,有效率为85.0%.两组总体疗效相当(P>0.05)。阿立哌唑对阴性症状起效较早。阿立哌唑组常见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EPS)(17.5%)、头痛(12.5%)、恶心呕吐(10%),但与氟氮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程度较轻,无血象及糖代谢异常;与氯氮平组较多的过度镇静(37.5%)、流延(45%)、便秘(25%)、体重增加(2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阿立哌唑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尿激酶30 万U 加入0.9 %生理盐水250 ml, 每日静脉滴注, 连续5 d, 改为尿激酶10 万U, 连用5 ~ 10 d。 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5 d 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14 d 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活能力状况:治疗后5 d、14 d 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5 d 显效率42.86 %, 治疗后14 d 显效率71.43 %, 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粘度:治疗后5 d、14 d 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方法简便、快捷。严格选择病例, 监测凝血象、血小板等指标, 并发症可避免或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对七氟烷麻醉下小儿分离焦虑及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影响。方法: 80名择期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PCNL)的2~8岁小儿随机分为4组:C组给予生理盐水,K0.5、K0.75、K1组分别在小儿入室前静注氯胺酮 0.5、0.75、1 mg/kg,4组患儿均接受常规七氟烷维持麻醉。评估各组小儿麻醉诱导前分离焦虑评分,记录小儿的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EA发生率及修正CHEOPS疼痛评分。结果: K0.75、K1组患儿术前分离焦虑评分明显低于K0.5 组及C组(P<0.05),K1组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C组EA发生率和CHEOPS评分明显高于3个氯胺酮组(P<0.05),但3个氯胺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75 mg/kg 氯胺酮入室前静注能减少小儿分离焦虑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及EA发生,且不影响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2.
戴志远  郑芳  李德强 《金属学报》2013,18(10):1138-1143
目的:对比观察度洛西汀与硫酸吗啡缓释片与单用硫酸吗啡治疗癌痛的疗效与安全性,为肿瘤疼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18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被纳入这项随机、开放、为期12周的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均分入单药治疗组(硫酸吗啡缓释片,100~200 mg/d)和合并治疗组(同等剂量的硫酸吗啡缓释片+度洛西汀,前2周 30 mg/d,2周后 60 mg/d)。分别在基线及治疗后第4、8及12周进行随访与评估。用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和the 10-point visual analog scale (VAS)行疼痛评估。焦虑抑郁症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与抑郁量表评估。采用治疗时出现的不良事件量表与脱落率评估耐受性。结果:单药治疗组与合并治疗组脱落率相似(第4周 8.9% vs 10.0%,第8周 15.6% vs 17.8% 及第12周 23.3% vs 25.6%,均P>0.05)。虽然便秘、出汗和心悸的不良反应频数合并治疗组较高,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在第4、12周VAS评分减分值合并治疗组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3.3±0.9) vs (2.1±0.6);(6.4±0.8) vs (4.5±0.5), 均P<0.01]。虽然SF-MPQ总分减分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疼痛情感维度方面,于治疗后第8、12周,合并治疗组减分值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4.2±1.3) vs (2.3±1.0);(6.8±2.9) vs (4.6±1.7), 均P<0.01]。结论:合用度洛西汀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癌痛的疗效优于单用硫酸吗啡治疗,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非酶糖化抑制剂-氨基胍(AG) 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54 只SD大鼠分为12 周对照组(8 只), 24 周对照组(10 只);糖尿病12 周组(8 只), 糖尿病24 周组(10 只);AG治疗12 周组(8 只), AG 治疗24 周组(10 只), 观察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过程中(12 周及24 周) 心脏肥厚、心功能指标及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 链尿佐菌素(STZ) 诱导的糖尿病大鼠12 周时出现心功能异常并可见凋亡的心肌细胞, 随心衰的加重, 24 周时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多。透射电镜检查, 发现糖尿病大鼠左室心肌组织中可见凋亡的心肌细胞(具有凋亡形态学特征) 。AG 治疗组大鼠心功能和心肌超微结构明显改善, 心肌细胞凋亡数目减少。结论: 心肌细胞凋亡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AG 可有效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改善心肌病理形态学异常。  相似文献   

14.
