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街山列岛保护区底栖海藻分布与资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对舟山中街山列岛的底栖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底栖海藻4门54属78种。其中蓝藻门1属1种,绿藻门9属15种,红藻门32属47种,褐藻门12属15种。本地区新记录5种。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以暖温带性的海藻为主,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底栖海藻种数从高潮带向低潮带剧增。与史料相比,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资源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2.
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的资源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志铮 《水产学报》2002,26(2):189-192
底栖海藻作为海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海藻资源中最具开发潜力的群体 ,同时还作为岩相潮间带生态系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潮间带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街山列岛作为舟山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环境条件优越 ,是底栖海藻生长、繁衍的优良场所 ,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底栖海藻资源。通过 1991- 1993年对中街山岛礁区渔业生态学研究、1992 - 1993年岱山县东部岛礁区渔业资源与渔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 ,结合 1980 - 1985年中街山曼氏无针乌贼产卵场生态环境调查、1990 - 1991年舟山市海岛资源调查及相关文献[1-4]…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与2007年7月对浙江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和温度属性。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褐藻门3属3种,绿藻门4属5种,红藻门17属2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潮间带出现局限分布种和选择性分布种,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和石莼(Ulva lactuca)等在调查的岛礁广有分布;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7.8%,为优势门类,褐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91.2%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种类数垂直分布均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且温度属性以亚热带区系种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4.
浙江6个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浙江6个重要列岛(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渔山列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和更好地养护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根据调查文献,按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构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名录,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分类多样性指数、G-F多样性测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较大。其中,南麂列岛最高(330种),台州列岛最低(133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嵊泗列岛最高,达84.76,台州列岛最低,仅70.89,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值洞头列岛的最高,达846.94,嵊泗列岛最低,仅630.25。南麂列岛的G-F多样性测度指数最高,达0.87,这表明在科级分类阶元多样性(F指数)一定的前提下,属级分类阶元多样性(G指数)将会变高。科级和目级相似性结果显示,科级相似性最高的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651,渔山列岛与嵊泗列岛最低,仅0.480;目级相似性最高的仍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781,台州列岛与渔山列岛最低,仅0.623。本研究分析了浙江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以期为浙江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养护、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4月和7月在大潮水期间对韭山列岛大青山、南韭山和积谷山的三个断面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样,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生物96种,其中软体类41种,甲壳类24种,藻类16种,环节类8种,腔肠类5种,棘皮类2种。韭山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2556.82g/m^2,平均栖息密度高达21579ind/m^2,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391,其中日本笠藤壶为绝对优势种,优势度高达2.5896。与同属于高盐度的浙江省其它开敞性岛屿比较,韭山列岛积谷山岩相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种类数略少于舟山的花鸟岛和温州的北麂岛,而远远多于台州的大陈岛和宁波的北渔山。韭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与生物量随水平、垂直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水平分布主要受海浪和海流冲击的影响;垂直分布主要与分带有关,波浪及潮汐等环境因子影响上界,生物种间竞争影响下界;季节变化与温度、底栖生物的繁殖有关。本次调查的资料为有效评价保护区岛屿潮间带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韭山列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在韭山列岛附近海域四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结合2006年定置刺网调查资料和张网与灯光围网监测资料,对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作业方式共捕获水生动物119种,其中,鱼类72种,虾蟹类29种,头足类6种,其他类(包括腹足纲、双壳纲及甲壳纲中的虾蛄科)12种,隶属于3门,6纲,22目,66科。其中,拖网调查共捕获水生动物77种,其中鱼类41种,虾蟹类21种,头足类3种,其他类12种,隶属于3门,6纲,18目,45科。拖网调查渔获的水生动物中鲈形目的数量达22种,明显高于其他目的鱼类数量。拖网各航次各类群的资源尾数密度指数与资源重量密度指数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月份和10月份。