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但中医并非不辨病。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突出中医特色。立足中医传统理念,学习现代医学相关知识与技术,准确判断预后转归,保证医疗安全,促进中医学术进步,丰富中医诊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加强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中医临证思维,有利于学生把握疾病规律;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施方用药;有利于学生在临证时实施“治未病”.因此,在本科临床实习中,可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中医临证思维、指导学习中医经典、注重引导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三方面,来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临证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论“辨证与辨病”狄玉敏,刘月林(河北中医学院050091)夏锦堂指导中医在临床上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辩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伤寒论》和《金匾要略》都是既辨病又辨证的。病和证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中医的病也不同于西医的病,中医的病,是以突出症状或病灶、病...  相似文献   

5.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荣翔 《新中医》1996,28(3):5-7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章荣翔主题词疾病,命名法,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十余年前中医界对辨病与辨证问题作过一番讨论。讨论的焦点是辨病辨的是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观点,曾经一度占很大优势。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医自有中医的病名,这个“本”...  相似文献   

6.
目前,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多数人都以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小儿科临床对疾病的辨病比较容易统一,但在辨证方面,由于各人对主证(疾病的主要矛盾)的理解不一致,辨证也就常不易统一。根据我科近年来中医查房、中医教学查房与门诊的体会,提出以下一些看法,供儿科医生参考。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解放以来,广大医务工作人员根据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总结了不少经验。在西医  相似文献   

7.
“辨病”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特点之一,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几千年来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然亦有“中医只辨证而不辨病”“中医辨证论治,无须辨病”之说,且在近年的中医文献和病历中,常见没有中医病名诊断,或详于辨证而略于辨病。有的虽表面上是中医病名,但实际上没有中医四诊的依据,而是依据西医病名套用中  相似文献   

8.
提出继承传统中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的关键是要创新与完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除了必须发展微观辨证,实行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外,还必须发展辨病论治,实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有利于对疾病的性质与预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辨病论治应根据病情实行阶段论治,注意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无论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都必须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都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霆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362-363
肺癌的临床实践中存在以辨病代替辨证、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的情况。强调西医辨病不能代替中医辨病,辨病应与辨证相结合,提出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证是辨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本文就两者在临床上的结合运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症)用药相结合;专证专方专药与辨病(症)用药相结合,传统的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认为通过不断研究总结,有利于中医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共同搞好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是辨西医的“病”;“辨证”是辨中医的“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在目前来说,几乎已公认为搞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医也有“病”(病名),如“疟疾”、“痢疾”、“肺痨”、“咳嗽”、“胃痛”、“腹痛”等等,但是它的含义,仍不离“证”,不过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证候”而已。如中医的所谓“疟疾”,是以“寒热往来,发有定候”为主征或定义的,而西医“疟疾”的诊断,一定要找到“疟原虫”。中医  相似文献   

14.
仲景著作皆以“病脉证并治”名篇,示人先辨病,再辨证,然后施治。岳美中教授说:“我们学习仲景的著作,就得从这些地方去寻找规律”。(《岳美中医话集》)因此,探讨仲景辨病与辨证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可以提高辨病与辨证论治水平,而且有利于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兹不揣谫陋,略陈管见如下。一、辨病之常知常论治所谓辨病之常,就是辨别疾病基本矛盾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工作中广泛应用“辨病与辨证结合”已职得显著的成效,所谓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然而,单讲中医只强调辫证论治,不重视辨病,是片面的,应看到辨中医的病在“辨病与辨证结合”中的必要性。为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在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近几十年来,中医学者已认同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但对辨证、辨病的先后主次仍存在不同看法。作为现代中医,应强调辨病的首要地位,在辨病前提下进行辨证,形成"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有利于把握疾病规律,简化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指导中医治未病及中医科研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7.
"证"的研究思路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证”的研究应明确“证”的概念,实行“证”的规范化,将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才能达到指导临床实践,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医辨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然而,对于辨证的规律性、系统性,至今仍总结得不够,以至初学者很难连贯掌握,灵活运用,进而影响临床诊疗效果。兹将个人研究的粗浅认识,略论于下。辨证与辨病提到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人就以为西医只辨病,中医只辨证。其实,西医也有辨“证”,譬如西医所说的“炎症”、“酸中毒”、“休克”等,以及部分疾病的分型、传染病的分期等,虽无“证”之名,却隐含其意。中医辨病,更是历来已久,如《内  相似文献   

19.
溯因·辨证·辨病——论治三大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阐述并例举中医“论治”的三大要素——溯因·辨证·辨病。当前中医临床界颇多医家主张辨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示“论治”中的“溯因”不可忽视,并主张将此“论治三要素”加以融会理解。认为现今的辨病,应包括中西医病名,而且西医病名已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高等中医教育的现代化,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保证;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实现中医眼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