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是研究三种血浆蛋白(γ—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在医用硅橡胶材料表面吸附的半体内同位素标记评价方法,同时由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的数量和形态变化,从而评价国内外三种医用热硫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CHGB和DCGBE二种材料血液相容性相近,而STGB材料血液相容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1102硅橡胶是近年来国内生产的一种可以制备多种医用制品,如:人工心肺、人工关节、整复材料、各种引流管等的新颖医用材料。它是二甲基和甲基乙烯基硅氧烷共聚的硅生胶与补强填料二氧化硅混炼,在模具中再经过氧化物硫化剂热硫化后制成的医用硅橡胶制品。  相似文献   

3.
医用热硫化硅橡胶的溶出物特性与生物学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李亦文,薛淼,张彩霞,徐淑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九院,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上海200023)关键词:医用热硫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溶出物;生物学性能STUDIESONCORRELATIONBE...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兔富血小板血浆进行体外动态血栓形成试验,以评价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在观察不同医用高分子材料形成血栓过程中.发现整个过程可分为少量颗粒出现、大量颗粒涌现(即产生雪暴现象)、颗粒发生凝集、颗粒凝集回缩成块及形成圆柱形血小板血栓。本文对材料与血浆接触时间进行了研究,认为当材料与富血小板血浆接触60分钟后,可充分反映材料对富血小板血浆的作用。最后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对五种高分子材料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特异血栓形成时间可作为评价医用高分子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硅橡胶是应用最广、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医用高分子材料。笔者对国产医用级热硫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作了长期家免肌肉与子宫内植入的病理学研究,实验结果如下: 被检家兔肌肉包埋15天后,材料与组织接触部位见有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偶尔可见零星的异物巨细胞反应及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在材料周围还可见新生毛细血管与纤维母细胞增生,开始形成疏松囊腔结构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二段硫化工艺过程对硅橡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作者根据医用热硫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弹性体配方和一定的工艺要求,制取一系列不同二段硫化程度的硅橡胶试样,运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硅橡胶试样进行生物学测试,特别是测定细胞相对增殖度;进一步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了相同试样直接接触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随着二段硫化时间的增加,细胞相对增殖度增加,而毒性级别降低。  相似文献   

7.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提出由四个体外和半体内试验综合评价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体系,同时用此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六种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聚氨酯材料和一种硅橡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四参数综合评价体系可较真实地评价生物材料对血液的急性反应,并可对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粗筛。  相似文献   

8.
血栓的形成与心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深受临床及实验研究重视.由于血瘀是在体内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血栓的形成与血流动力学特性有密切关系,但体内血栓形成难以清楚地观察到,给血栓及抗栓研究带来很大困难.1958年Chandler(1)首先发明了一种体外形成人工血栓的装置,他用唱机改装成体外血栓仪以塑料管弯制成圆环,在塑料管内注入近半环的血液,然后以17转/分的转速旋转,在起动后几分钟内就可在血柱的下弯月面附近形成一个"血栓",这种体外人工形成的血栓经组织学研究证明,同体内形成的血栓有类似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主要为大量血小板及白细胞聚集体,间有纤维蛋白及  相似文献   

9.
螺旋血泵的研制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血液相容性问题是影响心室辅助装置使用寿命及大量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红细胞破坏和减少血液接触面积是目前可以提高血泵血液相容性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1997年到1999年间研制了叶片为螺旋型且与血液接触面积小的螺旋血泵。血泵由泵体、螺旋叶轮、电机、医用硅橡胶密封圈和轴承等构成。叶轮的最大直径为21.8mm,最小直径是9.8mm,螺旋叶轮椎角41.8度,泵体最大直径30mm,血泵为钛合金材料,体积76ml,总重量220g。体外试验结果显示:1.螺旋血泵的输出是流量4L/min对应的平均压力为100mmHg。2.血泵的表面温度恒定在39℃左右,密封性能良好。3.螺旋血泵的溶血指数NIH为0.085g/100L低于轴流血泵的NIH值0.284g/100L,且未在螺旋叶轮周围未发现任何微小血栓,证实螺旋血泵对血液的破坏明显低于轴流血泵。4.由于密封引起的产热和耗能尚待于改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研究医用高分子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同位素标记半体内评价法。对乳过氧化物酶放射性碘标记配方进行对比研究后确立了本研究采用的配方,~(125)I标记率为70~78%,比活度为0.7~0.8mci/mg。通过对同种材料单一管法和不同材料串联管法对比研究,认为不同材料串联管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可在同一血流情况下评价不同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并避免了动物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用本研究确立的方法测定了两种聚氯乙烯材料,三种硅橡胶材料和四种聚氨酯材料表面吸附白蛋白的量,实验结果表明:结论与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基本是一致的。同时由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材料表面吸附白蛋白与血小板粘附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证实了本研究方法可作为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的一个较为可靠的方法,并可进行表面血栓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背景:氧等离子处理可有效改善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表面的亲水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但等离子体聚合形成的薄膜可能产生卷曲和破裂或因与基质是非共价键结合而产生剥离,影响材料本身的理化性能和光学性能。 目的:初步评价优选氧等离子处理表面改性后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氧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修饰疏水性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的表面,处理功率及时间分别为:20 W、50 W、100 W和30 s、1 min、3 min、10 min。应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定仪、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材料表面亲水性和表面化学元素组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形貌。通过人晶状体上皮细胞黏附实验观察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表面改性前后细胞的数量及形态改变。 结果与结论:最佳改性条件为100 W,30 s,20 mL/min,40 Pa。此条件改善了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对材料表面无刻蚀作用,改善了人晶体上皮细胞在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表面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对八种主要用于血液透析的医用级聚氯乙烯进行体外试验评价,并与医用级硅橡胶比较。体外试验包括反复提取、溶血试验及组织培养。聚氯乙烯的溶血作用、血红蛋白变性作用及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都超过硅橡胶。不同聚氯乙烯试样,上述试  相似文献   

