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并存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星 《北京口腔医学》1999,7(2):107-108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愈来愈多,合并感染的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糖尿病人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已引起关注,如处理不当可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引起败血症等严重疾病。因此,对此类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颇为重要。作者对我院两年来收治住院的7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中5例并...  相似文献   

2.
伴全身中毒症状颌面部感染1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对135例伴有全身中毒症状的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1990年以来,大庆地区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感染且伴有全身中毒症状的1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治疗方法及治愈率进行评价。结果:135例中,合并有败血症68例(50.4%),脓毒血症67例(49.6%)。治愈130例,死亡5例,治愈率为96.3%。结论:对口腔颌面部感染。尤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者应及时诊断,及早选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及时切开引流,其次辅助疗法也是抢救病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腺体组织感染是指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体由于分泌通道阻塞合并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感染可向腺体外组织扩散,引起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也可通过血循环扩散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或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文章通过常见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特殊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 (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转归因素,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117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种类和数量)和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变量为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受累的间隙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糖尿病存在与否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转归(住院时日和并发症)直接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不同,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内、外学科合作诊治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方法,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10例,由急诊科与口腔颌面外科协作诊治,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内、外科协作治疗后,7例痊愈,3例(30.0%)死亡,较传统治疗死亡率降低(61.5%)。结论: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内、外科协作,全身与局部兼顾的方法综合处理,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长沙市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出现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85%,其中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27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563)、感染至就诊时间越长(OR=1.324)、累及间隙越多(OR=0.441)、呼吸困难(OR=1.715)、合并糖尿病(OR=2.261)、中性粒细胞计数>0.9×109/L(OR=1.505)、C-反应蛋白≥10 mg/mL(OR=2.231)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鳞癌约占80%以上。博莱霉素(BLM)作为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癌的主要药物之一,在如何进一步提高它对鳞癌的疗效方面,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高压氧(HBO)合并放疗或与化学抗癌药物联合应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根据目前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以 BLM 为主,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高压氧—化学抗癌药物在口腔颌面部鳞癌治疗中的应用。一、高压氧-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1.对肿瘤细胞核酸的影响:Ishida 等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结果:牙源性感染(70.4%)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56.6%的入院患者病程超过1周。多间隙感染(70.5%)较单间隙感染(29.5%)更常见。60岁以上患者为患病最高的年龄段(38.9%)。血液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34.2%)。下行性纵隔炎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78.1%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抗生素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感染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B超、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并脓肿切开引流仍是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控制患者基础病的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及其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MRI表现。包括咬肌间隙感染1例,翼下颌间隙感染1例,颞下间隙感染3例,舌下间隙感染1例,颊间隙感染1例,下颌下间隙感染1例,多间隙感染5例。并分析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典型病例在应用MRI后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设计。结果:蜂窝织炎在T1WI(T1 weighted imanging)呈等、低信号,T2WI(T2 weighted imanging)呈高信号;脓肿在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在增强T1WI上呈边界强化表现。MRI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软组织的肿胀,脂肪间隙的移位、缩减甚至消失。MRI能够正确指导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复杂病例的诊断及治疗。