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首先表现为尖锐而又激烈的冲突,一方面清统治者以“首崇满州”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这一具体的政策将满族服饰文化强加于汉族厚积了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之上,以满族服饰文化来改造汉服饰丈化;另一方面汉族儒生、士大夫和广大民众拼死反对“夷狄”文化,贬斥满族服饰文化。然而,在禁止、反对、排斥的同时,又在积极地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仿效。同政治、制度、伦理等其他文化一样,满族服饰文化朝着汉化的道路不断演进,而汉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吸收满族服饰文化的精华,以致满、汉一家,两种丈化完全融合后共同创造出更加光华灿烂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2.
服饰史上每一次服饰变革都是因为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文章通过对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唐朝服饰、清代服饰、民国服饰变革的分析,揭示出我国服饰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与异质服饰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3.
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故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体现其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根源性,同时又体现出与南方民族服饰融合之特征。  相似文献   

4.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但却常常被人遗忘;辽代的服饰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也具有独特的面貌和重要性,但却是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辽南京的建立,拉开了北京建都的序幕,奠定了首都的位置和重要性.这一时期,在"北班国制,南班汉制"的"一国两制"服饰制度下,胡汉服饰文化交流互动、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大国风范.这种多样性并存的文化景观在辽南京(今北京)的服饰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服饰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分与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类历史发展时期为线索,引用史料分析了西方服饰文化在东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历史过程,指出东西两种主流文化在人类服饰发展史中的历史渊源;论述了二者在各自漫长的发展体系中形成的巨大差异;同时阐明,东西双方文化互相影响和渗透,共同推动人类服饰文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古代舞蹈服饰的演变和发展,分析舞蹈服饰在不同社会阶段的功能属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舞者的社会角色和服饰文化内涵.研究发现,中国古代舞蹈服饰在特定时期打破了服饰流行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对古代服制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相似性为线索,对两个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服饰精神风貌的相似和表现手段的差异,并从历史积淀、时代特征和美学思想及其相应的审美倾向方面分析其相异的原因,旨在为中西服装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结合少儿服饰文化活动综合化、社会化、创新化、时尚化的特色,阐述了少儿服饰文化活动对养成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作用:一是在少儿服饰文化活动中养成整体协调性健康人格;二是在少儿服饰文化活动中培养创造性健康人格;三是在少儿服饰文化活动中养成情感性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惠安县小岞村的新娘头饰以一种异样的风情呈现在惠东角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小岞新娘头饰也慢慢发生着改变。本文依据惠安县地方志将小岞新娘头饰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对不同时期典型的头饰特征、梳理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归纳阐述。通过挖掘被渐渐遗忘甚至消失的头饰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学角度解析近代旗袍的发展演变,分析其各个时期的特点,阐述了社会的变革、文化的交融、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给服装带来的巨大影响.表明了旗袍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公认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象征,成为了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同时还指出了旗袍有着丰厚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是服装设计师们宝贵的设计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 20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社会剧烈震荡的时期,上海同样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因而在服饰文化方面亦表现出大跨度的变化,传统服装与新潮服装共存现象尤为明显,表现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敦煌蒙元时期壁画为研究对象,对男女供养人画像和其他壁画中世俗人物画像服饰作了客观的描述,并以此为蓝本,对蒙元服饰与华夏民族、波斯、高丽等服饰文化的交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清代满、汉服饰的演变与交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满族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民族,满服对我国服饰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由于满、汉两族人民长期混居,使两族服饰文化逐渐走向融合.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满汉两族的民族特点,论述两族服饰的演变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从地域历史、造型装饰及审美价值等方面对中原带钩和鄂尔多斯带钩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带钩与中国古代的设计审美、历史文化的关系.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鄂尔多斯带钩多以动物形象为题材,侧重于写实,具有粗犷威猛的艺术特征;而在汉武帝之后,往往把动物和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构图丰富,体现出生活的田园牧歌场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带钩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原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鄂尔多斯草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北方民族耿直、尚武的性格,其审美取向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但装饰工艺手段与同期中原地区的相比要简单.中原地区生产、生活方法相对稳定,带钩作为服饰配件之用,其大小、图案、材质等以理为先、等级分明.而不同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使服饰文化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近代服饰材料基本生产及技术状况进行了分析,对这一时期服饰材料的品类及其特色和用途做了探讨,从而阐明了中国近代服饰文化对中国现代服饰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演变是中国服饰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转折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授意设计并率先穿着,后人称之为“中山服”的,由设计到流行分为三个时期:设计时期,演变时期和发展流行时期。每个时期作了时间的界定,“中山服”特有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成为中会服饰史上流地时间长,空间广阔的服饰,为中华服饰文化树立一个丰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大量深入扎实的史料研究的基础上,以高句丽和同时期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墓壁画中显示出的加髻为研究中心,着重分析了两国古代加髻的异同之处.指出二者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又具有本国那个时期服饰文化的鲜明特点.本研究中所总结出来的加髻特点将会成为中韩两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女服饰文化的由来、特点与保护现状、困惑着手,深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参与建设惠女服饰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意义与优势,对惠女服饰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结构、方法以及推广和应用作了较为全面的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以传统豫剧服饰为研究对象,以其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追踪法和田野调研法,从造型样式的可舞性特征、图案纹样的装饰性特征以及色彩搭配的程式化特征三方面归纳了传统豫剧服饰的艺术特征,并分别探究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将传统豫剧服饰的宽袍阔袖造型、题材丰富的纹样图案以及五色观念等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相融合,不仅对传承和发展传统豫剧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有助于构建传统豫剧服饰的现代设计符号,为传统服饰文化的时尚化运用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徽派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比较归纳等研究方法,将徽派传统服饰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归纳提炼为山越时期衣冠百年不易、大迁徙时期双向涵化、宋元时期技术改变服制和明清时期审美风尚大变等四点。从服装造型的角度,分别对徽派男子服装和女子服装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就相应常见服装造型和贫富差异在服装造型中的体现进行对比,努力探寻徽派传统服饰文化艺术元素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