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5,(18):2476-247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同时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营养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氨基水杨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试验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静脉注射,q12h。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病情活动指数(CAI)评分,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β、IL-8、CRP水平及MPO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β水平和MPO活性、CAI评分及观察组IL-8、CRP水平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TNF-α、IL-8、CRP水平显著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种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结肠炎症反应与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以及对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50 000 U·kg-1·d-1腹腔注射)、激素组(泼尼松片6 mg·kg-1·d-1灌胃给药),每组20只。造模7 d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结肠黏膜大体评分(CMDI评分)和病理组织学评分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TLR4及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及病理组织学评分均高于空白组(P均<0.01),大鼠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乌司他丁组CMDI评分及病理组织学评分均减低(P均<0.05),与激素组比较,乌司他丁组CMDI评分及病理组织学评分则无差异。模型组大鼠的血清TNF-α与空白组比较,水平明显上升(P<0.01);而乌司他丁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TNF-α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乌司他丁组与激素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别。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中TLR4、NF-κB均呈明显高表达(P<0.01),乌司他丁组TLR4、NF-κB表达较模型组则明显下降(P均<0.05),而乌司他丁组中NF-κB的表达则又低于激素组(P<0.05),TLR4的表达则与激素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乌司他丁能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反应,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TLR4及NF-κB的表达,减少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探讨与人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似程度。方法 TNBS/乙醇法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周3个时间段动态观察模型鼠的一般状态、结肠黏膜大体和病理及电镜变化。同时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结果大鼠的一般情况、大体病理及组织学病理及电镜变化均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类似,并且血清TNF-α、IL-2、IL-4含量变化亦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TNBS可以成功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一般情况、大体与病理表现与人UC的相似度高,有急、慢性转变过程等,而且是免疫学模型,可用于UC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肺损伤的发病因素及乌司他丁对大鼠SAP合并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SAP组、乌司他丁治疗组(U),每组再分为术后6小时和12小时亚组。检测血AMY、TNF-α、MDA和肺MPO浓度并对胰、肺组织进行病理评分,比较U组给药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U组血AMY、TNF-α、MDA和肺MPO浓度及胰、肺病理评分与同时点SAP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2)SAP组TNF-α在12小时比6小时明显下降(P<0.05);(3)血AMY、TNF-α、MDA和肺MPO浓度与胰、肺病理评分呈正相关(r=0.343~0.781,P<0.01)。结论(1)TNF-α、MDA和肺组织MPO是引起SAP合并肺损伤的重要因素,乌司他丁能减轻SAP合并肺损伤;(2)通过检测血AMY、TNF-α、MDA和肺MPO浓度可以间接地反映胰、肺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在阻断脓毒症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30万U,2次/d,连用5d。常规监测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体温(T)、白细胞计数(WBC)、脓毒症症状改善时间和病死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5d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试验组T、RR、HR及WBC治疗后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5d的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试验组治疗后5d的IL-10较治疗前上升,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后5d的IL-10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试验组患者治疗后SIRS炎性指标超过3d无明显改善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也明显减少(试验组29.2%,对照组62.5%,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上调抗炎因子水平,来调控机体炎性反应过程,从而阻断脓毒症向MODS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对患儿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ICU住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乌司他丁静脉注射,10 000 U/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微量泵注射,1 h内注入,每12 h 1次,连用7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及血清IL-6、IL-10、TNF-α、CK-MB水平,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CIS评分及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氧合指数及呼吸指数均好转,但治疗组呼吸指数及氧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而治疗组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CIS评分均升高,而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可改善血气指标,保护心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  杜中东  陈金和 《医药导报》2005,24(5):373-37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缺血 再灌注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D大鼠45只,建立肺缺血 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3组各15只,即模型对照组(不给药)、乌司他丁小剂量组(缺血前30 min 给予乌司他丁 0.6万U·kg-1)、乌司他丁大剂量组(缺血前30 min 给予乌司他丁1.2万U·kg-1)。于夹闭左肺门前和开放左肺门后30 min,分别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细胞计数,并于缺血前及再灌注后2 h取肺组织测其湿干重比值、丙二醛(MDA)含量,并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再灌注后乌司他丁大、小剂量组右心房血白细胞与左心房血白细胞比值、肺组织的湿干重比值及MDA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也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大鼠肺的缺血 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求可有效治疗急性肺损伤并能阻止其发展的临床药物,促进乌司他丁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介绍了乌司他丁的化学性质、药理学作用及其对蛋白酶、氧自由基、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和结论:在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乌司他丁具有保护损伤肺脏的药理学基础,对急性肺损伤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在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肾损伤(AKI)发病中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1ml生理盐水;LPS组:经尾静脉注射LPS(5mg/kg体质量),复制AKI模型;LPS+UTI组:在按与LPS组相同标准给LPS的同时给予UTI10万U/kg体质量。