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榄香烯对2—乙酰氨基芴诱发实验性鼠肝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β-榄香烯对2-乙酰氨基芴(2-AAF)诱发实验性鼠肝癌的干预效应,并探讨其对c-myc、c-erbB-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2-AAF喂饲SD大鼠,制备肝癌模型,予以不同剂量榄香烯乳腹腔内注射,观察肿瘤生成状况,并制定c-myc、c-erbB-2和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小剂量榄香烯乳(5mg/kg)干预组发生肝癌结节数较其他组少;c-myc、c-erbB-2和VEGF在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而增生结节或癌结节均为阳性,其表达水平与榄香烯乳用量无关。结论:小剂量β-榄香烯对2-AAF诱发的实验性鼠肝癌有一定阻抑作用,但不是通过调控c-myc、c-erbB-2和VEGF等基因蛋白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肝癌SK—hep-1细胞的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对MMP2基因的调节。方法:将SK—hep-1细胞分为3组:control组、β-榄香烯(80μg/m1)组、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10μg/m1)组,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MMP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RNA表达;通过划痕试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试验进一步对β-榄香烯作用的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进行分析。结果:β-榄香烯作用肝癌细胞中MMP2mRNA表达低于control组和TGF—β1组(P〈0.05)。β-榄香烯组穿膜细胞数(50±10)少于control组(150±16)及TGF—β1组(300±13),(P〈0.05)。β-榄香烯组细胞的迁移数(92±8)明显低于control组(180±14)及TGF—β组(3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榄香烯能下调肝癌细胞SK—hep-1的MMP2mRNA表达,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β- 榄香烯乳对肺腺癌A549 细胞株放射增敏作用,探讨β- 榄香烯乳影响细胞凋亡及KU70基因mRNA 表达的放射增敏机制。方法: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 法)检测β- 榄香烯乳对A549 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0);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照射组(IR)、β- 榄香烯乳组(0.1 ×IC50、0.2 ×IC50)及β- 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0.1 ×IC50+IR、0.2 ×IC50+IR),不同浓度的β- 榄香烯乳处理细胞24h 后照射,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率;逆转录PCR 技术(RT-PCR)检测细胞KU70基因mRNA 表达量。结果:MTT 法测得β-榄香烯乳对A549 细胞的IC 50值为120 μ g/mL;克隆形成实验证明β-榄香烯乳对A549 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β- 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细胞G2/M期比率及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及β- 榄香烯乳组(P<0.05);β- 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细胞KU70基因mRNA 表达量较照射组明显下降(P<0.05)。 结论:β- 榄香烯乳可促进A549 细胞凋亡和抑制KU70基因mRNA 表达,诱导凋亡同时抑制KU70参与的双链损伤修复途径可能是其放射增敏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β-榄香烯乳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放射增敏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检测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照射组(R)、β-榄香烯乳组(0.1×IC50、0.2×IC50)及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0.1×IC50+R、0.2×IC50+R),用不同浓度的β-榄香烯乳处理细胞24h后照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检测细胞Livin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MTT法测得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增殖的IC50值为115μg/ml;流式细胞仪检测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及β-榄香烯乳组(P<0.05);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组细胞Livin基因mRNA表达量较照射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β-榄香烯乳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促进A549细胞凋亡和抑制Livin基因mRNA表达,其放射增敏机制可能与这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β-榄香烯对肝癌细胞SK-hep-1的迁移和侵袭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肝癌SK-hep-1细胞的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对MMP2基因的调节.方法:将SK-hep-1细胞分为3组:control组、β-榄香烯(80μg/ml)组、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10μg/ml)组,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MMP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RNA表达;通过划痕试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试验进一步对β-榄香烯作用的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进行分析.结果:β-榄香烯作用肝癌细胞中MMP2mRNA表达低于control组和TGF-β1组(P<0.05).β-榄香烯组穿膜细胞数(50±10)少于control组(150±16)及TGF-β1组(300±13),(P<0.05).β-榄香烯组细胞的迁移数(92±8)明显低于control组(180±14)及TGF-β组(3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榄香烯能下调肝癌细胞SK-hep-1的MMP2mRNA表达,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6.
榄香烯乳区域动脉灌注对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中药提取物榄香烯乳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对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苷酸末端标记法(TUNEL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抑制基因蛋白(bcl-2)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观察术前榄香烯乳治疗组14例和Ⅰ期手术组17例乳腺癌标本的凋亡指数,增殖指数和bcl-2蛋白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榄香烯乳治疗组凋亡指数(7.97±1.50)明显高于Ⅰ期手术对照组(2.26±0.49);bcl-2蛋白表达(分值0.50±0.67)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87),P值均<0.01;榄香烯乳治疗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44.54±9.99)与对照组(42.80±6.78)差异无显著性,P>0.05;14例术前榄香烯乳治疗组等级相关分析凋亡指数与bcl-2分值呈中度负相关(rs=-0.508)。