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冷光源蓝光灯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上的效果,总结护理经验,以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方法本次80例新生儿黄疸研究病例,均选取于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5月这一段时期内接收治疗的患儿,连续治疗8d之后以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作为评判本次治疗效果的依据。结果连续治疗8 d之后,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都痊愈。结论冷光源蓝光灯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配合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锌制剂与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用于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汉川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0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轮状病毒感染基础治疗,观察组采取锌制剂与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干预,对照组采取单纯布拉氏酵母菌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CD11b)、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7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CD11b、IL-6、TNF-α、PCT水平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将医院诊治的1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成两组,采用常规蓝光照射治疗的患儿定为对照组,55例,在蓝光治疗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的患儿定为观察组,55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8.18%和87.27%,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和1周,两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下降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5.12±1.21)d,对照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7.21±1.22)d,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常规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散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蓝光照射对黄疸新生儿免疫功能和黄疸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黄疸新生儿1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观察组患儿采取微生态制剂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单纯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和黄疸指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5 d后,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_均<0.05),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黄疸指数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_均<0.05);且观察组患儿IgA、IgG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_均<0.05),CRP水平及黄疸指数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_均<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4)。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蓝光照射可以明显改善黄疸新生儿的免疫功能,降低黄疸指数,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黄疸新生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蓝光照射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茵栀黄颗粒,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具备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总胆汁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具备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总胆汁酸水平(P 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具备更短的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P 0.05),同时具备更高的每天胆红素下降值(P 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取茵栀黄颗粒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不仅临床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少,风险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洗浴联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数日后出现新生儿黄疸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采用茵陈蒿汤洗浴联合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5 d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经皮胆红素(TCB)及血清TBIL、TCB日均下降幅度。比较两组蓝光照射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2、5 d后血清TBIL及TC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BIL及TCB日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蓝光照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茵陈蒿汤洗浴联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有效增强蓝光的治疗效果,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布拉酵母菌散剂联合小儿泻速停颗粒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41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根据门诊就诊病历号随机分为联合组、泻速停组及对照组。三组患儿均采用轮状病毒肠炎常规治疗方案,联合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散剂和小儿泻速停颗粒,泻速停组患儿加用小儿泻速停颗粒。治疗5天后评价三组的疗效。结果联合组和泻速停组总有效率(93.62%,91.49%)均高于对照组(76.60%)(P<0.05)。三组患儿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及止吐时间比较依次为:联合组<泻速停组<对照组,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三组患儿白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IL-6、IL-8及TNF-α水平比较依次为:联合组<泻速停组<对照组,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布拉酵母菌联合小儿泻速停颗粒可有效缩短轮状病毒肠炎症状持续时间,减轻炎症损伤,尽快恢复患儿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化风险护理联合行为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2019年8月—2021年4月收治的8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风险护理联合行为干预,两组均持续随访1个月。对比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母乳喂养情况、康复情况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18.18%),母乳喂养率(95.45%)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4.38±1.02)d]及初排胎粪时间[(6.67±1.45)h]均早于对照组[(5.72±1.25)d、(7.89±1.63)h],安睡时间[(18.44±2.15)h]长于对照组[(16.62±2.3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护理总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风险护理联合行为干预能够减少新生儿黄疸患儿蓝光照射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升照射安全性,同时利于提升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应用持续性与间歇性的蓝光照射效果以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该院在2020年5月-2020年12月选取2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进行持续性蓝光照射,干预组进行间歇性蓝光照射,对比两组患儿血清中胆红素的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血清中胆红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普罗布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化指标及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血清脂联素(APN)水平高于入院时(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APN、oxLDL、hs-CRP、MMP-9水平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入院时(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并顺利完成治疗。结论与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相比,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调节血脂、抗炎及抗氧化等方面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性收集本院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采取亚低温联合传统方法治疗的HIE新生儿40例纳入观察组,收集同期本院收治的仅采取传统方法治疗的HIE新生儿47例纳入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结果两组新生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50%︰6.38%,P=0.389)。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新生儿智能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1.57±7.57)︰(83.28±8.19),P=0.000]和[(95.38±9.56)︰(87.52±8.77),P=0.000],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17.57±4.23)天︰(20.48±4.82)天,P=0.004],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8.65±6.62)︰(83.07±6.29),P=0.000]和[(98.57±10.47)︰(91.82±9.18),P=0.00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NBNA评分无显著差异[(25.63±6.3)分︰(24.68±5.83)分,P=0.472]。出生后第7天和第28天时,观察组新生儿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3.83±5.93)分︰(29.17±6.15)分,P=0.001]和[(35.93±5.48)分︰(32.83±5.54)分,P=0.011]。两组新生儿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HIE新生儿的神经发育情况,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清总胆汁酸、转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98例黄疸新生儿纳入观察组,并将同期于本院出生的32例正常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根据黄疸原因将观察组新生儿分为感染因素组(53例)、围生因素组(29例)及其他因素组(16例),另根据其黄疸严重程度将观察组新生儿分为轻度组(29例)、中度组(30例)、重度组(39例)。比较各组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转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利用ROC曲线评估血清总胆汁酸、转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因素组、围生因素组及其他因素组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转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感染因素组新生儿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围生因素组和其他因素组(均P <0.05),围生因素组与其他因素组新生儿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总胆汁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均P <0.05),血清转铁蛋白水平则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均P <0.05)。血清总胆汁酸、转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重度黄疸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914、0.992,均P <0.001)。结论血清总胆汁酸、转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黄疸严重程度的诊断效果显著,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还能评估黄疸病因,对于预测患儿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缬沙坦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6 min步行距离、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生长分化因子(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15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FS、CO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LVEDD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长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血清NT-proBNP、GDF-15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FS、C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LVEDD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6 min步行距离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血清NT-proBNP、GDF-15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老年CHF患者的心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76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8例。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并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持续6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转阴情况、肝胆脾B超检查结果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儿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及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儿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儿CMV DNA定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儿CMV DNA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MV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儿肝肋下长度和脾肋下长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儿肝肋下长度和脾肋下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3.18%(82/88)]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64/88)](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488,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能够有效促进巨细胞病毒性肝炎CMV的清除,对改善患儿肝功能及临床体征均具有积极意义,且安全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脑肿瘤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软件SAS 8.3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照组患者采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期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手术麻醉时间、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_2)、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SjvO_2)。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手术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SjvO_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Da-SjvO_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均可安全用于脑肿瘤手术患者的麻醉,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可以维持稳定的脑氧供需平衡,而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可以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还可改善脑氧供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第一产程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本院分娩的12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2例。试验组产妇于第一产程的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照组产妇于第一产程的活跃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不同分娩方式占比、满意度以及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及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占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产妇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和各项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第一产程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不会影响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评分,但能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择期剖宫产与阴式分娩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产科出生的204例新生儿,按照分娩方式将其分为择期剖宫产组与阴式分娩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NBNA评分及免疫指标。结果择期剖宫产组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分别为(9.92±0.25)分、(9.93±0.34)分,阴式分娩组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分别为(9.83±0.43)分、(9.94±0.27)分,两组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择期剖宫产组新生儿NBNA评分的基础分、加分、转头次数、头竖立时间、踏步反射步数与阴式分娩组新生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同性别新生儿中,择期剖宫产组新生儿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明显高于阴式分娩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明显低于阴式分娩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择期剖宫产组男性新生儿IgG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新生儿,而IgM、IgA水平明显低于女性新生儿(P<0.05)。结论择期剖宫产与阴式分娩两种分娩方式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NBNA评分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择期剖宫产会降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增加患病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