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学兵  余守章 《广东医学》2008,29(5):729-731
[摘要] 目的 观察吗啡孵育诱导新皮质和海马脑片后p糖蛋白(pgp)表达的变化。 方法 将大鼠脑新皮质和海马部分切成400 μm脑片,并随机分配到正常孵育组、吗啡孵育3 h组和吗啡孵育6 h组。新皮质和海马吗啡孵育3 h组在吗啡孵育6 h组之后于孵育液中加入吗啡。所有脑片人工脑脊液(含或不含10μmol∕L吗啡)内孵育6 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gp表达量。 结果 正常孵育大鼠新皮质脑片pgp表达量显著高于海马脑片(p<0.05),新皮质脑片pgp表达量是海马脑片的(2.51±0.42)倍。大鼠新皮质脑片采用吗啡孵育3,6 h后pgp表达显著升高;海马脑片吗啡孵育3 h 后pgp表达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皮质和海马脑片吗啡孵育6 h后pgp表达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吗啡孵育大鼠离体新皮质和海马脑片可时间依赖性地诱导pgp表达增加,而且此增加呈现一定的脑区差异性;脑片可以作为研究调控pgp表达防治吗啡耐受的理想工具。 [关键词] 吗啡耐受 脑片 P糖蛋白 新皮质 海马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慢性吗啡耐受过程中大脑皮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 n=6):慢性吗啡耐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吗啡耐受组皮下注射10mg/kg的吗啡。生理盐水组皮下注射10mL/kg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则不予任何处理。各组每天重复用药两次,上午8点钟和下午6点钟,连续7天给药。测定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最大镇痛百分率(MPE%),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脑内皮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阳性面积的表达情况。结果 吗啡耐受组大鼠在第1天的MPE%为(82.50±26.39)%,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下降至(68.33±27.92)%、(46.17±21.50)%和(23.17±15.41)%,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7天吗啡耐受组P糖蛋白阳性面积为(0.82±0.04)%;生理盐水组P糖蛋白阳性面积为(0.53±0.01)%;空白对照组P糖蛋白阳性面积为(0.31±0.08)%,吗啡耐受组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产生慢性吗啡耐受后,大鼠大脑皮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阳性面积大量表达,而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显示不明显,本研究初步表明P糖蛋白参与吗啡耐受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孤啡肽对大鼠急性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孤啡肽在急性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热 甩尾观察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RT-PCR)等方法,对大鼠急性吗啡耐受形成中痛行为,海马孤啡肽(OFQ)mRNA表达进行检测,并通过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受体反义寡聚核苷酸,以抑制OFQ作用,来观察其对急性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结果:伴随急性吗啡耐受的形成,海马中OFQ mRNA呈现高趋势。预先以孤啡肽受体反义寡聚核苷酸处理,AMT形成受抑制。结论:OFQ的升高是大鼠AMT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Hao Y  Wu XY  Ren HM  Ding D  Zhu GX  Yu H  Hong 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3):1641-1645
目的 观察兴奋性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拮抗剂地佐环平(MK801)对边缘叶癫痫大鼠发作后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探讨NMDA受体是否能对癫痫发作后P—gp表达进行调控。方法 制备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发作大鼠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癫痫发作终止后0、3、6、24和72h组,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癫痫大鼠发作终止后不同时程海马组织P—gp mRNA的表达。另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模型(SE)组、MK801干预组,各组均分为发作终止后6h和24h时间点。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癫痫发作终止后6h大鼠海马P-gp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癫痫发作终止后24h海马组织P—gp蛋白的表达。结果 癫痫发作终止后72h内的所有动物海马组织多药耐药基因1a(mdr1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E终止即刻其表达显著升高[5.6(2.9)×10^5 mRNA拷贝数/40ng总RNA,P〈0.05],SE终止后3h时其表达进一步升高[7.6(6.3)×10^5,P〈0.01],此后至SE终止后72h,mdrla mRNA的表达一直维持在该水平;mdr1b的表达在边缘叶发作动物呈一过性增高,发作终止后3、6h[分别为(3.3±0.4)×10^4和(3.6±1.0)×10^4,为对照组的2.2、2.4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在发作终止后6h时,MK801组mdr1a[(4.3±0.8)×10^5]和mdr1b[(2.0±0.7)×10^4]基因表达明显低于SE组(P〈0.01);发作终止24h时,MK801组P—gp[(26.6±5.0)个微血管/400倍视野]蛋白表达也明显低于SE组[(39.0±4.1)个微血管/400倍视野,P〈0.01]。结论 NMDA受体拮抗剂MK801下调癫痫大鼠发作后P-gp的过度表达,提示NMDA受体可能参与癫痫发作过程中P—gp表达的调控,有效抑制NMDA受体的过度活化可能有助于防止癫痫发作后P—gp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临床浓度的吗啡和哌替啶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以及NF-κB信号通路在吗啡诱导P-gp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1μg/ml吗啡或哌替啶刺激24h,5μmol/L NF-κB抑制剂PDTC预先孵育1 h,然后收集细胞,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P-gp表达.