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前区域动脉灌注榄香烯乳可降低乳腺癌细胞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中HPV 16 / 18型感染与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经聚合酶链反应证实的 34例HPV 16 / 18感染阳性、2 0例HPV 16 / 18感染阴性的TCC组织和 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的表达 ,并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 HPV 16 / 18感染阳性组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5 .9% (19/ 34)、5 8.8% (2 0 / 34)、6 1.8% (2 1/ 34) ;HPV 16 / 18感染阴性组分别为 5 5 .0 % (11/ 2 0 )、6 5 .0 % (13/2 0 )、6 5 .0 % (13/ 2 0 ) ;正常膀胱粘膜上述 3种蛋白产物表达阳性例数依次为 0、1、0例。HPV 16 / 18感染与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表达无关 (P >0 .0 5 )。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粘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其阳性表达率与TCC的病理分级相关 (P <0 .0 5 )。癌组织内c erbB2 与c myc蛋白产物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在T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HPV 16 / 18可能不是主要通过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的改变来发挥作用。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的改变有可能为TCC发生的晚期事件 ,提示应注意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探讨β-榄香烯对人胃癌BGC823细胞Akt通路的活化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PARP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β-榄香烯处理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试验法检测β-榄香烯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药物敏感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β-榄香烯处理胃癌BGC823细胞24h的IC50为46.56μg/ml,选用50μg/ml和200μg/ml的β-榄香烯处理24h,BGC82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33%和42.59%,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β-榄香烯处理组Bcl-2与Bax的比值显著下调、伴有PARP裂解。进一步检测发现β-榄香烯处理组明显下调了Akt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有效抑制Akt信号转导通路。结论:β-榄香烯可以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Bcl-2与Bax的比值和诱导PARP裂解,进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榄香烯注射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微管蛋白α(α-tubulin)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还原法(MTT)观察β-榄香烯注射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逆转录—多聚酶连反应(RT-PCR)法检测其对HepG-2细胞微管蛋白α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微管蛋白α蛋白水平的表达及聚合和未聚合微管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β-榄香烯注射液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0.02mg/ml、0.04mg/ml、0.08mg/ml)的增加将HepG-2细胞阻滞于S期的比例(39.23%、44.18%、52.89%)在逐渐增加;RT-PCR检测表明,随着β-榄香烯注射液浓度的增加,微管蛋白αmRNA表达的条带逐渐减弱;蛋白免疫印迹显示,随着β-榄香烯注射液浓度的增加,微管蛋白α表达的条带在逐渐减弱,同时细胞内聚合微管蛋白的比例(28.9%、26.6%、10.5%)在逐渐降低。[结论]β-榄香烯注射液能够抑制HepG-2细胞增殖,影响微管蛋白α的表达,并抑制HepG-2细胞内微管的聚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β-榄香烯联合奥沙利铂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流式细胞术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奥沙利铂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24h的IC50为(28.29±3.67)mg/L;低毒剂量(5μg/ml)的β-榄香烯联合奥沙利铂组细胞IC50明显降低至(14.04±0.71)mg/L,且明显增强了奥沙利铂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进一步检测了β-榄香烯作用后GST-π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β-榄香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GST-π蛋白表达。结论:β-榄香烯增强奥沙利铂抑制人胃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GST-π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β-榄香烯乳联合照射对DNA—PKcs基因表达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β-榄香烯乳影响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及DNA—PKcs基因表达的放射增敏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4Gy照射)、单纯药物组(10μg/ml、20μg/mlβ-榄香烯乳)、药物+照射组(10μg/ml、20μg/mlβ-榄香烯乳+4Gy照射)。采用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F法)检测β-榄香烯乳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率;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检测细胞DNA—PKcs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MTF法测得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的IC50值为120μg/ml;克隆形成实验证明β-榄香烯乳对A549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药物+照射组细胞G2/M期比率及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及单纯用药组(P〈0.05);药物+照射组DNA—PKcs基因mRNA表达量与单纯照射及单纯用药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β-榄香烯乳可通过促进A549细胞凋亡及抑制DNA—PKcs基因mRNA表达实现对A549细胞放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试验法(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榄香烯乳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A549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IC软件计算10%的细胞抑制浓度(IC1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榄香烯乳作用24h后A549细胞的Bcl-2、Bax、Survivin及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榄香烯乳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榄香烯乳作用24h后IC10为43.49μg/ml,Bax蛋白表达增加,细胞质着色增强;Bcl-2蛋白表达下降,细胞质着色减弱;增殖蛋白Survivin和VEGF的表达下降,且具有药物浓度相关性.结论:榄香烯乳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榄香烯乳可上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产物在胃癌中的作用与预后关系。方法:应用c-erbB-2癌基因蛋白(p185)到的单抗,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分析74例胃癌c-erbB-2蛋白表达。结果:胃癌中c-erbB-2表达阳性率为44.6%。低分化腺癌组阳性率62.9%,高/中分化腺癌组阳性率34%,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53.8%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单2.7%差异显著(P<0.05),浸润肌层、浆膜层阳性率高于湿润至粘膜下层。