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醒状态下采用浅颈丛阻滞麻醉行颈内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6例需行颈内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以2%利多卡因2~5mL用5号针头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上方1cm处行浅颈丛阻滞麻醉然后行颈静脉穿刺;对照组46例则以2%利多卡因5mL于颈内静脉穿刺部位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行颈静脉穿刺。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5.0%,而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69.57%(P〈0.05);而在痛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实验组为2.26±0.91,对照组为3.82±1.66。结论:在清醒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中,浅颈丛阻滞麻醉比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穿刺成功率高,镇痛效果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单纯臂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欠佳,观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75例患者,用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1:1共15~18 ml行臂丛神经阻滞,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0 ml加注射用水5 ml配麻药共10 ml行颈浅丛阻滞后,观察术中患者的麻醉情况.结果 臂丛加颈浅丛阻滞麻醉阻滞范围理想,麻醉效果均可.结论 臂丛加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深丛神经阻滞防治胆囊手术时肩部牵涉痛的效果。方法: 胆囊切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选择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麻醉平面测试后,行右颈深丛神经阻滞,注入0.25%罗哌卡因6 ml;对照组右颈深丛注入0.9%生理盐水6 ml,观察患者肩部疼痛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 颈深丛神经阻滞可以防治胆囊手术牵涉痛。  相似文献   

4.
全海凤 《右江医学》2012,40(5):696-697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减轻颈内静脉穿刺中疼痛的效果和对穿刺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4例直接颈内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实验组)。对照组以常规方法进行穿刺;实验组在穿刺前以穿刺点为中心涂擦复方利多卡因乳膏,60min后进行穿刺。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以及穿刺前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结果实验组颈内静脉穿刺疼痛程度以及血压、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擦可减轻颈内静脉穿刺时的疼痛,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艾司洛尔预防颈丛神经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预注艾司洛尔对颈丛神经阻滞时由于迷走神经被阻滞所出现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循环副作用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艾司洛尔组静脉注入艾司洛尔0.5mg/kg加10ml生理盐水,1min后,用1%利多卡因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以C4一针法行单侧颈浅加单侧颈深丛阻滞。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10ml行颈丛阻滞。以1%利多卡因及0.25%布比卡因混合液(不含肾上腺素),行双侧C4深丛阻滞及颈浅丛阻滞。结果艾司洛尔组颈丛阻滞后收缩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洛尔作为一种超短效的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可以安全地使用于颈丛阻滞中,使循环动力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静脉输液2次以上并同意参加试验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即将第1次静脉输液设置为实验组(2%利多卡因50ml加红花饮片10g),第2次静脉输液设置为对照组(2%利多卡因),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和一次成功率,以评价利多卡因和红花混合液外用在浅静脉穿刺中的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和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少于和轻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对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效果明显、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丛吗啡联合静脉芬太尼应用于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8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4例,对照组14例。实验组于静脉开放后,以0.75%布比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吗啡2mg行双侧颈浅丛穿刺注射,每侧5ml,术毕给予芬太尼1.0mg+力月西1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行PCIA。而对照组则不行颈浅丛注射,术毕给予芬太尼1.0mg+力月西1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行PCIA。结果:实验组中有1例镇痛效果差,术后需用哌替啶肌肉注射,其余13例镇痛效果良好;而对照组中有5例镇痛效果差,需用哌替啶肌肉注射。单位时间内对照组PCIA芬太尼用量比实验组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实验组相比亦相同,P〉0.05。结论:颈丛吗啡联合静脉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好,操作方法简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辅加腰1脊神经椎旁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n=15).A组患者腰丛穿刺成功后给予0.5%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40 ml,坐骨神经穿刺成功后给予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15 ml;B组患者腰丛穿刺成功后给予0.5%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33 ml,腰1椎旁穿刺成功后给予0.5%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7 ml,坐骨神经穿刺成功后给予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15 ml.结果 两组患者腰丛阻滞给药后下肢曲膝动作消失时间以及坐骨神经阻滞给药后跖屈动作消失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中有6例患者腰1脊神经感觉分布区在切皮测试时感明显疼痛(VAS评分7分以上),术中实施局麻;3例患者腰1脊神经感觉分布区在切皮测试时无痛觉;5例患者腰1脊神经感觉分布区在切皮测试时诉有轻微痛觉(VAS评分在3~5分),辅加静脉镇痛药后可行手术.B组14例患者腰1脊神经感觉分布区获得满意阻滞效果.A组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术中需要辅加局麻、静脉镇痛药等完成手术.B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中有1例患者麻醉完成、平卧后发现单侧T9平面以下感觉消失.B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对侧T11,L1,L2和L3平面感觉消失.