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电压暂降敏感设备投入使用,电压暂降给用户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亟需合理可行的风险处理机制降低用户用电风险。提出一种基于营业中断保险的电压暂降保险机制。设计了暂降险的实施模式及业务流程,为明确用户损失情况,利用最大熵原理构建了生产中断恢复时间随机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保费、赔偿金计算模型,通过对用户和供电方成本效益定量评估,分析了用户最佳投保策略和供电方承保收益途径。最后,以西南地区某半导体园区内6家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保险机制能够有效地分散和转嫁用户的电压暂降风险,实现用户和供电方双方的利益共赢。  相似文献   

2.
购售电侧不确定性是制约售电公司运营的关键因素。为了利用第三方保险机制规避市场波动与提升需求响应收益,提出了一种现货市场下的售电公司优化运营模型。首先,在搭建含保险公司的现货市场结构基础上,建立了售电公司偏差考核模型及保费模型;其次,在双边长协合同中量化了用户越限惩罚机制和需求响应合同对用户效用的影响,并以用户支出最小与售电公司收益最大为目标,构建了现货市场下的售电公司优化运营模型,并给出相应求解算法;最后,采用某地区仿真数据对优化运营模型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售电公司通过阶梯式需求响应激励机制能够引导用户积极响应;引入的保险机制能够有效地分散和转移电量波动风险,实现售电公司与用户的价值双赢。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电压暂降电量损失的评估方法。首先,对电压暂降进行识别,评估暂降特性;然后,分析不同电压暂降条件下用户的停电特性;建立单次电压暂降用户电量损失估算模型;最后,搭建电压暂降引起的电量损失估算模型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测算。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形成了实时的电力市场主信息采集库,为整个电力市场提供决策辅助和主动服务.电力物联网环境下,针对电力市场中电价的高度波动性给售电公司带来的巨大收益损失风险,提出一种基于市场保险的电价波动保险机制.首先,搭建了市场保险下电力市场交易架构,厘清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市场保险的原理及业务流程.其次,通过对售电公司与保险公司成本效益定量评估,构建了售电公司投保及保险公司保险设计决策模型.最后,结合广东省售电公司市场运营的具体案例,论证保险机制转移和分散售电公司经营风险的可实现性及应用价值.结果 表明所提保险机制能够有效地分散和转移电价波动风险,实现售电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考虑电压暂降导致工业用户损失的复杂性、多样性,研究了用户损失风险评估问题。考虑工业用户不同敏感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特性差异和可能导致的用户损失的多样性,基于已有的统计结果和对某高科技园区的实际调查结果,将用户遭受的电压暂降损失分为直接损失、恢复损失和隐藏损失。通过分析用户损失风险的多层次评价指标,建立用户电压暂降损失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提出基于最大隶属度原则的用户损失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某晶圆制造厂的实际调研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实现电压暂降治理的市场化,需解决降低治理投资成本和合理制定服务费用两大问题。首先提出一种基于过程免疫时间(process immunity time,PIT)的全过程电压暂降风险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暂降治理服务成本,提出一种考虑最大化去风险的电压暂降治理设备优化配置模型,实现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优治理服务方案决策。引入满意价格策略,定义供、用电双方的满意度,明确其利益诉求,提出一种基于双方满意的电压暂降治理增值服务定价模型。最后,以中国某化工厂为例,通过实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所提方法有助于电压暂降治理增值服务的推行,进而解决用户的电压暂降问题,缓解供用电双方矛盾,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实现电压暂降治理的市场化,需解决降低治理投资成本和合理制定服务费用两大问题。首先提出一种基于过程免疫时间(process immunity time,PIT)的全过程电压暂降风险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暂降治理服务成本,提出一种考虑最大化去风险的电压暂降治理设备优化配置模型,实现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优治理服务方案决策。引入满意价格策略,定义供、用电双方的满意度,明确其利益诉求,提出一种基于双方满意的电压暂降治理增值服务定价模型。最后,以中国某化工厂为例,通过实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所提方法有助于电压暂降治理增值服务的推行,进而解决用户的电压暂降问题,缓解供用电双方矛盾,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于市场价格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售电公司在平衡市场的直接交易面临较大风险。引入用户侧负荷作为平衡资源,提出了包含可中断负荷/电量收购和关键负荷电价两类需求响应项目参与的平衡市场优化交易策略,以规避市场风险。采用条件风险价值度量交易策略风险,并建立了基于随机规划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利用双层规划思想,以售电公司收益最大、风险损失最小为上层目标,以用户满意度最大为下层目标,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和二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了风险偏好和市场电价波动程度对售电公司收益和风险损失的影响,对比证明了所提模型可显著优化售电公司的收益并降低风险损失。  相似文献   

9.
