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SPECT与MRI对急性糖尿病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2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22例,分别进行SPECT与MRI对比研究。结果SPECT较MRI脑梗死阳性检出率更高,糖尿病性脑梗死组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病灶更多。SPECT对半球病变敏感,MRI对脑干病变更敏感。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早期,早期行SPECT联合MRI检查可以更好指导临床治疗,协助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63例糖尿病性脑梗死与46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瘫痪、失语、眩晕等临床表现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生与糖尿病自身的病理基础直接相关,治疗上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多种方法控制血糖,可减少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生,并改善其预后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急性脑硬死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将60例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与75例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头颅CT所示病灶、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血清纤维蛋白原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多表现为肢体无力、麻木、活动不灵活,且多见双侧病变,非糖尿病组主要表现为单侧上下肢较严重的瘫痪。糖尿病组血脂异常及纤维蛋白原增高者多见,头颅CT病变多在基底节区,呈腔隙性、多发性;2组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多为腔隙性、多发性,肢体瘫痪程度较轻,治疗效果差,积极控制血糖,调节脂质代谢,对减少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及脑梗死后对脑损害程度的减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132-132,134
目的了解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61例糖尿病性脑梗死与84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头颅CT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影响着脑梗死的症状、梗死面积、治疗效果和预后。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瘫痪、失语、眩晕等临床表现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且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生与糖尿病自身的病理基础直接相关,治疗上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多种方法控制血糖,可减少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生,并改善其预后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照研究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8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性脑梗死组(96例)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88例),比较两组梗死类型、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梗死类型以多发性梗死多见,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以单发性梗死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性脑梗死组高粘滞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脂异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P<0.01),高血压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糖尿病性脑梗死组(P<0.01)。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病情重,合并危险因素多,预后差,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CT特点及其急性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同期145例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32例患有糖尿病的脑梗死,对照组113例非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比较两组的发病临床表现,CT特点与急性期预后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预后差,好转率低。结论控制  相似文献   

7.
严荣丽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156-157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梗死与血糖、血脂、血压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5例糖尿病性脑梗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作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相比在血压、血脂水平及CT或MRI检查结果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方法:对56例糖尿病性脑梗死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6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在临床特征、血脂及CT或MRI特征及治疗效果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病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有助于改善本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 对观察组35例老年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对照组36例非糖尿病并无症状性脑梗死作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在血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及CT或MRI检查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可阻止症状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探讨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55例(A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B组),均行颅脑MRI和MRA检查.结果 (1)A组患者的再发性梗死、大面积梗死、多灶性梗死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病变、多支病变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A组脑血管狭窄程度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以多发性、再发及大面积硬死多见,其血管病变以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斑块形态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56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CT或者MRl分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DMCI)、糖尿病非脑梗塞组(DMNCI),检测分析二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内径(D)、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形态。结果 DMCI组IMT、D、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DMNCI组,有显著性差异性(P<O.05,P<0.01);不稳定的软斑、溃疡斑、混合斑发生率增加(P<O.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不稳定性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能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糖尿病患者的脑梗塞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比较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性脑梗塞患者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的价值情况。结果:动脉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静脉组诊断与病理结果相比同样无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诊断价值情况,发现采用MRI对动、静脉脑梗塞患者进行诊断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MRI检查对两种性质的脑梗塞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患者大脑内部缺血情况,对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后续的治疗有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647-1648,165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取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脑梗死非糖尿病组(B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C组)各60例及健康对照组(D组)60名的空腹血清尿酸水平,并测定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分析比较各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 C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P< 0.01);A组、B组的血清尿酸水平亦均明显高于D组(P< 0.01).结论: 高水平的血清尿酸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aD)与脑梗死的关系 ,以明确脑梗死部位及大小在血管性痴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国际通用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随机收集门诊及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CT及核磁分析。结果 多发性脑梗死、双侧脑梗死 (皮层及皮层下 )、颞叶梗死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多发性梗死及梗塞部位对VaD有重要诊断价值 ,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情况。方法:选择126例急性脑出血及151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合临床和CT、MRI分析其表现。结果:脑出血组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大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窦性心动过缓并心律不齐,房颤和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脑出血、脑梗死的心电图异常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T及MRI影像学评价分为两组,其中83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A组,69例单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人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患糖尿病和高血压、TIA、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病史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1.44、1.20、1.58)。结论MCI与SCI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应用SPECT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语  杨军  董为伟 《重庆医学》2006,35(4):355-357
目的 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关系。方法 2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通心络胶囊和丹参片,连服15d。在治疗前后应用SPECTROI技术测定其病变及健侧镜像ROI区域内的平均放射性计数,以了解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并且每个患者在治疗前后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其情况。结果 服用通心络胶囊组患者原脑血流减低区和对侧大脑半球镜像区域脑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通心络胶囊组与丹参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片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功能改善有肯定作用,而且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显著改善,说明其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检测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空腹血糖,根据糖尿病史、血糖值高低,分为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和血糖正常组,观察3组脑梗死进展发生率和预后。结果糖尿病组脑梗死进展发生率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和血糖正常组,且3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加重与高血糖有明显关系,且预后不良,故应尽量避免引起血糖增高的因素,以减少脑梗死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无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32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无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及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较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治愈率低,并发症多,因此,临床应采取控制血糖,降压、调整血脂和血尿酸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才能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120例早期脑梗死的MRI和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有脑MRISE序列和3D-TOFMRA。发病后2h~6hMRI检查者26例,7h~72hMRI检查者94例。结果:120例早期脑梗死中,SE序列发现病变109例,呈长T1和长T2信号,其中大面积梗死41例,腔隙性梗死68例。MRA发现血管异常106例,表现为动脉闭塞、狭窄和硬化。结论:MRI和MRA联合使用能提高早期脑梗死的检出率。SE序列扫描可漏检部分早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