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砂属非常规石油资源,其储量丰富。随着常规石油资源逐渐减少,油砂的开采和利用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其文论述了油砂资源的分布、开采方法和油砂的分离方法,可为我国油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益的信息,促进油砂开采及加工分离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魏旭  李晶晶 《广东化工》2012,39(15):20+24-20,24
文章重点阐述了油砂作为一种非常规能源,全球资源量丰富,发展前景巨大。目前油砂开采技术上已取得突破,开采成本大幅度降低,通过对油砂的发展现状和全球几个主要油砂储最丰富的国家进行油砂地质分布等阐述,阐明其备自资源量和相关开采等政策,同时分析了油砂发展过程的不足和风险,说明油砂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枯竭,油砂作为一种储量巨大的非常规能源,其重要性逐渐提高。本文介绍了油砂分离技术,主要涉及热碱水水洗分离技术、溶剂萃取技术、热解干馏技术、超声波分离技术以及离子液体辅助分离技术;提出油砂热解干馏的实质是催化裂化;并分析了现有油砂分离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油砂分离的新方向,为油砂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油砂--一种新的替代能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莉 《当代石油石化》2005,13(12):28-30
油砂是一种非常规石油资源,其储量较大,但由于性质特殊、开采加工工艺不同,与传统石油相比开采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国际油价不断攀升,油砂开采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油砂资源丰富,可采资源量22.58亿吨,位居全世界第5位,具有含油率中等、油质较好等特点。文中主要针对内蒙、新疆油砂,介绍了热碱水洗、水剂空气化、YSFL系列清洗剂、微乳剂、超声波辅助处理、溶剂萃取、热解干馏等技术的分离机理及研究进展。对我国油砂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了展望,在当前国内石油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油砂资源的充分利用必将提升我国能源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赵天彪 《四川水泥》2022,(10):53-55
对黄家梁隧道的油砂地层进行现场检测与室内实验。结论是:黄家梁隧道油砂的岩性主要为中-粗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储集空间既有孔隙又有裂缝;油砂的物性变化较大,总体为中高孔中渗储层。研究区油砂厚度约为26m;含油率介于0.56%~4.32%之间,露头样含油率低于岩心样,属于贫矿油砂;定测钻孔检测天然气浓度分别为2.525%和2.845%,超前钻孔检测出油砂中普遍含有天然气,并且气体浓度分布不均匀,施工时隧道内掌子面附近检测出天然气浓度较大。油砂中原油和天然气含量总体较低,一般不易产生燃烧或爆炸危害,但是地层局部位置可能发生油气富集,造成施工困难,甚至引发灾害性后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国内外重油和油砂热采开发实践中,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以其显著的技术特点和良好的开发效果,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相关配套技术也日趋完善,同时以追求更高采收率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SAGD衍生和接替技术随之发展迅速。这些前沿技术的创新点在机理上主要基于两大方向:一是对双水平井注采模式的几何变化,二是对注入介质高干度蒸汽的化学物理改良。本文主要以生产机理、生产特点、生产阶段划分、油藏筛选条件、关键技术、开发现状等方面对SAGD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当代石油石化》2011,19(8):34-34
据美国《世界炼油商务文摘周刊》2011年7月25日报道,作为加拿大国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加拿大联邦和有关的省政府都支持泛加拿大公司的Keystone XL管道和Enbridge公司的北方路径管道的建设,以帮助扩大油砂沥青的市场并提高加拿大作为全球原油生产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油砂资源现状及其开采分离方法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剑雄 《广州化工》2011,39(8):24-26,35
世界油砂矿藏主要沿环太平洋带和阿尔卑斯带展布,目前大约95%所探明的油砂矿藏分布于加拿大、委内瑞拉及美国。油砂的可采资源量约为6510亿桶,占世界石油可采总量的近三分之一。露天开采的油砂要经过油砂分离,沥青改质和废物处理三个环节。其中油砂分离包括热碱水法、溶剂萃取法以及干馏法等。  相似文献   