结果提示原癌基因c-erbB-2激活其产物超量表达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并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结论:c-erbB-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癌高表达转录本(HULC)在β-榄香烯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肝癌组织中HULC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癌细胞中HULC的表达,SMMC-7721细胞转染HULC过表达质粒pcDNA3.1-HULC或小干扰RNA si-HULC,利用CCK-8法评估β-榄香烯和HULC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和细胞中HULC表达上调。β-榄香烯处理或敲低HULC均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过程。此外,β-榄香烯处理可降低HULC表达,而HULC过表达可部分阻断β-榄香烯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过程的抑制作用。结论 β-榄香烯可能通过下调HULC表达来调节肝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为β-榄香烯靶向HULC作为肝癌治疗的潜在应用提供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B例结肠良性病变和113例结肠癌中c-erbB-2、c-myc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三种癌基因蛋白产物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结肠良性病变(P<0.01)。c-erbB-2、P53蛋白表达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53蛋白表达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有关。检测结肠癌组织中三种癌基因蛋白产物表达可作为结肠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β-榄香烯乳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β-榄香烯乳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入组4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21)和对照组(n=21)。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联合组行肝动脉灌注β-榄香烯乳联合TACE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生存情况。[结果]联合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57.1%vs 28.6%,P=0.032)。对照组和联合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31d和183d(P=0.011),中位生存时间(MST)分别为230d和253d(P=0.096)。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联合组腹痛较对照组轻(P=0.039)。[结论]β-榄香烯乳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β-榄香烯注射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首先进行肝癌HepG-2细胞培养,设置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细胞给予不同浓度(10、20、30、50、100、200、400μg/mL)的β-榄香烯注射液处理,对照组细胞不添加任何药物处理。以MTT法检测HepG-2细胞活力,另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侵袭实验检测HepG-2细胞体外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采用细胞-基质粘附实验测定HepG-2细胞的粘附能力;最后以Western blot法定量检测HepG-2细胞MMP-2、MMP-9基因的表达。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当β-榄香烯注射液浓度为50、100、200及400μg/mL时,HepG-2细胞的活力随β-榄香烯注射液浓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P<0.05),具有浓度依赖性;细胞-基质粘附实验结果显示,随着β-榄香烯注射液浓度的增大,HepG-2细胞的粘附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结果显示,随着β-榄香烯注射液浓度的加大,HepG-2细胞侵袭及迁移数量逐步降低,且β-榄香烯注射液浓度为20、30μg/mL时HepG-2细胞迁移及侵袭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而迁移及侵袭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随着β-榄香烯注射液浓度的加大,MMP-2及MMP-9蛋白表达量均逐渐降低,且对MMP-2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结论β-榄香烯注射液可有效降低肝癌HepG-2细胞的粘附能力,并抑制其侵袭及迁移,其作用机制很可能与其明显下调机体MMP-2及MMP-9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肾细胞癌786-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浓度为50,100,150,200和250μg/mlβ-榄香烯作用于肾癌786-0细胞24、48和72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50,150μg/mlβ-榄香烯作用于786-0细胞24h,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PARP裂解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β-榄香烯对肾癌786-0细胞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强。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β-榄香烯可诱导细胞凋亡,而对细胞周期分布无明显影响。β-榄香烯可裂解PARP,并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和Survivin的表达。结论:β-榄香烯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对肾癌786-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HP感染与c—myc,c—erbB—2蛋白在胃粘膜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l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8例胃粘膜标本进行癌基因c-myc、c-erbB-2蛋白检测、其中胃癌、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各40例,正常对照38例。结果发现,c-myc蛋白在正常胃组织中无表过,c-erbB-2蛋白阳性表达7/38例。两种基因蛋白在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及胃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应用Giemsa法对上述各组胃粘膜同步进行HP测定,发现正常对照组中的HP阳性检出显著低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P<0.025),而与胃癌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检测HP与癌基因蛋白发现HP感染与其表达呈正相关。提示HP感染与胃癌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对大鼠胃粘膜癌变发生发展中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NNG、10%NaCl混合液加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及榄香烯组,榄香烯组在造模过程中采用榄香烯乳干预。30周后,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端粒酶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大鼠胃粘膜c-myc基因mRNA、蛋白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结果:榄香烯组癌变发生率低于模型组。c-myc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随着胃粘膜癌变的发展呈递增趋势,并且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下调c-myc基因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是榄香烯乳重要的抗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