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最近,一些学者根据冠脉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把麻醉学上常用的技术——高位硬膜外阻滞(ThoracicEpiduralAnesthesia,TEA)应用于顽固性心绞痛病人的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本文集中综述TEA在冠心病中的疗效作用,机制、利益、风险和争议。1 TEA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历史去交感神经治疗心绞痛最早始于1921年。40年代Lindgren发展了此方法,但由于β受体阻滞剂的出现而弃之,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发现高位硬膜外阻滞的可逆性、区域性阻滞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而得到了崭新的认识。1978年Vik-Mo[1]开展TEA,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  相似文献   

2.
观察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顽固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将61例顽固性心绞痛患得接受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停用硝酸甘油,观察疗效及心电图变化,并于阻滞前及阻滞后第14天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循环内皮细胞水平。结果发现,胸段硬膜外阻滞后心绞痛缓解率为100%,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和ST压低值显著减少(P<0.05),一氧化氮水平升高而内皮素-1和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下降(P<0.01)。结果提示,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顽固性心绞痛疗效满意,并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32例病人行胸段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方法是在胸椎2(T2)~胸椎4(T4)间隙穿刺,置管3~4cm(向头侧),以无菌纱布固定备用。首次量:1%利多卡因5ml,阻滞平面T1~T5;维持量:每5~7/小时1%利多卡因4ml,心绞痛发作时可追加1%利多卡因4ml。结果:32例病人治疗后自觉症状均明显减轻。心绞痛发作从治疗前5.72±2.15次/天降至治疗后1.10±1.37次/天,发作时持续时间从治疗前10.64±8.10分降至治疗后1.14±1.25分,收缩压从治疗前150.25±11.58mmHg降至治疗后的137.15±10.06mmHg,差异显著(P<0.05)。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顽同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 heart failure,RHF)是指心功能Ⅲ~Ⅳ级(NYHA标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经适当而完善的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及消除并发症和诱因后,CHF的症状和临床状态未能得到改善甚至恶化[1].治疗困难,病死率高.2000年6月-2003年8月我们采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治疗RHF 27例,收到较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 (TEA)对顽固性心绞痛患者 (FAP)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内皮素 (ET- 1 )的影响。方法 选择药物不能控制的心绞痛患者 2 0例接受 TEA治疗。观察疗效并于 TEA治疗前及 TEA治疗后第 1 4天检测血浆 ET- 1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心绞痛缓解率 1 0 0 % ,心电图 ST段压低导联数和 ST压低值显著减少 (P<0 .0 5) ,血浆 ET- 1显著下降 (P<0 .0 1 )。结论  TEA对顽固性心绞痛疗效满意 ,并可能与血浆 ET- 1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阻滞是我院新近开展的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最有效方法。我科通过 30例患者的护理观察 ,总结出一套适合硬膜外阻滞治疗的护理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易推广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患者均是我院内科自1999年 10~ 12月收治的。其中男性 2 2例 ,女 8例 ,年龄 30~ 68岁 ;病程 1~ 6年 ;心脏均增大。病人均长期服用地高辛、速尿、心痛定等药物 ,且反复住院 ,用西地兰、硝普钠等药物效果不佳。1.2 方法1.2 .1 治疗方法 :胸段硬膜外穿刺 ,注射利多卡因 ,1.5~ 2小时 1次。治疗时间 2~ 3周…  相似文献   

7.
李庆华  孙刚  孙能军 《山东医药》2004,44(22):70-70
患者男,42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4年,加重6个月于2003年8月15日入院。患者4年前重体力劳动时出现胸闷、气短,查体发现脉压差增大及心界扩大,心脏彩超示全心扩大,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室内径(RVD)分别为3l、65、22mm,主动脉瓣中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减低。拟诊为扩张型心肌病(DCM)。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病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病情进展迅速 ,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观察UAP急性发作期应用胸椎硬膜外阻滞 (TE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选择 3 2例UAP住院患者 ,各例均符合 1979年WHO关于UAP的诊断标准 ,并同时符合 :① 48h内有两次心绞痛发作 ,其中一次需在 12h内 ;②心绞痛发作时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0 1mV ,或倒置T波假性正常化。剔除标准为 :①正在接受抗凝治疗 ;②重症糖尿病 ;③肝肾功能不全 ;④低蛋白血症 ;⑤穿刺局部感染或败血症 ;⑥局麻药过敏者。 3 2例患者随机…  相似文献   

