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掌握晋安区麻疹流行状况,探讨控制与消除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0—2013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晋安区自然感染期(1950—1965年)麻疹年均发病率1 340.71/10万,每隔2-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使用疫苗后年均发病率(38.07/10万)下降了97.2%。与自然感染期比较,疫苗推广初期(1966—1977)、计划免疫初期(1978—1987)、免疫规划期(1988—1997)、加强控制期(1998—2008)和消除阶段(2009—2013)发病率分别下降了92.9%、97.6%、99.4%、99.1%和99.9%,消除阶段年发病率0.74/10万。2001—2013年流动人口麻疹年均发病率(13.83/10万)是本地人口(2.54/10万)的5.44倍,病例中有免疫史比例本地人口(42.6%)比流动人口(15.2%)高。结论泉州市麻疹控制成效显著。目前的重点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消除免疫空白;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和入学入托查漏补种,减少麻疹易感人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鹤壁市54年麻疹疫情流行规律,探讨消除麻疹的防控措施。方法将54年麻疹疫情资料划分为疫苗接种前、疫苗接种和计划免疫3个阶段,对鹤壁市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消除麻疹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个阶段年均发病率分别为567.91/10万、223.31/10万、8.39/10万,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流行特征表现为:流行强度减弱、流行周期消失、发病年龄两级扩散。结论麻疹疫苗计划免疫是控制麻疹疫情的有效手段,消除麻疹的有效措施是加强计划免疫管理,完善监测系统,开展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速呼伦贝尔市控制和消除麻疹进程,利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我市1950——2002年的麻疹发病率及死亡率进行了分析,并把麻疹历年流行状况分为5个阶段:即自然流行阶段、预防突击接种阶段、计划免疫初期阶段、冷链运转阶段和控制消除阶段。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包括巩固和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将麻疹监测纳入到AFP监测系统中,开展15岁以下儿童的初始强化免疫活动,开展5岁以下儿童的后续强化免疫活动,建立麻疹监测的“4个系统”等。通过以上策略,使我市麻疹发病率由最高的1262.93/10万降到最低的0,40/10万,死亡率由最高的41.22/10万降到1989年后无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实施计划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规律,探讨消除麻疹的措施。[方法]将52年麻疹疫情资料划分为疫苗接种前、疫苗接种、计划免疫3个阶段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个阶段发病率有显著的差异,年均发病率分别为:902.89/10万、176.79/10万、4.82/10万。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流行特征表现为:流行强度减弱、流行周期消失、发病年龄后移。[结论]麻疹疫苗计划免疫是控制麻疹发病的有效手段,现阶段麻疹控制应是加强计划免疫管理,调整免疫策略,完善监测系统,开展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5.
曲靖市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加速曲靖市麻疹控制工作,采取相应免疫策略。[方法]对曲靖市1953 ̄2005年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使用MV前阶段(1953 ̄1969年),我市麻疹年均发病率1262.34/10万、病死率6.65%、年均死亡率20.85/10万;在巩固计划免疫成果阶段(1996 ̄2005年)麻疹发病率、病死率、年均死亡率下降为14.01/10万、0.1%和0.01/10万。麻疹发病率、病死率、年均死亡率均随麻疹疫苗的接种和计划免疫的实施不断下降。[结论]曲靖市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暴发流行的效果非常显著,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免疫空白或免疫长久后,没有有效的加强复种,使易感人群累积,导致一些地区局部暴发流行。提示今后我市麻疹控制工作的重点和免疫策略应该是进一步提高和巩固麻疹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健全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及加强计划免疫管理,更新设备,保证疫苗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1951-2007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951-2007年浙江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浙江省1951-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自然感染阶段麻疹发病1-2年一个流行高峰,年平均发病率为1 067.53/10万,疫苗推广应用阶段年均发病率为253.11/10万,流行周期推迟为2-3年,计划免疫阶段和免疫规划阶段年均发病率进一步下降,为36.73/10万。1992-2007年麻疹每年3-5月或4-6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以14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64.58%。近年〈1岁组和≥15岁组麻疹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实施儿童计划免疫有效的控制了麻疹的流行;但要实现消除麻疹,目前浙江省应采取措施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复种工作,确保麻疹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同时可考虑对成人再补种一剂次麻疹疫苗,以提高整个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4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麻疹)流行趋势,评价免疫规划实施效果。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法对1950—2013年4种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50—2013年4种传染病共报告49 768例,年均发病率399.10/10万;死亡381例,年均死亡率3.06/10万,发病率与死亡呈明显下降趋势。计免前期4种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132.16/10)和死亡率(8.61/10万)最高,1998年后的发病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1987年后无死亡病例报告;免疫规划期年均发病率(0.81/10万)最低。1986—2000年的脊灰、麻疹和百白破疫苗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均85%,2000—2013年均90%,其中2007—2013年均95%。结论应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管理体系,扩大服务内容,提高接种质量,保持高接种率,保证预防接种工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莆田市加速麻疹控制目标的卫生经济学效益。方法对莆田市1951—2013年麻疹免疫资料按实施麻疹免疫策略分为计划免疫前期(1951—1981年)、计划免疫期(1982—1997年)、消除麻疹策略实施期(1998—2008年)和麻疹强化免疫期(2009—2013年),通过疫苗接种成本和麻疹经济损失,计算成本-效益,用EPiInfo软件和Excel软件分析。结果 4个时期中莆田市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年均发病率为526.78/10万、17.36/10万、2.19/10万、0.07/10万。与计划免疫前期比较,计划免疫时期投入成本50.67万元,产生效益1 574.07万元,成本效益比131.1;消除策略实施期投入成本88.26万元,产生效益1 639.8万元,成本效益比118.6;麻疹强化免疫期投入成本176.52万元,产生效益1 735.71万元,成本效益比19.8。结论莆田市消除麻疹免疫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6~2013年福建省麻疹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比较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2006~2008年)、强化免疫后(2009~2012年)和2013年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08、2009~2012年和2013年均发病率分别为4.60/10万、0.16/10万、0.82/10万。强化免疫后各地市发病率均较强化免疫前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为47.56%~99.19%。强化免疫前发病年龄以8月龄至14岁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5.28%;强化免疫后发病年龄发生改变,以<8月龄和≥15岁为主,2009~2012年占68.97%,2013年占69.38%。强化免疫前流动人口发病率(13.93/10万)高于本地人口(3.07/10万);强化免疫后发病率逐渐降低,2009~2012年流动、本地人口发病率已基本持平;2013年本地人口发病率(0.84/10万)已超过流动人口(0.72/10万).强化免疫前后有84%以上病例无免疫史,可见免疫空白仍然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保持高群体免疫力,应加强常规免疫、强化监测和应急处置,才能降低麻疹发病率,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发病资料和消除麻疹策略进行分析。结果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37/10万,2008年最高,为2.72/10万。2009年初始强化免疫后,2010年比2009年麻疹发病下降了77.14%。2010年、2011年再次开展强化免疫,2012年麻疹发病下降到历史最低,为0.47/10万。发病季节高峰仍为3~5月份。发病人群以≥15岁为主,占总发病数64.14%,且有上升趋势。结论实施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强化免疫(SIA)工作能迅速将麻疹发病率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但要最终消除麻疹并巩固消除成果,必须在做好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前提下,尽快开展成人麻疹控制和相关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