结论 大隐静脉手术患者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辅加腰1脊神经椎旁阻滞,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司洛尔为一超短效β受体阻滞药。为观察其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的效果 ,选择 40例 ASA ~ 级行颈丛阻滞的甲状腺类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每组 2 0例。麻醉药液为 1 %利多卡因加 0 .2 5 %布比卡因 ,总量 3 0 ml。实验组在局麻药液中加入艾司洛尔 0 .6 mg/kg。两组均以 C4 一针法行双颈浅、单侧颈深丛阻滞。记录阻滞前 ,阻滞后 5、1 0、1 5、2 0、3 0 min的 SBP、DBP、HR。结果显示 ,对照组在阻滞后各时段血压 ,心率与阻滞前比较均较实验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组在阻滞后各时段血压心率虽较阻滞前有所升高 ,但幅度轻微 ,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兰宣鹤 《四川医学》2011,32(11):1756-1758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T组和Y组,各40例。分别予1.72%碳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T组),2%盐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Y组)。两组患者均选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再注入10ml局麻药作为初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舒适度(BCS)评分、术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监测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情况(采用针刺皮肤法)、切皮前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评分法)和入室(T0)、术前(T1)、切皮(T2)、术毕(T3)的HR、MAP、SpO2及呼吸频率(f)。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及MAP、HR、呼吸频率(f)、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疼痛评分T组低于Y组(P〈0.05),BCS评分T组高于Y组(P〈0.05)。T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显著短于Y组(P〈0.05)。切皮前T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优于Y组(P〈0.05)。T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Y组(P〈0.05)。T组术者满意度优于Y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1.
臂丛麻醉加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骨骨折手术多采用臂丛麻醉,但容易出现阻滞不全影响手术,我们选择肌沟阻滞加颈浅丛阻滞用于术中,在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选择ASAⅠ级Ⅱ级,年龄19岁50岁,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两组病人年龄、体重无明显差异。1.2方法入室开放静脉通道,术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注射液0.1 g。对照组为肌沟阻滞,常规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进针,找到异感后,给1.0%利多卡因(内含1∶20万肾上腺素)25 ml30 ml,观察组为肌沟加颈浅丛阻滞,在肌沟点给1.0%利多卡因20 ml,颈浅丛给药5 ml10 ml。两组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相同浓度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8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组(Ⅰ组)和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组(Ⅱ组),每组49例。两组分别用0.75%利多卡因加0.25%罗比卡因10ml和0.75%利多卡因加0.25%布比卡因10ml阻滞颈深丛神经,随后分别以相同浓度局麻药液10ml阻滞颈浅丛神经,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对抬头肌的影响显著弱于Ⅱ组(P〈0.01)。结论:两种方法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弱,更适用于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浓度为0.67%利多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合剂在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时,对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麻醉穿刺方法同传统的改良的一点深丛阻滞法。实验组为两侧深浅丛均阻滞,深丛注药4 ml;浅丛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于皮肤与颈阔肌间向头、向足、向对侧各注药3ml,胸锁乳突肌中点处注药2 ml,共计30 ml;对照组为传统的改良阻滞法。分别记录阻滞前,阻滞后15、30、45、60 min和手术毕6个时间点的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果两组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在阻滞后的30min内,RR、SpO2,HR、SBP、DBP变化都较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剂量、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和左布比卡因合剂应用于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对呼吸循环影响更小,相对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盲穿与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需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5)。对照组采用盲穿颈内静脉穿刺进行置管,实验组采用B超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2种操作的安全性和优越性。结果2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置管方式,实验组穿刺成功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对照组平均用时(2.34±0.45)h,明显长于实验组的(1.75±0.36)h;实验组接受程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用时短,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接受程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采用一针法颈深、浅丛阻滞麻醉+泵入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100例进行观察.方法一:一针法颈深丛阻滞,以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叉处外侧缘为穿刺点,垂直进针触及C4横突处,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即在该点处注射0.447%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混合液5ml.颈浅丛: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或与颈外静脉交叉处上0.5cm垂直进针0.3-0.5cm.即在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或颈阔肌筋膜下注0.447%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混合液各7ml.手术开始前5分钟,静脉泵入瑞芬太尼镇痛.  相似文献   

16.
