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组抗肿瘤融合蛋白疫苗热激蛋白65-黏蛋白1(HSP65-MUC1)在恒河猴和荷瘤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放射性125I标记HSP65-MUC1, 6只恒河猴随机分为iv与sc 40μg.kg-1组,sc 40μg.kg-1组同时设为重复给药组,每2周给药1次,共3次。sc组恒河猴sc给予[125I]HSP65-MUC1 40μg.kg-1后,于每次给药后0, 1, 2, 4, 8, 12, 24, 36, 48和72 h采集血样, iv组恒河猴iv给予[125I]HSP65-MUC1 40μg.kg-1后,于0, 1, 5, 15, 30, 45 min和1, 2, 3, 4, 8, 12, 24 h时采集血样,应用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125I]HSP65-MUC1血清中的浓度。25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0.5,1.5,4,8和24 h给药组,小鼠在sc给予[125I]HSP65-MUC1 550μg.kg-1后,分别于设定时间取得各组织血清和尿液;采用三氯乙酸沉淀法测定[125I]HSP65-MUC1肝、肾和肺等组织中的含量。结果恒河猴sc给予HSP65-MUC1后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8.33%。恒河猴重复给药3次后血药谷浓度未见增高,蓄积因子(AUC3/AUC1) =1.17±0.25,与第一次给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荷瘤小鼠sc给予HSP65-MUC1后组织分布有明显特点,浓度最高部位在局部引流淋巴结。在其他免疫组织如胸腺和脾中浓度虽不高,但达峰后下降趋势较缓慢。而在血液和其他血容量大的组织如心,肝,肺中浓度并不高,且达峰浓度后浓度下降很快。在肿瘤组织中浓度也较低。该疫苗主要经肾排泄。结论恒河猴sc给予HSP65-MUC1后生物利用度为38.33%,重复给药后疫苗在体内无蓄积。荷瘤小鼠sc后疫苗在局部引流淋巴结含量最高,在肿瘤组织中含量不高。该疫苗在免疫学组织如胸腺、脾中达峰浓度后的下降趋势较缓慢。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rsTRAIL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结合三氯醋酸(TCA)沉淀法研究rsTRAIL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粪尿排泄,采用ELISA法测定猕猴血清中rsTRAIL浓度。结果:荷瘤小鼠iv给药后尿液和肺中酸沉放射性最高,皮下肿瘤放射性分布较低,而脑和骨髓最低。猕猴iv注射高、中、低3个剂量(1,5和25 mg.kg-1)rsTRAIL后,AUC0~t分别为(3.7±0.1),(19.7±0.8)和(103.9±5.2)μg.h-1.mL-1,末端t1/2分别为(28.3±1.0),(31.0±0.7)和(33.2±0.9)min。裸鼠肿瘤模型显示该药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抑瘤率达到86%。结论:猕猴iv注射不同剂量rsTRAIL后,在给药剂量范围内基本呈线性药代动力学;荷瘤小鼠iv给药后主要经尿排泄,不易通过血脑屏障。rsTRAIL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与比较猕猴硬膜外 (ed)及静脉 (iv)注射虎纹毒素 1后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 Iodogen法标记虎纹毒素 1 ,按 0 388MBq·kg- 1 的剂量向猕猴第 3和第 4腰椎之间硬膜外腔及静脉注射标记后虎纹毒素 1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猴血清中的药物放射性活度 ;γ 计数仪检测猴第 3和第 4腰椎硬膜外腔的药物放射性活度。结果 制备了具有生物活性的 [1 2 5I]虎纹毒素 1。硬膜外给药 1 0min后 ,给药部位局部硬膜外腔的药物放射性占总给药量的0 38,说明硬膜外给药是成功的 .硬膜外及静脉给药后 ,血药浓度分别在 30min和 2min达峰 ,分别为 (0 70± 0 0 4 )MBq·L- 1 和 (4 98± 0 58)MBq·L- 1 。两种给药途径的药时曲线不同 :猕猴硬膜外和静脉给药后 ,末端T12 分别为(1 0 36± 0 2 7)h和 (1 1 0 3± 1 1 6)h ;ClS 分别为 (1 2 9±0 0 7)L·h- 1 ·kg- 1 和 (1 2 5± 0 2 3)L·h- 1 ·kg- 1 ,硬膜外给予 [1 2 5I]HWTX 1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95± 5) %。结论 硬膜外和静脉两种给药方式下 ,[1 2 5I]虎纹毒素 1在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具有差异性 ,两种给药方式下 [1 2 5I]在猕猴体内的分布与吸收特点对于虎纹毒素 I的临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大鼠硬膜外注射或iv [12 5I]虎纹毒素 1([12 5I]HWTX 1)后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 用Iodogen法标记HWTX 1。大鼠经硬膜外腔插管或尾静脉注射给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线检测体液中 [12 5I]HWTX 1浓度 ;γ 计数仪测定组织放射性。结果 硬膜 脊椎样品放射性为注射放射性的 (2 2± 8) % ,表明硬膜外注射成功。