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腔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6例鼻腔占位性病变术前采取CT影像学检查,3例经鼻侧切开手术切除肿瘤,1例常规前鼻孔入路剥离切除,2例鼻内镜下前鼻孔入路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切片观察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6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观察确诊为鼻多形性腺瘤,肿瘤形态特征中具有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上皮成分,同时可见黏液软骨样结构,黏液成分多,结构复杂多样,其中1例局部可见含黏液的表皮样细胞.所有病例均随访2-7年,5例无复发,1例肿瘤局部有黏液表皮样癌结构的患者复发.再次手术彻底切除病变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 鼻部多形性腺瘤临床较少见,肿瘤组织学形态多样,结构复杂容易误诊;尤其有局部恶性变的病例,手术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治疗的关键是能够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对复发病例要警惕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5种与分化有关的抗体:EMA、CEA、Lys、Actvn、S-100对2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结果显示:以上5种抗体均可作为多形性腺瘤诊断检测全面反映的分化表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肌上皮增生为主的泪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30例经病理诊断为泪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石蜡切片标本,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病变特点。结果:光镜下观察多形性腺瘤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以及间质成分混合存在,腺上皮细胞可排列成腺管状、条索状和实体状;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导管上皮CK+、CK5/6+、CK7+、CK20-,肌上皮Actin+、SMA+、P63+、Desmin-,其它标记物导管外层肌上皮细胞和粘液软骨样细胞S-100+、Vimentin+、P53+,Ki-67阳性细胞数<2%,CD34-。结论:泪腺多形性腺瘤细胞中小灶状的腺管结构及粘液软骨样基质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涎腺多形性腺瘤26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改变及其发病与恶变的关系。②方法 对 2 6 0例经病理诊断为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 ,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恶变及复发情况。③结果  2 6 0例病人中发生于腮腺 177例 ,颌下腺 36例 ,舌下腺 1例 ,小涎腺 46例 ;2 6 0例中 38例发生恶变 ,其中发生于大涎腺者中恶变 2 5例 ,发生于小涎腺者中恶变 13例。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于大涎腺者 ,差异有显著性 (χ2 =8.15 ,P <0 .0 1)。 38例恶变者中包括腺癌 3例、腺样囊性癌 1例、鳞状细胞癌 1例及肌上皮癌 33例。④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 ,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 ;多次复发可致恶变 ,首次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涎腺多形性腺瘤4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大军 《海南医学》2005,16(12):151-15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外检中较常见的肿瘤之一,主要来源于涎腺病管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织形态复杂多样。以下结合我院4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加深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成分与复发及恶变等问题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复发病例第2次手术分别采用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术和扩大切除术.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与组织学类型及术式关系密切,富于细胞者易复发,肿瘤单纯切除术复发率高.结论 不规范的手术方法是导致多形性腺瘤复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8.
9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腮腺多形性腺瘤(glandpleomorphicadenoma)又称混合瘤,以其结构中出现粘液、软骨样组织为特征,表明其组织病理形态学上的多样性表现。多形性腺瘤是腮腺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所有腮腺肿瘤的60%~70%。现复习我科2001年12月~2005年8月收治的96例经病理诊断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记录患者治疗时的年龄、性别、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等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0岁。因"间断咳嗽,咯痰伴憋喘20 d"入院。患者20 d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伴憋喘,无发热,无咯血等不适,既往体健。查体:神志清,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胸部强化CT(图1)示:(1)主支气管内结节灶;(2)双肺气肿。肺部肿瘤标志物:CEA 2.08 ng/ml;CA125 9.68 U/ml;NSE 11.93 ng/ml;CY-FRA21-1 4.08 ng/ml。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气管中下段见一息肉样肿物堵塞管腔约90%,予以高频电套切,手术顺利,肿物大小约15 mm×10 mm×10 mm,质硬,基底较宽,出血约5 ml。  相似文献   

10.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资料,研究本瘤与恶性多表性腺瘤和低度恶性腺泡细胞癌的区别。结果 多形性腺瘤见于各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病史长,生长缓慢;组织结构由肌上皮、腺上皮、鳞化上皮、基底样细胞、软骨及粘液等构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罕见核分裂像及出血坏死,肿瘤细胞PCNA指数及间质血管数数低于恶性多形性腺瘤(P<0.01),与腺泡细胞癌相近(P>0.05);此外67例中包膜不完整16例,18例有包膜浸润,包膜浸润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其余病例,部分肿瘤切除后多次复发。结论 多形性腺瘤细胞成分复杂,其形态无恶性指征,但具有浸润包膜生长、部分病例术后可复发的生物学行为。该瘤交界性行为可能与部分瘤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包膜附近血管丰富,因而易侵犯包膜和术中包膜易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11.
耳部多形性腺瘤为耳鼻喉科较少见疾病 ,我科曾遇 1例 ,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 患者 ,男 ,70岁。因左耳新生物 4年于 2 0 0 1年 6月 2 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 4年无意中发现左外耳道长一包块 ,当时无疼痛、发热、耳鸣及听力下降等症状 ,曾在当地卫生院行抗炎治疗 ,包块未消退。半年后患者发现包块逐渐增大 ,并伴左耳听力下降。 3年前左耳廓前后均出现包块 ,逐渐增大 ,伴疼痛、瘙痒、出血、左耳听力丧失。入院体检 :左耳廓前后各可见一约 5cm× 5cm× 3cm ,4cm× 4cm×2cm大小包块 ,椭圆形、粉红色 ,表面呈结节状 ,破溃有粘液血性分…  相似文献   