曹昉  罗进奔  丁国华  李成仁 《电网技术》2022,(12):4729-4741
在售电市场进一步放开的背景下,亟需建立完善的售电公司退出保障机制,为此设计了适应我国电力市场的售电公司退出机制,建立了基于存款保险并考虑最优赔付的售电公司退出险模型。首先,设计了一种含两类保底售电服务的售电公司退出机制,在保底售电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保障用户售电服务的可靠性。然后,应对售电公司退市时转让购售电合同带来的成本增加,建立了基于存款保险的售电公司退出险模型,该模型提出改进的预期损失定价法计算退出险基金规模,并依据售电公司信用等级制定退出险差别保险费率。接着,考虑对退出险的不同要求,基于带权理想点法提出退出险最优赔付模型。最后,算例分析验证了退出险基金规模、保险费率及最优赔付比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售电侧市场放开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售电侧市场放开是中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系统研究国外售电侧市场放开的经验,对于国内售电侧市场放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中对国外售电侧市场主体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了售电市场准入机制、交易机制、保底供电机制、更换售电商机制、信用机制等售电市场运行机制,研究分析了售电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外经验,提出未来中国售电侧市场建设应着重考虑售电侧市场放开,坚持立法先行;坚持试点先行并超前开展改革试点成效评估研究;逐步培育市场化售电主体;逐步建立市场环境下电力普遍服务实施机制;建立售电侧改革实施中的信用、垄断等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注重发挥北京、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积极作用,确保售电侧改革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1.
改善供用电可靠性的新型停电保险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可靠性管理方式由于缺乏用户需求信息和经济激励,导致可靠性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为了更好地管理供用电可靠性以降低停电损失,文中提出了新型停电保险机制,论述了引入停电保险的可行性,根据经济性和可靠性指标对负荷点进行停电风险等级和风险群的划分,提出了合理厘定保险费率的方法,同时分析了用户投保的方式、理赔方案及其在投保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并探讨了保险方关于可靠性管理的行为方式和风险决策模型。数值分析表明,输配电公司可以通过停电保险分析用户可靠性需求信息,更经济地对用户用电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层次化管理,提高了全社会的用电效益。  相似文献   

12.
李虎  杨军 《华中电力》2007,20(5):1-5
随着各种敏感设备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压跌落便是威胁电能质量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影响许多用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最严重的动态电能质量问题之一.如何提高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抑制系统电压跌落对敏感电力用户的干扰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电压跌落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分析了线路故障造成电压跌落的情况;比较了不同故障地点对用户端电压跌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抑制电压跌落的系统侧和用户侧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科技产业等敏感负荷对电压凹陷特别敏感,单个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停运,由此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敏感负荷对电压凹陷的耐受能力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现有电压凹陷敏感度概率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敏感负荷电压凹陷敏感度随机估计模型;基于能量损失理论,定量地评估敏感负荷电压凹陷经济损失。算例分析给出了由计算机控制的高科技产业由于电压凹陷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在电网构成存在缺陷、电压凹陷严重影响电力用户的生产生活的环境下,需要准确地衡量用电设备受影响状况以及电网用户的经济损失。该文提出用电压凹陷给用户造成的能量损失来评估用户受影响状况,并给出用户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可作为电力公司和用户评价电能质量的参考,并为电力市场环境下合理评价电压凹陷提供了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5.
