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28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肾上腺间质肿瘤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分析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中,8例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12例为肾上腺囊肿患者,2例为肾上腺脂肪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畸胎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脂肪组织信号或者密度大多数存在条索状或者片状软组织信号或密度影,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中软组织部分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均质脂肪密度或者信号;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为水样密度,囊壁较薄,可出现钙化情况,增强扫描后未出现强化症状;肾上腺神经鞘瘤CT显示为稍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为轻中度,强化不均匀,行MRI T1WI和T2WI诊断信号呈不均匀状态,强化效果不佳;肾上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特殊囊性低密度影,其边缘十分清晰,增强扫描后其囊壁会发生轻度强化;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其肿块较大,极易发生液化坏死情况,增强扫描后会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畸胎瘤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MRI诊断显示多种混杂信号。结论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CT和MRI诊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质脂肪瘤、脂肪瘤患者均有显著的影像特点,其软组织肿瘤因无显著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实施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和MR表现,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经临床病理学证实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均行CT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46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26例发生在右侧,20例发生在左侧,CT平扫显示为等或低密度,其中9例患者病灶密度不均,有囊变、坏死情况,2例伴有少许钙化,平均CT值为15~40 Hu。行增强扫描后呈现轻至明显的强化,实质部位强化较为均匀,囊变部位无强化表现。MR平扫时病灶部位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8例坏死、囊变患者病灶部位信号不均。结论 CT和MR均能够完整的显示出肾上腺神经鞘瘤病灶部位包膜、囊变、出血、钙化和渐进式强化等主要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对肾上腺神经鞘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结果2例节细胞神经瘤位于肾上腺,3例节细胞神经瘤位于腹膜后。1例为偶然发现结节状密度均匀软组织,三年后明显增大呈现蟹足样生长方式,另4例为囊实性密度肿块。在增强cT中,5例均为明显延时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较为典型CT表现为蟹足样生长方式,CT增强呈现进行性的延时强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胃神经鞘瘤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胃体部3例,胃体近胃窦部1例,4例均表现为以腔外生长为主,其中2例位于胃的后壁向后突出,另外2例中1例突向肝胃间隙,1例突向脾胃间隙。肿瘤平扫呈软组织密度3例稍低,2例延时期强化较明显,1例密度尚均匀,门脉期轻-中度较均匀强化;另1例平扫密度不均,不均匀强化;4例均呈类圆形、类椭圆形。1例病灶较大,部分边缘欠光整;另3例边缘均较光整。结论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 GN)的CT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所见对比,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肾上腺GN的CT表现。男9(9/12)例,女3(3/12)例,年龄21-59岁,平均35.08岁;均为单发,其中3(3/12)例仅行CT平扫,9(9/1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1(11/12)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位于右侧,1(1/12)例位于左侧,大小范围从1.1cm×1.6cm-8.8cm×7.0cm,CT平扫9(9/12)例表现为类圆形、类椭圆形低密度团块,均低于肌肉密度,且密度均匀,边缘及边界清晰,均未见囊变、坏死及钙化;3(3/12)例较大者呈不规则形,并呈钻缝样生长,可包绕邻近组织及器官;增强动脉期均未见强化,静脉期稍有强化,平衡期轻度强化,均呈延迟渐进性强化,其中4例体积较大者延迟期呈小斑点状强化,强化幅度均〈15HU,包膜均有较明显强化。大体病理肿瘤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界限清楚,呈橡皮样硬度,切面灰白或棕黄色,镜下见神经节细胞呈多角形,核大呈梭形或圆形,有明显核仁,胞浆红染,增生的神经纤维呈波浪状或编织状排列;其中4例病理镜下不典型,加做免疫组化确诊。