两给药途径的药时曲线不同 :硬膜外给药存在吸收相 ,10min达峰 ;cmax 和AUC随剂量递增 ;大鼠硬膜外和iv后 ,[12 5I]降解产物的浓度分别为 (2 .1± 1.1)和(6 .8± 2 .5 ) μg·L- 1(P <0 .0 1) ;末端t1/2 分别为2 .5~ 2 .8h和 2 .3h ;ClS 为 0 .74~ 1.18L·h- 1·kg- 1。硬膜外给予 [12 5I]HWTX 1的生物利用度 >82 %。两给药途径的分布不同 :iv后 10min ,大多数组织药物暴露水平高于硬膜外给药 (P <0 .0 5 )。放射性主要经尿排泄。结论 两种注射途径的放射性在不同组织中的生物分布及药物降解等差异支持了HWTX 1经硬膜外注射用作镇痛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LC—MS/MS法测定紫杉醇脂质体在大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比较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和紫杉醇注射液的体内分布特征。方法:大鼠分组后分别iv.7mg·kg-1受试和参比试剂,于给药前、给药后10min、1h、4h采集组织样品;荷瘤裸鼠分组后分别iv.10mg·kg-1受试和参比试剂,于给药前、给药后10min,1h,4h,8h采集组织样品,利用LC—Ms/Ms法对组织样品中药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大鼠iv.紫杉醇脂质体后10min在肝、心、肾、脑、子宫分布达到最大值.4h后各组织中药物含量均下降:荷瘤裸鼠iv.给药后10min在血、肝、脾、肺、肾、脂肪、睾丸分布量最大,8h后在脾、肠、肝、肿瘤中药物含量依然较高。结论:紫杉醇脂质体和紫杉醇注射液在大鼠和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一致。静脉注射紫杉醇脂质体后.均能特异地分布到肝脏、肺和肠等。两制剂比较,紫杉醇脂质体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125)I]西夫韦肽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上合理安全地应用西夫韦肽提供药代动力学资料。方法Iodogen法制备[125I]西夫韦肽,大鼠单次给[125I]西夫韦肽后,三氯醋酸(TCA)沉淀法测定血浆或组织中的放射性含量。结果大鼠单次sc0.8,2.4,7.2mg·kg-1[125I]西夫韦肽后,AUC分别为10.6,32.2和112.3mg·h·L-1;达峰时间在1.40~4.60h之间,吸收较为缓慢;t1/2(ke)分别为7.39,4.53,13.84h;血浆清除率相近,分别为0.44,0.70和0.50L·h-1;TCA法测定大鼠sc给药[125I]西夫韦肽组织分布,放射性分布特点为泌尿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浓度最高,血浆其次,脑组织和脂肪组织内浓度最低。结论大鼠sc[125I]西夫韦肽后,在给药剂量范围内呈线性动力学。TCA沉淀法测得泌尿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放射性最高。[125I]西夫韦肽主要经肾脏排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恒河猴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GP38)后体内中和抗体的产生及其对药物暴露水平的影响。方法恒河猴24只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各半,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0、100、300μg.kg-1GP38;采用ELISA法测定GP38及抗体滴度,中和抗体的测定采用IC50法间接测定。结果恒河猴给药2 wk后产生抗体,具有中和GP38活性的作用;GP38首次静脉注射50、100、300μg.kg-1时,毒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866±88)、(1466±113)、(5436±733)μg.L-1,AUC0-t分别为(322±33)、(587±93)、(2201±307)μg.h.L-1,MRT分别为(0.27±0.02)、(0.31±0.02)、(0.40±0.08)h;相同剂量反复给药,第7次(d 14)给药后的毒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352±136)、(589±372)、(1013±642)μg.L-1,AUC0-t分别为(139±55、322±222)、(962±743)μg.h.L-1,MRT分别为(0.26±0.03)、(0.39±0.08)、(0.68±0.45)h;试验动物毒性反应在给药1~3 wk较严重,之后毒性反应逐渐减弱。结论恒河猴反复静脉注射GP38,能够产生中和抗体,降低药物的体内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恒河猴胶原性关节炎(CIA)模型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评价.方法 恒河猴被胶原免疫后,给予阿达木单抗1.0 mg·kg-1和阿达木单抗(0.5 mg·kg-1)联合甲氨蝶呤(1.0 mg·kg-1)进行治疗,观察给药前、后猴的临床表现并进行临床评分,检测各项炎症指标,并进行四肢关节的X光影像学分析.结果 免疫后,猴有不同程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出现;给药后,猴的受累关节病情好转或未持续恶化.