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河道水体水质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泥内源污染物的释放是河道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河道水体水质对底泥污染物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水体pH的升高可使底泥中COD_(Cr)和NH_4~+-N的释放受到抑制,但会促进底泥TN的释放,酸性或碱性条件都会促进底泥中TP的释放;上覆水体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可抑制底泥NH_4~+-N和TN的释放,促进TP的释放;溶解氧的增加对底泥COD_(cr)、NH_4~+-N和TN的释放有促进作用,但会抑制底泥中TP的释放。对比分析表明,上覆水体溶解氧(10 mg/L)对底泥COD_(Cr)、NH_4~+-N和TN的释放量影响最大,pH(4.0~10.0)对TP的释放量影响最为显著,累积释放量极差达5.89 mg/kg。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活特性及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NH_3-N、COD_(M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李氏禾在3种富营养化程度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生物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在高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最好;且李氏禾对水体中TN、TP、NH_3-N、COD_(Mn)的净化效果均显著高于不种植李氏禾的对照水体(P0.05)。李氏禾对TN、NH_3-N、COD_(Mn)的去除效率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显著相关,富营养化程度越高,去除率越高。李氏禾对富营养化水体有较好的净化能力,可以作为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中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道黑臭已经成为水体污染的普遍现象。本文应用某公司自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武汉某条黑臭河道进行室内模拟净化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模拟实验中,菌剂投加量为3g时,对黑臭水体的COD、TN、TP、NH3-N有相对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NH3-N的降解率均在90%以上。说明该菌剂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有一定的成效,为我国城市黑臭河流治理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净化黑臭水体和底泥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和底泥的净化性能.试验中选用南京林业大学校内紫湖溪黑臭河水及其厌氧底泥作为研究对象,将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科利尔"活菌净水剂固定在具有特殊结构的生物带上,配合水体曝气复氧技术,对黑臭水体及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结果表明: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净化黑臭水体和底泥,底泥厚度降低80%以上,底泥COD去除率达到93%、上清液COD去除率达到70%,上清液NH3-N去除率达到95%.处理后的水体生物相种类和数量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溪南镇水体污染的评价和对当地水生植物状况的分析,探讨条壑和礌壑中水生植物在当地自然水体净化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溪南镇水体COD_(Cr)和TN受到的污染较为严重,条壑COD_(Cr)和T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8.333~121.667 mg/L和6.794~15.857 mg/L,礌壑COD_(Cr)和T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96.667~108.333mg/L和4.413~8.427mg/L。TP和NH3-N的污染较轻,条壑TP和NH3-N的质量浓度为0.145~0.375 mg/L和0.643~1.028 mg/L,礌壑TP和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40~0.208 mg/L和0.085~0.937 mg/L。河道内沉水植物的生长间接降低了水体TN和TP的污染,对于净化微污染水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快滤-MBR工艺对黑臭河道水体进行净化分析,研究了该组合工艺对SS、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NH_4~+-N、TN、COD和TP的净化效果和DO含量、系统跨膜压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快滤-MBR系统对消除水体黑臭现象效果较好,SS、COD、NH_4~+-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8.92%、80.16%、97.96%、51.93%、90.91%,出水水质可以达到GB 3838-2002的V类指标要求。另外增加曝气强度和反冲洗频率可以有效防止膜污染。  相似文献   

7.
以"康盛周庄旅游度假综合体项目二期景观水系"水质净化项目为例,利用"水生态净化系统"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对水质净化效果进行分析。景观水体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其主要水质指标(TP、TN、COD_(Mn)、NH_3-N)在施工期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Ⅴ类及以上标准;水生态净化系统稳定后水体主要水质指标(TP、TN、COD_(Mn)、NH_3-N)达Ⅳ类及以上标准,水体透明度达到0.8 m以上,能抵抗一定外源污染。本工程实施为房地产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及长效保持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臭氧氧化-BAC工艺深度处理鲁奇炉煤制气废水,对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工艺的稳定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当臭氧发生器电流为0.5 A,两级反应柱臭氧投加体积比为2∶1时,臭氧氧化对废水COD_(Cr)、色度和UV_(254)的去除效果最佳;适当延长BAC滤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污染物质的去除。稳定运行期间,废水COD_(Cr)平均可从298 mg/L下降到57 mg/L,平均COD_(Cr)去除率为81%;NH_3-N和TN的去除主要依靠BAC滤池中生物膜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平均NH_3-N和TN去除率分别为26%和37%。  相似文献   

9.
陈平  倪龙琦 《化学工程师》2020,34(5):63-65,37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道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河道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针对于黑臭河道的成因,利用曝气技术可向水体中充氧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综述了曝气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和研究进展。其中利用曝气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膜、生物促生剂等)协同作用治理黑臭水体且其作用效果远大于单独使用曝气或生态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综合微生物+密集纳米曝气"技术的X-Microbe工艺已在诸暨、武汉等地的黑臭水体整治中得到应用,通过光合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与纳米气泡的耦合氧化分解作用,能快速去除COD、氨氮等污染物,同时密集纳米曝气能将黑臭的底泥氧化及矿化,起到原位清淤的作用,为后续水生植物系统和水生动物系统的恢复奠定基础,是河道水质原位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整混合液回流比和污泥回流比,考察了生物絮凝-A~2O组合工艺的去除特性。结果显示:组合工艺对COD_(Cr)和NH_3-N的去除率受混合液回流比和污泥回流比的影响较小。TN的去除率随混合液回流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污泥回流比的增加而增加。磷酸盐的去除率随混合液回流比的增加而增加,随污泥回流比的增加而减少。综合考虑组合工艺对COD_(Cr)、NH_3-N、TN和磷酸盐的去除率,混合液回流比取300%和污泥回流比取80%较合适。在最佳条件下,组合工艺对COD_(Cr)、NH_3-N、TN和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64%、97.56%、70.25%和84.97%。  相似文献   

