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现况,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6年1月-2008年5月登记上报的117例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暴露伤的117例患者中,护师(士)64例(包括实习护士15例),占54.7%;医师46例(包括实习医师25例),占39.3%。引起职业暴露损伤的均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伤的原因中,以针刺伤为主(98例),占83.8%。医师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操作环节以手术为主,占65.2%;护师(士)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操作环节以注射治疗为主,占54.7%。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伤口处理不正确39例,占33.3%;未按期随访检查或注射疫苗62例,占53.0%。结论增强对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强化职业防护培训,改善诊疗环境,降低诊疗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安全管理体系,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的锐器损伤在十分常见,其中尤以护士更明显.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细介绍.最常见的传播性疾病有: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等.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提高护士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做好预防措施,减少锐器损伤对护士的伤害.现针对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因为、途径及损伤物简要阐述,对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范经验详.本文就发生锐器伤的现状、高危因素、防护措施以及暴露后的处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感染科主要诊治各类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所致的各系统感染病,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其中诊治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病人占较大比例,科室护士经锐器刺伤等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机会多,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对护理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和人身健康.有资料显示,美国医疗机构中每年发生的针刺和其它锐器伤达38万人次,我国医院感染科医护人员的H B V感染率高达37%.因此,加强感染科护士血源性感染疾病的防护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原因,及时处理职业暴露,制订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制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程序,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表和职业暴露调查登记表,调查登记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结果:职业暴露的职业分布,护士(含实习护士)52名,最高,占68.42%,其次是医生12名,占15.79%;以职业暴露的类型分布,锐器伤73例,占96.05%,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以工龄分布,工龄≤3年最多37例,占48.68%;以暴露源血源性传播疾病分布,乙型肝炎居首位;发生职业暴露后均及时进行局部紧急处置,并进行临床医学观察,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规范操作行为,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暴露后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被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鹤壁市人民医院发生职业暴露的173名医务人员,统计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一般情况(工作科室、职业类别、工作年限),职业暴露发生时间段、时机、方式,暴露源等。结果科室分布:外科系列科室、内科系列科室、手术室、门诊医技科室、其他科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分别占41.62%、34.68%、17.92%、4.62%、1.16%。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医生、实习人员、护工、技师依次占61.27%、20.23%、8.67%、8.67%、1.16%。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工作年限≤2、3~10、11~20、≥21 a的依次占54.91%、34.10%、6.94%、4.05%。职业暴露发生时间段:白班、夜班依次占75.72%、24.28%。职业暴露发生时机:锐器管理不规范、操作过程中、防护措施不足依次占52.02%、43.35%、4.62%。暴露方式:锐器伤、黏膜接触依次占96.53%、3.47%,其中锐器包括针头、外科器械、其他锐器(载玻片等),依次占79.19%、15.03%、2.31%。暴露源为HBV、HCV、TP、不明者分别占40.46%、5.78%、8.09%、45.67%。经追踪监测未发现职业暴露后相关感染者。结论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以外科为主,高危群体是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白班易发生职业暴露,锐器伤是主要的暴露方式,暴露源以血源性传播疾病为主。  相似文献   

6.
165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职业暴露的人员结构、暴露源、暴露时的情况(暴露方式、暴露地点、暴露时防护措施)、暴露后处理(包括紧急处理、上报、预防用药、监测)等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165例,其中护士94例,医师59例,保洁人员12例。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64例,乙肝30例,丙肝5例,梅毒21例,狂犬病40例。暴露方式:锐器伤73例,完整皮肤60例,破损皮肤、粘膜32例。职业暴露发生于临床各科室。暴露时无任何防护措施101例,戴手套64例,穿隔离衣8例。紧急处理64例;立即上报58例。预防用药HIV/AIDS3例,乙肝13例,梅毒8例,狂犬病40例。定期检测HIV/AIDS42例,乙肝30例,丙肝5例,梅毒21例。目前无一例感染发生。结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主要是低年资、低职称、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暴露源以血源性传染疾病为主,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ICU、手术室、呼吸内科等为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较多的科室,部分医务人员防护意识薄弱、未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正确处理是职业暴露后的重要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的调查,了解护士对职业暴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改进防护措施,减少因职业暴露所导致的职业损伤。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郑州市儿童医院手术室护士30人。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手术室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暴露是针刺伤,最危险的职业暴露是血源性传播疾病,潜在的职业暴露是职业病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危害。结论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已得到广泛重视,但防护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蜀岚  陈先云 《西部医学》2008,20(4):883-884
目的掌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7年全院填报的医务人员121例针刺伤报告单,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发生职业暴露主要以针刺伤为主占96.36%。暴露源中患有血源性传播病的71例,无血源性传播疾病50例。暴露地点依次为病房50例,手术室39例,治疗室、检查室12例,检验科9例,废物处理室6例,产房5例。暴露发生主要环节:手术中40例,抽血25例,拔出输液针头15例,各种穿刺及注射14例,各种检查11例,处理废弃物6例。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注重高发科室和高发人群的风险管理,并在职业暴露发生后采取及时正确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处理原则,减少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 对64例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人员的职业分布、工龄、锐器伤后追踪观察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4例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中,护士30例(46.9%),实习生17例(26.6%),工人11例(17.2%),医生3例(4.7%),护工3例(4.7%).按工龄分段,工龄6年以下的40例(62.5%),工龄6~15年的17例(26.6%),工龄16年以上的7例(10.9%).发生锐器伤后1个月至半年追踪观察,有5例无按时复查,4例未到半年复查时间,其余55例已结束追踪检查、观察,无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结论 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护士、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少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其培训宣教,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探讨建立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42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暴露时间、地点、暴露源、暴露方式、暴露发生的环节及医护人员有无防护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区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占54.8%;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原因,占83.3%;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占71.4%;暴露源以不明暴露为主,占47.6%,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占23.8%。