结论 建立的CIA恒河猴模型的病程稳定,可用于类风湿性药物的药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研究TRAIL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方法大鼠15只,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以Iodogen法制备的125I_TRAIL 1.5、5及15 Jg·kg-1,iv,于不同时相取血测放射性计数,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并以3P87软件处理计算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制备了符合药动学研究要求的125I-TRAIL,其放化纯度>98%.在大鼠体内均可以二室模型拟合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低、中、高3个剂量的T1/2(a)分别为(5.69±1.39)、(5.84±1.20)、(6.34±0.74)min;T1/2(β)分别为(46.25±11.96)、(47.61±15.07)、(64.64±8.94)min;AUC0→t分别为(120.80±22.42)、(915.70±409.10)、(3 991.00±2 193.00)mg·min·L-1.经统计分析,T1/2(β)、MRT、CL(s)在3个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β)在高剂量时明显延长;AUC0→t随着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是AUCO→t与剂量的比值在低、中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和高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I_TRAIL 1.5 mg·kg-1,iv,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排泄试验显示120 h后经尿和粪排泄的放射活性及甲状腺组织富集的碘近82%.结论 125I-TRAIL在低剂量和中剂量时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到高剂量时逐步向非线性动力学过渡;1.5 mg·kg-1,iv,肾脏中放射活性最高;给药后大部分放射性经泌尿系统排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旨在开发用 125I-NaI标记外泌体的方法,并通过 γ 计数仪考察其在 Pan02 胰腺癌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特征。方法 通过非放射性 NaI对用于治疗胰腺癌的工程化外泌体进行冷标记,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子跟踪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对标记前后外泌体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采用Iodogen法进行外泌体的放射性 125I-NaI标记,分离纯化后测定 125I-NaI的标记率,Radio-HPLC法测定给药前后 125I-外泌体的放化纯度以考察其稳定性;将 125I-外泌体单次尾iv于Pan02胰腺癌荷瘤小鼠体内,分别于给药后2、6、24、72 h(每个时间点雌雄各3只)经CO2麻醉后心脏放血处死小鼠,取血清、主要组织器官及肿瘤,γ计数仪测量其放射性计数,计算各组织/血清在不同时间点的蛋白沉淀率;并计算在不同时间点的每克组织(或每毫升血清)放射性计数占总注入放射性计数的百分比(%ID·g-1或%ID·mL-1)。结果 外泌体表征的结果显示,标记前后的外泌体形态一致,均成圆形或茶托样结构;标记前外泌体粒径峰值为 113 nm,标记后外泌体粒径峰值为 122 nm,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 50~200 nm;均表达其标志性蛋白 CD63及 TSG101,符合外泌体特征。125I-NaI标记外泌体的标记率为 27.82%,纯化后 HPLC法测得即时放化纯度为 100%,给药后放化纯度为(93.34±5.48)%。在小鼠尾 iv给药后 2 h,标记的外泌体主要分布在肝脏[(10.899 2±1.518 1)%ID·g-1]和脾脏[(2.566 4±0.799 8)%ID·g-1],肿瘤中为[(0.291 0±0.056 0)%ID·g-1],脑、心脏、脂肪和肌肉组织摄取较少;给药后72 h,肝脏中仍有较高摄取,肿瘤中仍有放射性分布。给药后 2~6 h各组织脏器的蛋白沉淀率较低,表明 125I-NaI标记外泌体稳定性有所降低。结论 外泌体可以进行 125I标记,而且标记同位素前后对外泌体物理形态、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125I标记外泌体的方法简便,标记率和放化纯度均较高;该外泌体产品在荷瘤小鼠体内大部分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均有分布,且具有一定的肿瘤靶向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用[125I]标记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酸沉法研究大鼠体内蛇毒神经生长因子(vNGF)药物代谢动力学. [125I]vNGF体外有刺激神经突起生长活性. 药后血清存在游离和结合[125I]vNGF及[125I]降解物. 12 mg·kg-1 iv后t1/2α为0.13 h,t1/2β为3.8 h;12和48 mg·kg-1 im 后t1/2β为7.1和4.1 h,AUC与剂量呈正比,CLS相近, 生物利用度为0.62. 体外[125I]vNGF与血清最大结合率24.6%±0.4%,平衡解离常数3.2±0.3 nmol·L-1. im后颈上神经节,注药侧和对侧坐骨神经放射性明显高于血清,注药侧最高,不被100倍非标vNGF抑制. 