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低锰钛微合金化Q355B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的转变曲线及转变产物的组织,为轧钢工艺调整提供依据,得到不同冷却速度下的CCT曲线和相应的金相组织,确定Q355B的AC1=733℃,AC3=990℃。当冷却速度为3℃/s时,转变产物为魏氏组织+铁素体+珠光体+少量粒状贝氏体,此时由于冷却速度慢,晶粒粗大,导致生成魏氏组织;当冷却速度为5、10℃/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粒状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15℃/s时,珠光体基本消失,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上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20、2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上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30℃/s时,出现马氏体组织,转变产物为铁素体+上贝氏体+少量马氏体。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低碳中锰钢为研究对象,利用FORMASTOR-F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冷却速度为0.1~0.5℃/s时,室温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冷却速度为1~2℃/s时,出现粒状贝氏体,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粒状贝氏体;当冷速为5~10℃/s时,贝氏体逐渐向马氏体转变,马氏体不断增加,室温下为马氏体+贝氏体混合组织;当冷速大于10.0℃/s,室温下为马氏体组织.为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膨胀仪测定了14CrlMoR钢(/%:0.01C,0.66Si,0.80Mn,0.006P,0.003S,1.72Cr,0.31Mo,0.01Nb)的临界点及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并研究了冷却速度对试验钢的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0.1~1℃/s时,试验钢的转变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2~5℃/s时,试验钢得到铁素体、珠光体以及少量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10℃/s时,试验钢组织为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15~20℃/s时为板条贝氏体组织;25~50℃/s时,该钢得到板条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动态热模拟试验,测定35CrMo冷镦钢在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再结合光学显微镜的微观组织观察,研究了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35CrMo钢在0.05-0.4℃/s冷却速度下的组织主要由铁素体+珠光体组成;当冷却速度为0.5℃/s时出现贝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贝氏体和珠光体含量逐渐增加;当冷却速度达到1.0℃/s时,组织主要为少量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20Cr H钢的CCT曲线,以及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的显微组织和对应的硬度值,研究冷却速度对组织及硬度的影响,为该钢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冷速为1000℃/h,转变产物为共析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增加为250℃/min时,出现了贝氏体组织;而当冷速为20℃/s时,产物为贝氏体+马氏体组织;冷速为50℃/s时,转变产物为完全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膨胀法并结合金相组织分析及硬度变化来测定12Cr2Mo1R钢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温度,研究了钢的相变规律,结果表明,12Cr2Mo1R钢未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冷却速度<0.27 ℃/s时,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珠光体;在0.27~8.4 ℃/s之间时,组织为贝氏体;>8.4 ℃/s时,组织为马氏体+贝氏体。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冷却速度<5 ℃/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在5~20 ℃/s之间时,主要为贝氏体组织;>20 ℃/s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贝氏体。形变加速了奥氏体连续相变,使连续冷却相变温度提高。钢中Cr、Mo等合金元素,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连续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亚稳奥氏体区,提高了贝氏体的淬透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测定BT-65 MnRE钢在不同冷速下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冷速下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试验钢BT-65 MnRE的相变点Ac1为707℃,Ac3为764℃,当冷却速度为1~4℃/s时,室温组织为珠光体+先共析铁素体,当冷却速度为5~8℃/s时,室温组织为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少量铁素体,当冷却速度为10~30℃/s时,室温组织为珠光体+马氏体+少量铁素体,当冷却速度大于40℃/s时,室温组织为马氏体.  相似文献   

8.
摘要:通过连续冷却实验研究了Nb Ti微碳深冲双相钢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显微组织变化规律。并结合显微组织、热膨胀曲线以及实验钢的硬度值绘制出实验钢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实验钢的CCT曲线由铁素体、珠光体与贝氏体区组成,其中铁素体和贝氏体的区域较大,覆盖冷却速度范围较广。实验冷却速率下未出现马氏体组织。在05~1℃/s的慢冷速下,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当冷速增加至3℃/s时,贝氏体开始出现,珠光体消失。当冷速在5~10℃/s范围内时,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当冷速大于10℃/s时,铁素体相变消失,此时为纯贝氏体转变。热处理过程中若想获得一定量的马氏体组织,退火温度宜设置在820~900℃双相区较低温度范围,使合金元素充分富集于少量奥氏体中,在随后冷却过程中此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9.
利用热模拟机和淬火膨胀仪进行了27SiMn钢的连续冷却和等温冷却实验,分析了热膨胀曲线,结合组织观察及硬度检测,得到其连续冷却和等温冷却时的组织转变规律,绘制出CCT曲线和TTT曲线。结果表明:冷速在0.5~2.0℃/s时,实验钢只发生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发生贝氏体转变的冷速为5~20℃/s,且为无碳化物贝氏体;冷速10℃/s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生成全马氏体组织的临界冷速约为50℃/s。在710℃等温,实验钢只发生铁素体转变;500~660℃等温时铁素体和珠光体的转变同时发生;340℃等温发生马氏体转变;发生贝氏体转变的温度范围为390~450℃。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连续冷却实验研究了Nb-Ti微碳深冲双相钢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显微组织变化规律。并结合显微组织、热膨胀曲线以及实验钢的硬度值绘制出实验钢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实验钢的CCT曲线由铁素体、珠光体与贝氏体区组成,其中铁素体和贝氏体的区域较大,覆盖冷却速度范围较广。实验冷却速率下未出现马氏体组织。在0.5~1℃/s的慢冷速下,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当冷速增加至3℃/s时,贝氏体开始出现,珠光体消失。当冷速在5~10℃/s范围内时,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当冷速大于10℃/s时,铁素体相变消失,此时为纯贝氏体转变。热处理过程中若想获得一定量的马氏体组织,退火温度宜设置在820~900℃双相区较低温度范围,使合金元素充分富集于少量奥氏体中,在随后冷却过程中此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