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QCT测量的骨密度(BMD)为金标准,探讨双能CT(DECT)虚拟平扫在无体模的状态下定量评估BMD与骨质疏松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行腹部混合能量常规平扫(TNC)与能谱模式(GSI)三期增强扫描的病人,并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各50例。使用QCT Pro软件测量L1椎体BMD值。在训练集中比较常规模式平扫图像和GSI模式增强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中L1椎体CT值差异,并确定虚拟平扫椎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虚拟平扫椎体CT值预测其BMD值的回归模型。验证集用来评估该方程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性以及虚拟平扫椎体CT值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虚拟平扫的L1椎体CT值低于常规平扫(P < 0.01);在减去常规平扫后图像的总辐射剂量减少了21.94%;虚拟平扫CT值预测椎体BMD值的回归模型:BMD=102.375+1.349×CT值-0.321×年龄-0.433×身高(R2=0.979);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基于门静脉期的虚拟平扫椎体CT值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截断值分别为54.35 HU和64.51 HU。结论在不依赖体模的情况下,DECT虚拟平扫的椎体CT值能够可靠测量BMD,通过建立的预测BMD模型,可定量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是QCT技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固定造影剂注射时间条件下,探讨不同体型、体质量患者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肝脏增强的合适造影剂剂量。方法:选取155例行上腹部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患者,按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分3组:BMI>25 kg/m2为A组(胖, n=51);BMI 20~25 kg/m2为B组(适中, n=67);BMI<20 kg/m2为C组(瘦, n=37)。将A组随机平均分成A1、A2和A3组,按体质量注射造影剂量分别为1.1、1.2和1.3 mL/kg;B组随机分成B1、B2和B3组,按体质量注射造影剂量分别为1.3、1.4和1.5 mL/kg;C组随机分成C1和C2组,按体质量注射造影剂量分别为1.4、1.5 mL/kg。造影剂为碘佛醇320 mgI/mL,造影剂总量70~100 mL,注射时间固定为25 s,行动脉期、肝实质期、延迟期扫描开始时间分别为注射造影剂后30、55及180 s。分别测量增强前后肝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的CT值并比较上述各组内和组间肝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CT强化值的差异。结果:(1)肝脏强化值组内比较:A3组动脉期和实质期肝脏强化值高于A组内另外两组(均P<0.05);B组和C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动脉期,A3组肝脏强化值高于除C2组以外的其他6组(均P<0.05),而其他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质期,A3、B1~3及C1~2组的肝脏强化值高于A1和A2组(均P<0.05),而A3、B1~3及C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3、B2~3及C2组实质期肝脏强化满意率(CT强化值≥50 Hu)为68.4%~78.3%;延迟期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主动脉强化值组内比较:3期扫描各组内主动脉强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动脉期,B3组高于C1和A1~3组,延迟期B2和B3组高于A1组(均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门静脉强化值动脉期,所有组内和组间门静脉强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质期A组内A3组强化值高于A1组,B组内B2和B3组高于B1组,C组内C2组高于C1组(均P<0.05);组间比较,A3、B2、B3和C2组门静脉强化值高于其他组(均P<0.05),A3、B2、B3和C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期,B2、B3、C2组高于A1组,B3组高于C1组(均P<0.05)。组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以A3组(胖1.3 mL/kg),B2、B3组(适中组1.4 mL/kg、1.5 mL/kg)及C2组(瘦1.5 mL/kg)为标准的造影剂量在不同体型患者之间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6排螺旋CT,固定造影剂(320 mgI/mL)注射时间(25 s),三期扫描延时分别为30、55、180 s条件下,结合BMI和体质量给予个体化造影剂量(胖、适中、瘦体型分别为1.3 mL/kg、1.4 mL/kg、1.5 mL/kg),可使肝脏强化达到诊断要求,且各期图像质量更为恒定,减少了因个体因素引起的强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超测量腹内脂肪厚度对评估国人腹型肥胖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B超测量116例男性、84例女性腹内脂肪厚度(visceral fat thickness,VFT),同时进行螺旋CT检查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并测腰围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析VFA、VFT、腰围、BMI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各指标与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间的相关性.