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EvanⅢA型4例,ⅢB型3例,Ⅳ型8例)采用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15例均安全渡过围术期。1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61个月(平均28.6个月)。参照Harris评分标准,优10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2%。结论: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平均84.3岁)不稳定股骨粗隆问骨折37例。结果:伤后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21.5h,手术时间平均70min,术中输血平均4个单位红血球。常见的并发症是超过24h的神志错乱19例和泌尿系感染4例,大粗隆部骨不连1例,肺栓塞死亡1例。68%患恢复骨折前的行走水平,15%患需借助行器行走,18%行走功能严重减退的患其髋部并无疼痛,只因年老体虚且发生在术前即有神志不清和经常摔倒的病人中;未见感染、松动、脱位。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肯定,术后即可负重且没有骨折局部塌陷的危险,利于早期康复;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强调围手术期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3.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3年6月~2008年8月对4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85min,输血450~700 ml,平均500 ml.术后无切口感染、血肿等并发症.42例有随访结果,按Harris评分标准:优6例,良27例,中9例,优良率78.6%.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0例高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3~30个月。结果9例恢复好,1例因合并脑血栓后遗症,活动较差。术后功能评定Harris评分75~88分,平均82.5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充分术前准备及有效术后处理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1998年2月至2006年3月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或Evans分型第Ⅲ、Ⅳ、Ⅴ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75岁(平均年龄78.5岁),按Evans分型Ⅲ型骨折11例,Ⅳ型骨折29例,Ⅴ型(反粗隆型)骨折8例,均采用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其中全髋置换7例,双动股骨头置换41例。大小粗隆均以钢丝固定于假体粗隆部,术后1周在助步器帮助下下地锻炼,术后1月弃拐行走。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最长9年5月,最短10个月(平均21个月),患髋无明显疼痛,活动基本恢复术前水平。Brumback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8例,良21例,可9例,无失败病例(平均得分51分)。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4例,1例发生泌尿系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无褥疮及肺炎发生。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2年1个月因其他原因死亡。结论: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可显著降低卧床并发症,早期下地锻炼,延长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治疗效果。方法收治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174例,对骨折类型、术前原发病、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骨折均以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有DHS和Gamma钉、PFN。结果本组140例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平均患病2.5种,123例获得随访,功能评价优良率87%。结论术前充分评估并治疗术前疾病,采用微创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7.
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目的 :探讨应用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 0 0 0年 2月~ 2 0 0 3年 3月观察了 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年龄 75~ 88岁 ,平均 78.5岁。按Evans分型 ,Ⅲ型骨折 4例 ,Ⅳ型骨折 9例 ,V型 (反粗隆型 )骨折 5例 ,均采用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骨水泥型 ) ,其中全髋置换 3例 ,双动股骨头置换 15例。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 7个月~ 3年 5个月 ,平均 2 1个月。患髋无明显疼痛 ,活动基本恢复术前水平。Brumback髋关节功能评分优 6例 ,良 8例 ,可 4例 ,无失败病例 (平均得分 51分 )。结论 :带大粗隆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可显著降低卧床并发症 ,早期下地锻炼 ,延长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 ,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重建粗隆及股骨矩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对3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粗隆、股骨矩修复重建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78~91岁,平均83.6岁,按Eva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所有病例都合并有内科疾病及骨质疏松。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结果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37例于术后2周内下床负重,均获得3~36个月随访,无骨不愈合、关节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3例于术后5~13个月死于其他疾病。术后6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者31例。结论股骨粗隆、股骨矩重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可早期负重、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假体,全髋关节假体,结合钢丝捆绑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结果本组32例术后下床时间3~10天,平均6天。X线片骨折复位满意,随访4个月-3年,无假体松动、下沉,无钢丝松动及断裂。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常有骨质疏松症,髋部轻微外伤易导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骨骼质量差和骨折本身不稳定的原因也常使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佳,故常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此类骨折.本院近年来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选择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两种术式对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60岁以上选择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选择内固定手术治疗组83例,男32例,女51例;年龄61.44~98.75岁,平均(78.52±7.98)岁。关节置换组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71.82~96.54岁,平均(79.99±6.11)岁。观察两组患者的当前生存情况,第1、2、5年总体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两组患者第1、2年死亡率;两组患者第1、2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5个月,平均(46.93±29.53)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类愈合,无院内死亡病例。其中31例患者死亡,79例患者存活,生存分析显示全部110例患者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2.8)%、(82.5±3.9)%和(57.6±6.5)%,平均生存期为(84.137±5.902)个月。内固定组术后1、2年死亡比例分别为7.2%和12.0%,关节置换组分别为14.8%和2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1年生存率为(92.6±2.9)%,2年生存率为(85.8±4.3)%,平均生存期为(87.508±6.063)个月,关节置换组分别为(85.2±6.8)%和(73.9±8.5)%,平均生存期为(67.294±11.18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2,P <0.05).结论:选择内固定手术较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较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FP)和InterTAN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固定方法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7例IF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LPFP患者83例(LPFP组)和InterTAN患者54例(InterTAN组),记录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功能训练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败比率及术后关节Harris评分,比较2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 InterTAN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功能训练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失败率显著低于LP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费用、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LP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内固定方法是一种理想治疗老年IFF的方法,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髓内、外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09—2015-01诊治的107例高龄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髓内固定(PFNA组)、髓外固定(PFLCP组)和人工关节置换(BHR组),比较3组出血量、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大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卧床和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3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平均12个月。