林海雪 《供用电》2010,27(1):7-10
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产业发展,使电能质量的突发事件(电压暂降、暂升、短时中断)对用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论述了对突发事件型电能质量的经济评估方法,介绍国外一些实用计算参考资料,以助于专业人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提高我国电能质量水平,保证重要用户供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电压暂降的计算及故障点电压暂降系数确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妍  段余平  邱军  熊信银  尹项根 《高电压技术》2006,32(7):113-115,124
由于电力系统中新型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压暂降已逐渐成为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电能质量问题之一,为避免电压暂降对设备正常运行造成危害,电压暂降计算已成为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采用故障定位法,设计了电力系统电压暂降计算软件,从而实现查找、统计、分析、预估等功能,实现电力系统的电压暂降计算,并提出一种故障点电压暂降系数(FPSC)的量化指标,对电力系统不同的故障点进行了FPSC的计算,根据FPSC的数值确定对全网电压暂降影响严重的故障区域;并利用电压暂降分析程序的输出结果对欲购进新设备的电压敏感性进行了评价;以某实际工业配网为算例,利用所设计计算软件对该本地配网进行了电压暂降的分析计算,所做工作可以为用户采取电压暂降抑制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电压暂降治理方法对减少用户经济损失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电压暂降治理方法基于随机预估等方式获取电网各节点的电压暂降水平,从而针对暂降严重的节点进行治理,但这些方法仅能量化暂降水平的大小,难以分析造成暂降严重的根本原因,治理效果亟待提高。其本质原因在于忽视了电压暂降在电网中的传播规律和电网结构对电压暂降的影响机制。为此,对电压暂降受电网结构属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其量化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基于电网故障模型分析电压暂降幅值与电网结构的关系,并将监测周期内多次故障下电网所有节点电压平均幅值构成的序列定义为电压暂降模式,以挖掘电压暂降受电网结构属性的影响;然后,通过分析电压暂降的传播特性,从电网拓扑属性和物理属性出发提出电压暂降结构性指标,从电网节点规模程度、聚集程度、传播效率和支撑能力等不同的方面量化电网结构对电压暂降的影响;最后,提出电压暂降受电网结构影响程度的综合评估方法,为电网侧电压暂降治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IEEE 30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反映电网结构对电压暂降的影响规律,以敏感用户接入电网的规划为例,验证了所提结构指标有助于从电网侧治理电压暂降问题,并能够对优质供电园区的电网规划与重构、电网运行方式反演、电压暂降传播途径抑制等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电压暂降起始点与相位跳变对交流接触器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电压暂降是电能质量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它对交流接触器等敏感设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除电压暂降幅值和持续时间两个特征量会影响交流接触器的正常运行外,暂降的起始点、相位跳变等特征量也会对交流接触器的通断造成较大影响。文中进行了电压暂降对交流接触器影响的机理分析,建立了仿真模型,进行了暂降起始点、相位跳变对交流接触器磁通变化的影响分析与接触器通断分析;选取主流厂家生产的8个交流接触器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与机理分析相一致的结果,并绘制了电压暂降不同起始点与相位跳变特征量下交流接触器的耐受度曲线,可为交流接触器应对电压暂降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以减小电压暂降对其造成的影响,降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暂降电能质量问题分析对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暂降问题分析的系统多为离线评估方式,此系统的时效性较差。同时暂降事件在电网中具有一定的传播特性,事件发生后将会有多个监测点捕捉到事件发生,为了提高时效性需要对多个监测点监测到的数据同时计算分析。电压暂降分析所具备的分布式、实时性的特征与多Agent系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论述了一种基于多Agent技术,采用JADE开发平台,对多个同时捕捉到的电压暂降事件进行实时、并行计算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将后台集中计算方式的离线分析处理前移,实现实时的在线分析处理。该方法使得电压暂降分析的实效性更强,为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赢得时间,避免造成更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电压暂降是一种典型的电能质量扰动现象,准确识别引起电压暂降的扰动源类型是电能质量监测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解决由于特征指标的相关性和冗余性而导致电压暂降扰动源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电压暂降扰动源识别特征约简方法。通过分析单一电压暂降扰动源和复合电压暂降扰动源,利用小波系数从统计量、波形态、熵、能量等方面构建电压暂降特征指标。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原始特征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协方差矩阵并确定综合特征指标个数,最后得到约简后的综合特征指标。这些综合特征指标有效地消除了原始特征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冗余性。采用常规方法构造分类器进行验证表明,约简后得到综合特征指标,不仅有效降低了输入到分类器中的特征向量个数,而且在不同噪声强度下对单一电压暂降扰动源和复合电压暂降扰动源的识别准确率明显高于利用原始特征指标进行的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