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巴林特小组对精神科夜班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未开展巴林特小组的精神科30名夜班护士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开展巴林特小组的精神科30名夜班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护士由高年资老师通过专题讲座及小组讨论形式对护士予以心理疏导工作;观察组护士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对两组夜班护士干预前后满意度及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护士满意度评分、倦怠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倦怠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科夜班护士通过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有效改善自身职业倦怠,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刘晓新  董桂秋  刘姚 《当代护士》2021,28(9):189-190
目的 探讨封闭式巴林特小组干预对骨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选取苏州九龙医院骨科医护人员56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人.观察组接受了为期10个月的封闭式巴林特小组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仅参与调查研究.采用Maslash职业倦怠量表(MBI)对调查骨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变化情况.结果 封闭式巴林特小组干预前,两组骨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闭式巴林特小组干预后,观察组情感耗竭为(18.14±4.63)分,低于干预前和同期对照组(t=2.577,P=0.013;t=-2.273,P=0.027);去人性化为(7.16±3.41)分,低于干预前和同期对照组(t=3.071,P=0.003;=-2.830,P=0.007);低职业效能为(39.27±8.84)分,高于干预前和同期对照组(t=-2.943,P=0.005;t=2.975,P=0.004).结论 封闭式巴林特小组干预能改善骨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对骨科护士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成立巴林特小组,每月组织1~2次巴林特小组培训活动,于培训前及完成22次培训后,比较骨科护士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感。结果巴林特小组培训后骨科护士的"换位思考"维度得分较培训前提高(P0.01),共情能力总分及其各维度评分未提高(P0.05);72.73%的骨科护士存在轻中度及以上的职业倦怠感,培训前后职业倦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护士容易在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感,巴林特小组培训对骨科护士在护患交流中的换位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在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和工作-家庭冲突中的应用。方法:将纳入本研究的护理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3人,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巴林特小组模式,应用职业倦怠感表和工作-家庭冲突表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职业倦怠感得分为(154.42±9.61)分,低于对照组的(160.43±9.73)分(P<0.05)。干预后试验组工作-家庭冲突得分为(24.47±2.98)分,低于对照组的(26.56±2.96)分,试验组家庭-工作冲突得分为(20.69±1.76)分,低于对照组的(22.78±2.02)分(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能够有效改善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和工作-家庭冲突。  相似文献   

5.
6.
李秀芬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0):1396-1398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在呼吸内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及负性情绪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根据自愿原则对呼吸内科20名护士进行巴林特小组封闭式培训,培训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护士干预前后职业倦怠感、应对方式及负性情绪。结果干预后呼吸内科护士去人格化、情感耗竭、个人无成就感等方面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呼吸内科护士积极应对方式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极应对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能促进呼吸内科护士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感及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7.
介绍巴林特小组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内外医疗领域应用研究现状,指出该模式能有效缓解护士职业倦怠,可为降低护士离职率、缓和护患关系提供新的途径和线索。  相似文献   

