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成 《通讯世界》2017,(7):216-217
微电网是一种可控的小型发电配电系统,是将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以及控制装置进行结合,能够对大电网和分布式电源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不断的推动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分布式电源单机接入成本高、控制困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的使用.为了确保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必须对分布式电源及其相应的电力电子接口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阐述了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翔 《信息通信》2014,(7):28-29
回顾了微电网技术的定义与目标,简单地分析了微电网技术的思想与理论基础,介绍了几个主要国家的微电网技术发展情况,并对实现微电网技术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与相应的方法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微电网建设提出了一些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勇 《通讯世界》2015,(5):137-138
本文阐述了微电网的概念,并结合我国实情总结了发展微电网的优势,提出了国内微电网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方向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微电网对传统的电网单一供电方式进行了改进,采用分布式电源供电,有利于提升电力体系的供电效率以及可靠性,对未来能源问题的解决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微电网里面主要是将逆变器作为接口的发电单元,这和之前同步发电机上有着许多不相同之处,采用适合的控制策略来对逆变电源的输出功率进行有效的掌控,以此来对整个体系的频率、电压以及其他电能质量的水平进行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分布式电源具有投资省、方式灵活、与环境兼容等特点,是实现新能源利用的重要组成。为了降低分布式电源的不利影响而使光伏发电单元、风力发电单元、负荷、储能装置和控制装置等构成的小型电网-微电网,微网满足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微电网管控技术是微电网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基于此,文中重点介绍风力和光伏等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及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网管理控制技术。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针对微网的并网与离网运行方式以及两种运行方式之间的转换,提出一种含多种新能源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控制策略,建立控制系统。采用直流与交流微电网混合方式对交流负荷供电,在交流侧,采用独立的公共DC/AC变换,连接到一条微网母线上。针对微网的并网运行模式,建立P/Q控制模型,离网运行模式采用V/f控制方法。采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蓄电池储能3种微源作为组网单元,对3种微源进行并/离网切换及负荷切断/闭合运行控制,建立微电网系统仿真,初步验证系统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微电网是一种将各种分布式发电组合起来为当地负荷提供电能的中、低压小型电网,能在并网和孤岛两种模式下运行,它能提高负荷侧的供电的可靠性。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微网的定义及其异同,按照微网结构和控制模式对当前的实验室微网和示范工程加以分类,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分布式电源组成的微电网以其高可靠性、可持续性,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微电网是一个小型的配电网系统,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微电网有并网和孤岛两种运行状态,并网时可以从大电网获取电能或向大电网提供电能,当大电网出现故障时,微电网能与大电网断开单独运行,微电源和存储设备必须合作才能维持微电网孤岛运行时的能量平衡,因而微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文中列举并讨论了现有的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对这些不同的控制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根据微电网不同运行模式和影响因素采取的相应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针对难以开展分布式发电、微电网规划设计、运行控制等物理实验的难题,基于虚拟仿真3D技术构建了海岛和工业园区微电网场景,设计了实例认知、仿真实验、综合设计三层次五模块实验教学方案。通过该虚拟仿真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微电网规划设计、能量管理、参数设计等原理与方法,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配电系统终端负荷的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微电网作为发挥分布式电源效能的具体形式,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现实意义。由于微电网与传统配电网组网及运行方式的差异,使得微电网必须同时满足并网和孤岛两种模式运行。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研究围绕并网中的微电网展开,而孤岛模式下的微电网多讨论其控制策略问题。文中阐述了孤岛模式下微电网的基本情况,从孤岛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不同类型孤岛的组成和转换条件,以满足不同区域的各类负荷供电,并指出了如何实现两种模式间的平滑过渡,为日后孤岛微电网的故障重构和暂稳研究等系列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介绍了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通讯系统结构,然后根据微电网能量管理和优化控制的特点,对IEC60870—5—104国际标准规约进行扩展应用研究,最后针对互操作性,给出了建议报文类型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具有装置灵活、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等诸多优点,是为智能建筑负荷提供电能的最佳选择.文中主要是对基于智能建筑微电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设计控制系统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与功率平衡.  相似文献   

13.
林芳  罗超 《今日电子》2015,(1):50-54
微电网与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可被看作一个小型电力系统,它由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简称为微电源)组成。它将电力生产所需的电力装置适当地结合成为一个可控单元,然后通过公共耦合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与大电网相连。因此,微电网既可并网运行,也可在适当的时候脱离主网孤岛运行。此种运行方式克服了传统分布式电源不可控的缺点,能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利用,有利于智能电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不连续的特点以及大电网出现的瞬时故障都会引起微电网电压暂降、瞬时停电等问题,为保证微电网中电力用户的电能质量,在微电网中必需建设配套的储能系统。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因为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成为微电网储能的首选装置之一。本文从超级电容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超级电容储能的特点,探讨超级电容在微电网的作用,研究微电网中超级电容储能容量配比。  相似文献   

15.
目前,微电网技术已成为智能化电网建设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受智能电网能源需求的影响深远,且与分布式发电技术密切相连.文章对微电网关键性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孙慧丽  张中宽 《通讯世界》2016,(19):236-237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不断的完善,对于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应用发展逐渐重视;当前我国的分布式发电技术,还处于摸索性前进的阶段,而当前的用电需求,要求分布式发电技术不断向大规模的趋势发展.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智能配电网发展受限;对此本文就分布式发电技术及对电力系统影响展开分析,希望对于我国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大规模发展,以及电力系统的完善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VLD设计的微电网模式切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微电网相对于大电网有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两种运行模式,其中孤岛运行又称为离网运行。为了实现微电网与大电网之间进行幷网及离网之间的快速切换,文中首先分析了微电网的体系结构,并网型微电网在模式切换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基于许继研发的可视化仿真软件(VLD),进行并网型微电网模式控制装置的研制,以及模块化具体设计。文中设计的并网型微电网模式控制装置有效解决了以往模式控制装置进行模式切换中以分钟为单位,转换时间长的问题,现在仅需在120 ms内就可实现“无缝”并网以及离网切换,对工程应用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智能电网是21世纪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对智能电网发展中所涉及到的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集成的能量管理和通信体系、系统快速仿真与模拟、灵活的分布式电源、高级配电自动化、高级电力电子技术和高级计量体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它们的技术内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2017,(4):104-109
海岛微电网是解决离岸岛屿自主供电的重要途径,海岛微电网的优化运行是提高海岛供电能力的重要保障。基于海岛的实际情况,分析海岛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运行特性,综合考虑海岛微电网运行的经济成本、环境折算成本等多个系统运行指标,区别于传统的海岛微电网构成,构建基于光伏发电、柴油机发电和潮流能发电的海岛智能微电网优化模型。由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提出的微电网多目标多约束问题进行优化计算,形成海岛微电网系统的协调优化调度策略,从而提高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方案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为海岛微电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张怡  刘洋 《现代电子技术》2020,(19):126-129
针对大规模且地理分散的微电网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缺乏信息交流,相隔较远且无法实现同步优化的问题,提出用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策略对其系统进行协同优化和调节,从而实现整个微电网的功率平衡和电压稳定运行。对微电网中存在的大量非线性环节,运用神经网络线性逼近的能力,训练得出各个子系统的神经网络线性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风力优先发电,光伏配合,蓄电池必要时输出的原则,设计了相应的目标函数。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能有效地保证整个微电网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