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优良率达97%,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钉棒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滑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滑脱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对7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滑脱患者行后路次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间隙植骨融合、并行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71例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年),优良率为95.8%。本组3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现象,1周后症状消失,无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6~12个月经X线片复查70例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滑脱,在解除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的同时,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能有效解除神经根的致压因素,提高植骨融合率,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附件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对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附件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男32例,女20例;L4~5滑脱22例,L5~S1滑脱30例;I度滑脱21例,Ⅱ度滑脱27例,Ⅲ度滑脱4例.术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经6~24个月随访,疗效优29例,良18例,可5例,优良率为90.4%,植骨均获良好融合.结论 经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附件骨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复位良好,减压彻底,固定可靠,植骨融合良好等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 2007年9月至2012年4月,对本院44例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应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术后及随访时疗效。摘除椎间隙44个,融合节段44个。滑脱主要部位为L4、5和(或)L5S1,滑脱度为Ⅰ~Ⅱ度。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复查X线片,无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优良4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9%。结论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或)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后路双侧开窗减压、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果对4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经28~36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全组融合率为97.9%,3例并发症术后也全部消失。结论采用自体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不稳症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敬朝 《中国医药》2010,5(10):926-927
目的 评价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板减压,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腰椎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或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随访6~24个月,临床优良率90.8%,6~12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 本组采用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复位率、融合率高,疗效确切的特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再次翻修手术采用扩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Et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问卷调查及影像学随访观察。结果本组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所有病例脊柱节段均获融合,融合率100%,平均融合时间为8(6—12)个月。术后随访1~5年,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优良率为96.6%。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经扩大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治疗后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RSS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按不同手术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用髓核摘除+经后路关节突单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RSS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情况、JOA评分、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植骨融合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S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具有植骨融合率高、远期恢复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方法 对21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行腰椎动力位摄片、CT、MRI检查,证实全组病例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失稳症.均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失稳节段椎间植骨融合、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1~3年,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16例、良5例;植骨融合率达100%,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和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后路GSS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术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植骨在胸腰椎损伤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2006年11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2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8~48个月,优良率达100%,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为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治疗胸腰椎损伤能够使不稳的节段即刻稳定,且骨性融合率较高,值得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轻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拟行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51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7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1组(CSE1组,罗哌卡因10mg5mL,比重0.9865)、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2组(CSE2组,罗哌卡因13mg∶5mL,比重0.9947)、连续硬膜外麻醉组(CE组,0.5%罗哌卡因10~15mL)。注药后均俯卧于有腰桥的手术台上,使手术部位位于最高点。当感觉阻滞平面低于T10时,均经硬膜外追加0.5%罗哌卡因5mL。观察3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起效和达最高阻滞平面所需时间CSE1组和CSE2组明显快于CE组(P<0.01),CSE1组感觉阻滞维持在T10时间短于CSE2组和CE组(P<0.05),完全运动阻滞持续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镇痛效果CSE1组和CSE2组优于CE组(P<0.01)CSE1组和CSE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轻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可安全用于俯卧位腰椎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并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67例患者随访8~36个月,平均(11.5±1.2)个月,临床优良率为92.54%,植骨融合率为95.52%。结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植骨融合率高,具有安装简便、省时、短节段固定、固定安全可靠、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痊愈1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采取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对患者的治疗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症(LSS)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患者183例,其中LSS患者63例,包括中央型LSS组50例,侧隐窝型LSS组13例,LDH组120例。术前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腰痛评分标准(ODI)功能障碍指数及步行负荷实验评价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并记录所有患者在MRI扫描中最小硬膜囊横截面积(CSA)。比较3组患者MRI扫描中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率大小。结果 LSS患者中,中央型LSS组中出现神经根阳性数46(92%),侧隐窝型LSS组中出现阳性数为3(23%),LDH组中出现神经根阳性数为1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距离、C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SS组中神经根沉降征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CSA与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沉降征阳性也存在于LDH患者中,但广泛存在于LSS患者中,尤其对中央型LSS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下关节突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改良术式进行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JOA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6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6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融合良好。结论该术式能对椎管充分减压,椎间融合满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42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行PLIF治疗20例,设为观察组,余22例行常规术式,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达95.00%,对照组的有效率达81.82%,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ODI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术后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行腰椎融合术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加,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骨质疏松,是椎体融合的不利因素,会增加骨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特立帕肽即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可促进骨形成,临床用于治疗有骨折高风险的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有研究表明,特立帕肽可提高行腰椎融合术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植骨融合率、缩短融合时间,并可增加内植物稳定性,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患者86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的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其治愈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镇痛、肌松效果好,不良反应少,适用于腰椎间盘摘除、腰椎管减压术,椎管内麻醉用药的最佳浓度。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均选择硬膜外麻醉。A组:硬膜外用0.4%罗哌卡因;B组:硬膜外用0.5%罗哌卡因;C组:硬膜外用0.75%罗哌卡因。对麻醉效果欠佳者,静脉滴注芬太尼0.05mg。结果A组患者镇痛效果欠佳,应用芬太尼例数较多;B组患者镇痛效果好,肌松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C组患者镇痛、肌松效果较强,不良反应多。结论B组药物浓度是腰椎间盘摘除、腰椎管减压术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53例。单纯椎管减压15例,椎管减压并小关节、横突间融合11例,椎管减压并脊柱申固定融合27例(27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年(1.5~6年),38例行融合术者37例获得一期骨性融合,另1例单枚圆柱型椎间融合器置入L4/5椎体间融合患者术后椎间融合器后退,再次手术,术后6月。获骨性融合。采用JOA评分标准,手术后1年总体优良率75.5%。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椎管减压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脊柱融合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