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过血管内给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及本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对35例股骨头无菌坏死的患者,分别进行了经股动脉插管,将血管扩张药、溶栓药及抗凝药、及改善微循环药物直接注入缺血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治疗后口服维生素D及钙片。结果 经治疗的35例46髋患者中疼痛消失或缓解占9r7.82%,X线、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血管造影显示股骨头供血动脉增粗,细小动脉侧支循环增多。结论 经股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髋关节功能,促进新骨形成及死骨修复起了重要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动脉局部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2月以来,利用导管经一侧股动脉插管至对侧股深动脉的旋股内,外动脉和髂内动脉的闭孔动脉,直接经导管注入血管扩张剂和溶栓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回顾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  相似文献   

3.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经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灌注溶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扩张血管、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直接注入缺血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7~10d后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治疗。结果:疼痛缓解和改善是本组病例最有效的反应,影像学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及新骨形成。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明显改善血供状况,血管再通率高,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股骨头血供及股骨颈骨折血管破坏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孙建  庞清江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3):203-205,209
股骨颈骨折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 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基本病理是股骨颈骨折后血管破坏导致股骨头血供丧失。因此股骨头血供及股骨颈骨折血管破坏研究是ANFH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一直以来,有很多学者对股骨头血供及股骨颈骨折后血管破坏进行研究,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早年Theronn就通过超选择血管造影研究股骨头的主要供血血管,详细描述了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的形态、走向等各种情况,并提出股骨头主要由旋股内侧动脉的分支支持带动脉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旋股内、外动脉插管介入溶栓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33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将5FCobra导管超选择地送至旋股内,外动脉分别注入罂栗碱,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渗注射液,尿激酶,治疗后复行供血动脉造影检查,以观察股骨头的血供改善情况。结果28例患者共33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介入治疗后疼痛缓解100%,疼痛消失占70%(23/33),髋关节能自如行走如54.5%(18/33),同时血管造影显示,股骨头供血小动脉增粗,增多,供血明显改善。结论血管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吕鹏启  贾金良 《吉林医学》1996,17(3):173-174
不同期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附32例报告)吕鹏启,贾金良,于洪梅(柳河县医院放射科135300)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已有报道,我科自1993年10月以来,开展了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股内、外旋动脉及髂内动脉分支闭孔动脉、臀下动脉直接给药,配合外科植骨治疗股...  相似文献   