结论: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蜂窝织炎和脓肿,通过MRI可以了解病变发展的动态、程度和病变范围,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实施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4例血液病患者口腔表征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调查了114例血液病患者发现口腔表征及合并症者共68例(59.6%),其中白血病48例(42.1%),主要临床表征及合并症为牙龈炎,口腔各部出血,口腔粘膜溃疡,口腔颌面部感染(细菌或霉菌),淋巴结肿大,颌面部蜂窝组织炎,败血症等,文中讨论了口腔表征出现的机理,叙述了治疗方法,特别是白血病患者因化疗而产生的溃疡进行了探讨。从口腔科的角度配合了血液科的全身化疗工作,提供了早期诊断的指征,并对保障化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2002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65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起始部位、易联合感染的间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组56例痊愈,9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选尉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结核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方法:对2005.2—2010.12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12例口腔颌面部结核病例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本组12例口腔颌面部结核表现为单个淋巴结结核(8例),单个口腔黏膜溃疡(3例),结节增生并溃疡(1例)。其中2例合并活动性肺结核。对5例淋巴结结核仅行手术完整切除,另7例采用手术切除及规范抗结核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全身症状少见,误诊率高,依靠病理学诊断,以手术及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口腔医学》2003,23(3):164-16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0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青壮年最多,占51.4%,颊间隙感染占40%,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占88.6%。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治疗应重视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2005—2010年共收治4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病例,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52岁,病因均为牙源性感染。自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至确诊纵隔感染0~12 d,平均6 d;纵隔感染至确诊心包炎0~7 d,平均2.5 d;治疗时间9~63 d,平均42.5 d。病原菌包括唾液链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及嗜麦芽寡氧单孢菌等。经头颈、纵隔、心包脓肿切开引流,静脉注射抗生素,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全身支持治疗后,3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导致化脓性心包炎病情凶险,而下行扩散的过程隐匿,须重视患者的胸部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充分的引流是治疗关键;细菌培养对抗生素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中青年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42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和χ2检验分析。结果: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患有更多的系统性疾病(P=0.0002),住院时程更长(P=0.02),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P=0.04)。结论:通过与中青年患者比较,揭示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口腔颌面肿瘤活检标本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检测口腔颌面部癌肿活检标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明确临床常用各种化疗药物对口腔癌敏感性差别。方法 150例口腔癌化疗前活检新鲜组织标本行改变MTT药敏检测。检测用药是顺铂、5-氟尿嘧啶、平阳霉素、紫杉醇、替尼泊苷、表阿霉素、长春地辛和甲氨蝶呤8种常用化疗药物。结果 150例标本成功完成MTT药敏检测的有140例,检测成功率是93.33%。MTT药敏检测所用药物浓度是各药物峰血浆浓度的5倍。结果表明,8种药物对口腔癌细胞体外平均生长抑制率分别是:替尼泊苷63.76%、顺铂25.93%、表阿霉素25.86%、紫杉醇23.52%、平阳霉素22.97%、氟尿嘧啶22.08%、长春地辛18.42%、甲氨蝶呤18.93%;替尼泊苷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体外抗瘤效果显著高于其他7种化疗药物(P<0.05)。>40%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对替尼泊苷、顺铂、表阿霉素3种药物中度以上敏感;>40%的腺源性口腔癌标本对替尼泊苷、紫杉醇和表阿霉互中度以上敏感。结论 大多数口腔颌面部癌肿对替尼泊苷敏感,顺铂、表阿霉素和紫杉醇敏感性也较高。替尼泊苷、表阿霉素和紫杉醇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有潜力的化疗药物,其敏感性强于长春地辛、氟尿嘧啶和甲氨蝶呤。临床上应用改良MTT药敏检测法,筛选口腔颌面部癌肿化疗的有效药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薛明 《口腔医学》1999,19(1):43-4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已普遍有所下降,但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发病率仍然较高.我院从1989年以来,共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379例,根据病情分别采用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取...  相似文献   

18.
《口腔医学》2013,(8):564-565
目的分析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55例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由颌面外科与相关科室协作治疗,对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患者中经颌面外科及心内科、胸外科综合治疗痊愈52例,死亡3例,死亡率5.45%。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重症感染,采用多学科协作,全身及局部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口腔颌面部感染伴严重并发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感染伴严重并发症病例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收集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91例。伴有严重并发症23例,分析感染来源、药敏试验、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3例伴有严重并发症,治愈22例,死亡1例。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伴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应及早积极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联合、足量使用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早期处理病灶等综合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口腔颌面部是人体暴露部位,易受到外伤,严重的口腔颌面部外伤常合并有颅脑、颈部及其它部位的损伤,必须争分夺秒予以抢救。现将我科1995~2004年收治的44例口腔颌面部严重外伤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