结果 VFT、VFA、腰围、BMI之间呈正相关(P<0.01),VFT与VFA的相关性(男r=0.81,女r=0.76)最强,逐步回归分析显示VFT为影响VFA的主要因素(R2=0.57,P<0.01);经校正年龄、性别后VFA、VFT、腰围与HOMA-IR、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呈正相关,相关性VFA>VFT>腰围.结论 B超测量腹内脂肪厚度是评估腹内脂肪堆积的可靠方法,对国人中心性肥胖的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一种可靠简便、不依赖CT图像工作站软件测量CT扫描图像腹部脂肪面积(VFA)的方法.方法 对8名健康受试者行CT腹部平扫,定义采用西门子CT扫描仪自带软件测量VFA为方法A,西门子CT扫描后的图像采用Image J软件来测量为方法B.以方法A为金标准,评价方法B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结果 (1)准确性:方法A与方法B测定的内脏VFA和腹部脂肪总面积均高度相关(r=0.9658,95%CI:0.8177~0.994,P<0.001;r=0.9977,95%CI:0.9869~0.9996,P<0.001);Bland-Altman检验证实方法A与方法B的一致性良好.方法A与方法B测量VFA的变异系数为4.86%.(2)稳定性:采用方法B测量,观察者组内相关系数ICCs=1.0(95%CI:0.998~1.0),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为ICCs=0.9998(95%CI:0.9994~1).结论 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腹部及腹内VFA结果准确稳定,不受专业软件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根据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调整碘剂量(17.1 gI/m2BSA)、固定对比剂注射时间(25s),比较肝脏双能量CT(dual-energy CT,DECT)增强扫描中两种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对富血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显示的影响.方法 300例病人被随机分为2组,A组注射300mgI/mL对比剂,B组注射370mgI/mL对比剂,碘剂量根据BSA调整,对比剂注射时间固定为25s.68例病人共83个病灶被证实为富血供HCC.在肝动脉晚期80 kVp、140 kVp或彩色碘覆盖图中,比较高、低碘浓度对比剂间肿瘤-肝脏对比噪声比(tumor-to-liver contrast-to-noise ratio,TLCNR).结果 80kVp图像中A、B两组平均TLCNR分别为(3.46±1.41)、(2.97±1.14)(P=0.08);140kVp图像中A、B两组平均TLCNR分别为(0.89±0.75)、(0.87±0.70)(P=0.92);彩色碘覆盖图中A、B两组平均TLCNR分别为(5.21±1.93)、(5.49±2.21)(P=0.53).每个系列图像中,A与B两组间平均TLCN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增强DECT成像中,根据BSA调整碘剂量,固定注射时间,300 mgI/mL与370 mgI/mL对比剂间富血供HCC显示的清晰度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130-132+136
目的评价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接受腹部CT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脂肪改变组(11例)、中度脂肪改变组(11例)和重度脂肪改变组(10例),另纳入20例无肝脂肪变性或脂肪变性相关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均于肝穿刺活检前1 d行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脾脏CT值,经测量及数据处理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及肝/脾CT值比值对CT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52例患者CT平扫诊断,不同程度脂肪肝组CT值和肝/脾CT值比值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CT值阈值、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及肝/脾CT值比值标准,定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9%、94.2%和98.1%。结论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呈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优势,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中MRI测量腹部脂肪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电针加耳穴治疗,应用MRI检测出各患者针灸治疗前后腹壁皮下脂肪含量(SA)与腹腔内脏脂肪含量(VA),并按照治疗前的VA/SA≤0.6(A组)和VA/SA>0.6(B组)分为两组,比较治疗前的SA、VA、BMI及VA/SA.结果两组患者的SA、VA、BMI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组VA/SA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VA/SA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耳穴治疗单纯性肥胖不仅能有效减少SA和VA,而且能改善患者的VA和SA的不良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成像中胸廓前后径及左右径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以获得最优化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我院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18例,分为A〔25kg/m2≤体质量指数(BMI)值<30〕、B(BMI值<25kg/m2)两组。A组患者58例,平均年龄59.9岁;B组患者60例,平均年龄60.1岁。扫描参数:准直64×0.6mm,重建层厚0.75mm,重建间隔0.7mm,FOV 150~180mm,根据心率自动调整螺距。A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330mAs;B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220mAs。