拖网渔获水生动物的优势种:4月份为日本鼓虾、日本蟳与鮸鱼;5月份为六丝钝尾鰕虎鱼,日本鼓虾与日本蟳;10月份为龙头鱼、口虾蛄、日本蟳、棘头梅童鱼与中华管鞭虾;11月份为棘头梅童鱼、日本鼓虾、口虾蛄与海鳗。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洞头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多样性, 分别于2006年秋季(10月)和2007年春季(4月)对洞头列岛4个断面开展了春秋航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72种, 包括软体动物44种, 甲壳动物13种, 藻类11种, 多毛类2种, 棘皮动物1种, 其它动物1种。从季节来看, 虽秋季航次的物种数(66种)稍高于春季(63种), 但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却都是春季航次(分别为1 129.23 g/m2、707 ind/m2)明显高于秋季航次(分别为576.98 g/m2、461 ind/m2)。各断面主要优势种为疣荔枝螺、日本笠藤壶和粒屋顶螺等, 它们占总生物量和丰度的60%以上。从多样性指数来看, 洞头列岛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3?0.47, 变化范围为0.83~2.10, 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为2.26?0.33, 变化范围为1.99~2.95, 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2?0.19, 变化范围为0.29~0.85, 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平均为0.70?0.18, 变化范围为0.36~0.87。综合以上结果发现, 洞头列岛各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 且物种多样性较差, 有向次生型群落结构演化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过度采捕、生境破碎等人为干扰过于严重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湄洲湾海域甲壳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9月和2013年4月湄洲湾海域2个航次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及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航次共捕获甲壳动物35种,其中虾类17种、蟹类15种、虾蛄类3种,隶属于2目8科15属。2012年9月优势种为断脊口虾蛄(Oratosquillina interrupta)、黑斑口虾蛄(O.kempi)、锈斑■(Charybdis feriatus)、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ultrirostris)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2013年4月优势种为断脊口虾蛄、双斑■(C.bimaculata)、刀额仿对虾和细巧仿对虾(P.tenella);而且断脊口虾蛄和刀额仿对虾为2个航次共有的优势种。2012年9月,甲壳动物平均丰度为1.50×10-2个·m~(-2)、平均生物量为1.47×10-1g·m~(-2),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优势度曲线之上。2013年4月,甲壳动物平均丰度为3.73×10-3个·m~(-2)、平均生物量为1.57×10-2g·m~(-2),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优势度曲线之下。2012年9月和2013年4月,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30和1.31,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62和0.68。  相似文献   

9.
海洋虾类和虾蛄等甲壳类是许多鱼类的饵料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马鞍列岛海域优势甲壳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文章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建立了甲壳类与环境因子的生态模型,并对甲壳类资源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isis tenella)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因素和底质,影响口虾蛄(Squilla orarotia)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底质、经度、温度和盐度,而影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分布的显著因素是时间因素。从分布格局来看,细巧仿对虾生物量低值出现在研究海域中间区域,高值出现在东北部海域;3月口虾蛄生物量在东南海域较高,而10月在西部海域较高;葛氏长臂虾分布低值出现在研究海域中间区域,高值海域环绕低值海域周围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澜沧江中上游功果桥—乌弄龙江段现有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对我国境内澜沧江中上游不同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江段的鱼类资源现状及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调查共获鱼类39种,隶属于5目10科8亚科32属,其中鲤形目有26种,占总种数的66.67%;土著鱼类占调查总数的56.41%,外来种占总数的43.59%;鱼类食性结构较单一,大多为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其中杂食性鱼类24种,占调查总数的61.54%,肉食性鱼类10种,占调查总数的25.64%,其他食性不详的占调查总数的12.82%;在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占56.41%。该江段鱼类的优势种是光唇裂腹鱼、长须纹胸鱼兆、大鳞副泥鳅和澜沧裂腹鱼,7个采集点的平均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辛普森优势度指数(D)、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48、0.41、2.69和0.80。总体看,处于中游(功果桥库区、腊马登村)采样点的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数要高于处于上游的5个采样点;乌弄龙库区与里底库区、里底库区与拉古村、腊马登村与功果桥库区的鱼类种类相似性指数(I...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2年~2013年在台山列岛周边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并结合该海域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台山列岛周边海域鱼类总名录,使用PRIMER 5.0软件计算了该海域鱼类的分类多样性指数,研究了分类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台山列岛周边海域共记录鱼类2纲20目81科150属208种,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2012年~2013年调查记录到鱼类2纲11目40科63属77种。台山列岛周边海域鱼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63.14和378.4。鱼类分类多样性指数(△)秋季最高,春、夏季次之,冬季最低;鱼类分类差异指数(△*)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冬季较低。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鱼类种类数最多,夏、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水温和饵料决定了研究海域鱼类种类组成。