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氧,缺血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缺氧缺血后的细胞损伤发生于两个阶段,好早期的组织梗死与晚期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目前认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是通过凋亡途径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缺氧缺血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缺氧缺血后的细胞损伤发生于两个阶段,早期的神经元坏死组织梗塞与晚期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目前认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是通过凋亡途径发生的,本文介绍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概念,其机制-凋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及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元调亡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产期缺血缺氧脑损伤后即刻早期基因(cjun)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通过结扎Wistar孕鼠一侧子宫角血管(其宫内胎鼠作为对照),建立围产期缺血缺氧脑损伤动物模型。采用原位杂交及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剖宫产后存活不同时间大鼠大脑cjunmRNA的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情况。结果缺血后15分钟,大脑皮层和海马CA3区即出现cjunmRNA的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至1~2小时,杂交信号最强,4小时后逐渐减弱,但到24小时,cjunmRNA表达又出现第二次高峰,以后逐渐减弱,至3天基本消失;对照组仅在生后24小时海马有较少量的表达。并发现缺血后2天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宫内缺血缺氧可使cjun的表达增强和凋亡细胞增加,cjun的改变可能引起了其后续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脑细胞凋亡与钙超载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目的 研究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细胞凋亡的规律;探讨细胞凋亡与钙超载的关系及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对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缺氧缺血(HI)后1h~10d内不同时间点脑细胞凋亡比例,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硫酸镁和川芎嗪对由谷氨酸刺激造成的神经元细胞内Ca  相似文献   

5.
细胞生长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肽(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105只(bFGF组58只,未治疗组42只,对照组5只)新生Wistar大鼠制备HIBD模型,然后观察bFGF对HIBD模型鼠的体重增长、死亡率、脑损伤的影响,并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bFGF对缺氧缺血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bFGF治疗组体重增长为(12±4)g,明显高于未治疗组(6±4)g,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治疗组病死率(5%)低于未治疗组(28%),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脑病变率(25%)明显低于未治疗组(6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TUNEL检测结果,治疗组阳性细胞均数(30个/500个细胞)低于未治疗组(159个/500个细胞),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bFGF对HIBD脑组织有修复和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证明缺氧缺血脑损伤期间和损伤后,亚低温能够提供脑保护作用。适当延长亚低温维持时间可以抑制神经元迟发性死亡。保护机制是通过降低脑氧代谢率,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抑制细胞毒性过程等多个环节。在新生儿临床广泛应用前尚需解决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过程一般经过启动-调控和执行-效应三个阶段。启动阶段的主要事件是一些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和凋亡相关基因的激活;线粒体在凋亡调控和执行阶段起着关键作用;凋亡信号诱使线粒体释放凋亡诱导因子如细胞色素c等,后者又激活半胱天冬酶(caspase)瀑布式级联反应,并激活效应阶段的关键效应酶caspase-3,最终使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凋亡。Bcl-2s家族是重要的抗凋亡成员,作用于凋亡途径的不同位点,抑制凋亡的进行。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新的抑制或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 (HI)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形式。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脑HI损伤标准动物模型 ,运用HE染色光镜观察及原位末端标记 (ISEL)技术对HI后不同时间点实验侧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回死亡细胞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HI迟发性脑损伤中 ,存在一种既不同于细胞凋亡又有别于细胞坏死的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III型细胞死亡。光镜下 ,III型细胞既表现为核固缩、核染色质边聚、细胞体积缩小等I型 (凋亡 )细胞的特征 ,又呈现为胞浆丰富、胞膜完整性丧失等Ⅱ型 (坏死 )细胞的特征。ISEL检测III型细胞无核周空晕、无凋亡小体形成。I型细胞在脑HI后6h开始明显增多 ,平均为 (2 1.3± 3.5 ) / 10个高倍视野 (10hpf) ;2 4h达高峰 ,为 (6 3.7± 3.2 ) / 10h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脑HI后 2 4h可检测到III型细胞 ,平均为 (5 0 .6± 6 .3) / 10hpf;48h阳性率最高 ,为 (75 .6± 10 .2 ) / 10hpf,明显高于I型细胞 [(42 .3± 4.5 ) / 10hpf,P <0 .0 1]。III型细胞主要分布在坏死区或其周围。结论 新生大鼠HI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 ,不仅存在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 ,而且还存在III型细胞死亡。III型细胞死亡是与凋亡和坏死相关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与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随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头颅超声对100例出生时有窒息的新生儿或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了检查,并配合CT及脑病理解剖进行了对照研究。其中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患病率最高为42.4%,其次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占16.5%。尸检证实超声诊断的正确率为82.8%。超声与CT诊断的符合率为63.3%。对存活儿在出院后进行了定期的体格和智力发育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缺氧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凋亡与c-fos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再灌注后,机体神经保护机制与即刻早期基因c-fos表达的关系。方法7日龄SD鼠,经弹性管穿线阻断右颈总动脉3h,予低氧1h;制备成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模型。后施以不同时期的再灌注,彩色多普勒监测血流阻断及再灌注情况。免疫组化观测c-fos在仔鼠HIBD后不同再灌注时间点海马的表达。Thionin染色及HE染色观测神经元的凋亡。结果 HIBD组右侧海马c-fos 6h达高峰,24h稍降,48h又升高,7d后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c-fos有极少数表达。凋亡检测发现:再灌注24h已有明显凋亡,7d后海马神经元未表现明显的丢失。结论c-fos可能参与HIBD后神经元的修复、存活过程;这对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存活非常重要。它可能经某些信号途径参与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11.
