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操作简单,具有人性化和智能化特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西医协同门诊病历书写、智能辅助开方和推荐处置治疗项目,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水平。通过调研和了解用户实际需求,编写设计方案,从而建立基础知识库,系统提供病历管理、智能辅助诊疗和诊疗过程辅助支持等功能,并且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协同,打造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业务需求并且具备中西医协同功能的医生工作站系统。系统已在杭州市拱墅区试点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徐碧霞  姚卫光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6):1965-1971
背景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速度依旧相对缓慢。目的分析2013—2020年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12月,从2013—2015年《广东省卫生统计年鉴》、2016—2017年《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8—2020年《广东省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提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据,作为参考序列;从《广东统计年鉴2021》提取人口数据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2018—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提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作为比较序列。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各影响因素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的关联强度。结果 2013—2019年,广东省医院诊疗人次从33 459.2万人次增长至40 131.7万人次,年均增长3.08%,同期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年均增长2.10%,2019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已达43 731.7万人次。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医院和...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本文介绍了我国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三阶段目标,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现状为基础,认为其在开展过程中尚存在工作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保障政策亟需完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的工作应重点围绕明确签约服务内容、突出重点人群、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调动全科医生积极性、强化签约服务吸引力、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强化信息化支撑、加强宣传8项任务进行,希望这些建议可以为各地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为支撑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而设计,用于连接区域内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协同工作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构建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的业务协同有了基础保障.主要介绍了重庆市如何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展业务协同合作,特别是对远程诊疗作重点阐述,对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背景 在国家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背景下,针对儿童的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主要症结之一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弱化,导致儿童基层首诊未能很好落实。因此,分析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目的 调查儿童的基层就医意愿,并分析影响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因素,为构建健康、有序的儿童就医格局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以0~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0~14岁儿童的监护人为调查对象。于2021年3—7月,在广州市城区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线下偶遇抽样调查,同时通过微信群向儿童的监护人发放电子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01份。问卷基于安德森模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基本情况、就医医疗机构选择及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意愿等。采用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501例儿童家长中,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者183例(36.5%);患常见病时,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者132例(26.3%),主要原因为距离近(83.3%,110/132)、候诊时间短(40.9%,54/132)、有儿科/全科门诊(36.4%,48/132)。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是二级或以上医疗机构者〔OR(95%CI)=1.514(1.060,2.166)〕,最近一年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4次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最近一年未到过基层就医者〔OR(95%CI)=0.248(0.111,0.557)〕,家长对基层医疗服务总体感到满意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对基层医疗服务总体感到一般、不满意者〔OR(95%CI)分别为0.348(0.236,0.515)、0.086(0.043,0.173)〕。 结论 广州市儿童就医行为基本遵循就近原则,但儿童基层就医意愿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继续深化分级诊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卫生系统内部的上下联动,以加快儿童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通过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与硬件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服务能力,以实现患者满意度和基层就医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彭迎春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9):2277-2280
在当前分级诊疗制度大力推进的政策背景下,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下沉至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承担起更多的首诊功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具有相对固定性,医患之间存在连续就诊和重复博弈的可能,如何在重复博弈的环境下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医患合作关系,对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改善居民就医可及性、增进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分级诊疗制度下患者的就医流向,探讨了在基层医患存在重复博弈的前提下基层医患互信关系建立的可行性。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对基层医患关系进行深度测评的基础上,分析分级诊疗制度对基层医患关系的作用及影响,借助重复博弈理论探讨医患关系的建构对策。  相似文献   

7.
阐述浙江省基于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建设背景和建设目标,详细介绍系统架构及其功能。该系统为全省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统一的转诊信息服务,实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记录的交换与共享。  相似文献   

8.
2012年1月~7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37.5亿人次,同比提高11.9%。其中:医院诊疗人次为13.9亿人次,同比提高15.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22.5亿人次,同比提高9.6%;其他机构1.2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2亿人次,同比提高19.6%;乡镇卫生院5.3亿人次,同比提高10.1%;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0.5亿人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综合性远程诊疗模式在京北山区对于缓解医疗资源浪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不到位、医疗服务公平性差等问题中的作用, 并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方法  依托信息系统,完成远程诊疗、收费、数据传输工作。收集2014—2019年期间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亩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数量完成情况、费用支出情况、工作质量及居民满意度。对比分析综合性诊疗模式开展前后存在的差异。  结果  综合性远程诊疗模式应用后,2019年较2016年,健康档案数、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人数较之前分别增长了100.28%、180.09%、229.88%、150.00%、190.00%;人员经费支出降低71.40%,办公经费支出降低72.14%;在医德医风、诊疗能力、药品配备、家医签约方面的满意度得分,2019年较2014年分别上涨了5.23%、17.52%、9.64%、10.25%;电子健康档案完整率、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等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结论  综合性远程诊疗工作模式的应用在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加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间的联系,改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履约情况;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为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县域医疗共同体(医共体)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深化医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尚无统一运行模式.浙江省于2017年9月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确定了医共体内机构设置、人员招聘使用、医疗卫生资源调配"三统一",财政财务管理、医保支付、信息共享"三统筹",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强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路径与机制研究还比较缺乏。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功能定位,并刻画其发挥作用的系统路径。方法 2020年2-3月以上海市W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采用邮件访谈、微信语音访谈与关键人物访谈搜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期间的主要措施,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功能定位,并通过绘制系统动力学流图刻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系统路径。结果 W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疫情期间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组建疫情管理团队、实施分诊筛查、落实应急响应、强化病房管理、开展线上医疗,其主要功能定位包括“守住基本”“承接上线”“对接社区”“左右协同”4个方面。系统动力学流图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系统主要由“执行路径”“应急路径”“协同路径”“基本医疗服务路径”4个子系统构成。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概括为“上下左右”的功能定位。守住基本、加强组织管理、强化团队建设与提升外部协同是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其服务能力建设在构建高效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基层卫生服务人员不足、质量不高仍是限制基层医疗水平的主要问题。如何探索有效途径,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已成为推动基层卫生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学科建构及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作为联系基层与综合医院的桥梁,依靠医疗、教育、科研等优势,有能力、有责任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开展进行指导与帮扶,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本文以SWOT分析法,结合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相关专家的研讨意见,系统梳理综合医院参与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风险(threats),全面分析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潘子涵  姚弥  齐建光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0):1177-1182