主要经尿排泄,2 d排出约86%.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探讨了内源性速激肽是否参与白三烯C4(LTC4)的气道效应. LTC4(0.5 μg·kg-1, iv)可增高豚鼠肺内压(IPP)和气道内依文思蓝渗出。速激肽NK-1受体拮抗剂CP-96345{(2S, 3S)-顺式-2-( 二苯甲基)-N-[(2-甲氧苯)-甲基]-1-杂氮双环[2.2.2]辛烷-3-胺} 1 mg·kg-1,iv,可减弱LTC4诱导的依文思蓝渗出;NK-2受体拮抗剂SR-48968{(S)-N-甲基-N-[4-(4-乙酰氨基-4-苯基哌啶)-2-(3,4-二氯苯基)丁基]苯甲酰胺},1 mg·kg-1, iv,可抑制IPP的增高. 白三烯拮抗剂ONO-1078 (0.03 mg·kg-1, iv)可阻断这两种反应. 结果说明内源性速激肽增强 LTC4的气道作用,其中NK-1受体介导微血管渗漏,NK-2受体介导支气管收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开发新型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防治药物。方法 采用阿扑吗啡刺激中枢兴奋引起清醒雄性大鼠勃起模型,通过记录海绵体内压,观察爱地那非对勃起潜伏期(TFR )、30min内勃起次数(PP30 )、勃起强度(AUC)、勃起持续时间(D)的影响;采用去势大鼠模型,观察柠檬酸爱地那非灌胃给药对电刺激大鼠阴茎TFR的影响;采用小鼠去势模型,观察小鼠捕捉潜伏期及捕捉次数影响。结果大鼠给予爱地那非1h后,可使阿扑吗啡诱导的TFR缩短,PP30 ,D ,AUC增加,3,10mg·kg- 1爱地那非使TFR分别缩短2 8.1% ,4 3.0 % ;2 4h后爱地那非10mg·kg- 1仍可缩短TFR ,较对照组比较缩短2 7.7%。3,10mg·kg- 1爱地那非使PP30分别增加4 2 .3% ,4 2 .3% ,可使D分别增加89.3% ,91.5 % ,AUC分别增加30 .3% ,74 .9% ,10mg·kg- 1仍可使2 4h后AUC明显延长。爱地那非6 ,2 0mg·kg- 1可使去势大鼠延长的TFR分别缩短4 7.9% ,78.8% ,使延长的TFR缩短一半所需的剂量为6 .4mg·kg- 1;爱地那非4 .5及15mg·kg- 1可使去势小鼠捕捉潜伏期分别缩短12 5 .8% ,15 3.0 % ,其延长的潜伏期恢复到正常所需的剂量为3.3mg·kg- 1。爱地那非1.5 ,4 .5和15mg·kg- 1可使去势小鼠爬背次数分别增加1.7,1.9和3.3倍,其爬背次数恢复到正常所需剂量为11.4mg·kg- 1。结论 爱地那  相似文献   

14.
大鼠硬膜外和静脉注射虎纹毒素-Ⅰ后的组织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大鼠硬膜外(ed)和iv [125I]标记虎纹毒素-Ⅰ([125I]HWTX-Ⅰ)后分布的差异。方法 Iodogen法制备[125I]HWTX-Ⅰ,膈神经-膈肌法测定生物活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放射化学纯度,三氯醋酸沉淀法测定放射性药物浓度。结果 [125I]HWTX-Ⅰ生物活性标记前后相近,放射化学纯度为98.5%。给药后2 h,ed组椎管局部放射性明显高于iv组(P<0.05),ed和iv后组织放射性分别在2 h和10 min达峰值。泌尿系统放射性含量最高,脂肪、肌肉和脑放射性最低。放射性主要经尿排泄。结论 ed后椎管局部放射性高,维持时间较长,血清峰浓度较iv组低,有利于发挥局部镇痛作用,减少全身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9-[2-(膦酰甲氧基)乙基]腺嘌呤一钠盐(PMEA-Na)重复给药的毒性研究提供毒代动力学资料。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数据经统计矩方法处理得到毒代动力学参数,并完成血清生化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比格(Beagle)犬静脉单次及多次给药(14 d,每日1次)后,在给药剂量范围内,AUC均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在1.0, 3.0 与6.0 mg·kg-1 PMEA-Na时,AUC分别为(2.3±0.5),(8.4±1.6),(17.5±3.7)mg·L-1·h(单剂量)和(5.0±0.4),(15.9±3.2),(30.3±4.7) mg·L-1·h(多剂量)。PMEA-Na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且给药14 d后肾功能受损药物排泄能力降低。与对照组比较, 6.0 mg·kg-1组血清生化学检测指标丙氨酸氨基转换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及甘油三酯均升高, 葡萄糖水平下降。6.0 mg·kg-1组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脏和肾脏有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论 比格犬经静脉多次给PMEA-Na 14 d后出现毒性反应,毒性靶器官主要为肾脏和肝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增殖诱导配体(APRIL)-小干扰RNA(siRNA)/类脂质体复合物的毒性。方法①小鼠iv给予APRIL-siRNA/类脂质体复合物500 mg·kg-1,连续14 d称量小鼠体质量及观察死亡情况;②每只豚鼠分别于第0,7和14天左侧涂抹0.2 ml APRIL-siRNA/类脂质体复合物130 g.L-1,2,4-二硝基氯代苯10 g.L-1(阳性对照),末次接触后14 d,将各受试物0.2 ml涂于右侧,持续6 h,观察24和48 h皮肤致敏情况;③小鼠分别iv给予APRIL-siRNA/类脂质体复合物125,250和500 mg·kg-1、环磷酰胺40 mg·kg-1(阳性对照)组。