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毅贤  韩小盛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488-1490
目的分析江苏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及其与家庭环境间的关系,为有效控制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提供支持和帮助。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南京市20所幼儿园6 424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周末视屏时间状况及家庭状况。结果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比例为13.01%,其中男童为14.61%,女童为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5~6岁、男童、父亲学历初中以下和高中、父母没有体育锻炼习惯与儿童视屏时间≥2 h/d的风险增加相关(OR值分别为1.43,1.42,2.21,1.82,2.47,2.05,1.36,1.38,1.39,1.52,P值均<0.05)。结论南京市3~6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处于一般水平,父母锻炼习惯和学历均会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产生影响,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12月抽取乌鲁木齐市10所幼儿园1 897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身高、体重的测量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问卷等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1.21%(592名),其中超重率为19.50%(370名),肥胖率为11.70%(222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饮食习惯(喜食肉类)、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63,28.75,9.45,18.21,18.45,19.36,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儿童饮食习惯、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体重担忧、饮食行为限制、体力活动、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0.52,1.43,1.51,1.44,0.69,0.74,1.35,1.71,0.81,0.96,1.10,P值均 < 0.05)。  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应加强教育、控制饮食、科学锻炼,以防止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了解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肥胖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市、湖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整群抽取20所县/市城区中、小学校,对入选的4 164名学生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并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的平均视屏时间为(108.1±84.6) min/d,工作日和休息日视屏时间分别为(65.9±87.0) min/d、(215.0±130.1) min/d;休息日视屏时间男生[(222.3±132.0) min/d]高于女生[(206.8±127.5) min/d]、中学生[(224.9±132.4)min/d]高于小学生[(194.7±122.8)min/d]、农村学生[(224.8± 134.7)min/d]高于城市学生[(211.8±128.4) min/d](t值分别为3.810,-6.830,-2.652,P值均<0.05);工作日视屏时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控制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膳食情况、体力活动等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休息日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95%CI=1.11~ 1.72;OR=1.25,95%CI=1.00~1.56).结论 视屏时间过长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肥胖率快速上升,已从5%以下提高到10%以上[1].近20 a,经济发达大城市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合并肥胖率上升了4~6倍,呈现较发达国家流行早期更迅猛的特点.肥胖不仅对儿童期生理和心理构成严重损害,而且危害成人期健康,被列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之一[2].本文通过分析仪征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穆敏  叶松  陆军  许礼发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39-1541
探讨大学生视屏时间、体力活动现状与其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控制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5年9月-2016年1月对淮南市4所大学抽取1 9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纳入分析的大学生测量身高和体重.结果 不同性别和父亲体型大学生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4.839,37.723,P值均<0.05).调整年龄、性别、吸烟、被动吸烟、和室友关系、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饮食等混杂因素后,视屏时间≤2 h/d可以降低超重的危险性(OR=0.77,95%CI=0.31~0.91),同时肥胖的危险性也降低(OR=0.76,95%CI=0.35~0.94).大强度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性别、吸烟、被动吸烟、和室友关系、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饮食等混杂因素后,视屏时间≤2 h/d和中等体力活动≥5次/周交互作用可以更大程度降低超重发生的风险(OR=0.50,95%CI=0.10~ 0.82),同时也降低肥胖的危险性(OR=0.47,95%CI=0.26~ 0.96).结论 视屏时间较长和缺乏充足的体力活动与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浙江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与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从家庭角度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25所幼儿园共6 829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儿童视屏时间以及家庭相关因素等数据信息。结果不同年龄组的学龄前男女童周末视屏时间≥2 h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56,35.58,P值均<0.05);且男、女童在3,3.5,4,6岁4个年龄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屏时间≥2 h/d报告率在3岁时最低,男、女童分别为9.57%,6.03%;在5.5岁时最高,男女童分别为18.49%,1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加、男童(OR=1.33)、看护人为老人(OR=1.42)、父亲学历高中(OR=1.36)、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1.37)、父母无锻炼习惯(OR=1.47)与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看护人、父亲学历和父母锻炼习惯等家庭相关因素会影响儿童视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ST)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筛查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7年3月在广州市5个区各抽...  相似文献   

9.
了解1周、上学日、周六周日视屏时间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改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城市中学、城市小学、乡村中学、乡村小学各4所学校,对抽中学校的学生共2 670名进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并连续记录1周运动行为日记.分析不同时段视屏时间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32.28%,上学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仅占2.13%,但周六周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升至16.10%.在控制混杂因素后,1周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388和1.590倍,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553和1.775倍.未发现周六周日不同视屏时间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不同.结论 1周日均与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h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应关注学生在上学日和周六周日的视屏时间.  相似文献   