10.
油砂体是认识油层分布规律的基本单元,搞清油砂体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以及油砂体的各项属性,对搞好油藏储量复核、油藏数值模拟、注水开发动态分析、油藏工程研究、油田调整、挖潜以及指导油田注水开发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归纳分析了BP、EIA和OPEC等机构发布的油气储量数据,认为当前不同能源机构公布的世界油气储量数据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源于油气储量统计范围、油气储量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以及部分油气资源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萌瑶 《辽宁化工》2014,(3):328-330
随着对能源需求增加和技术的进步,油砂资源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油砂是烃源岩中的原油在构造运动等作用的影响下,经一次或多次运移后,储层遭受一系列次生蚀变作用,造成其中极性重质组分富集而形成。研究油砂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确定其是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以及其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有机质成熟度等。通过不同油砂的地化指标对比,可以知道它们的原油的运移方向,指导油气和油砂的勘探。  相似文献   

13.
油砂及其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油砂的性质以及目前油砂的分布及储量,阐述了油砂的开采方法及油砂的分离方法。并且对油砂分离过程中所涉及的分离理论作以详细说明,主要涉及降低界面张力、乳化作用及流动、润湿性的改变和刚性界面膜等原理。介绍了应用于目前油砂分离的方法,对各个分离方法的应用原理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固定床热解装置,考察了温度、氢气浓度、催化剂种类及催化剂与油砂的接触方式对新疆托里油砂热解特性和油砂油收率的影响及催化剂对热解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N2气氛下,550℃时,油砂油收率最高,达44.52%(w);热解气氛中H2浓度增加可促进油砂油中饱和分的二次裂解,使油砂油收率减小,烃类气体产率增加,H2浓度为40%(j)时,饱和分含量降至28.96%(w),较纯N2气氛减少25.43%;以2%(w)的NiO, WO3, ZnO和纳米CuO为催化剂,油砂油产率分别增加15.77%, 16.87%, 3.79%和5.62%;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与油砂的接触方式对油砂油收率有较明显的影响,NiO与油砂分层放置时有利于提高油砂油收率及品质,而纳米CuO和WO3更适合与油砂混合热解;ZnO, NiO和纳米CuO可有效降低油砂热解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5.
以自制的碱液油砂清洗剂,在超声波下对内蒙古扎赉特旗油砂进行分离。考察了超声频率、超声声强、清洗时间和清洗温度对油砂分离的影响。在超声空化作用下,超声频率为28 kHz,超声声强为7.06 W/cm^2,剂和砂质量比为0.8,体系温度为60℃,清洗时间13.0 min的条件下,其出油率可达到94%,结果表明,超声波作用大大提高了油砂的出油率。  相似文献   

16.
重量法测定油砂中矿物油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江 《辽宁化工》2006,35(7):421-423
介绍了用重量法测定油砂中矿物油含量的方法,并且对测定的两个关键步骤即油砂中油的萃取以及矿物油的分离进行了重点讨论。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达到85%左右,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非常规石油资源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若平 《当代化工》2006,35(3):145-148,165
评述了世界非常规石油资源(油砂和重油)和利用,以及中国非常规石油资源(重油一油页岩和油砂)和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油砂沥青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油砂沥青的无害化处理,提高处理效率和综合效益,对油砂沥青现行处理技术的机理、工艺流程、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概述和总结。通过分析表明,各种油砂沥青现行处理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因此,在选择油砂沥青处理技术时要综合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适用范围、油砂性质及具体工艺要求等诸多因素,必要时要多种处理技术联合操作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油气储量经济评价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石油控制地质储量经济评价方法、内容及判定标准,并结合实例对净现值法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两点结论。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油砂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油砂为原料,采用自制的反应装置和浆化剂,通过单因素方法分别考察浆化剂量、浆化温度、浆化时间、浆化空气量、稀释时间和稀释空气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浆化剂量和浆化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浆化时间和浆化空气量;而稀释时间和稀释空气量的影响最小。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油砂分离的适宜操作条件为:剂砂质量比0.24、浆化温度60℃、浆化时间50 min、浆化空气量0.5 m^3/h、稀释时间17 min和稀释空气量0.3 m^3/h,为油砂分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该分离方法简单易行,且所开发的浆化剂具有无污染、无腐蚀和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