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6~2007年1周年江苏近海单拖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鱼类群落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调查鱼类100种,四季共有种30种。暖温性种类占64%,暖水性种类占21%,冷温性种类占15%,仅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为四季均出现的冷温性种。夏季因沙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暴发导致个别站位渔获量为0,因此H'、J和D值均为0。以生物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呈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特征;均匀度指数(J)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丰富度指数(D)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夏季各项指数均为最低。春季尖海龙(Syngnathus acus)为绝对优势种,IRI值为8 029,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鮸(Miichthys miiuy)列2、3位,IRI值分别为2 436、1 182;夏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绝对优势种,IRI值为6 725,其次为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鮸,IRI值分别为1 781、1 408;秋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黄鲫(Setipinna taty)、鮸,IRI值分别为1 761、1 528、1 403;冬季优势种为赤鼻棱鳀、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凤鲚(Coilia mystus),IRI值分别为2 274、2 195、1 108。鮸已成为江苏近海主要优势种之一,应引起密切关注。夏季江苏近海小黄鱼和银鲳主要以幼体居多,分布广泛,幼体在索饵阶段主要分布在吕四渔场禁渔区线附近。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 个季节的调查资料, 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 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暖水外海种和暖水广盐种3个类群为主, 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144.67个m-3, 季节变化呈双峰型, 生物量年均值为98.67 mgm-3, 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海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以近岸种为主, 其中, 瘦尾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tenuiremis)是唯一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学特性, 其变化规律与该海区外海暖水、闽浙沿岸流以及径流冲淡水等水团的季节性消长相关, 尤其是近岸径流。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评价南中国海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和更好地保护其鱼类,根据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的历史资料对西沙群岛及其16座岛礁的珊瑚礁水域鱼类物种数目、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16座岛礁的G-F多样性指数作了分析。结果显示,西沙共记录鱼类661种,隶属于25目、93科、305属。其中,永兴岛(351种),华光礁(173种),东岛(160种)记录鱼类物种数目较多。西沙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约为60.2,各岛礁的Δ+与物种数目无关。中建岛、晋卿岛、玉琢礁等岛礁鱼类平均Δ+显著低于西沙鱼类Δ+。西沙鱼类Δ+小于陆架和河口区鱼类Δ+,说明珊瑚礁海域鱼类亲缘关系比陆架和河口区域的都要接近,此外大尺度上,一般纬度越低,中国海洋鱼类Δ+越小。但G-F多样性测度各指数由物种数目的大小决定,一般物种数目较大的岛礁G-F多样性各指数也相对较高,而RG-F指数更适合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测度。以石岛为例初步探讨了G-F指数为负的原因,一是物种数目较少,二是多样性测度的关键函数Y=-XLnX并不是单调函数所致;物种数目较大的岛礁如永兴岛、华光礁、东岛等应该成为西沙珊瑚礁海域鱼类保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岱衢洋鱼类资源及其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对该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所捕获的38种鱼分别隶属于1门2纲8目21科31属; 暖温性鱼类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 凤鲚四季均为该海域的优势种; 在时间分布上, 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均以夏季为最高, 而冬季则恰好相反, 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另外, 在空间分布上, 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四季总体上均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 生物量与平均底层温度呈二次曲线相关(P<0.01); 春、秋两季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 D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 )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 )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与东海近、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岱衢洋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 )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以西沙群岛七连屿(16°55''N~17°00''N,112°12''E~112°21''E)为代表的典型小尺度范围内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及分类多样性,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2018—2019年南海七连屿鱼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总结七连屿礁栖鱼类物种组成,并利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和(科级)多样性测度指数对七连屿珊瑚礁鱼类物种组成及分类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七连屿海域礁栖鱼类隶属于8目33科70属175种,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占绝对优势,占比81%;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约为54.19,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低于东海陆架、大亚湾和渚碧礁;其G-指数)平均值为3.09,标准化的F-指数、指数综合来看,七连屿礁栖性鱼类物种多样性较高,且其科、属的分布在历史上较为合理,但2018—2019年科属多样性显著降低,建议对其及时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