采集图像后,测量胸廓前后径(AP)、左右径(RL),及所在层面(共5个层面)冠脉、背脊肌的CT值和噪声(SD),并计算冠脉相对于背脊肌的对比噪声比(CNRa)、信噪比(SNRa)。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CNRa、SNRa与胸廓AP、RL、BMI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A、B两组RL的5个层面与CNRa具有相关性(P<0.05),A、B两组中除A组第iii、iv层外,均与CNRa具有相关性(P<0.05),除A组第ii、iv层、B组第v层外,BMI均与CNRa具有相关性(P<0.05)。A组CNRa与RL的相关系数除第ii层面外,都大于其与AP的相关系数,B组CNRa、SNRa与RL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与AP的相关系数。A组除第iii层面外,CNRa、SNRa与AP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与BMI的相关系数;B组除第ii层面外,CNRa与AP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与BMI的相关系数。结论在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中,图像质量与胸廓径线(左右径、前后径)的相关性大于与BMI的相关性。采用胸廓径线作为降低射线剂量的参考标准更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脂肪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行常规CT扫描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下正常组织和脂肪肉瘤的CT值;统计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两种扫描方式下脂肪肉瘤的CT值均明显大于正常组织,且动态增强扫描下,脂肪肉瘤的CT值明显高于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平扫,漏诊率明显低于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平扫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均可用来诊断脂肪肉瘤,但动态增强扫描的漏诊率更低、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模型迭代重组(IMR)结合体质量指数(BMI)指导下在肾脏低剂量CT扫描中的图像质量及可行性。方法:36例21≤BMI≤25 kg/m2肾脏平扫患者采用80 k V,自适应管电流技术,IMR重建,作为实验A组(80 k V/IMR重建);35例21≤BMI≤25 kg/m2肾脏平扫患者采用100 k V,自适应管电流技术,IDose重建,作为常规B组(100 k V/IDose重建)。测量2组图像的肾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两名高年资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测量及主观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两名医师的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结果:A组和B组的噪声分别为(4.92±0.73)HU和(10.30±1.37)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5)。A组和B组的SNR分别为9.29±2.84和3.97±1.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7,P<0.05)。A组和B组的CNR分别为43.38±11.52和16.36±7.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2,P<0.05)。A组和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673±0.066)m Sv和(1.314±0.298)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8,P<0.05)。结论:Philips Brilliance i CT 256层CT低管电压(80 k V)结合IMR重组技术在肾脏CT平扫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中优于常规i Dose图像,并且明显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定量CT测量的肥胖人群脂肪分布对代谢综合征及糖代谢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体质量指数(BMI)≥28的肥胖患者52例,依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OB-MS组,n=32例)和单纯肥胖组(OB-NMS组,n=20例);根据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肥胖糖耐量正常组(OB-NGT组,n=17例)、肥胖糖耐量受损组(OB-IGT组,n=15例)及肥胖糖尿病组(OB-DM组,n=20例)。采用螺旋CT定量测定腰2、3、4、5椎体平面脂肪组织总面积及内脏脂肪面积,双侧腰大肌、后背肌肌肉及脂肪面积,肝脏、胰腺脂肪百分比,同时检测各项代谢生化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素分泌指数,比较各组不同指标的差异。 结果 OB-MS组内脏脂肪面积(t=3.37)及胰腺脂肪百分比(t=2.05)大于OB-NMS组(P<0.05)。糖耐量不同的肥胖患者,内脏脂肪面积(F=7.63)、肝脏(F=5.93)及胰头脂肪百分比(F=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B-IGT组和OB-DM组内脏脂肪面积均大于OB-NGT组,OB-DM组肝脏及胰头脂肪百分比大于OB-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后,内脏脂肪面积(SB=-0.83,P=0.02)和胰头脂肪百分比(SB=-0.51,P=0.02)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MBCI)对数呈负相关。 