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匈奴语试释     
关于匈奴语言,国内外学者探讨不少。但由于匈奴人没有文字,现时留下的匈奴语汇是两汉人用汉语音译保存下来的,其能依据文献探求语义的只有几十个,所以研究起来相当困难。不过,经过多年的讨论,一般认为匈奴语是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个语族,但究竟属蒙古语族,抑或属突厥语族,尚未定论。在国外,东方学者大多主蒙古语族说,与此相反,西方学者则大多主突厥语族说。在国内,也历来有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两种说法。但是,从我所能  相似文献   

2.
黄瑞云同志这篇文章对惠施命题作了综合的分析,提出惠、庄异道的见解,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惠子十题的思想内容。文章曾节要刊登于四川《杜会科学研究》,为让读者得其全貌,兹全文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3.
荀子关于语言的“约定俗成”之说已被语言学界普遍接受,但对语言“约定俗成”的过程却少有论及。可以从前后语言状态下讨论语言“约定俗成”的过程。在前语言状态下,由共同场景下共同意识焦点的牵引,语言在某一社团经过无形的“约定俗成”;在后语言状态下,通过语言“传递之链”,语言最终被整个社会接受。  相似文献   

4.
试释“帝”     
关于“帝”字的本义,向无定释,学者们各有所主,至今无一定论。从“帝”字产生的社会,意识背景去解释此字,能正确理解“帝”字的来源及含义演变。“帝”字与造字时代人们的土地崇拜有关,也与人们对于天、地、帝、神等自然、社会的理解有关。对“帝”字的正确理解,可以审视先人造字方法及当时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试释"约定俗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荀子关于语言的"约定俗成"之说已被语言学界普遍接受,但对语言"约定俗成"的过程却少有论及。可以从前后语言状态下讨论语言"约定俗成"的过程。在前语言状态下,由共同场景下共同意识焦点的牵引,语言在某一社团经过无形的"约定俗成";在后语言状态下,通过语言"传递之链",语言最终被整个社会接受。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释了《封禅》篇所表述的主要观点。认为:将封禅文字立为一种文体确具创始意义,但混淆了封禅刻石文与一般述及封禅之文章的区别;篇中对封禅文所提的写作要求,主要是情采与通变两个方面,其基点是宗经;由于抑法扬儒的思想倾向,著者对秦泰山刻石文,褒不足而贬有余。  相似文献   

7.
“文气”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屡展出现于从先秦至明清的历代有关著述之中,可见它在古文论中占据着何等重要地位。然而,究竟什么是“文气”,这是古文论研究中存疑的问题之一,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为此诗作注的选本不少,但考之诸注,有些不够精当,有些仍嫌简略,还有的地方当注而不注,尤其是一些常用词,更易为诸家忽略.兹依原诗顺序从中选出四句,逐一加以训释.限于笔者学识谫陋,文中所言,敬请承学之士匡谬.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是一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名作,但篇名及文中的两个“归去来兮”应该作何确诂,心里存疑颇久,最近读到彭泽陶同志的《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两个‘归去来兮’》一文(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颇有启发,也想对此发表些鄙陋之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收藏的唐朝日本人墓志,作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由于字迹漫漶而保留信息不够完整。通过翻检大量的文献资料去考证残缺部分,还碑文原信息,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在前贤释读的基础上予以补释,力图恢复原碑文。  相似文献   

11.
对于唐代流外官制度的研究,中外学者自六十年代以来就多有涉及,但由于现存文献中相关资料不多,致使许多问题难以得到详明的阐述.尤其是对于流外官的身份、地位乃至称谓等等基本问题的解释都存在着含混或误会之处,从而直接影响了诸多问题的深入.拙文仅据所见资料对流外官名例略加考释,不当之处,请大家质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释的主要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俗词语,希望以此弥补有关辞书释义时的疏漏,同时亦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持 常作介词用,犹“以”。“持”作动词用时有“拿”之义,由此虚化而成为介词。  相似文献   

13.
对出现在甲骨文中的几个与腰机、卷布轴等有关纺织机理的字进行了解读分析.对纺造原始技术与甲骨文字形作出合乎逻辑的对比和引申,为汉字发展历史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关系到遗址性质、年代的探究,受到学术界及公众的关注。仅就已发表的四片考察,可知其中有的肯定属于西周初年,并可能与周公旦有一定关系;有的以“周公”为卜问主体,虽不能证明即周公旦,但也属西周早期。总的说来,卜甲的各方面特点都类似岐山凤雏卜甲,后者正是西周早期的。  相似文献   

15.
试释孙中山的备荒救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是一个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国家,亦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多灾多难之邦。伟大的孙中山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一生的革命活动中,非常关注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认真探究灾荒频发的成因及其治理办法,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备荒救灾的主张和理论。这些主张和理论,是他的民主革命思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内容,是研究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系统研究成果面世,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6.
试释孙中山的备荒救灾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是一个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国家,亦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多灾多难之邦.伟大的孙中山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一生的革命活动中,非常关注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认真探究灾荒频发的成因及其治理办法,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备荒救灾的主张和理论.这些主张和理论,是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无我之境”共有两则,而直接论及“无我之境”的有如下一段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的俗词语,是汉语词汇史上尚待研究的一个课题,不少词的特殊意义,不见辞书收录,鲜为人知,今试释数例,以求教于时贤,冀共同斟酌,以获确解。奠专指以碗盘装盛莱肴。“奠”原有置放之义,故可有此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卷435载白居易《花非花》一首,全文仅六句: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虽系长短句,但无词调,是诗,不是曲子词。它词语迷离恍惚,不易索解。嗜读古典诗歌的友好,每以见询。白居易在自编集子中,将此诗归入“感伤”一类,为我们理解此诗提供了一点线索。今试为铨释,就正同好。 “花非花”:用花比喻美丽女子,例子举不胜举。“非花”,意思是其美如花,但不是植物的花,而是美人。  相似文献   

20.
再谈通变     
通变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之一,“通”首先指客观上过去与当下之间具有连接性,流动性,当代写作与前在文学具有同一性。变有变化,变通等义,指当代写作与前在文学的非同一性,非连续性,指当下的创造性。同时,变和通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刘勰的“变”不是随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在“通”的基础上的变。同时要以“变”补“通”,以“变”纠“通”,以“变”救“通”。要通过“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和“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达到真正意义的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