当前,我国儿童的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就医模式不合理、缺乏分级诊疗是导致儿童“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诊儿童能力有待提高、医保政策未能发挥就医调控作用、家属不能理性评估患儿病情、缺乏政策引导等因素阻碍了儿童分级诊疗的实施。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儿童就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落实儿童分级诊疗的对策建议,包括均衡医疗资源分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专业培训、正确引导家属合理就医等,以期为我国儿童分级诊疗的开展和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网底”,加强基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和疫情应对能力,对全国疫情控制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检索国家及各地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疫情防控相关信息,梳理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疫情平战结合时期基层卫生工作重点,以及今后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策略。针对疫情的复杂形势,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重点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协助开展医疗救治服务、做好常规诊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医疗安全和院感防控、充分发挥好县域医共体作用五方面工作。同时,针对疫情应对和基层“短板”,提出今后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策略: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增强基层医务人员对重大疫情的预警灵敏性、报告及时性和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工具等手段,持续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探索医防融合的有效模式;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群防群控机制,做好健康社区健康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对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目的 了解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情况,发现尚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 于2020年7—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江苏省13个设区市抽取5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财政规划与经费来源、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使用情况、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开放共享情况、运维人员配置情况、医疗信息共享情况、远程医疗开展情况、对基层信息化的满意度等。由样本机构的业务(副)院长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 结果 最终共获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问卷416份,占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26.5%(416/1 567)。80.0%(333/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由县(市、区)级政府统一规划,67.3%(280/416)的经费来自各级财政支持。99.0%(412/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92.1%(383/416)建有门诊医生工作站,81.7%(340/416)建有电子病历系统,45.0%(187/416)建有临床信息系统。98.3%(409/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化,31.3%(130/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83.9%(349/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与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共享患者诊疗信息,14.2%(59/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看到医联体上级单位对患者的诊疗信息,29.1%(121/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患者信息在县(市、区)范围内的共享,4.3%(18/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患者信息在设区市的共享。38.2%(159/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远程预约、心电图/CT检查诊断服务,15.6%(65/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实时远程门诊/会诊服务。81.3%(338/41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建设现状感到非常满意/满意。不同机构类型、不同设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发展阻力、对基层信息化的满意度不同(P<0.05)。 结论 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整体发展较好,但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跨区域信息难共享、远程医疗未普及等现象,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迅速,为信息技术赋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但卫生信息技术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效能的相关研究缺乏。 目的 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效能,探索信息技术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效能提升的影响。 方法 2020年7—10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甘孜、凉山、阿坝3个自治州,共计23个民族县的8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信息化效能。对23个民族县的卫生健康局负责人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进行座谈,主要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服务开展现状、信息化建设现状、信息服务场景等内容开展座谈。 结果 软件建设方面,8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57家(67.9%)使用公共卫生系统,44家(52.4%)使用家庭医生管理系统,25家(29.8%)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8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47家(56.0%)实现了纵向联通与区域信息化,联通机构多为区(县)级与医联体单位;69家(74.4%)横向联通单位是医保部门。仅18家(21.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有独立的信息部门,34家(41.0%)机构没有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才。信息专业人才缺乏〔64家(76.2%)〕、资金不足〔52家(61.9%)〕及基础设施薄弱〔51家(60.7%)〕是目前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建设有区域信息化平台、纵向联通机制、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检验、检查科室设置及中医药服务提供情况方面优于未进行相应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座谈信息显示,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基本完成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硬件设施配备到位,卫生信息化产生了效率提升、监管范围扩大、监管精细化、决策科学化、治理数字化等管理效能,以及服务效率提升、可及性增加、质量提升的服务效能。 结论 信息技术可突破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开展"瓶颈",促进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服务延伸,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信息技术可以创新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信息化存在信息化运维投入持续性不足、应用不足、人才匮乏问题;应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投入,建立规范、适用的卫生信息化培训机制,重视卫生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智能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对口支援”和“千医”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安排医疗卫生人员进入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优质、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开展现状,介绍相关问题,并提出完善解决建议.方法:结合定量调查与定性访谈.结果: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开展现状良好,其中,医务人员数量和综合能力是制约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结论:近几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情况有所发展,但由于工作繁重、医务人员缺乏以及综合能力低等原因,导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对口支援”和“千医”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安排医疗卫生人员进入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优质、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庆市慢病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的认知、态度和就医意向.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9所公立医院及9个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125例慢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就医意向的差异及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患者比公立医院慢病患者更易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051,P<0.01).1125例慢病患者中有31.2%从未接触过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能力满足治疗需求、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倾向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了解目前医疗机构间的转诊制度情况、向下转诊有利于使疾病得到连续长期的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为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需完善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引导慢病患者基层首诊,同时在医联体内建立高效双向转诊机制,扩大分级诊疗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