结论 肥胖患者的内脏脂肪沉积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而内脏、肝脏及胰头脂肪沉积与肥胖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临床肥胖患者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早期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东软医疗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CT阈值的图像分割软件AVW fat analysis对髋部体成分定量测量的精度。方法选取2017年因各种原因来我院行髋关节检查的30例患者(女17例,男13例),平均年龄51.51±44.55y(范围15~83y)的髋部原始图像为测量对象,其中,单髋低能量骨折的患者10例(平均年龄72±7.07y),正常老年人10例平均年龄(57.5±31.81y),健康年轻人10例(平均年龄27±5.89y)。由两名观察者以该软件测量。检查者A连续两次测量患者左侧股骨小转子下3cm(单髋低能量骨折患者测量健侧),垂直于股骨长径横切面的皮下脂肪面积,肌间隙脂肪面积,肌肉面积,该层面筋膜下软组织平均CT值,净肌肉CT值等参数,计算每个参数的变异系数均方跟(RMS-CV)和标准差均方根(RMS-SD),评价组内短期可重复性并用同样方法在一个星期以后测量同一组病人同样的参数一次,计算不同天的组内可重复性。检查者B同一天,以相同方法连续测量以上参数,计算A与B组间可重复性。同时计算相应的最小显著性变化(_(1*1)LSC~(95)_(CV-RMS%)和_(1*1)LSC~(95)_(SD-RMS))。测量者间同一天以及不同天、测量者间结果用成组T检验比较,相关性用用线性回归分析,一致性用Bland-Altman图表示。结果 (1)测量者A两次连续测量、不同天测量以及两位测量者之间皮下脂肪面积,肌肉间隙脂肪面积,净肌肉面积,筋膜下软组织平均CT值,净肌肉平均CT值结果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测量者内两次连续测量相关性较好,r~2为0.993~0.999;测量者A间隔一个星期后测量,决定系数r~2为0.990~0.999;组间决定系数r~2为0.988~0.999。Bland-Altman分析显示,测量者A短期、中期的一致性及测量者之间再现性较好。(3)测量者A两次连续测量各参数短期RMS-CV为0.13~3.94,RMS-SD分别是0.22~0.54;测量者A一个星期后与第一次测量比较,RMS-CV分别为为0.17~4.95,RMS-SD分别为0.27~0.81;A、B测量者之间精度误差RMS-CV为0.12~8.10,RMS-SD为0.19~0.70。结论该款基于CT阈值的分割软件有较高的精确度,提示软件可用于髋部身体成分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脂肪肉瘤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脂肪肉瘤的认识水平。方法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由广西医科大第一、第四附属医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脂肪肉瘤病例28例,联系临床资料、病理结果,总结脂肪肉瘤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结果 28例脂肪肉瘤,CT检查肿瘤内脂肪成分的总检出率为71%(20/28,71%),其中硬化型、粘液型脂肪肉瘤CT检查肿瘤内脂肪成分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0/2,0%;5/10,50%)。粘液型脂肪肉瘤CT平扫均可见CT值0-20HU的"粘液成分"(10/10,100%)。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内测量区、周围正常组织均有延迟强化趋势(总体P0.05,且各期两两比较P0.05),但肿瘤内测量区的强化更明显;单独分析粘液型脂肪肉瘤,有延迟强化趋势(总体P0.05),各期两两比较,平扫与动脉期CT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扫与静脉期、动脉期与静脉期CT值之间均有差异(均P0.05)。结论部分亚型脂肪肉瘤CT检查脂肪成分少见,一些粘液型脂肪肉瘤平扫表现为良性囊肿,动态增强扫描延迟强化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评价不同团注速率对胰腺强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临床上行上腹或全腹CT增强扫描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按团注速率2.5 mL/s、3.0 mL/s和3.5 mL/s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均先平扫,随后行动脉晚期(33 s)和平衡期(90 s)双期扫描。在胰腺头部、体部和尾部分别测量平扫和动脉晚期在同一位置的CT值,头、体和尾部三点CT值的平均值视为最后值,动脉晚期和平扫CT最后值之差为绝对强化值,记录每组结果并行统计分析。结果:A、B、C三组的胰腺CT强化值分别为(53.15±13.27)HU、(65.08±12.56)HU、(69.25±15.12)HU,行配对t检验,A与B相比(P<0.05),B与C相比(P>0.05),A与C相比(P<0.01)。结论:注射速率与增强效果仅在一定程度成正相关,并非越快越好,胰腺强化建议以3.0 mL/s的团注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调整碘剂量(17.1 g I/m2BSA)、固定注射时间(25 s),比较双能量CT(dual energy CT,DECT)增强扫描中两种不同碘浓度对比剂之间血管和肝实质的强化。方法:300例患者被前瞻性随机分为4组,A组及C组注射300 mg/m L对比剂,B组及D组注射370 mg/m L对比剂,碘剂量根据BSA调整,对比剂注射时间固定为25 s。分别于肝动脉晚期(A、B组)或门静脉期(C、D组)采用双能量扫描,在80 k Vp、140 k Vp及彩色编码碘覆盖图中,比较高、低碘浓度对比剂间腹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强化程度。组间强化程度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在80 k Vp、140 k Vp或彩色编码碘覆盖图中,注射高碘浓度对比剂时,动脉期主动脉平均强化程度较高,但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碘浓度对比剂间门静脉期门静脉及各扫描期内肝实质强化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增强DECT成像中,根据BSA调整碘剂量,固定注射时间,注射300 mg I/m L或370 mg I/m L对比剂,可获得相等的血管及肝实质的强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评价不同团注速率对胰腺强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临床上行上腹或全腹CT增强扫描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按团注速率2.5 mL/s、3.0 mL/s和3.5 mL/s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均先平扫,随后行动脉晚期(33 s)和平衡期(90 s)双期扫描.