霍永佳  陈莺  陈丽 《金属学报》2004,9(8):929-931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对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运动试验阳性且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增高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9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12 周,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控制,治疗前后行心电图运动试验,比较两组运动试验结果。结果: 经治疗12 周后,治疗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降低,高蜜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运动耐量显著提高,运动试验阳性率明显降低,ST 段下移1 mm 时间明显延长,ST 段下移值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在降低血脂的同时,还可明显减轻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治疗各型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2 组,对照组51 例(轻症38 例、重症I 型13 例);治疗组51 例(轻症38 例、重症I 型13 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按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级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轻症有效率为92.1 %,重症I 型为84.6 %;对照组轻症有效率为71.1 %,重症I 型为38.5 %,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对腹痛、血尿淀粉酶、白细胞和TB等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用于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和重症I型均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长效醋酸甲孕酮(depot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DMP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疼痛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守手术后疼痛复发的患者48 例,随机分为长效醋酸甲孕酮组及达那唑组。长效醋酸甲孕酮组25 例,月经来潮5 d 内深部肌肉注射DMPA 150 mg,28 ~ 30 d 注射1 次,共6 次;达那唑组23 例,于月经周期d 1 开始口服达那唑400 mg·d-1,如无明显副反应增至600 mg·d-1,连续24 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肾功能、血性激素变化及月经变化、体重改变等副反应。结果: DMPA 组总主观症状评分于治疗3 个月后下降了82.5 %,6 个月后下降了92.5 %,卵巢异位囊肿于3个月后缩小了41.5 %,6 个月后缩小了56.2 % (P<0.05)。达那唑组总主观症状评分于3、6个月后分别下降了84.1 %和95.1 %,卵巢异位囊肿分别缩小了34.4 %与52.2 % (P<0.05)。两组雌激素(E2)维持在卵泡早期水平。DMPA 主要副作用为阴道点滴状出血或突破性出血、排卵恢复延迟及体重增加,随用药时间延长闭经增加。达那唑主要副作用为肝功能损害、痤疮等雄性素作用及体重增加。结论: 长效醋酸甲孕酮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疼痛复发,因用药方便、价廉、副作用少等优点,可长期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曲唑酮联合心理治疗对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期间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改善成瘾者心理状况、防复吸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120例接受丁丙诺非维持治疗(BMT)的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曲唑酮组、心理治疗组、曲唑酮+心理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前后,采用稽延性症状评定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海洛因渴求评定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分别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曲唑酮和心理治疗均能改善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期间的焦虑、抑郁症状;与曲唑酮组、心理治疗组比较,曲唑酮联合心理治疗在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方面疗效更显著。心理治疗还可降低渴求、增加自我控制能力,而曲唑酮在降低渴求、增加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则无明显疗效。结论: 曲唑酮联合心理治疗可有效控制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期间焦虑、抑郁症状,并能增加海洛因依赖者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渴求,对预防复吸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长期单独使用替普瑞酮、米索前列醇与奥美拉唑预防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107例长期应用NSAIDs所致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经6~8周的治疗溃疡愈合后,随机分为:替普瑞酮组(38例),长期服用替普瑞酮50 mg/次,3次/d;奥美拉唑组(35例),长期服用奥美拉唑 20 mg/次,2次/d;米索前列醇组(34例),长期服用米索前列醇 200 μg/次,2次/d;疗程共52周,分别观察和比较3组患者第0~26、27~52周期间溃疡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第0~26周期间替普瑞酮组、米索前列醇组与奥美拉唑组患者溃疡复发人数分别为5(13.2%)、5(14.3%)、4(11.8%)例,经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7~52周期间3组患者溃疡复发人数分别为6(18.2%)、3(10.0%)、4(13.3%)例,经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0~26周期间3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分别为5(13.2%)、4(11.4%)、12(35.3%)例,经比较替普瑞酮与奥美拉唑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索前列醇组显著高于其它两组 (P<0.05);第27~52周期间3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分别为3(9.1%)、9(30.0%)、10(33.3%)例,经比较奥美拉唑与米索前列醇组显著高于替普瑞酮组(P<0.05)。 结论: 应用替普瑞酮可显著降低NSAIDs相关性溃疡复发,与长期使用米索前列醇和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药物的疗效相同,但相关药物并发症的发生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