结论肾上腺GN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 CT平扫加增强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血供及生长方式情况,明确肿瘤的范围,及与毗邻结构的关系情况,这些特征均有助于与肾上腺的其他肿瘤鉴别,确诊需要结合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壁神经源性肿瘤CT及病理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胸壁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病理特征.为鉴别诊断,同时还复习3例恶性肉瘤的CT表现.结果5例神经鞘瘤中4例良性,CT平扫密度均匀1例,3例不太均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2例良性有肩胛骨或肋骨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例低度恶性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有轻度强化,邻近锁骨、肋骨受压并骨质破坏吸收,邻近肌间隙及上纵隔受侵犯.1例神经纤维瘤病灶单发,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邻近肋骨受压吸收.1例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多发,CT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未行增强扫描.其他3例胸壁原发肿瘤均为肉瘤,其中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结论CT发现胸壁特别是椎旁区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多提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若肿瘤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则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赵慧彬  朱海东 《江西医药》2005,40(7):409-411
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ⅡA,MENⅡ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MENⅡA3例CT扫描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有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MTC)合并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颈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甲状腺多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肿块,部分边界不清.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2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腹部CT平扫表现为两侧肾上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包膜完整,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或钙化。3例均无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结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A型的颈部、腹部CT表现有特征性,CT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清华  黄志涛  徐岚  刘云 《江西医药》2012,47(12):1056-1058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间质瘤种肿瘤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回肠1例.其中恶性10例,良性6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者可见小分叶,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囊变坏死有11例;直径<5cm者5例,≥5cm者11例,11例大于5cm肿瘤中9例为恶性间质瘤.肿瘤可分为胃肠道黏膜下型、胃肠道腔外型、肌壁间型及胃肠道外型.10例恶性间质瘤中9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能明显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程度、转移等。其中5例仅行CT平扫,6例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 11例中,源于肾上腺8例,源于腹部交感神经链2例,源于后纵隔交感神经链1例;10例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直径2.5~11cm。边界不清,10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或钙化。在6例增强扫描中,6例都呈不均匀强化。转移常见,其中淋巴结转移3例,骨转移1例,肺转移1例。结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CT表现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腮腺各类肿瘤的CT表现,探讨各类肿瘤的诊断指征,指导临床医师制订正确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腮腺肿瘤患者术前CT表现。结果28例患者中,CT表现呈圆形、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边缘清晰者17例.均为良性混合瘤。病灶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囊性密度影.环形或均匀强化、边缘较清晰者6例,其中4例为良性混合瘤.1例为恶性混合瘤.1例为腺淋巴瘤。病灶呈分叶状、或圆形、密度不均匀、环形或均匀强化、边缘模糊、轮廓不清、与临近正常结构分界不清者5例,均为恶性肿瘤。结论CT表现呈圆形、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边缘清晰者为良性;肿瘤呈分叶状、密度不均有囊性密度影、呈环形或均匀强化、边缘较清晰者大多数为良性;病灶呈分叶状、或圆形密度不均匀、环形或均匀强化、边缘模糊、轮廓不清者为恶性。  相似文献   

11.
