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黔产射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黔产射干Bellamcanda chinensis块茎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射干块茎中的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 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得到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了32个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87%。 结论: 射干的块茎部分挥发油化学成分包含有机酸、烷烃、萜类及衍生物等,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酸乙酯(tetradecanoic acid, ethyl ester,17.38%)、豆蔻酸(tetradecanoic acid,14.63%)、棕榈酸乙酯(hexadecanoic acid, ethyl ester,11.80%)等,分析结果可为射干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并为提高射干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选超临界CO2萃取威灵仙挥发油的工艺,并对挥发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 方法: 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原料粒度、萃取压力和温度对威灵仙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影响,并通过GC-MS对威灵仙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 各因素对挥发油得率的影响顺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最佳萃取工艺为压力20 MPa,时间1.5 h,温度45 ℃;挥发油得率0.44%。GC-MS分析确认了156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85.03%,相对含量>1%的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51.78%。 结论: 超临界CO2萃取法用于提取威灵仙挥发油具有时间短、收率高等优点,较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效率高,优化的工艺稳定可靠,通过GC-MS发现威灵仙挥发油中活性成分原白头翁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运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质谱库检索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川藿香挥发油中分离出88种成分,鉴定出45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93.81%;广藿香中分离出92个成分,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85.80%。结论: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黔产盾叶唐松草Thalictrum ichangense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盾叶唐松草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并分别采用DPPH·法和MTT法研究其抗氧化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结果: 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得到的挥发油中鉴定了21个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1.86%;在300 mg·L-1时,挥发油对DPPH·清除率为(61.2±2.1)%,对MGC-803胃癌细胞体外增殖抑制率为(56.0±6.8)%。结论: 盾叶唐松草叶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为正四十四烷(Tetratetracontane,25.82%)、3,5-二烯豆甾烷(Stigmastan-3,5-diene,16.39%)、二十八烷(Octacosane,14.96%)等。盾叶唐松草叶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和对MCG-803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阳春砂仁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阳春砂仁完整果实、果皮和种子团3个部位挥发油,采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结果: 从阳春砂仁果实、种子团和果皮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9,20,31种化合物,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4.82%,93.99%,87.39%。三者共鉴定化合物出40种,其中共有成分13种。 结论: 阳春砂仁完整果实与种子团挥发油化学成分相似,果皮挥发油与二者化学成分差异较大。阳春砂仁果皮的药理作用和功效尚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广西樟树不同部位鲜、干品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广西樟树叶、枝、根鲜和干品的挥发油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这3个部位鲜、干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结果: 从广西樟树新鲜叶、枝和根中分别鉴定出17,27,14个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85.13%,72.94%,99.74%;从广西樟树阴干叶、枝和根中分别鉴定出15,32,18个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 75.44%,70.82%,97.73%。 结论: 广西樟树不同部位鲜、干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并非完全一致,各成分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广西樟树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比较江西吉安、湖南新晃、浙江淳安、福建厦门4个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樟叶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江西吉安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44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9.16%,其中右旋龙脑占53.17%;湖南新晃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84%,其中右旋龙脑占32.71%;浙江淳安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4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8.1%,其中右旋龙脑占41.89%;福建厦门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9.58%,其中右旋龙脑占60.74%。结论:不同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的花椒和竹叶花椒挥发油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Kováts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8批样品共鉴定出86个化合物,其中2批四川产花椒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芳樟醇,其含量分别为36.25%,30.91%;2批陕西产花椒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柠檬烯,其含量分别为15.63%,17.23%;4批竹叶花椒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均为芳樟醇,其含量在71.74%~75.03%。结论:花椒挥发油和竹叶花椒挥发油的组成结构之间差异显著;四川产花椒和陕西产花椒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化学型。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鸡血藤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广西、贵州鸡血藤(Cau lis spatholob i)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鸡血藤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广西鸡血藤分离出97个成分,鉴定出54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7.77%;贵州鸡血藤分离出82个成分,鉴出52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4.75%。结论:但还有近40%的成分未鉴定出。2种不同产地鸡血藤挥发油成分中,含有27种相同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α-红没药醇(广西22.435%,贵州15.1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江苏地产2种杭菊花栽培类型(红心大白菊、黄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心大白菊和黄菊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从红心大白菊、黄菊挥发油中分别检出217,167个色谱峰,分别鉴定出73,64个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67.36%,62.75%。2种杭菊花栽培类型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2-蒈烯、顺式罗勒烯、松油烯、樟脑、冰片、反式石竹烯、姜烯、金合欢烯、石竹烯氧化物和桧脑;其中桧脑含量最高,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2.64%,10.87%,为2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挥发油中最具特征的成分;其次是反式石竹烯,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6.45%,4.38%。结论: 杭菊花栽培类型不同,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在数量上和在种类上都有明显区别,结果为江苏地产杭菊花栽培类型的确立提供了化学方面的佐证,亦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星  王玲  姚帅  张建青  果德安 《中草药》2023,54(21):7166-7175
