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建筑与文化》2008,(3):28-29
构思与策略空间发展策略1大轴线景观,体现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宏伟气势,显示出大明宫辉煌的历史。2将遗址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建成开放式的城市商业和绿色文化休闲空间,使公园与城市相对独立而不孤立,实现两者的过渡和融合。3园内总体上延续原有的三大功能格局,即殿前区、宫殿区、宫苑区。塑造不同氛围的景观空间。交通策略1确保园区与城市之间紧密的交通联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大明宫遗址区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理念引导下,进行了遗址公园的建设。通过对唐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与展示方面的研究,从宏观——遗址公园模式,中观——边界的显现与形象,微观——遗址保护展示方式等层面阐述"大明宫模式"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揭示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在城市文脉的延续、城市特色的彰显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筑与文化》2008,(3):38-39
变迁方案摘要方案主要应对于正确有效梳理历史遗址的挑战,同时促成西安核心区域的积极城市发展。方案基本要素:——提出宫殿遗址范围内的开放空间与低层构筑和环绕宫殿遗址区的城市高层高密度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着重强调环绕宫殿遗址区外围的城市轻轨体系与绿化条带;——与唐大明宫旧有历史结构相呼应将基地划分为三个区:  相似文献   

4.
曹恺宁 《规划师》2011,(1):46-50
随着西安城市发展重心的北移,唐大明宫遗址区域重回都市的中枢区位,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规划将唐大明宫遗址区域定位为国家遗址公园、城市文化生态区、城市活力新区和宜居新城区.规划通过拓展保护理念,创新大遗址保护模式;完善、优化区域功能结构,提升地区发展活力;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区域市政设施及公共设施配套,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城市遗址公园不仅肩负着遗址保护的重担,而且也是展示历史文物、传播历史文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公共场所,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提供高质量的历史经验也是其重要责任。本文旨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对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保护范围、文化保护内容进行阐述,并以唐文化融入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各个功能板块的旅游发展项目为其文化的利用形式,旨在为大明宫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介绍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国宾馆方案的设计思考过程,尝试以现代建筑语言阐述对传统的理解,在历史城市与遗址公园之间、大遗址与新建筑之间的制约关系中寻找设计线索:从历史古城和传统建筑中解读空间文化原型;从高端体验式酒店的空间诉求和文化诉求中实现历史与当代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
大明宫遗址保存得比较完整,埋藏丰富,是研究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其城市布局设计、建筑形态及功能分区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盛世文化的直接体现。大明宫以其举世瞩目、恢弘灿烂的建筑文化内涵展示了唐文化的辉煌,成为现代遗址公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成实现了遗址保护与展示相结合,跳出了"就保护而保护、就展示而展示"的旧圈子,为国内"大遗址"的保护探索出新的经验。作为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自开园三年半以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值得研究。文章以普通游客的游览感受、西安市民的使用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使用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在已有的保护与展示基础上,试图发掘遗址与公园之间更深层的联系,让公众了解遗址、传承文化,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使用和发展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XWHO设计公司     
《建筑与文化》2008,(3):36-37
设计说明唐大明宫是中国唐代鼎盛时期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气魄宏大。唐大明宫遗址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格局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遗址群,它不仅在中国是无与伦比的,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规划从世界遗产保护角度对唐大明宫遗址,从历史变迁到未来发展以及其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阐述,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保护意见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中国"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重点项目,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开园。大明宫遗址区保护项目自2007年10月启动,目前已经初现全貌。丹凤门、东宫墙等遗址保护  相似文献   

12.
张果  刘玉 《建筑创作》2012,(1):100-103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南起第一座殿宇,皇宫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规制宏伟,地位尊崇。前朝区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布置。含元殿遗址保存比较完整,埋藏丰富,是唐代建筑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整个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重心、地标性景点,这一区域的遗址保护及景观设计对于大明宫遗址公园整体景观设计具有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30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仪式上致辞:"……两年来,大明宫遗址上不合理占压考古遗址的350万m~2建筑全部拆除,大明宫遗址从不断遭到蚕食破坏的状况下得到了永续保护。同时,10万民众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极大地提升了道北地区的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白祖华 《建筑创作》2012,(1):138-145
概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域,与多条城市道路相邻。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建设项目,在遗址公园宫墙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了缓冲区域。缓冲区占地约41万m~2,其中东部长度约为2.6km,宽度17m~155m不等:南部长度约为1.5km,宽度86m~93m不等;西部长度约为2.6km,宽度68m~95m不等(北部为北夹城)。缓冲区的建设不仅为遗址公园提供了绿色的保护,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空间,形成了一条文化属性与现代城市功能有机结合的生态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重点项目,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开园。大明宫遗址区保护项目自2007年10月启动,目前已经初现全貌。  相似文献   

16.
引言:
  城市是各种要素的中心,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地、集散地、目的地及辐射中心[1]。城市中的遗址资源因其独特性、稀缺性越来越受到文化休闲时代背景下游客们的青睐,遗产旅游为遗产与公众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可能。遗产以旅游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社会责任[2],遗产旅游是带动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3],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城市旅游发展至关重要。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科学评价遗址旅游资源并进行产品开发,将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国际化魅力,进而引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位于城市中心的大遗址不仅面临遗产保护的重任,同时面对遗址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传统“单点保护”模式在快速城市化的冲击下已不能适应遗址“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要求,西安市在大明宫遗址保护中探索“整体保护、积极利用”的大遗址保护模式,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整体发展相结合,为城市中心型大遗址保护提供了新经验。  相似文献   

18.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作为中国大遗址区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目前汉长安城人居环境整治初步完成,如何激发下一阶段文化近郊村的发展原动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相家巷村为例,探索城市近郊遗址区村落发展路径,从文化、土地、产业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发展中面临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闲置土地低效未利用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在文化上,盘活特色文化,塑造文化展示型遗址村落;在土地上,结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空间;在产业上,以科技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带动乡村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以期为遗址区乡村如何结合城乡融合的视角进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与文化》2008,(3):30-31
项目方案简介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是大遗址固有的特性。本方案运用人类经典哲学——系统和辩证的思想、发展的观点,完美地实现了大明宫遗址的时空对接。以唐风雅韵之源、千年古城之肺、古都形象之窗、城市经济之核进行规划定位,通过保护与开发矛盾的平衡,创建”以园养园“可持续发展的大遗址保护模式。遗址保护技术上有选择地借鉴日本平城宫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21世纪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一次综合性、大规模探索。本文总结了唐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并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姿态、科学的方法,为使唐大明宫遗址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及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