缺氧缺血新生鼠脑早期微循环改变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新生鼠脑早期微循环的形态学改变。 方法  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上 ,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及脑组织墨汁灌注观察脑组织血管形态和分布。 结果  缺氧缺血后即刻脑皮质、髓质、海马微血管数增多 ,微血管通透性增强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脑内多部位出血 ,同时神经元出现水肿、丢失、胶质细胞增生等一系列缺血缺氧改变。结论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早期存在着脑微循环障碍 ,在临床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救治过程中应注意尽早纠正  相似文献   

12.
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海马CA 1 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HI)后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新生Wistar大鼠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用HE染色、电镜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bFGF对HI后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HE染色、电镜及TUNEL法均证实HI后海马存在选择性神经细胞凋亡,尤以CA 1区为重,CA 2和CA 3区病变较轻.TUNEL检测结果,bFGF治疗组阳性细胞数(15.23±14.2)低于未治疗组(25.12±20.25),差异显著(P<0.05).因此,bFGF对HI后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神经节苷脂GM1防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常可引起不可逆的组织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目前尚缺乏特效药,探索新的有效、安全的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神经节苷脂GM1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十分活跃的一种脑神经保护剂,它已广泛应用于脑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本文就该药对HIBD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时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水平的变化。方法 建立血浆PAF的生物学测定方法 ,检测 7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新生儿发病首日及病后 10d(恢复期 )血浆PAF水平 ,并与 3 0例健康新生儿PAF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不同临床分度HIE患儿血浆PAF水平与对照组PAF均有显著性差异。中、重度HIE患儿发病首日血浆PAF水平明显高于病后 10d及正常对照组 (t =9.51,10 .14 P均 <0 .0 1)。结论 PAF参与新生儿HIBD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身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2002-08—2004-12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4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低温组在生后2~10h内给予全身亚低温治疗,维持肛温在(33~34)℃,持续72h,对照组在监护下维持肛温在(37·0±0·5)℃,两组急性期及恢复期其余治疗措施相同。通过对两组患儿不同时期神经学评分、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及婴幼儿智能运动发育检测等来评价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近期疗效。结果(1)神经学评分: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神经学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低温组在治疗12h、24h、48h、72h及80h的神经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神经行为测定:两组患儿分别在生后7d、14d和28d做NBNA检测,14d和28d的NBNA测定,低温组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3)婴幼儿CD-CC智能发育评估: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低温组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明显的近期和远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的存活机制。方法  5 6只SD 7日龄鼠随机分入假术对照组、缺氧缺血脑损伤 (HIBD)组。制备HIBD模型。多普勒监测动脉血流。免疫组织化学测磷酸化的CREB、c Jun在海马区的表达。Thionin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结果 HIBD再灌注 3、2 4h仔鼠右侧海马各区p CREB达高峰 ,7d后降至对照组水平 ;对照组两侧p CREB有基础表达 ,但无差异。c Jun 6h达高峰 ,2 4h稍降 ,48h又升高 ,7d后显著降低 ,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对照组两侧低表达。再灌注 2 4h右侧海马CA1区神经元已有明显凋亡 ,但 7d后神经元无明显丢失。假手术组海马极少数神经元凋亡。结论 CREB磷酸化可能经信号转导调节c Jun的表达促进神经元损伤后修复。这对保护CA1区锥体神经元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将70只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①假手术组(n=10)仅作颈正中切口,不作颈总动脉结扎;②观察组(NAC组n=30,HIBD)后即刻腹腔内注射NAC 200 ug/只;③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30),HIBD后即刻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于手术后即刻,观察组、对照组于处置后48小时断头取脑,进行HE和Tunel染色光镜下检测脑细胞凋亡数.结果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固缩、胞浆深染、核浓缩、碎片、核浆分布不清,有凋亡小体形成;NAC组上述凋亡细胞明显减少;Tunel染色对照组阳性细胞数与NAC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对HIBD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缺氧缺血脑组织生化免疫成分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能为其临床干预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本文从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的生化物质代谢水平、基因调控水平和免疫分子水平几个方面的改变来阐述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揭示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伤和抗损伤的矛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缺氧缺血新生猪脑线粒体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实验性缺氧缺血后新生猪不同时段脑线粒体DNA8003bp损伤,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能量代谢障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将3日龄新生猪(n=50)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IBD实验0,24,48,72h组。实验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置于8%氧气2h制作HIBD动物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取各组动物左侧大脑海马区皮质提取脑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LXPCR方法扩增检测200bp及8003bpmtDNA片段。PCR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以积分光密度(IOD)值表示。结果:8003bp片段缺氧缺血后0hIOD值22.616±2.276较对照组56.995±0.317显著降低(P<0.05),24h时IOD值为27.719±0.309和48h为49.491±3.233,有所恢复,仍低于对照组(P<0.05),72h时IOD值为55.972±2.236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缺氧缺血后新生猪脑海马区神经元mtDNA发生断裂性损伤,72h恢复至正常水平。缺氧缺血性mtDNA损伤可能与缺氧缺血情况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下降及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频谱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频谱(MRS)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测体内化学成分的方法,应用该技术能够在活体上测得脑组织的代谢情况,与核磁共振成像(MRI)相比,更能早期、敏感地反映缺氧缺血后脑损伤。此项技术的应用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预报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概要介绍MRS的原理、31PMRS和1HMRS及其在HIE预后预报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