间隔24 h,第2次注射后6 h处死小鼠,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④小鼠分别iv给予APRIL-siRNA/类脂质体复合物125,250和500 mg·kg-1、环磷酰胺(阳性对照),每天1次,连续5 d,检测小鼠精子畸形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RIL-siRNA/类脂质体复合物500 mg·kg-1组小鼠体质量和各组织无明显变化,没有小鼠死亡,未表现急性中毒现象。APRIL-siRNA/类脂质体脂质体复合物对豚鼠皮肤无致敏性。该脂质体复合物125,250和500 mg·kg-1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分别为(1.8±1.0)‰,(1.6±0.9)‰和(2.4±1.1)‰;精子畸形率分别为(1.98±0.27)%,(1.96±0.15)%和(2.04±0.16)%,与对照组微核率(2.2±1.3)‰和精子畸形率(1.96±0.29)%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APRIL-siRNA/类脂质体复合物对小鼠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体动物实验, 探讨具有钾通道亚型选择性的奎尼丁和E-4031, 与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关系. 本实验选择了具有不同钾离子通道特性的动物模型. 由于动物的种属差异, 采取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毒毛花甙G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经典方法, 观察了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和Ⅲ类药E- 4031在这两种动物模型上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奎尼丁10 mg·kg-1可明显抑制大鼠的心律失常, 但30 μg·kg-1 的E-4031无效, 而在豚鼠模型上, 3 μg·kg-1 的E-4031即可抑制室性早搏的出现, 奎尼丁30 mg·kg-1才出现抑制作用. 推测两种药物的作用与它们对钾通道亚型的选择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三七皂甙Rg1可明显降低实验性血栓形成, 并且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此外, Rg1还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正常血压及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小板内游离钙([Ca2+i)升高. 表明Rg1的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与抑制血小板[Ca2+i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对小鼠和家兔的肾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ASB)的肾毒性作用。方法 3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SB150和1000mg.kg-1组,ASB组小鼠尾静脉iv给予ASB,每天1次,连续7d,正常对照组iv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体重、肾脏系数、血常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浓度,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等指标。18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SB125和500mg.kg-1组,麻醉后单次经耳缘静脉iv给予ASB,导尿管法收集尿液并测定尿量及尿常规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B1000mg.kg-1可使小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分别从124±19和18±3升高至197±35和(35±10)mmol.L-1(P<0.05),并使外周血白细胞从(10.5±2.0)×109L-1升高至(13.7±3.4)×109L-1,血小板从(666±122)×109L-1降低至(451±207)×109L-1,淋巴细胞比例从(0.83±0.03)降低至(0.68±0.11)(P<0.05),7/10小鼠肾脏出现间质性肾炎,伴轻度纤维化,部分肾小管有蛋白,近曲小管浊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B150mg.kg-1对小鼠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ASB500mg.kg-1可引起家兔尿蛋白和酮体阳性检出率一过性增加,给药后120min总尿量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B125mg.kg-1对家兔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 ASB1000mg.kg-1和500mg.kg-1时分别对小鼠和家兔肾脏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