7.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军  张志远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6):502-504,F0003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Hungerford分期,筛选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8例(68髋),采用超选择灌注扩血管溶栓术,将导管插入患髋旋股内、外动脉及髂内动脉注入扩管溶栓药物。治疗前后6个月分别进行患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0-Ⅱ期有42髋,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Ⅲ-Ⅳ期有26髋,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介入治疗后,41例(83%)髂外动脉造影显示旋股内、外动脉的分支血管轮廓不同程度增粗且分支数目增加;44例(占91%)患者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不适得到缓解或消失。治疗后x线、CT、MRI复查坏死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及修复。结论髂外动脉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能有效增加股骨头和关节的供血。介入治疗对0-Ⅱ期患者,能够延缓病变的发展,避免或延迟行髋关节置换术。对Ⅲ期、Ⅳ期患者,只能作为姑息疗法,缓解髋关节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8.
凌冰  陈东民  王海  乔风雷  惠本军 《当代医学》2009,15(17):343-344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对38例ANFH的患者采用介入插管的方法,先常规行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观察血液供应情况后,每支血管分别灌注溶栓并给予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术后再次造影,观察对比股骨头供血改变情况,并于1~20个月摄X线平片或\和CT及MRI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随访1~20个月(平均10.5个月)影像检查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以内的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得以修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ANF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7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71例介入插管以扩张及溶通股骨营养血股内旋、外旋动脉为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收到良好效果,减轻髋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治疗前后血和造影对照血管增多、增地坏死的股骨头血供起不同程度改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价值。方法 4例患儿均采用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性行旋髂内动脉、旋骼外动脉或闭孔动脉DSA血管造影证实,并灌注溶栓性药物、解痉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治疗。结果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术,分别为2次及1次性,经治疗后3个月复查,疼痛消失,跛行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发现病侧股骨头塌陷变凸,死骨吸收,新骨形成。结论 儿童患者骨质生长旺盛期,通过介入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局部灌注药物,浓度高.作用性强,改善血供快,关节功能及死骨均可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1.
张书波 《当代医学》2009,15(11):157-15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和患者选择。方法对6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入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内灌注5~6种扩血管、溶栓药物,利用X线、CT、MRI和血管造影对比治疗前后变化和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X线和CT显示部分病例有新骨形成,56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股骨头区血管增多、增粗,血管网增密。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种创伤小、疗效高、见效快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导管经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灌注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采用Seldinger‘s穿刺术、经对侧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插入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灌注溶通药物。结果:25例患者经1-3交价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缓解消失。结论:介入灌注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分析,评价该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成功后对髂动脉进行造影,将扩张血管、溶栓、改善微循环及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采用间断加压脉冲方法注入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及髂内动脉.术后继续运用溶栓和扩血管药物,连用7天,卧床休息1个月,可重复下一次介入治疗.治疗前后对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的缓解或改善占99.6%,经X线、CT复查示原坏死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DSA显示股骨头供血小动脉增粗,细小动脉增多,显影时间缩短.仅1例骨质改善轻微或不明显.结论改善或重建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是治疗Ⅲ期以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键,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崔健 《吉林医学》2011,(10):1977-1978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取介入治疗的疗效,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诊断明确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36例,采用Seldinger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将5FCobra导管选择性依次插入旋骨内动脉、旋骨外动脉、闭孔动脉造影,观察患侧股骨头供血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将导管插入靶血管处,注入罂粟碱10 mg,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尿激酶60万U行动脉灌注。结果:36例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无明显术后并发症。临床疼痛缓解率为86%,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或Ⅰ级者达93%。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溶栓治疗疗效资料,探讨有效的介入治疗ANFH的方法。方法:对临床和影像诊断为ANFH的32例共51个股骨头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股骨头供血血管主要来自髂外动脉的旋股内动脉的分支,占89%;DSA表现为缺血性、淤血性、缺血和淤血并存。结论:超选择性插管介入溶栓术是ANFH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王长勇  李芳  晋华程 《四川医学》2012,(11):2006-2007
目的观察经股骨头供血动脉留管持续72h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穿刺,置导管于髂外动脉的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内留置,持续72h药物灌注,灌注完毕后,再次造影,了解股骨头血供情况。结果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及行走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药物持续灌注介入治疗创伤小,可迅速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髋关节活动度增加,长期观察可见骨小梁重建,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各期病变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青壮年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诊断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 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78例113个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管造影资料(观察组)与45例46个正常股骨头血管造影资料(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28例(35,9%),51支血管,其中髂内动脉壁支变异17支(33.3%),旋股内动脉变异29支(56.9%),旋股外侧动脉4支(7.8%),旋股内外动脉共干1支(2.0%)。对照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异常5例5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除外现病因,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重要因素,在诊断及治疗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超选择多支血管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头多支供血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手术方法及初步疗效。方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将4F导管送至旋股内,外侧动脉,闭孔动脉分支(圆韧带动脉),进行DSA造影,注入尿激酶50万单位、脉络宁注射液40 ml及654-2注射液30 ml等。术后口服抗凝药物,静滴脉络宁及肝素,肌注谷泰康灵,以加强疗效。结果:通过对60个髋关节治疗后临床观察,患者疼痛消失和明显减轻91.7%,减轻者8.3%,关节功能恢复到正常或一级者为88.3%,治疗后:股骨头区供血血管明显增粗、增多、延长。结论:本疗法能明显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促进股骨头坏死的修复和重建。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疗法。  相似文献   

19.
介入治疗非创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32例非创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微创性介入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和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非创伤因素所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2例,共计44个股骨头,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经导管分别将罂素碱、尿激酶、复方丹参注射液和低分子右旋糖苷等药物灌入旋股内、外侧动脉,并根据股骨头血供特点来分配灌注量,间隔7.10d进行重复治疗,2次治疗问及治疗后给予综合治疗。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药物灌注后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增粗、延长,小分支显示增多,本组所有患者治疗后患髋疼痛和功能障碍于7d内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近期有效率为100%,远期随访有效率为72.7%,I-Ⅲ期患者疗效较好,Ⅳ、V期远期疗效不佳。结论 该方法可以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使坏死骨质吸收、新骨形成,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 Seldinger′s穿刺技术将5 .0 F Cobra导管首先超选至旋股动脉灌注药物 ,然后再超选至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或闭孔动脉分支附近 ,留置导管连续 3d经微量泵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 ,治疗 30例患者 (共计 5 1个股骨头 )。结果 :介入治疗后 ,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率为 92 .2 % ,关节功能改善率为 87.5 % ,股骨头区血管数目增多 ,空白区消失 ,实质期染色扩大增浓 ,髋关节周围侧支循环建立 ,定期复查骨质有不同程度的修复。结论 :介入溶栓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