观察6h,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及尿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8的含量,苦味酸法检测血肌酐(SCr)值并观察各组大鼠电镜下肾小管的形态改变。结果LPS组大鼠SCr较正常对照组及LPS+UTI组显著升高,LPS组血清及尿液中IL-18的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LPS+UTI组。电镜下观察健康对照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大而圆,刷状缘及线粒体完整;LPS组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线粒体嵴断裂,空泡变性,微绒毛连续性破坏;而LPS+UTI组则基本接近正常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仅见到少量的线粒体嵴溶解。结论UTI可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18的表达水平,对LPS诱导大鼠AKI时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对红细胞的损伤机制及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外循环下行房室缺修补病人20例(CPB时间为30min左右),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A组) 和对照组(B组),每组10人。观察两组病人不同时点的游离血红蛋白(FHb)、丙二醛(MDA),红细胞内钙、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1) MDA、FHb、RBC-ICR、红细胞内钙:转机前,A、B组间无差异,两组转机30分钟后的各次标本含量均明显高于转机前,转机30分钟后A组含量又明显低于B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RBC-3bRR:转机前两组RBC-C3bRR无明显差异,转机30分钟后两组RBC-C3bRR均明显低于转机前。但转机30 分钟后A组RBC-C3bRR又明显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PB可导致红细胞损伤及免疫功能下降。体外循环中加入乌司他丁可抑制体外循环中的炎症反应、减轻红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治疗难度大,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手段多样,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如生物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现将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金荞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使用金荞麦治疗,对比两组抗炎效果。结果:观察组抗炎作用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治疗总有效率及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金荞麦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抗炎作用,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口服药物SASP结合药物灌肠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住院的2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11例,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药物灌肠(思密达、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治疗;对照组11例,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药物结合药物灌肠联合治疗UC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初发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初治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粘膜炎症评分差异及两组的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粘膜炎症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粘膜炎症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临床症状、结肠粘膜炎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片可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并可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川芎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在溃疡性结肠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1.0g,3次/d;观察组同时给予盐酸川芎嗪葡萄糖注射液100ml,1次/d静脉滴注及美沙拉嗪1.0g,3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8周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显效率为70%,均高于对照组的80%及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和川芎嗪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浆IL-23与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IL-23在U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64例UC患者及59例健康人群血清IL-23的水平。分别比较缓解期、正常对照组与活动期UC患者的IL-23水平的差异;比较缓解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比较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轻、中度患者血清IL-23的水平的差异。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IL-23的水平相对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UC患者血清IL-23的水平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UC患者血清IL-23的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01)。结论 IL-23在UC病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血清IL-23可作为标志物反映UC的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7.
18.
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40例和对照组(B组)40例。观察组采用药物中加入淀粉成糊状,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采用缓慢推注替代滴注,同时配合体位调整的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法。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外溢少,保留时间长,治疗效果好。结论: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李丹  郑军红  李金敏  程秀芳  谷巍 《齐鲁药事》2012,31(12):692-694
目的观察乳酸菌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小白鼠60只分为4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乳酸菌1组、乳酸菌2组。乳酸菌1组、2组用菌液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用0.9%氯化钠溶液灌胃。9 d后各组小鼠每日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小鼠结肠黏膜组织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D-乳酸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乳酸菌1组、2组小鼠DAI与组织学损伤评分(CMDI)均下降(P<0.01),血D-乳酸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乳酸菌1组、2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酸菌制剂灌胃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通透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血小板参数、中性粒细胞参数及乳酸脱氢酶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提高对疾病诊治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结果 UC活动期患者CRP、血小板参数、中性粒细胞参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随着疾病病变范围以及严重程度的增大,患者四项水平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综合考虑C反应蛋白、血小板参数、中性粒细胞参数及乳酸脱氢酶的变化,能够及时反映疾病的活动度及严重程度。对UC病情的预测及预后判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