结论: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面临职业暴露的高危风险,就职时提前注射疫苗做好自我保护、医院院感科建立快速有效的监测报告机制、并加强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暴露后及时处理伤口合理用药及暴露后按相关规定进行追踪均是降低职业感染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布现状,分析暴露的危险因素及规律,为探讨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亳州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对亳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发生的23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暴露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34例,年龄≤30岁所占比例(75.64%)最高,且工龄以≤5年(68.80%)最多,工作类别主要为护士(53.42%),其次为临床医生和实习护士;暴露发生科室分布广,其中以手术室(17.95%)和急诊科(8.12%)居多;暴露方式以针刺伤(80.77%)为主,经检验,不同人员类别暴露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操作过程中为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38.03%),其次为拔针和处置针头时(32.05%);暴露伤害主要由操作不熟练等因素造成的操作不当和输液采血针头反弹导致;暴露源阳性占62.82%,且病原体以乙肝(49.57%)最多,而适宜防护用品佩戴率仅36.32%,暴露后实际预防用药率为80.77%。 结论 根据职业暴露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对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和降低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梅县职业病发病情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职业病报告卡和职业病调查资料,对1996-2011年梅县职业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6-2011年15年问梅县共报告各种职业病和职业中毒56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5.4%。职业病多为个案散发,特点为由较单一病种(尘肺病)向急慢性多病种并存转变,但尘肺病依然是多发病种(占71.4%),其次是有机溶剂类中毒(占21.4%),听力损伤和中暑各占3.6%。死亡病例3例,分别为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2例和尘肺病1例。结论做好职业危害建设项目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从源头上预防。加强职业危害作业环境的监测和工人健康监护,及早发现职业病和职业损害。建立完善防控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培训,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病的发生,既保障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又维护工人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分布特征,为减少和预防职业暴露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保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2015年血源性职业暴露后上报的205例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登记上报的205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中,医师类占42.4%,护理类占41.5%;暴露类型中,以锐器伤损害为主,占92.2%,最常见于手术缝合针刺伤、处理医疗废物和输液后拔针等;暴露源患者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45.8%.全部暴露者均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追踪检测无因此发生血源性感染者.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标准预防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与干预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掌握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和机率、在不同职业人群中的分布、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程度等基础信息,从而为建立一套完整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预防控制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方法对我院2a来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我院共63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经过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了6个月的临床医学观察后,未发生1例感染.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职业暴露,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全面防护的相关教育与培训,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预防伤害事件的发生,以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5.
26例AIDS/HIV感染产科手术中职业暴露防范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孕妇,产科手术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职业暴露的防范。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26例AIDS/HIV感染孕妇,由10位助产人员(其中,医生4人,助产护士6人)给予接产,并实施产科手术28次(其中,接产11次,剖宫产15次,剖腹探查术2次),对其产科手术中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0位产科人员中,1人次发生职业暴露。危险行为4处4次,经规范紧急处理、随访观察后,没有发生职业感染。结论:产科人员对AIDS/HIV感染处于高度暴露的环境:只要加强防范意识,严格执行艾滋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防范、处理措施,可以大大减少产科中艾滋病的职业暴露,并预防职业感染。  相似文献   

16.
屈莉  古长维  黄婉 《中国病案》2012,13(5):68-70
目的明确EICU患者的情况,为急诊医疗水平的加强及学科建设提供支持。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入住EICU病例的疾病类别、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及疾病转归。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3年病例中平均年龄64±11.6岁,〉61岁占50%,男性490例,占59.90%,女性328例,占40.10%。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所占据的百分比分别为27.63%、20.91%、19.93%。死亡患者占28.11%,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30.05%,神经系统疾病占25.62%,循环系统疾病占死亡病例的13.30%。结论 EICU能使急危重患者快速得到全面监护和救治。其中呼吸、神经和循环系统疾病为主,应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对这3大系统疾病的认识。对老年患者应做好疾病预防工作。还应提高基层医院的救治水平,防止在转院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收治传染病的种类及分布特点,探讨综合医院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某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报告的传染病935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59例传染病中,消化道占68.64%,血源性占12.11%,呼吸道占11.41%,性传播占6.74%,生物媒介传播占1.10%;医院诊治排序前五位的是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水痘;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主要分布于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内科、外科、皮肤科等。结论传染病是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必须采取各种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创伤外科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和相关因素,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78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仅有13%的学生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11%的学生知道经血液传染的疾病有哪些,12%的学生知道正确洗手的步骤,22%的学生知道被锐器刺伤应如何处理,被医疗锐器损伤的发生率高达95%。结论:实习护生在工作中应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学校和医院要加强对护生职业防护的教育和培训,才能保证职业安全,预防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武汉市医疗服务人员的常见病患病情况,为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内六家医疗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共调查821名医务人员及968名云鹤小区的常住居民(对照人群)的基本情况和常见疾病患病情况。结果医务人员前五种常见疾病分别是颈椎病(25.93%)、高血脂(19.98%)、高血压(14.02%)、脂肪肝(12.78%)、腰肌劳损(11.91%),且前四种常见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P<0.05);以对照人群为标化组,经卡方检验,男性医务人员前四种常见疾病和女性医务人员前两种常见疾病标化患病率均高于对照人群(P<0.05)。结论医务人员的健康现状不容乐观,颈椎病等职业性疾病、心血管等疾病的患病率普遍高于普通居民,应据实情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增强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