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我院骨科原多行单纯颈浅丛阻滞麻醉 ,现采用颈浅丛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与并原法比较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0例均为 ASA ~ 级的锁骨骨折患者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分为两组 ,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 0例 ,年龄 1 8~ 43岁 ,麻醉术前用药为鲁米那1 0 0 mg,阿托品 0 .5 mg肌注于术前 30 min。2 麻醉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于手术对侧 ,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及前中斜角肌 ,用 1 %利多卡因 0 .2 5 %布比卡因混和液 (含 1∶ 30万肾上腺素 )在肌间沟与环状软骨平面交叉处进针行肌间沟阻滞 ,患者述手臂异感回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镇痛效果及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86例,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臂丛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讨论对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颈丛臂丛麻醉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改良颈丛阻滞的安全性和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eng H  Shi T  Shi KJ  Hua PA  Chen LM  Wang QG  Liu L  Xu X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7):1909-1913
目的 测定颈3横突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评估超声引导改良颈从阻滞的安全性和麻醉效果,并与传统一点阻滞法颈丛阻滞比较.方法 第1部分: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H级,采用超声引导双侧颈3横突阻滞和双侧皮神经阻滞,观察膈肌移动度变化.第2部分: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8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改良颈丛阻滞(双侧颈3深丛和双侧颈皮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一点法颈丛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观察麻醉效果和副作用.结果 高频超声可以清楚显示颈部重要结构,并可引导穿刺针在横突外侧端注药.颈3横突阻滞后膈肌移动度在15、30 min显著下降,发牛膈肌部分麻痹3例,无膈肌瘫痪发生.实验组和对照组阻滞后血压、心率均较阻滞前显著增高(P<0.05或0.01);对照组在10、20 min的血压增高较实验组显著(P<0.05或0.01),在5、lO、20、30 min的心率增高也较实验组显著(P<0.05或0.01).实验组颈皮支起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1),麻醉效果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发生声音嘶哑(12例)显著高于实验组(0例)(P<0.01);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均为对照组;使用降血压降心率药物的患者例数显著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的改良颈丛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处于机体代偿范围,比传统一针法颈丛阻滞麻醉效果更好,副作用显著减少,解剖结构容易定位,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13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和对照组(颈丛麻醉),每组69例,并对其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0分67例,2分2例,对照组0分55例,2分13例,6分1例,观察组(97.1%)总麻醉效果良好率好于对照组(79.7%)(P〈0.01)。结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法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麻醉方法在皮肤病理活检术中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将入选的94例皮肤科门诊需皮肤组织病理活检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6例,采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常规局部麻醉手术;实验组48例,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麻醉手术。两组均由专人采用视觉脸谱评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判断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穿刺疼痛的无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取材和术后24 h无痛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无全身不适感和局部皮肤不适感。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行皮肤组织病理活检术,方法简单,镇痛效果明显,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