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不同听觉干预手段对聋儿声调辨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聋儿对声调的识别能力,以指导聋儿的言语康复训练。方法将受试对象分为3组:人工耳蜗组、助听器组和对照组。人工耳蜗组和助听器组均为双耳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人工耳蜗组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在2.5~7岁;助听器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对照组28例为听力正常儿童,男13例,女15例,年龄3~6岁。测试3组儿童对单音节词声调、扬扬格词声调的识别能力。结果人工耳蜗组对单音节词、扬扬格词声调的识别能力显著优于助听器组(P<0.01),但弱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不同的听觉干预手段对聋儿声调识别能力有影响,人工耳蜗对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儿童较助听器有更好的声调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助昕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考查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入园康复时间,儿童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声调识别是否有影响。方法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s to speech,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对61名3~6岁聋儿(其中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1名,助昕器配戴儿童30名)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助昕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的精确性上优于人工耳蜗植入聋儿;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对声调测试成绩没有明显的影响;康复时间、聋儿的年龄和声调测试成绩呈正比;聋儿的性别和声调测试成绩无关。结论助昕设备类型、康复时间、年龄等对声调识别的成绩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能否使用次要声学线索区别汉语声调,探究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植入时长对其使用次要声学线索区别汉语声调的影响。方法 对108名3∽7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08名3∽5岁健听儿童及33名成人声调产出中提取的时长和音强进行声学对比和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是儿童使用时长和音强区别汉语声调的关键,早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0∽2岁)能够与4岁健听儿童一样使用两种次要声学线索区别汉语声调。结论 2岁前植入人工耳蜗是听障儿童使用时长和音强区别汉语声调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年龄段经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儿童经过开机一段时间后声调识别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9例已经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低年龄语前聋儿童,按植入时年龄分为2组,即A组:3.0~4.5岁,B组:5.0~6.5岁,植入后平均开机时间为1.5~2.0年。采用聋康系统的《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词表》中主要反映声调识别的相应评估内容进行封闭项测试。结果:A组:同音单音节声调识别率为(63.00±16.75)%,双音节声调识别率为(75.60±11.18)%,单音节词识别率为(72.38±11.39)%。B组:同音单音节声调识别率为(49.46±13.91)%,双音节声调识别为(64.71±9.64)%,单音节词识别率为(55.71±8.59)%。所有正确识别率结果均大于机会水平。人工耳蜗植入后不同年龄组患儿有关声调识别的三项测试内容,低年龄组患儿均好于高年龄组,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语前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低年龄儿童,植入时年龄仍是影响植入后声调识别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更能反映汉语声、韵、调特点的单音节词中差异更为明显,因此植入年龄是术后汉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普通话声调识别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MACC)材科及北京协和医院耳蜗中心自编(声调测试)材科,评估14例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普通话声调识别能力,其中使用Nucleus24型Sprint产品ACE方案者11例,Nucleus22型MSP产品MPEAK方案者3例。结果所有植入者的普通话声调识别率均高于机会水平,其中2例Nucleus24型Sprint产品使用者可达到100%。结论Nucleus人工耳蜗语后聋使用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普通话声调识别.Nucleus24型Sprint产品可为部分植入者提供充分的声调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对声调识别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声调识别的影响。 方法 选择3~7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27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和在人工耳蜗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CIHA)在安静和噪声两种环境下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使用SPSS 17.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无论在安静环境还是噪声环境下,CIHA的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CI,此优势在噪声环境下更明显;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较长者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较短者;听障儿童的希-内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学习能力DIQ≥100与DIQ<100者声调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建议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但助听器需要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声调识别的特点,为编制适用于汉语的人工耳蜗言语编码策略提供参考资料。方法23名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时年龄2~18岁,均使用人工耳蜗1年以上。按人工耳蜗植入时年龄分为6岁以下和6岁以上两组,分别测试患者对一声与二声、一声与三声、一声与四声、二声与三声、二声与四声、三声与四声6种声调组合的识别能力。结果6岁以上组患者一声与二声分辨测试得分最低,与其余5种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声与四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高,除二声与四声组合外,与其余4种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组患者一声与二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低,三声与四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高。6种不同声调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组患者6种不同声调组合测试的得分均高于6岁以上组。结论语前聋患者最易区分三声与四声之间的差别,而一声与二声之间的差异最难分辨。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越早,使用人工耳蜗时间越长,其声调识别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8.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为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儿童听力言语康复分类训练及评估的汉语视听系统对32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测试,通过分析其言语辨别得分情况,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力言语辨别能力.结果 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得分分别为96.69、81.52、87.96和69.28分,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测试项目和不同受试者间的辨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①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于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的难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应遵从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开展;②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测试中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③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辨别得分与其在语音学中难易程度相比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多导人工耳蜗对言语信号中的声调不能有效地提取并体现,本文探讨可能影响讲声调语言的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声调的发育状况。方法受试者为4例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患儿及7例同年龄组(3~9岁)的正常听力儿童。对受试者用10个音节发四声所录取的共40个语音样本的基频(F0)进行分析,F0的提取方法为自相关分析法。此外,正常成人对受试儿童的四声发声进行了主观评判。结果正常听力儿童的四声发声呈典型的(1)高平、(2)上升、(3)低谷及(4)下降四种形式,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四声发声从混乱无章至接近正常均有体现;正常听力成人对受试儿童的四声发声主观评判的结果表明,正常儿童的四声发声被认为准确无误,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则从毫无声调至接近正常均有分布。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的声调发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大量病例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个体差异的原由。  相似文献   

10.
幼儿普通话声调辨别词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编制一套幼儿普通话声调测试词表,并对其进行初步测试评价。方法①参考幼儿早期言语发展相关文献及公开发行的幼儿读物,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熟知的词汇,并设计常用词问卷对小儿家长、幼教老师等进行调查,确定基础词库;②从音素平衡、声调组成、图片表意等方面考虑,筛选出64个含单音节词及双音节词组成《声调测试词表》,该词表分为音素组成完全匹配的两个部分;③用图片代表部分词表用字让小儿熟悉测试内容后,标准普通话口语给声,采取听说复述法对20名2~3岁幼儿的声调辨别率进行开放项测试,由听力师、小儿亲属及幼教老师共同判断小儿的辨别结果;④计算小儿对该词表的声调辨别率,并比较其对词表中两配对部分的辨别情况。结果①初步制成了含单音节词28个、双音节词36个的幼儿普通话声调测试词表;②词表分成两配对部分后,有一定的同质性。结论编制的幼儿普通话声调测试词表有较合理的原则和内部结构,可以用于评估幼儿普通话声调辨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