BHR组与另外2组比较,手术时间短、切口大、出血多、透视少、卧床和住院时间短、术后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3组均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患肢完全负重早,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多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证,从而找出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从1991—2001年共收治病例140例,采用瑞士动力髋螺钉(Richard钉)、单臂外固定支架、麦氏鹅头钉、AO角度钢板内固定治疗及骨牵引保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从中分析出治疗效果的优劣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多少。结果:Richard钉固定最稳定,承载最大,治疗优良率最高,发生的并发症最少;其次是外固定支架,角度钢板及麦氏鹅头钉。结论:保守牵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经济、安全、简单,但长期卧床易导致并发症且易发生髋内翻,治疗优良率低。对于采用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应首选动力髋螺钉。对于不能忍耐较大手术的患者,应尽可能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少数用Richard钉及多功能支架难于固定的患者,可采用AO角度钢板固定。而麦氏鹅头钉因其结构不够合理,固定强度不足,术后并发症多,应放弃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三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及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髓外固定、髓内固定或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17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髓外固定(动力髋螺钉)治疗58例(髓外固定组),男22例,女36例;平均年龄81.8岁;骨折AO分型:A1型17例,A2型30例,A3型11例.髓内固定(Gamma钉固定3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3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9例)治疗81例(髓内固定组),男29例,女52例;平均年龄77.9岁;骨折AO分型:A1型25例,A2型43例,A3型13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3例(人工关节组),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76.8岁;骨折AO分型:A1型10例,A2型18例,A3型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72例患者术后获8~36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人工关节组的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11.9±2.5)、(6.4±2.4)、(12.3±2.3)cm,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4±13.1)、(50.7±10.6)、(56.6±8.1)min,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04.2±67.5)、(130.0±42.3)、(200.2±97.1)mL,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和人工关节组的术后功能训练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髓内固定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人工关节组术后1年优良率较髓外固定组和髓内固定组高,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A1.1型、A1.2型、A1.3型、A2.1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首选髓外固定;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条件较差、不能长时间耐受手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首选髓内固定;骨折粉碎及骨质疏松十分严重的患者应选择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男17例,女15例),采取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其中4例死亡病例排除在外,28例纳入研究,年龄69~83岁,平均75岁;内固定手术与髋关节置换之间相隔8~72个月。其中Evans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9例,Ⅳ型2例。手术前显示侧板断裂9例,头钉切割股骨头颈切出15例,螺丝松动4例。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变化,并随访术后影像学结果(X线)、血沉等指标。结果:2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4~7年,平均5.3年。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2例活动后有中度疼痛,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末次随访时,19例恢复自由行走,8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需要助行器帮助下行走。Harris评分由术前34.9±2.4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83.4±5.7;末次随访时优1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及下沉断裂。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高龄患者,行挽救性THA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中期随访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比较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筛选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3例,女49例;年龄60~80岁,平均66.2岁。112例患者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组,40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解剖型钢板组,36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36例)3种手术方式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1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24个月,平均22.6个月。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时间:PFN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1),但DHS组和解剖型钢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PFN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但DHS组和解剖型钢板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DHS组出现2例髋内翻,1例内固定松动,1例深静脉血栓;PFN组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解剖型钢板组出现2例髋内翻和1例内固定松动,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以PFN为首选,适应证广、愈合快,并发症低,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Inter Tan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全身情况的影响。方法笔者自2012-01—2013-12共诊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89例,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DHS、PFNA、Inter Tan 3组,分别比较3组术中情况(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氧分压(PO2)、并发症、死亡率等。结果 3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显性、隐性失血量及输血量均较DHS组和PFN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白细胞计数差异不明显,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Inter Tan组术后1、3、5 d白细胞计数水平较其他2组明显升高,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不明显,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组术后1、3 d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1、3、5 d Inter Tan组下降最明显,其次为PFNA组,DHS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谷丙转氨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住院期间并发症6例,PFNA组8例,Inter Tan组14例,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及髓外固定均可对机体产生一定影响,髓内固定中的Inter Tan对失血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PO2影响最大,但3种内固定方式对于总体结局(死亡及并发症)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1998年1月-2005年6月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46例,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空心钉组(C15组)24例,动力型加压髋螺钉组(DHS组)173例,动力型加压髁钉螺(DCS组)45例,人工关节置换4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同步用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结果术后随访1~84个月,平均37个月。空心钉组手术刨伤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其他手术组(P〈0.05),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只要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及术者的经验,准确预测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风险,从而合理地制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