万载鑫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53-2653,266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胰尾4例,胰体2例,胰头3例。CT平扫9例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明显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重要征象,囊性部分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肿块各期强化CT值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部分。结论 CT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明显,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各类腮腺肿瘤的CT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43例,其中良性肿瘤22例,包括多形性腺瘤10例,腮腺囊肿3例,腺淋巴瘤2例,淋巴管瘤3例,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2例;恶性肿瘤21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6例,腺泡细胞癌2例,腺样囊性癌3例,腺癌2例,恶性混合瘤4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2例.结果 良性肿瘤形态规则,无侵袭性,界限清楚,密度均匀,周围邻近结构清晰;恶性肿瘤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瘤体坏死、液化、囊性变而密度不均匀,邻近结构不清.结论 CT检查能评估腮腺肿瘤的部位、大小、良恶性以及肿瘤的周围侵犯情况,基本可以满足术前临床要求,对决定手术方案,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附2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提高对肾上腺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并资料较完整的肾上腺肿瘤患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变大小、形态、边沿、密度、及强化等特征,总结其表现特点做以研究。结果在21例肾上腺肿瘤中,皮脂腺瘤13例,体积小到中等大小,有包膜,密度低而均匀,轻微强化;皮脂腺癌1例,体积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沿强化;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例,体积较大,边界规则而清楚,密度略不均匀,强化较明显;髓质脂肪瘤1例,体积较大,呈低密度,边界清,不强化;转移瘤2例,体积较小,密度较低、均匀,边界清,强化明显。畸态瘤1例,较大,边清,密度不均匀,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及化验检查,可以作出影像学诊断,同时需与其他腹膜后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SCT检查.结果 瘤体较大(平均瘤径7.2cm),多呈类圆形,部分有分叶.瘤界清晰或部分不甚清晰,肿瘤密度多不均匀,15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 S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价值。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SPTP的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①肿瘤位于胰头部4例,尾部3例,体、颈部2例。7例呈圆形,2例呈分叶状。瘤体直径2.7~12.6cm,平均4.9cm。②CT平扫肿瘤实性部分8例呈稍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囊性部分呈低密度;4例可见钙化;增强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2例;门脉期7例实性部分呈渐进填充强化,2例较动脉期强化无明显变化;延迟期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包膜动脉期轻或中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呈相对高密度。2例位于胰头颈体部肿瘤不同程度推压邻近血管;1例位于胰尾推挤脾门;3例胰头区肿块推压十二指肠。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及病理特征,做出正确诊断,同时还能准确显示包膜、肿瘤与胰腺及邻近结构解剖关系,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完整临床及CT影像资料,13例患者均进行腹部、颈部CT扫描和三维重建,CT影像特征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及供血动脉关系。结果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5例,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软组织肿块,边界清。直径5cm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肿块密度不均,内坏死、囊变区多见,1例病灶见散在颗粒样钙化,1例合并脑出血,1例术后复发肝脾、腰椎转移。图像重建肿瘤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64排螺旋CT检查有助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定性以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表现及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例肾上腺神经鞘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病例结合进行研究。结果 2例术前超声、CT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肾上腺区占位,无特异性表现。血及尿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手术和经腰开放手术各1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良性肾上腺神经鞘瘤。术后随访24~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肾上腺神经鞘瘤是临床罕见的肿瘤,复发少,预后良好,其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对肾上腺区体积较大的肿物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手术切除是本病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肾上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超声、核磁共振相印证的转移性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结果转移性肾上腺肿瘤单侧多见,少数累及双侧,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楚,大小悬殊,肿块<3cm者内多为密度均匀,>3cm者密度不均匀,可见中心坏死;小的增强后强化均匀,而大的强化不均匀,其增强与原发肿瘤强化表现类似。结论 CT可根据肿瘤大小、有无包膜和增强情况等征象来诊断和鉴别肾上腺转移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瘤(SCPT)的CT诊断及与胰腺其他囊实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SCP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患者肿瘤位于胰体尾部,3例位于胰头体交界区,肿块大多数较大,最大截面达10 cm×10 cm,最小3 cm×4 cm,均含囊实性成分,但大部囊性成分较多;在囊实性交界部分,实质与囊性部分呈片状相间分布.CT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成分可见明显强化,至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但强化程度均略低于正常胰腺组织.4例患者有钙化.结论 胰腺SCP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并注意与胰腺癌,黏液性、浆液性囊性瘤或癌及假性囊肿等鉴别,有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R成像资料。结果 肿瘤最长径4.5~8cm,平均约5cm。1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2例则以实性为主、但有部分囊性成分。在囊实性交界部分,实质与囊性部分呈片状相间分布。1例囊性成分内可见纤维分隔。1例囊性为主的肿瘤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比较均匀,2例囊实性的肿瘤则表现为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囊性部分则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实性部分呈不均匀的明显强化。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并结合临床特征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