目的 建立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不同部位的高效薄层色谱(high performanc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HPTLC)、高效薄层质谱鉴别方法(TL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比较杜仲皮、叶、雄花、种子的差异,寻找差异性成分,并互相验证,用于杜仲的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优化供试品制备、展开剂和显色剂等条件,建立杜仲皮的HPTLC,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杜仲皮、叶、雄花、种子的区分,寻找差异性斑点;利用QTOF/MS对4个部位的HPTLC斑点进行鉴定,明确差异性成分;采用HPLC建立杜仲皮、叶、雄花、种子的指纹图谱,采集多批次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对4个部位区分贡献较大的差异性成分,与薄层色谱和薄层质谱鉴定结果互相验证。结果 自建HPTLC鉴别方法优于各国药典,可清晰地实现4个部位的区分;利用QTOF/MS对主要斑点进行分析,共鉴定27个成分,其中10个成分通过对照品确认;基于HPLC的PLS-DA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14个差异性成分(VIP>1)。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在HPTLC、TLC/MS和HPLC检测技术下均鉴定为杜仲皮的特异性成分;ulmoidoside A、ulmoidoside B、ulmoidoside C、ulmoidoside D是种子中稳定的差异性标志物;对于叶和花的鉴别,3种鉴别方式所得到的差异性标志物差别较大,叶中共找到7个标志物,花中共找到9个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高效薄层色谱、薄层质谱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均可实现杜仲皮、叶、雄花、种子的区分,联用技术寻找到的差异性成分为杜仲及其中成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山绿茶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山绿茶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山绿茶茎和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这2个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绿茶茎中鉴定出2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97%;从叶中鉴定出33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48%。茎与叶挥发油成分中均含有的化合物有:糠醛、2,4-已二烯、(Z)-2,6-二甲基-2,6-辛二烯、乙酸己酯、双戊烯、正辛醇、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萜品油烯、芳樟醇、α-松油醇、β-环柠檬醛、橙花醇、香叶醇、己酸环己酯、β-紫罗兰酮。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为山绿茶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药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季节一年蓬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一年蓬花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 结果: 从春季和秋季一年蓬花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1,32个组分,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80.66%,90.85%。 结论: 春季和秋季一年蓬花挥发油以萜类化合物为主,高于2.00%的化学成分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花山小橘叶、茎中挥发油成分,对比二者成分差异,为小花山小橘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小花山小橘叶、茎的挥发油成分,应用GC-MS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小花山小橘叶的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28%;从其茎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0.57%。结论:小花山小橘叶、茎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以石竹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尖瓣海莲叶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B21的发酵液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筛。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桑叶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B21的发酵液挥发油,GC-MS鉴定挥发油成分,96孔板酶标法对挥发性组分抑菌活性初筛。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性组分,每100 g发酵产物得到挥发油1.82 g。GC-MS共鉴定出挥发油组分39个,占挥发油总质量的93.89%。抑菌活性测试表明,在质量浓度20 mg·L~(-1)下,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尖瓣海莲叶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B21发酵液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拓展了其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俊  李龙  吴耀松  刘燕  任闪闪  陈玉龙 《中草药》2022,53(18):5813-5824
目的 对杜仲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roliferating)基因家族进行筛选分析,以期为EuTCPs基因功能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杜仲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TCP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其在杜仲叶片发育及胶形成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从杜仲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4个EuTCPs,氨基酸数目介于139~492,理论等电点分布在5.54~9.72,相对分子质量区域为18 880~53 620,亚细胞定位预测在细胞核中,均为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为PCF、CIN和CYC/TB1 3个亚家族,分别包含5、6、3个EuTCPs蛋白。表达模式分析显示,EuTCPs在杜仲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存在显著差异,每个发育时期EuTCPs表达量各不相同,EuTCPs正调控杜仲胶的形成。结论 杜仲中TCP家族包含14个成员,各成员的分子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异性存在差异,EuTCPs可能参与杜仲叶片发育及杜仲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盛益华  王洪  李思迪  吴一振  向晟  张罗琴  李萍  李中正 《中草药》2023,54(19):6228-6240
目的 研究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不同部位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并对其降血糖活性进行研究,阐明其降血糖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基于HPLC-Q-TOF-MS技术研究杜仲中主要类型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基于质谱裂解规律结合质谱挖掘技术对杜仲不同部位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系统鉴定,并基于糖尿病小鼠模型对杜仲不同部位提取物及主要成分降血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阐明了杜仲中环烯醚萜、呋喃型木脂素、黄酮及多酚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构建了杜仲植株中化合物的挖掘方法,从杜仲的皮、叶、枝、根中共鉴定了60个化合物,包括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7个、呋喃型木脂素类化合物13个、黄酮类化合物18个、多酚类化合物10个、其他类型化合物2个。其中25个化合物首次在杜仲中报道。杜仲枝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化合物27 ,京尼平苷)表现出显著的降血糖活性,使小鼠血糖水平从最初的(26.33±0.57)、(25.34±0.24)mmol/L分别下降到(20.56±1.23)、(21.56±1.56)mmol/L。杜仲枝提取物及化合物27 还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多饮、多食及体质量减轻的症状。结论 环烯醚萜、呋喃型木脂素、黄酮及多酚类化合物为杜仲中主要成分,且杜仲枝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京尼平苷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活性,具有开发成为降血糖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野生及栽培青蒿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分析野生青蒿及栽培青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青蒿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野生青蒿挥发油中鉴定了2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8.2%;栽培青蒿挥发油中鉴定了2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9.7%。结论:两者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