9.
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段硬膜外阻滞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作用,方法:对91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进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1-2个月。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5.60%,LVEF明显增加,LVEDD较前明显缩小。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术治疗扩张心肌病效果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衰的作用。方法:对12例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衰患者进行胸段硬膜外阻滞2 ̄3周。结果:总有效率91.7%。结论:胸面硬膜外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衰治疗非常有效,且易于普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 (CR)和前驱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范围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19例首次AMI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 ,分析冠状动脉CR及前驱心绞痛与AMI时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改变等的关系。结果 :①全组共 119例患者 ,兼有CR和前驱心绞痛者 (A组 ) 5 3例 ;有CR无前驱心绞痛者 (B组 ) 2 1例 ;仅有前驱心绞痛者 (C组 ) 2 6例 ;既无CR又无前驱心绞痛者 (D组 ) 19例。②心肌酶学改变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 ,其CK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和B组 (分别P <0 .0 1和 <0 .0 5 ) ;而且B组和C组的CK MB峰值浓度均低于D组 (均P <0 .0 5 )。③各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 ,但非Q波心肌梗死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D组(36 %对 2 1% ,P <0 .0 5 )。④心功能情况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的LVEF均高于D组 (P <0 .0 5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则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CR和前驱心绞痛所致的缺血预适应对AMI患者的心肌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且二者可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的影响。方法 :4 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 ,治疗 8周前后 ,采静脉血用酶法测定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浓度 ;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法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 (NMD)。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 8周后肱动脉FMD(6 .14± 0 .4 5 ) %较治疗前 (2 .4 5± 0 .2 1) %及常规治疗组 (2 .5 0± 0 .36 ) %均显著改善 (P <0 .0 5 ) ,而肱动脉NM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改善UA患者血管FM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的心绞痛(AP)患者7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1例,其中单纯前壁AMI 11例,下壁AMI 14例。采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各型血清胆红素(Tbil 14.56±6.46μmol/L,Dbil 6.20±2.71μmol/L,Ibil 8.31±4.66μmol/L)均高于AP组(Tbil 11.25±4.79μmol/L,Dbil 4.94±1.82μmol/L,Ibil 6.25±3.99μmol/L),P<0.01。前壁AMI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Tbil 15.99±8.79μmol/L,Dbil 6.88±4.99μmol/L,Ibil 9.11±5.12μmol/L)较下壁AMI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Tbil 12.34±2.86μmol/L,Dbil 5.15±0.81μmol/L,Ibil 7.18±2.32μmol/L)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MI患者与AP患者血清胆红索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前壁AMI患者与下壁AMI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l)间的一种不稳定的临床状态,可迅速进展为AMI,甚至猝死.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时有效的治疗心绞痛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极为重要.我们对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临床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其中心绞痛72例,男性35例,女性37例;对照组68例,男性33例,女性35例。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Lpa)水平。结果心绞痛患者TC、TG、HDL和LD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Lpa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及范围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心绞痛的疗效,并与单用硝酸异山梨酯组作对比分析。方法:120例诊断为心绞痛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被分为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组和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组(联合用药组),各60例,并依据心绞痛类型划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用药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心率,血压,心电等指标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较硝酸异山梨酯组(SAP:92.3%比76.7%,UAP:90.9%比72.6%)更为明显(P〈0.05);心电图改善率也较硝酸异山梨酯组(SAP:78.3%比62.5%,UAP:76.9%比61.6%)明显升高(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再住院率降低(P均〈0.05),但血压和心率与单用硝酸异山梨酯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硝酸异山梨酯和环磷腺苷葡胺联用较单用硝酸异山梨酯组临床起效更快,有效率更高,是值得临床推荐应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心绞痛(AP)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测定77例心绞痛患者cTnT浓度,同时进行心肌磷酸肌酸激酶(CK)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测定。结果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无1例血清cTnT异常升高,而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11例血清cTnT异常升高,其中6人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结论cTnT预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阳性预期值为54.5%,阴性预期值为100%。而CK—MB则相应为28.6%和80%,均低于血清cTnT。故在筛选UAP高危病人时,可通过血清cTnT增高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稳定性心绞痛(SAP)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 对40例SAP患者、40例UAP患者进行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数量及斑块类型.对其中50例患者(26例UAP,24例SAP)罪犯斑块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SAP组患者与UAP组患者斑块数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UAP组患者非钙化性斑块、混合性斑块发生率较高.在对两组患者罪犯斑块特征进行比较的亚组分析中,UAP患者罪犯斑块非钙化性斑块、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以及血管重构指数明显高于SAP患者,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后,非钙化性斑块、血管正性重构与UAP显著相关.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与SAP患者比较,UAP患者非钙化性斑块与混合性斑块发生率较高,罪犯斑块具有较高的非钙化性斑块及正性重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踏车运动组(40例):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4个月,常规治疗组(42例):行常规药物治疗。测定试验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栓素A2(TX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随访两组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CRP、IL-6、TXA2、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均随访2年,踏车运动组MACE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15.8%比44.7%,P〈0.01)。结论: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尿剂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最大氧耗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尿剂对稳定型心绞痛( S A P)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 S A 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组给予双氢克尿噻50 m g 加氨苯喋啶50 m g 每日1次,疗程1周。观察治疗前后最大氧耗量( V O2m ax)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服药前后 V O2m ax 分别为(100.28±34.64)、(106.34±36.56), P > 0.05。治疗组服药前后 V O2m ax 分别为(112.34±35.38)、(166.32±36.44), P < 0.001。服药后两组 V O2m ax 分别为(106.34±56.56)、(166.32±36.44),有极显著性( P < 0.001)。结论:利尿剂可明显改善 S A P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