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后远隔部位有症状颅内出血(remote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纳入静脉溶栓治疗后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共纳入6例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4例为男性,3例有抗血小板药使用史,2例伴有心房颤动,4例有高血压,3例有既往卒中史,4例有吸烟史,4例在静脉溶栓后2 h内发生.在总共14个出血灶中(除外梗死区出血),10个出现在大脑皮质区.3例在1周内死亡,1例呈植物状态.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sICHr多位于大脑皮质.静脉溶栓后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但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的血管再通率较低.以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能有效使缺血性卒中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改善转归.文章对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和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F与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6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7例(41.88%)合并AF.与非AF组相比,AF组年龄更大[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77(71 ~83)岁对69(59 ~78)岁;Z=4.142,P<0.00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更高[11(6~17)分对7(4 ~14)分;Z=2.623,P=0.009].AF组溶栓后24 h[3.0(1.0~4.5)分对2.0(0~6.0)分;Z=-0.312,P=0.775]和7 d[4.0(2.0~5.0)分对5.0(2.0~8.0)分;Z=1.574,P=0.115]时NIHSS评分较基线降低值以及90 d时转归良好患者比例(38.81%对25.82%;x2 =3.063,P=0.080)与非AF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24 h内HT(14.93%对5.38%;x2=4.179,P=0.041)和90 d内死亡(16.42%对6.45%;x2 =4.073,P=0.044)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AF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不,AF与90 d时临床转归[优势比(odds ratio,OR0.9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81~2.366;P=0.912]、24 h内HT(OR1.992,95% CI 0.580 ~6.369;P=0.285)以及90 d内死亡(OR 2.483,95% CI0.727~8.586;P=0.146)均无独立相关性.结论 AF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90 d时临床转归和24 h内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远期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接受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溶栓治疗90d时的神经功能转归,根据评价结果分为转归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3~6分);根据急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根据溶栓后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分为代偿较差组65例(rLMC 0~10分),代偿较好组113例(rLMC 11~20分)。采集患者临床基线数据,头颈CT血管造影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代偿较好组高血压、溶栓后24hNIHSS及10dNIHSS评分、90d mRS评分、颅内出血及死亡比例明显低于代偿较差组,TG、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代偿较差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831,95%CI:1.100~7.287,P=0.031)、TG(OR=2.136,95%CI:1.026~4.448,P=0.034)及陈旧性脑梗死(OR=2.922,95%CI:1.096~7.789,P=0.032)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代偿相关。结论高血压不利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支循环的建立,而TG有助于软脑膜侧支的增长。陈旧性脑梗死是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与标准剂量静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受静脉阿替普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用药剂量分为小剂量组(0.6~0.8 mg/kg)和标准剂量组(0.9 mg/kg)。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 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临床转归,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安全性指标为发病后90 d内的病死率以及7 d内的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发生率。结果共纳入790例患者,小剂量组612例,标准剂量组178例。两组各项基线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小剂量组90 d转归良好率(35.6%对37.6%;χ2=0.872,P =0.35)和病死率(5.1%对6.2%;χ2=2.173,P =0.14)与标准剂量组均无显著差异,但 SICH 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1.8%对5.1%;χ2=5.875,P =0.015)。结论小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标准剂量方案相当,而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7月发病4.5h的轻型脑卒中患者108例,其中溶栓组38例,未溶栓组70例。将轻型脑卒中定义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14dNIHSS评分判断疗效,90d随访时改良Rankins量表评分判断预后,比较2组颅内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疗效和预后。结果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后14d有效率分别为50.0%和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和1.4%(P=0.28),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和1.4%(P=1.00),病死率分别为5.3%和4.3%(P=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组发病后90d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未溶栓组(63.2%vs24.3%,P0.01)。结论 rt-PA静脉溶栓用于治疗轻型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  相似文献   

10.
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静脉溶栓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转归,还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影响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因此,深入探索静脉溶栓对PSD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围绕PSD的特点、静脉溶栓对PSD的可能影响、机制以及PSD的防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转化是缺血性卒中后,特别是溶栓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其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此限制了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文章对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类型、可能的机制和预测因素进行了综述,期望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超声增强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增强溶栓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 +2 MHz超声监测2h]和标准溶栓组(单用rtPA).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治疗前血压、溶栓前脑缺血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血流分级、闭塞血管部位.主要转归指标为3个月时的转归良好率(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次要终点为溶栓后2h的完全再通、持久性完全再通、有症状脑出血和病死率.结果 超声增强溶栓组治疗后3个月时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标准溶栓组(64%对36%;x2=6.522,P=0.011);超声增强溶栓组持久性完全再通率(40%对8%;P =0.018)和完全再通率(48%对12%;P=0.012)均显著高于标准溶栓组,但再闭塞率(8%对12%;P=0.637)、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4%对4%;P=1.000)和病死率(4%对4%;P=1.000)均与标准溶栓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超声增强溶栓能提高rtPA推注后2h内持久性完全再通率和完全再通率以及3个月时的转归良好率,而且不增高有症状脑出血和死亡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浓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根据是否存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3例,转归良好组44例,转归不良组59例;TH组23例,非HT组80例.转归良好组年龄[(62.34± 13.41)岁对(68.09±9.74)岁;t=2.521,p=0.013]、基线CysC浓度[(1.008±0.28) mg/L对(1.27±0.86) mg/L;t =2.237,P=0.027]、HT发生率(14%对34.9%;x2=6.016,P=0.014)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0.39±3.11)分对(18±2.65)分;t=13.35,P<0.001]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与转归之间无显著独立相关性(优势比1.783,95%可信区间0.443 ~7.185; P=0.416).非HT组基线CysC浓度[(1.41±0.54)mg/L对(0.96±0.18)mg/L;t =3.941,P=0.001]和NIHSS评分[(15.96±3.7)分对(13.05 ±4.87)分;t=3.017,P=0.004]显著低于H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ysC浓度>1.03 mg/L(优势比9.050,95%可信区间2.384 ~34.359;P=0.001)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血浆CysC浓度增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有关,但与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溶栓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极大地限制了tPA的临床应用。早期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损伤可能是发生HT 的重要机制,维持BBB完整性可显著降低HT 风险。文章就早期BBB损伤在tPA溶栓后HT中的作用、机制和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接受尿激酶动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前行MRI常规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SWI)和CT扫描,术后48 h内复查CT或MRI,根据是否出现HT将其分入HT组和非HT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和SWI序列显示的CMB数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62例接受尿激酶动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HT组22例,非HT组40例.单变量分析显示,HT组高血压(81.8%对57.5%;x2=3.125,P=0.048)、糖尿病(63.6%对40.0%;x2=4.019,P=0.042)、吸烟(72.7%对37.5%;x2=4.971,P=0.030)和存在CMB(x2=5.297,P=0.018)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H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优势比(odds ratio,OR) 1.5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02~2.954;P=0.028]、糖尿病(OR 1.48,95% CI 1.09~2.825;P=0.039)和CMB(OR1.867,95% CI 1.103 ~3.158;P=0.020)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B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是一项被证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溶栓后发生的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sICH)会影响患者的恢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确定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有助于筛选适合的溶栓患者.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性别、肥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糖、心房颤动、溶栓时间延迟、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脑白质疏松等.不过,其中一些危险因素仍然存在相互矛盾的报道,需要进一步大样本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