在胰腺头部、体部和尾部分别测量平扫和动脉晚期在同一位置的CT值,头、体和尾部三点CT值的平均值视为最后值,动脉晚期和平扫CT最后值之差为绝对强化值,记录每组结果并行统计分析.结果:A、B、C三组的胰腺CT强化值分别为(53.15 ±13.27)HU、(65.08±12.56)HU、(69.25±15.12)HU,行配对t检验,A与B相比(P<0.05),B与C相比(P>0.05),A与C相比(P<0.01).结论:注射速率与增强效果仅在一定程度成正相关,并非越快越好,胰腺强化建议以3.0 mL/s的团注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测量内脏脂肪,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324例研究对象(16~84岁),分析超声测量脂肪值与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BMI)及体脂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以超声测量腹部脂肪厚度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比较两组之间血压、血脂、HOMA指数等指标。结果 超声测量腹部脂肪厚度与BMI和腰围有显著相关性(P〈0.001),肥胖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此外,肥胖组男性舒张压较高,而女性甘油三酯水平、HOMA指数显著升高。结论 B超可作为定量检测腹内脂肪可靠的、实用的方法,腹内脂肪增加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平扫图像和增强图像对心外膜脂肪(EAT)体积测量结果差异性,为临床研究选择合适的测量图像。方法:连续选取23例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采用Volume后处理软件,分别在平扫钙化积分图像和增强图像上测量EAT体积,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评估两组数据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所测EAT体积值,平扫图像为110.28±40.25mL,增强图像为85.43±38.11mL,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739,P<0.001)。两种图像所测EAT体积行Pearson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r=0.985,P<0.001)。结论:64层螺旋CT行EAT体积测量时,平扫或增强图像均可进行EAT体积测量,但在同一研究中,所采用的测量图像必须统一。  相似文献   

19.
肖艳新  赵立威  李立琴  何姣 《浙江医学》2023,45(20):2153-2157
目的 观察度拉糖肽对肥胖 2 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肥胖T2DM合并NAFLD患者64例,给予度拉糖肽治疗 42例(度拉糖肽组),给予利拉鲁肽治疗22例(利拉鲁肽组),共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腰围、血脂、FPG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ALT、AST、CRP;计算两组患者BMI、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测定肝脏 脂肪衰减值(CAP)及肝/脾CT值,计算肝/脾CT比值。 结果 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度拉糖肽组患者体重、BMI、腰围、肝酶、 Fib-4、CRP、CAP下降,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肝/脾CT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利拉鲁肽组比较,度拉糖肽组 患者体重、BMI、腰围、HOMA-IR和CAP水平降低,肝/脾CT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度拉糖 肽组体重、BMI、HbA1C下降水平与CAP下降水平均呈正相关(r=0.412、0.405、0.327,均 P<0.05);体重、BMI、FPG、HOMA-IR 下 降水平与肝/脾 CT 比值升高水平均呈负相关(r=-0.391、-0.449、-0.539、-0.458,均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 HbA1C下降水平是CAP下降的影响因素(均P<0.05);FPG、BMI下降水平是肝/脾CT比值升高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度 拉糖肽能够有效降低肥胖T2DM合并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肝脏脂肪含量下降与体重及血糖水平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朱晓红  刘斌  余永强 《安徽医学》2017,38(6):766-768
目的 探讨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瘤(RAML)与透明细胞癌(ccRCC)的MSCT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1例乏脂肪RAML患者和15例ccRCC患者,分别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统计分析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像学特点及各期CT值.结果 病例组患者病灶平扫的CT值为(51.61+13.42)HU、对照组为(38.29+6.46)H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病例组病灶在皮质期与对侧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为(0.67+0.13)、对照组为(0.98+0.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单/多发、有无囊变影像征象上存在差异.结论 联合肾脏病灶的影像特征及平扫及增强扫描皮质期的强化特点有利于临床更好的鉴别肾脏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