12.
<正>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 MT),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的58.7%~90.0%[1-3]。PA好发于腮腺,发生于舌下腺的PA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外仅有个案报道[4-6]。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PA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为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现报道1例舌下腺PA。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2岁,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53岁,因"鼻痛2+年,加重伴双侧鼻塞1年"入院.专科检查:外鼻塌陷,鼻腔狭窄,双侧鼻腔粘膜慢性充血,左鼻腔见肿物,质硬,触之出血,穿鼻中隔达右侧鼻腔,鼻中隔前端穿孔.鼻窦CT平扫加增强:左鼻腔-上颌窦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5cm×4.0cm×4.0cm,密度不均,周围骨质变薄,鼻中隔不...  相似文献   

14.
多形性腺瘤,亦称为混合瘤,为多发生于涎腺组织的良性肿瘤。眼睑多形性腺瘤比较罕见,现报道2例。
  1临床资料
  例1女,36岁,发现右眼睑肿物5年余,3年前曾在某医院眼科门诊有过1次手术史。手术取出囊壁样组织1块,未送病理检查,1年后复发,后逐渐增大。2015年6月5日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体格检查无异常,双眼视力正常,右眼稍凸出。除发热感冒时右眼有轻微涨痛外,余无临床症状。临床医生考虑为皮脂腺囊肿,行右眼睑皮肤肿物摘除术,送病理检查。例2女,41岁,于5年前无意中触及左眼睑有一小包块。无痛、无压迫、无眼红、眼胀,无视物模糊及视物重影、无眼斜。曾于当地医院就诊,建议随访,未治疗。而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凸出,影响美观,遂来我院眼科就诊。于2015年7月27日收治入院。行眼部肿物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317例经病理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317例病人中发生于腮腺232例,颌下腺43例,腭部41例.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15例,味觉出汗综合征6例,涎瘘5例,复发12例.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首次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女,64岁。因右耳堵闷,听力下降,流脓水20d就诊。患者右侧外耳道内有一肿物,几乎完全堵塞耳道,经门诊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堵闷感减轻,流脓停止。入院时检查,见肿物基底位于耳道后上壁,堵塞耳道,肿物表面皮肤颜色正常与肿物无黏连,中度硬,无疼痛。乳突部无红肿、瘢痕和瘘管。耳前、耳下、颈部淋巴结无肿大。于局麻下切开右侧脚屏间切迹,耳道内做“Y”形切口,见肿物由耳道后上壁向后方突出,深达乳突筛区,骨质无破坏,有包膜,完整摘除肿瘤,约2cm×2cm×1.7cm大,内为实质性、质地较脆的鱼肉样组织。肿瘤摘除后探…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4 3岁 ,农民 ,因右颌下肿物 8个月入院。患者于 8个月前自觉颌下有一肿物 ,生长缓慢 ,时大时小 ,大时微胀痛。偶有丝状黏液自舌下溢出 ,偶尔进食有胀感。在家口服消炎药效果不佳。查体 :全身系统查体无异常。口腔科查右颌下区可见一略突起之肿物 ,双合诊查肿块约 3.5cm× 3.5cm× 2 .5cm大小 ,中等硬度 ,肿物表面结节状 ,边界清楚 ,表皮无红肿 ,基部无浸润 ,与皮肤无粘连 ,轻压痛。口内颌下腺导管口无红肿 ,挤压右颌下腺未见分泌物流出。辅助检查 :下颌咬颌片未见导管及颌下腺内结石。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 1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价值,为良、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1例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29例正常腮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在正常腮腺组织与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二组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比较VEGF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原发的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阳性表达率和在复发的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阳性表达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说明VEGF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性程度和病理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王凤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80-158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22例经病理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患者均采用腮腺耳后颌下区"S"形切口的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腮腺浅叶+肿物切除78例,腮腺浅叶+部分深叶+肿物切除33例,腮腺+肿物切除11例。所有手术均解剖面神经.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15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3例,涎瘘2例,积液4例,复发4例。结论: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