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锅炉排污余热利用方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刚 《工业锅炉》2003,(2):29-31
介绍了一种直接利用锅炉排污余热预热锅炉送风的技术方法以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工业锅炉排污热损失和安全运行问题,系统讨论了工业锅炉排污对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影响,介绍了锅炉排污率的计算和排污热损失分析,以及自动排污余热回收综合利用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3.
连续排污余热利用系统的改造俞炳书(云南磷肥厂)1.存在的问题锅炉连续排污余热利用系统.由连续排污膨胀器、排污水换热器、管道、阀门和附件组成。锅炉的连续排污水,是从锅水中含盐量最大的地方排放出来的,排污水流出汽包后,经两个串联的阀门进入膨胀器,在膨胀器...  相似文献   

4.
邵焯敏 《节能》1989,(3):18-20
<正> 工业企业锅炉房是一个耗能大户,每年仅消耗的煤就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1/3以上。因此工业锅炉的节能问题是有关专家特别重视及研究的课题,但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锅炉的效率方面,却忽略了余热利用。例如蒸汽锅炉排污水的余热利用问题。目前工程上不仅限于应用排污扩容器及水—水加热器来回收一部分热能,由于技术及管理上的原因,这部分余热只能回收15%~20%左右,实际上蒸汽锅炉排污水所浪费的能源及经济损失都是很惊人的。本文阐述了用改善锅炉给水品质的方法来降低锅炉的排污率。用经济分析的手段来研究降低排污率后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火电厂锅炉连续排污的废水热能浪费及其利用价值,介绍了耒阳火电厂利用排污水余热取暖的设计和使用效果,说明在火电厂利用废水余热节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6.
工业企业锅炉房是一个耗能大户,每年消耗的煤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工业锅炉的节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但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锅炉的效率方面,却忽略了余热利用。例如蒸汽锅炉排污水的余热利用问题,目前工程上仅限于应用排污扩容器及水-水加热器来回收  相似文献   

7.
张丽霞 《节能》2002,(12):39-40
锅炉连续排污水的废热用于生活取暖或小型工厂生产用热 ,可以充分利用锅炉余热 ,节约能源。其工程量小 ,容易实施 ,我厂在改造后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锅炉连续排污水的废热用于生活取暖或小型工厂生产用热,可以充分利用锅炉余热,节约能源.其工程量小,容易实施,我厂在改造后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与排污有关的水垢、排污率的计算、排污余热利用三个方面说明排污与节能的关系.目的是把排污问题作为锅炉水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引起有关运行操作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锅炉定期排污不合理的现状,分别对排污方法,排污率和排污时间作了具体分析,为锅炉定期排污提供了正确的方法,为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During the generation of steam, most water impurities are not evaporated with the steam and thus concentrate in the boiler wat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mpurities is usually regulated by the adjustment of the continuous blowdown valve, which controls the amount of water (and concentrated impurities) purged from the steam drum. Since a certain amount of continuous blowdown must be maintained for satisfactory boiler performance, a significant quantity of heat is removed from the boiler.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a simple-to-us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total amount of heat that is recoverable using this system. In the present work, a simple-to-use predictive tool, which is easier than existing approaches, less complicated with fewer computations and minimize the complex and time-consuming calculation steps, is formulated to arrive at an appropriate estimation of the percent of blowdown that is flashed to steam as a function of flash drum pressure and operating boiler drum pressure followed by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mount of heat recoverable from the condensate. Since all of the heat in the flashed steam is recoverable, the total percent of heat recoverable from the flash tank and heat-exchanger system is calculated in the final step.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predictive tool has a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ported data wherein the average absolute deviation percent was observed to be around 1.47%.  相似文献   

12.
锅炉排污的控制与节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锅炉排污的必要性,说明根据炉水水质以及锅炉运行工况可以对锅炉排污进行有效的控制,尽量减少锅炉排污量。阐述了对锅炉排污所采取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3.
臧殿荣 《节能》2011,30(4):51-53
传统锅炉防垢处理一般采用磷酸盐处理方式,通过保持炉水中的磷酸根含量,在锅炉运行条件下生成碱式磷酸钙水渣并随排污排走,其排污率高,浪费了大量热量及高品质炉水。通过采用Hydro-X锅炉水调节技术替代磷酸盐加药模式,有效抑制了汽水共沸,在保证蒸汽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了锅炉水的浓缩倍数,从而降低了锅炉的排污率,相应提高了锅炉的产汽量,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在供热机组中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对一台DZL6.0-1.25蒸汽锅炉近前炉门附近两侧炉膛水冷壁管多次发生局部爆管事故的调查出发,对该锅炉侧集箱排污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进行了流动分析、计算。计算表明,排污时前段集箱内流速过低是造成该段集箱区水渣大量沉积致使该区水冷壁管因水渣堵塞而引发局部爆管的根本原因。对侧集箱不同部位增开排污口方案进行的计算表明,在集箱前端增开排污口可有效地改善排污时该处集箱内水的流动性,从而消除泥渣沉积隐患。改造方案实施后,经多年的锅炉安全运行实践也证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锅炉主要热损失的排烟热损失的大小直接决定了锅炉效率的大小,降低排烟温度,能有效地减少排烟热损失,从而提高锅炉效率.  相似文献   

16.
温差发电技术及其在节能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郑艺华  马永志 《节能技术》2006,24(2):142-146
温差发电技术是利用热电转换材料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具有无运动部件、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和可靠性高等特点,是绿色环保的发电方式。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温差发电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日新月异,它是合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海洋温差、余热和废热等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有机热载体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有机热载体炉排烟温度偏高,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严重影响了锅炉运行的经济性。为减少热能损失,对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可行性方案、工程应用实例进行了阐述;并指出通过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回收排烟中的显热和潜热,可以大大提高有机热载体炉的热效率,实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8.
概述锅炉排污的意义、排污与节能的关系和定期排污的操作技术要点等。  相似文献   

19.
排烟热损失是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它直接影响锅炉效率及发电煤耗。一般情况下,排烟温度每升高10℃,煤耗将增加2 g/(kW·h)左右。因此,降低排烟温度、回收烟气热量对于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火电厂节能环保供热装置的设计及应用进行了探讨。该设备采用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将高温排烟热量传递给空气,再进行城市及工业区供热,实现了热量的回收,节省了燃煤量,同时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还提高了锅炉效率,有利于城市及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