10.
何春刚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873-1876
了解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有效控制大学生体重,保障身心健康提供支持.方法 在南京所有大学中随机抽取4所高校,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10个教学班级,班级内全体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40个班级2 049名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和体重的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3,P<0.01);不同父亲体重大学生的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14,P<0.01).对性别、年龄、被动吸烟、吸烟、母亲文化程度、与室友的关系、家庭经济水平、饮食等因素调整后,高校大学生视屏时间≤2 h/d可以降低超重(0R=0.78,95 %CI=0.32~0.92)和肥胖的风险(OR=0.77,95%CI=0.36~0.95).高校大学生视屏时间≤2 h/d和每周中等强度锻炼次数≥5次交互作用对降低超重的风险起到更大的作用(OR=0.51,95%C I=0.11~0.83),同时对肥胖的风险性降低起到一定作用(0R=0.48,95%CI=0.27~ 0.97).结论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与肥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明久坐时间(ST)、体力活动(PA)与儿童超重肥胖的联合关系,为从身体活动角度制定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3-6月共抽取3 936名广州市7~12岁儿童。采用信效度良好的问卷评估儿童的ST和PA水平,儿童超重肥胖依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进行判定。每天进行课后ST≥2 h/d视为高ST,每天参加中高等强度PA≥60 min/d视为高PA;高、低ST和PA两两交叉分组后形成四组别。结果 广州市7~12岁儿童总体的超重肥胖率为21.5%。低ST高PA、低ST低PA、高ST高PA、高ST低PA四组别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8.9%,17.8%,23.1%和22.3%。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与低ST高PA组儿童相比较,高ST高PA组儿童的超重肥胖风险是其1.286倍(95%CI:1.078~1.724),高ST低PA组儿童的超重肥胖风险是其1.219倍(95%CI:1.059~1.641)。结论 ST、PA与儿童超重肥胖间存在联合关系,有关部门从身体活动角度防控儿童超重肥胖时,除了考虑增加儿童中高等强度PA水平,也应多关注减少课后S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为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5—6月选择南京市36所学校4~12年级学生(9~17岁儿童青少年)共4 401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测量。根据性别、年龄和体质指数(BMI)将调查对象划分为超重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体力活动水平和视屏时间,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对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影响。结果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27.7%(1 219人),体力活动充足率为21.1%(930人),视屏时间较短率为96.3%(4 237人)。体力活动充足以及视屏时间较短的学生BMI值分别低于体力活动不充足以及视屏时间过长学生。体力活动不充足且视屏时间过长组超重肥胖的发病率最高(39.7%)。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不充足且视屏时间较短组以及体力活动充足且视屏时间较短组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为体力活动不充足且视屏时间过长组的0.54倍(95%CI=0.37~0.77)和0.64倍(95%CI=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城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探究父母体质指数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山东省淄博市4所幼儿园的2 037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父母体质指数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所调查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为24.30%,超重率为13.16%(男14.54%...  相似文献   

14.
了解鄂州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并分析其与视屏时间的关系,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鄂州市9所幼儿园1 72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儿童主要带养人填写.结果 被调查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9.8%(169/1 720),同伴交往问题异常比例最高(24.9%).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95±1.88)h,其中2.6%的儿童每天超过2h;休息日平均视屏时间为(2.84±2.58)h,其中19.1%的儿童每天超过2h.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日、休息日及总视屏时间均与儿童总困难得分和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多动4个维度得分有关(P值均<0.05),且随着视屏时间的延长,4个维度出现异常的可能性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行为问题有关.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行为干预,采取措施减少儿童视屏时间,增加亲子和同伴互动交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视屏暴露(电视、手机、其余电子产品)与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徐州市城区10所幼儿园的2 582名在园儿童进行体检,并填写家长问卷,了解视屏时间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平均视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视屏(电视、手机、其余电子产品)暴露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关联.结果 徐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内化行为、外化行为、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8%,22.4%,20.9%.男童电视视屏时间、学习日平均视屏时间、一周平均视屏时间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而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学习日和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儿童内、外化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各类型视屏时间暴露均影响儿童的内、外化性行为(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各类型视屏暴露时间与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各类型视屏暴露与内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且其余电子产品视屏时间与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平均视屏时间与儿童心理行为呈正相关,电视、手机等不同类型视屏暴露时间会增加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宝鸡地区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宝鸡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进行预防接种的3 58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获得学龄前儿童的母乳喂养情况,测量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了解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风险的OR值和95%的可信区间(CI)。结果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2.5%和9.8%,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母乳喂养≥12个月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是未经母乳喂养的学龄前儿童的0.58倍。结论 较长时间的母乳喂养是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应提倡长时间的母乳喂养,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The problem of obesity is taking a worldwide dimension. However, there is paucity of data on obesity in Nigerian children. This study was therefo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Nigerian preschool children. A total of 270 children were recruited from 216 households using multistage cluster sampling technique.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13.7% and 5.2%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revalence of underweight was 8.5%. Although,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or 6 months,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P = 0.569, 0.669 re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decreases with increase in the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Ninety-nine (36.3%) children were given infant formula feeds with 92 (93.9%) children introduced to infant formula feeds before the age of 6 months. The use of infant formula feed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P = 0.041). No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detected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verweight and socioeconomic class. The population shows heterogeneity in their nutritional problem by having mixture of obesity and underweight. There is need for trend of obesity to be monitored so that timely intervention will be taken and associ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obesity prevented.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