12.
组合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净化修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曝气充氧技术、微生物净水技术、植物净化技术及生物促生技术进行组合并用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验结果表明:组合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的CODCr,净化率可达80%左右,对BOD5和NH3-N可达90%以上。微生物和浮游藻类的分析检测结果表明,组合生物技术能够实现黑臭水体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
考察固定化复合菌对近海河道黑臭水体中COD_(Cr)、NH3-N、TN、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在黑臭水体pH值为7.01,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为2~3 mg/L,固定化复合菌投加量为6~9 g/L,反应时间为72 h时,净化效果较好,COD_(Cr)的质量浓度由初始100.00降至44.00 mg/L,去除率为56%;NH3-N的质量浓度由初始0.87降至0.03 mg/L,去除率为97%;TN的质量浓度由初始2.50降至1.00 mg/L,去除率为60%;TP的质量浓度由初始2.42降至1.01 mg/L,去除率为58%。相同试验条件下,对比了固定化复合菌、粉状菌、液态菌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3种菌剂去除效果按照由好变差的排序依次为固定化复合菌、液态菌、粉状菌,其中固定化复合菌的整体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4种单一菌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组合微生物复合菌剂,并对河道污水进行污染物降解实验研究,主要验证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水体中COD_(Mn)、TN、NH_4~+-N、TP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对河道污水中的有机物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当恶臭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土生克雷伯氏菌添加量分别为2.0‰、3.0‰、0.75‰、0.75‰时,对生态河道污水TN、NH_4~+-N、TP、CODMn有最高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78.32%、82.83%、86.62%、83.87%。  相似文献   

15.
《广东化工》2021,48(14)
本研究采用从黑臭河道底泥分离筛选的高效有机质降解菌、光合细菌和脱氮除磷菌,通过固定化和复配,形成用于黑臭河道底泥原位降解结构体,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体最佳投加量为200 g/m2,相对于对照组,可提高底泥有机质去除率16.80%,同时分别可提高上覆水COD、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65.05%、64.17%、45.09%和33.56%,有助于控制黑臭河道底泥污染降解和释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水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维护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对水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COD_(Cr)、NH_3-N、TP、TN、pH、水温、流量、Ⅰ类重金属等监测因子的运行维护质量控制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内循环折流式生物反应器(ICBBR)和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组合处理城市黑臭河水。结果表明,增加紫外光照,反应器对NH3-N、TN的平均去除率从19.48%和11.87%提高到20.55%和12.54%;投加硝化细菌,反应器对NH3-N的最高去除率从28.31%提高到33.32%,而对TN的去除率略有下降;三种植物对NH3-N、TN去除效果较明显,狐尾藻最佳,其次是苦草和黑藻;采用玫瑰风向图-黑臭评价体系评价净化效果,水质从轻度黑臭的2类水改善为无黑臭的1类水。  相似文献   

18.
范波 《广东化工》2022,49(4):167-169
本文研究了城市水体新生底泥对上覆水DO、ORP等水体黑臭指标的影响,及向水体释放NH3-N和PO43--P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未清淤的底泥中大量的还原性物质会造成水体厌氧环境,且会降低水体ORP,导致水体黑臭;同时新生底泥释放的NH3-N和PO43--P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城市水体水质的长效保持需采取底泥定期...  相似文献   

19.
为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市水体质量,采用复合生物酶对某黑臭河流水样进行小试。结果表明,喷洒复合生物酶的优化质量浓度为10 mg/L、温度25~30℃。在污水接近于中性和曝氧的状态下,更有利于提高复合生物酶的处理效果。采用生物滤床-复合生物酶技术对某黑臭河流进行中试,并进行曝氧。结果表明,喷洒的复合生物酶优化质量浓度为10 mg/L,水中的COD经过17 d处理后降低至30 mg/L并趋于稳定;配合水生植物,经过23 d处理后的COD、BOD5和NH3-N的含量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V类标准要求,底泥颜色变浅且底泥厚度降低。复合生物酶可以促进生物滤床对污染物的降解,无二次污染,且处理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20.
模拟底泥-上覆水系统,采用生物-化学法联合修复受污染底泥,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修复条件。选择化学药剂、温度、投菌比例、投菌顺序及生物促生剂为影响因素,依据氮和有机物修复结果,分析正交试验数据并确定各因素水平的最优搭配。依据底泥-上覆水系统修复效果,提出一种优化的生化协同修复方案:首先向底泥中投加Ca(NO_3)_2,待稳定后向水体中均以1.50‰的比例注入好氧反硝化菌和酵母菌,菌剂浓度均为10~8cfu/m L,同时,分别以0.35‰和0.70‰的比例向水体和底泥中投加生物促生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