13.
纳米铁显影增强硅橡胶的制备及影像可视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纳米铁微粒作为显影标记物对医用硅橡胶改性的可行性并评价复合材料的影像可视性.方法 硅油与纯铁粉、碳包铁粉混合,按预定的配方比分别与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共混、密炼、模压、硫化,得到纳米纯铁粉增强硅橡胶(第1组)、纳米碳包铁粉增强硅橡胶(第2组),空白对照组为医用硅橡胶.CT扫描体外各组材料试件,获取图像并测得CT值,比较组间CT值均值的差异性;将2组材料试件植入犬皮下,获得标准X-线图像;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材料内铁微粒的组分稳定性.结果 分别制备出铁粉显影增强硅橡胶和碳包铁粉显影增强硅橡胶,新材料在体内外的X-线图像清晰可见,复合材料的CT值随金属纳米粉体量和纳米微粒原子量的增加而增加,2组材料的CT值均值、组间配方比相同的材料的CT值均值差异显著(P<0.001);材料放置180 d后,单质铁出现衍射峰的位置基本没有变化,分散在硅橡胶中的纳米纯铁微粒、碳包铁微粒较为稳定.结论 金属纳米铁粉、碳包铁粉可作为硅橡胶显影性改良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种半体内(ex vivo)模型试验法,并在狗身上实施以评定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的相互作用。试验系统是由置于体外回路中的圆筒形套筒中立位置的试料构成,该试料涂在一小棒上。采用这种Couette型试验小室,可在血液动力学状态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测定血栓的生成。材料与方法本实验用三个试样,平行置入试验小室中。其中的一个试样上面涂有Dow Corning~#891硅橡胶,作为对照。三个试样同时放入全血中,不加抗凝剂。一小时后,将试样从试验小室中取出,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分  相似文献   

15.
血栓的产生会影响血泵运转,同时也可能给患者带来栓塞或卒中等不良并发症。新一代叶轮式连续型血泵体积小、各部件之间间隙小,这些特点使其更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设备故障。因此血栓评价对考察叶轮式连续型血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血泵运转中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种类入手,首先对比了研发过程中血栓评价的3种方法,即数值模拟、体外试验、体内试验,分析发现体内试验评价血栓更具有说服力。然后从血泵设计、材料选择及加工、抗凝三大主要因素分析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泵设计决定血液流场分布,材料选择及加工影响其抗凝血程度,抗凝不足或过度也将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对叶轮式连续型血泵血栓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材料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已发展到了第三代,即高功能医用生物材料阶段。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生物材料在研制时及临床使用之前,首先要准确地评价其与血液接触后的血液相容性。六十年代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率先对用于人工器官的生物材料进行了血液相容性评价,但由于多年来对凝血及抗凝血机理还末完全了解,故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统一的血液相容性评价体系,各试验室采用的评价方法、途径各不相同,评价结果也相差甚远,无法相互比较。NIH1985年最新版的“血液与材料相互作用指南”一书对以前的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已做了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17.
Chandler在1958年发明了一种体外血栓形成装置。此装置是一个直径为数毫米的塑料管(硅化聚氯乙烯管)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圆环,在塑料管内注入接近于半环的血液,然后以  相似文献   

18.
聚酰胺——胺的聚电解质复合物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六水哌嗪和甲撑双丙烯酰胺合成了聚酰胺-胺(PAA),并由藻朊酸(AA)。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聚甲基丙烯酸(PMA)按不同比例与PAA形成六种聚电解质复合物(PEC).同时采用动态凝血时间试验和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单克隆抗体(SZ-21)放免试验综合评价了这六种PEC的血液相容性。其中由藻朊酸和聚酰胺-胺(2:1)形成的PEC具有优异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体外血栓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栓形成与流体力学因素关系密切,用健康成人血样进行的实验表明,Chandler血栓环内血液呈现出三维流动和二次流动状态,在管壁处的剪切应力最大。体外血栓形成应考虑血栓环弯曲和内部血液回流因素。血栓环内下弯月面处血栓的形成可能是流速相对较高的流体元冲击下弯月面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所至。当血栓环旋转时间低于10min时,血栓形成不良。15min是血栓形成的最佳时间。转速为3.75rpm时,不能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20.
背景:聚醚酮类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后其模量、力学强度下降严重,不能为骨骼生长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目的:评价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作为全髋假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以MTT法、溶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热原试验评价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浸提液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将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接骨板植入兔体内,观察骨板周围包膜形成情况和一般组织情况;对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试件行应力测试。 结果与结论: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材料的细胞相对存活率大于75%,溶血率小于5%,说明其血液相容性较好;植入兔肌肉内未引起明显炎症反应,早期有少量淋巴细胞聚集,植入体为纤维组织包裹,随着时间的延长,淋巴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纤维包膜逐渐稳定,周围肌肉组织始终保持正常结构,表明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材料无任何毒性,组织相容性好。应力测试显示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材料符合人体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强度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