结果 1μg/ml吗啡处理24 h,可引起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上调,上调幅度约300%;但是同样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哌替啶不影响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PDTC可抑制吗啡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上调.结论 吗啡可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源性P-gp表达上调,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吗啡诱导P-gp表达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性别、细胞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及Dukes分期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大肠癌标本的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所检测的64例大肠癌标本中,阳性者44例,占68.75%.P-糖蛋白表达与性别、肿瘤浸润的深度、Dukes分期无相关性,与肿瘤分化的程度有相关性.结论 对大肠癌的P-糖蛋白检测有助于客观地了解患者的耐药情况,为大肠癌的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有利于提高大肠癌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蛋白A34在胃癌演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18例正常胃黏膜(A组)、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B组)、24例早期胃癌黏膜组织(C组)及48例进展期胃癌黏膜组织(D组)中糖蛋白A34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糖蛋白A34的表达情况.结果:糖蛋白A34 mRNA在正常组织、萎缩性胃炎组织、早期胃癌组织和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93±0.010, 0.211±0.023, 0.258±0.017, 0.259±0.021,糖蛋白A34在各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6%, 33.33%, 70.83%, 75.00%.糖蛋白A34及其mRNA的表达在A,B,C 三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蛋白A34在胃癌的演变过程中的表达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单克隆抗体(JSB1、C219和C494)检测结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通过JSB1、C219和C494分别检测96例结肠癌组织中P-gp表达的阳性率,分析与组织学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之间的关系以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96例结肠癌组织中用JSB1检测出P-gp阳性率为57.3%,C21933.3%,C494 95.8%,其与结肠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C494的检测结果与其它单克隆抗体检测结果的不同形式组合所显示出的结肠癌患者1、3和5年的生存率之间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SB1、C219和C494检测结肠癌组织中P-gp表达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关节炎大鼠吗啡耐受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以慢性炎症为基础的吗啡耐受模型。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关节炎鞘内给予吗啡组(A组),关节炎腹腔给予吗啡组(B组),单纯鞘内给予吗啡组(C组),单纯腹腔给予吗啡组(D组)。A组与C组鞘内给予10μg/kg吗啡1日2次,B组与D组经腹腔给予同样剂量的吗啡。以热板法缩爪潜伏期和50%缩爪阈值作为行为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给药后第7天,A组大鼠的行为学指标较B、C、D组有统计学差异,C组与B、D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B、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以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经鞘内给药制作出吗啡耐受的大鼠模型,而且本模型较以前的模型更加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对癫痫大鼠脑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癫痫组,低?中?高剂量HMGB1干预组,每组12只?采用海马微量注射海人酸(kainic acid,KA)制作癫痫大鼠模型,各HMGB1干预组于注射KA前15 min,通过侧脑室微量注射不同剂量重组HMGB1蛋白进行干预?记录癫痫大鼠自注射KA后至初次达到Ⅲ级发作的时间(seizure onset time,SOT),作为评价癫痫发作易感性指标;造模成功24 h后处死大鼠,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实时定量荧光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海马组织损伤?P-gp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1,mdr1)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癫痫组比较,中?高剂量HMGB1干预组SOT缩短(P < 0.05),海马组织结构紊乱,海马CA3区神经元过度丢失(P < 0.05),海马mdr1 mRNA及P-gp表达增加(P < 0.05)?而低剂量HMGB1干预组与癫痫组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HMGB1可增加癫痫鼠发作易感性,加重海马组织损伤,促进海马组织P-gp过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吗啡耐受及脊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3只体质量180~200 g雄性SD大鼠,分为3组(n=11):对照组(NS组)、吗啡组(M组)、右美托咪定+吗啡组(Dex组).NS组鞘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μL,1次/d,共7 d;M组鞘内注射吗啡15 μg,1次/d,共7 d;Dex组鞘内注射15 μg吗啡和1.5 μg右美托咪定,1次/天,共7d.于吗啡鞘内注射第1、3、5、7天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测定大鼠的热痛阈.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磷酸化p38MAPK(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Iba-1阳性细胞密度.结果 随着吗啡鞘内注射次数增加,M组和Dex组热水甩尾实验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逐渐下降(P<0.05).与NS组比较,M组甩尾实验MPE在吗啡注射的第1、3、5、7天较高(P<0.05);与M组比较,Dex组甩尾实验MPE于吗啡注射的第3、5、7天较高(P<0.05).