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需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预报地震的发生、观测并确定地震的准确地点、迅速传递地震信息。在地震信息传递上,都与电子信息技术密不可分。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震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阐述了未来的电子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关于“坚强”,他们“最想说的” 2008年四川卷高考作文是“坚强”,可以说这是专为汶川大地震量身定做的。面对特大自然灾害,我们最需要的是“坚强”;地震发生后,最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还是“坚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最需要的精神也是“坚强”。确实,地震中那一个个生命的奇迹,震撼了我们,也感动了我们。备战高考时,  相似文献   

3.
根据天然地震与核爆地震信号的P波差异,提出了基于AR模型预测误差比的地震信号分类和识别方法。该算法首先应用AR模型对地震信号P波初至时段及其后一时段进行建模,分别求出其预测误差,从而计算得出P波的预测误差比,然后利用预测误差比作为特征判据对地震信号进行分类与识别。对20次地震时间的分类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对天然地震及核爆地震两类事件进行有效的分类与识别。  相似文献   

4.
地震并行处理模式与应用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研究石油地震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设计模式(流水、扇出/扇入、主从和混合)和应用框架,框架和模式的目的都是复用成功的软件设计自力更生,框架可以看作一类设计模式的具体实现。针对地震数据处理模式设计和实现了GRISYS地震数据处理应用框架。利用这个框架,以往大量的串行地震处理模块,不需要任何改动,可以在工作站集群计算机或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上实现并行计算,在曙光2000-Ⅱ并行计算机上试验,获得了非常高的并行处理加速比。  相似文献   

5.
声音     
《中国信息化》2008,(11):11-11
“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6.
阿坝     
虽然还未到年中,但2008这一年已经注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留下无法忘却的记忆。雪灾、地震,上天似乎在故意用各种方式来考验着我们。面对人类的灾难.我们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一度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感叹生命的脆弱,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并用地震勘探仪器把大地的振动记录在磁带上,然后用计算机对野外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有关信息。在对人工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前及处理后,显示人工地震数据图形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处理前需要对图形进行分析以选取处理时的参数,在处理后需要对其进行解释,从而提取出有用的地层信息。笔者在做人工地震数据去噪处理时,使用Visual C++ 6.0编写了处理程序及绘图程序。下面介绍绘图程序,供有关人士参考,也可供需要对其它二进制数据文件进行操作的人士参  相似文献   

8.
基于CUDA的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算法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是地震数据处理中最耗时的常用模块之一。为加快计算和显示速度,针对CUDA平台多处理器流水线特性,对传统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算法在CUDA平台上进行了重新设计,包括基于CUDA的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算法、基于CUDA的纵波波动方程算法和GPU与CPU间的通信算法三个子算法。所有算法在NVIDIA GeForce 8800 GT系统上编译实现,通过对比相同数据在Intel Core2Due CPU 2.0 GHz的地震偏移,综合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UDA  相似文献   

9.
分布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数据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涉及到大量的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针对当前单个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分布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以适应愈来愈复杂的地震数据处理的需要,达到提高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减少地震数据处理周期的目的。分布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地震数据采用局部地震数据库和全局地震数据库两种管理方式。功能模块设计为局部的,使用该处理系统进行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功能,将多台计算机上的多个地震数据处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次地震数据处理过程,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优化模块组合,进行数据共享,形成最佳处理流程,快速,高效地完成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陈六嘉 《遥感信息》2012,(1):105-109
我国位于地震多发区,地震是对我国造成危害程度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于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我国已持续了多项研究。本文从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评估两方面分析了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现状,同时对遥感技术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传感器世界》2013,(5):45-45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救援队首次采用三款国产救援救灾机器人协助开展地震救援工作。在救援过程中,旋翼飞行机器人充分发挥了不要求起降场地、随时随地起落的特点,通过超低空近距离飞行勘察受灾情况、探查生命迹象,并在芦山至宝兴公路公路疏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寻找地震相关地区的时间序列相似性匹配算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把时间序列相似性匹配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入到地震预报的应用中.在分析现阶段时间序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地震历史源数据和领域专家经验知识,提出了有关地震地区相关性的地震相似度定义和地震序列相似性匹配模型,并通过大量实验模拟对该模型进行了反复验证,实现了基于地震相似度的时间序列相似性匹配算法.同时,通过分析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区域近20年来的地震历史数据,应用地震区域序列相似性匹配算法进行了固定时间差的粗粒度和细粒度纵向序列相似性实验分析,取得了可信度较高的实验结果,为地震学预测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地震资料处理环境中,用户频繁地大规模地震数据写操作后,针对文件系统池中存在地震数据写与分布不均衡的缺陷,剖析地震资料处理流程,探讨分析各种常规地震数据写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地震数据写策略,以满足文件系统池在不同初始状态下地震数据写均衡与优化分布. 实验结果验证了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我们都知道,震源的测量是利用了纵波(P波)与横波(S波)的时间差,这种方法需要很多地震台的数据来减小误差,这就是建立密集的地震台网的原因。不过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的研究人员开发出的一种软件,仅仅通过对访问地震中心网站的IP地址进行分析,就能把地震发生的位置探个八九不离十。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其开放性以及区域自治性,地震前兆观测网中的观测数据的集成在效率与适应性方面遇到问题。系统在访问过程中需要在混合模型异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统一提取。围绕这一问题,该文开展深入研究,借鉴视图模型,通过三级映射关系实现集成模型与基础数据混合模型中特征子集之间的协同组织。通过这一方法,保证分布异构数据之间的协同组织,使地震前兆观测网中基础数据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面向地震前兆观测网构建数据统一访问平台,满足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统一组织与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手机信号定位技术来进行生命探测是一种全新的无线导航定位技术,其不依赖于手机GPS就可对手机进行定位,实现生命的探测,对于在地震灾害中救援的实施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现国内外对于手机信号定位技术都有所研究,本文针对于国内外现有的手术定位方法进行了简单阐述,随后提出了手机定位的思路及其在地震救援中发挥作用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地震数据处理中基于RBF网络的函数逼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将径向基函数网络引入地震数据处理中,实现了函数逼近法地震数据的插值处理,在实际地震数据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主要研究了径向基函数网络的理论、方法、应用及其逼近性能。该网络充分地利用了包含在训练数据中的信息,可自适应地确定网络隐层节点数目、径向基函数中心以及网络的权系数,生成的网络具有规模小、收敛快和数值稳定等优点。对同一函数进行逼近且精度相同时,径向基函数网络所用时间远远小于BP网络,因此是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种新型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18.
结合地震预报的领域知识,面向具体的应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的序贯模式挖掘算法,用来发现广义的地震序列。与地震学中地震序列研究相比,将数据挖掘的应用拓展到地震预报中,通过序贯模式来研究广义地震序列。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发现一些有意义的广义的地震序列。  相似文献   

19.
血染的课程     
5.12汶川地震,令整个民族泪眼朦胧,人心倒悬! 面对巨大的灾难,比地震更震撼世人的是党和国家迅速高效的反应…… 5月19日下午2时28分,地震一周后,全国默哀5分钟。19日~21日,全国降半旗并以各种方式向地震中消陨的生命致哀。  相似文献   

20.
石油物探的深水海洋地震资料处理是大规模企业级高端存储系统的重要应用领域,满足计算量庞大地震资料叠前成像偏移的I/O访问需求,需要先进的集群存储体系结构和合理优化的系统部署.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路径的地震资料处理集群存储系统的具体解决方案.从系统架构、文件系统、SAN网络、多路径软件、存储虚拟化等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集群存储系统的测试与运行表明该存储系统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