8.
张路敏  李莺  吕勤  庞建喜 《妇幼护理》2022,2(20):4724-4726
目的:分析正念疗法结合巴林特小组在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干预的效果。方法:选用2020年3月-2022年9月接受正念疗效结合巴林特小组的医护人员共6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接受常规干预的医护人员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活动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知觉压力与职业倦怠评分。结果:活动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差异(P>0.05),活动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活动前两组知觉压力评分无差异(P>0.05),活动后观察组知觉压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活动前两组职业倦怠评分无差异(P>0.05),活动后观察组职业倦怠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疗法结合巴林特小组能缓解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缓解职业压力带给医护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
2017年3月,对湖南省儿童医院内科及外科门诊的20名护士进行为期6个月的巴林特小组培训,并采用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和Maslach职业倦怠普适量表评估培训效果。结果显示,培训后门诊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除语言沟通能力及非语言沟通能力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均有所提高(P0.05),团队沟通能力、情感感知和困难情境沟通能力得分较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有所改善,情绪耗竭及低职业效能维度得分较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实践,探讨巴林特小组活动在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压力调适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将参加培训的肿瘤专科护士分组,按照巴林特小组的实施步骤进行临床案例汇报与分析,识别和纠正在临床工作中给自己带来的困扰或压力。结果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使护理人员在处理护患关系中形成新视角和更具分析性的思考方式,从而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对于患者的理解,提高换位思考的敏感性。改善了护士负性情绪体验,缓解了职业压力;同时在提升护患沟通能力,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上起到积极作用;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提升了护士的职业素养,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专科护理服务。结论将巴林特小组实践活动应用于肿瘤专科护士培训中,有效降低了护士的职业压力,是较好的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护理人员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实践,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自我的认知,降低负性情绪,用积极的方式来处理护患关系。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便利抽样选取某院临床护理人员65名,对其在巴林特小组培训前后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应付方式问卷(the coping strategies ques tionnaire,CSQ)测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活动后护理人员的躯体化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等因子分下降,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人员的应对方式趋于积极的成熟的方式,更多的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而"退避"等应对方式显著减少,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以及情绪管理时,采用巴林特小组形式的培训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处理护患关系中的负面情绪,从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达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对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模式在提升门诊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30名门诊护士,分3批进行培训,每批进行6次巴林特小组成员的临床理论、操作、制度及医患沟通理论培训。培训中选取临床中困难情境的案例,对案例进行汇报及分享。比较培训前后小组成员的临床沟通能力并利用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巴林特小组成员的团队沟通、基本语言沟通、基本非语言沟通、情感感知、情感支持、困难情景沟通各维度得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培训后总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巴林特小组模式可有效提高门诊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促进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巴林特小组活动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效果.方法 通过自主报名方式招募91名护士参加人文关怀能力培训,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5名和试验组36名.对照组参加6次医院组织的人文关怀主题讲座,持续1年时间;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季度增加1次巴林特小组活动.比较两组培训前、培训半年和培训1年后的人文关怀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巴林特小组的基本理论、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论述巴林特小组活动在临床护理人员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即通过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的训练,使护理人员能够很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特点,做到换位思考,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同时有助于护理人员得到职业上的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并且能够引导护理人员自我反思,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吕亚兰  李丽  李瑞  赵书娅  赵明月 《全科护理》2020,18(26):3563-3565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培训对提高临床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作用。[方法]将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160名新入职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人,观察组采用巴林特小组培训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人文关怀培训方法,两组均培训6个月。在培训结束3个月后对临床护士采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进行效果评价,病人关怀感知问卷由新入职护士连续护理7 d以上的病人填写。[结果]观察组护士干预后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评分提升(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病人关怀感知问卷得分升高(P0.05)。[结论]通过巴林特小组培训能有效提高新入职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和病人关怀感知度。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临床护士普遍不愿意上夜班,轮班已成为主要职业压力源,不仅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和安全,也造成临床护士流失的重要原因。巴林特小组是在心理治疗中应用移情和反移情等基本技术,提高医师识别自身和患者情绪反应的能力,使医师更好了解和帮助患者,为医师处理职业困惑提供平台,帮助其获得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探讨巴林特小组对夜班护士焦虑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巴林特小组在综合性医院的实践及效果。方法采用自愿参与原则,将来自不同部门的30名医护技人员分成3组,每组成员在1~2名组长带领下,按照巴林特小组操作流程,对临床遇到且引发医护人员强烈情感反应的案例进行讨论。活动每月1次,每次90min,固定时间和地点。结合非结构式访谈,分析巴林特小组案例主题,总结案例呈报者的反馈和体验。结果共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32次,组员平均参与活动(6.1±3.3)次,呈报案例32个。讨论主题涉及临终和慢性躯体化患者、医疗并发症、投诉和冲突、规则和情感之间的两难、沟通不畅和医疗资源缺乏等困境。参与巴林特小组后,组员换位思考能力得到提高,更有效应对挫折情境、情感得到支持。结论有规律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可以提高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化心理技能,澄清职业角色的要求,部分缓解职业压力。  相似文献   

18.
19.
巴林特小组旨在帮助医务工作者得到情感支持及不同角度的反馈,启发反思,缓解职业耗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难以进行传统形式的现场巴林特小组工作.参考近年来国际经验,中国各地巴林特组长尝试采用网络方式开展在线巴林特小组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网络在线工作方式,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医患关系工作委员会通过两轮讨论,...  相似文献   

20.
巴林特小组旨在帮助医务工作者得到情感支持及不同角度的反馈,启发反思,缓解职业耗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难以进行传统形式的现场巴林特小组工作。参考近年来国际经验,中国各地巴林特组长尝试采用网络方式开展在线巴林特小组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网络在线工作方式,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医患关系工作委员会通过两轮讨论,对在线巴林特小组的工作原则和形式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对在线巴林特小组工作流程、使用网络平台进行示范和观摩学习、注意事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