与NS组比较,M组大鼠脊髓Iba-1阳性细胞密度及Iba-1、IL-1β、TNF-α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Dex组大鼠脊髓Iba-1阳性细胞密度及Iba-1、IL-1β、TNF-α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缓解吗啡耐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基础上建立关节炎大鼠慢性吗啡耐受模型,观察兴奋性氨基酸载体1(EAAC1)在关节炎慢性吗啡耐受大鼠的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探讨EAAC1在吗啡耐受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行鞘内置管.其中4组制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分别经鞘内给予生理盐水(A组)、吗啡10μg(B组)、吗啡20μg(C组)、吗啡10μg加纳洛酮10μg(D组),另外两组非致炎大鼠分别经鞘内给予生理盐水(E组)、吗啡20μg(F组).各组给药均为1日2次,连续7d.用Von Frey丝动态检测大鼠50%机械缩爪阈值,分别以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给予吗啡后脊髓背角EAAC1表达.结果 B、C两组关节炎大鼠在鞘内给予吗啡后第7天形成较稳定的机械痛敏,标志关节炎大鼠慢性吗啡耐受模型建立成功,其脊髓背角EAAC1的表达下调.结论 脊髓EAAC1可能参与炎性痛大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PSD-93反义寡聚核苷酸(AS ODN)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试做探讨.方法 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NS组予生理盐水20μL,每日1次.Mor组予吗啡40μg鞘内注射,每日2次以建立吗啡耐受模型.MA组予吗啡40μg鞘内注射,每日2次,同时予PSD-93 AS DON 5μg鞘内注射,每日1次.MM组予吗啡40μg鞘内注射,每日2次,同时予PSD-93误义寡聚核苷酸(MS DON)5μg鞘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6 d.于第6天注药后1 h处死,取腰段脊髓用于nNOS及NMDAR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NS组、MA组NMDAR1、nNOS平均灰度均小于Mor组、MM组,NS组NMDAR1、nNOS平均灰度小于MA组.结论 5μg PSD-93 AS ODN可减弱大鼠吗啡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严重烧伤影响大鼠脑内c-fos表达和Som-LI与脑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大鼠海马、下丘脑内、c-fos原癌基因的表达和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Som-LI)的变化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30%TBSAⅢ度烧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烧伤后0.5、1、3、6、12h的海马、下丘脑内c-fos样免疫反应(FLI)、Som-LI分布的变化,采用于湿比重测定烧伤后海马、下丘脑的水肿情况。结果 烧伤后海马、下丘脑内FLI、Som-LI明显增加,FLI在1h点达高峰,Som-LI在3h点达高峰,随后下降,但均高于正常组(P<0.01),而烧伤后海马、下丘脑的水肿在6h点达高峰(P<0.01)。结论 烧伤后大鼠海马、下丘脑内FLI、Som-LI的分布与各时相点的变化可能与烧伤后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脑损伤后NO的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3种脑2模型:脑皮质针刺伤、短暂性余脑缺血/再灌注与模拟低压性脑缺氧,运用NADPH-d组化(NDP)、原位分子杂交、图像分析等对3种脑损伤后NO的表达及其细胞来源进行对比观察。结果(F1)NDP阳性细胞数在脑皮质针刺伤后第5-7d达高峰,且主要分布于海马、室周区等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3d即达高峰,以颞叶皮质、海马与室周区明显;高原缺氧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缓解吗啡耐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川芎嗪对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和慢性吗啡耐受的影响并考察其作用机制。运用水浴甩尾法检测慢性吗啡耐受小鼠甩尾痛阈;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脊髓水平小胶质细胞标记分子(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p38 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酸化水平的改变,以及RT-PCR法检测川芎嗪对慢性吗啡耐受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川芎嗪(15,30,60 mg/kg)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吗啡引起的脊髓IBA-1、p-p38 MAPK、p38、TNF-α和IL-1β水平的升高,改善慢性吗啡耐受。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能显著改善慢性吗啡耐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探讨黄芩苷对小胶质细胞活化和慢性耐受的影响并考察其作用机制。应用RT-PCR和ELISA法考察细胞释放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p38MAPK和IBA-1蛋白表达变化,热板法检测慢性吗啡耐受小鼠热板痛阈变化。实验结果发现,黄芩苷(1,10,100 μmol/L)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吗啡活化的BV2细胞释放IL-1β和TNF-α,100 μmol/L黄芩苷明显降低p-p38MAPK水平。鞘内注射黄芩苷(20,40,60 μg)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慢性吗啡耐受,鞘内注射黄芩苷60 μg可模拟出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的作用并能显著抑制慢性吗啡耐受小鼠脊髓p-p38MAPK以及IBA-1的表达。本研究表明,黄芩苷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吗啡引起的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显著改善慢性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结构在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①对照组:背部皮下注射与耐受组等量的生理盐水;②耐受组:背部皮下一日三次逐日递增的注射盐酸吗啡,连续6天后,停止注射,处死全部大鼠,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各组海马结构内的M1受体、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和c-fos蛋白表达。结果①在光镜下,HE染色显示吗啡耐受组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现海马结构形态学有异常改变。②耐受组与对照组相比,组织化学染色发现M1受体表达减少,而c-fos和p-CREB的蛋白表达增加。结论海马结构可能参与了吗啡耐受,这可能与海马结构的M1受体表达减少有关,也与转录因子c-fos和p-CREB激活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