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慧  王刚  郭丽萍 《河北医药》2010,32(5):583-58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91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压、体重、身高、腰臀围比、血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转氨酶,血尿酸水平等,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发现2型糖尿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为54.73%,男性为55.1%,女性为54.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指数、腰臀围比、三酰甘油是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乱是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共同参与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居民脂肪肝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67 764例体检者,通过上腹部超声检查,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空腹血糖(FPG)、血脂4项[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结果 67 764例体检者中患脂肪肝者11 393例(16.8%),其中男4 308例(18.0%,4 308/23 898),女7 085例(16.2%,7 085/43 866),男女比例为9.0∶8.1.30~70岁人群脂肪肝患病率最高,50岁以下人群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包括较长期的饮酒、高脂饮食、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及胆囊切除术后.结论 三峡库区居民脂肪肝患病率较高,高于部分内陆城市及海岛城市居民,略低于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不良生活习惯、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胆囊切除术后等为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某企业职工脂肪肝的患病情况.方法入选在职职工1562人为调查对象,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C),空腹血糖(FBG),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并做超声检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空腹血生化检测及腹部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企业职工脂肪肝231例,检出率14.79%,在受检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男性检出率14.50%,女性检出率6.8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脂肪肝组的血脂和空腹血糖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40~50岁为检出率最高年龄段,20~30岁为检出率最低年龄段.结论关注企业在职职工的职业健康体检,并重视对危险因素检查和干预,对改善血脂代谢,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本地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危险因素,为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地2所中小学中,年龄612岁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1623例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脂、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检测B超检查及体质量指数(BMI),并与健康儿童进行比较,分析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血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患有NAFLD的患儿中,发病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酰甘油及体质量指数(BMI)是NAFLD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而空腹胰岛素水平与NAFLD发生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 NAFL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三酰甘油与体质量指数是NAFL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011年—2014年广州市某社区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广州市某高校社区职工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将该人群分为NAFLD和非NAFLD组,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压、血糖、尿酸等方面分析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1年—2014年该人群NAFLD的患病率分别为21.64%、24.05%、22.20%及26.16%,呈逐年上升趋势;NAFL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年龄每增长10岁NAFLD患病率升高10%,患病高峰年龄为55~65岁;NAFLD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大而升高,肥胖(BMI>25)者NAFLD患病率约为体重正常者(18.525)、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4个因素入选回归模型(P<0.05)。结论该人群NAFLD患病率较高,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55岁、肥胖(BMI>25)、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可能是该人群NAFL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体力劳动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测1062例非体力劳动者的血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和尿酸 ,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 男性BM I高于女性( P<0 .05 ).随着年龄的增加 ,男性的FBG、血压和TC异常比例以及女性的BMI、血压和 TC异常比例均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P<0 .05).结论 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的比例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策略是多重危险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7.
健康体检者血脂检测结果分析81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沛县健康人群血脂水平的分布情况。方法将健康体检者每10岁1个年龄组共分为6组。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TC、LDL-C随年龄而增高,但男女两性其随年龄增高的变化趋势并不平行,50岁以前各组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各组高于男性;HDL-C性别之间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除60岁年龄组外,其他各年龄组女性均高于男性(P<0.01);TG各年龄组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异常率为6.5%,女性异常率为4.6%,各年龄组中,男性40岁组血脂异常率最高,女性50岁组血脂异常率最高。结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是预防高血脂血症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八角社区成人血脂异常的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9~10月在本社区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267名≥18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为面对面收集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资料,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血糖等指标。结果八角社区成人血脂异常发病率为43.2%,其中男性血脂异常发病率为47.7%,女性为4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40~59岁发病率最高,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其血脂异常发病率逐渐升高。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血脂异常有显著性关联的因素有性别、是否吸烟、体重指数水平、蔬菜食用量、收缩压、血肌酐、血糖、血尿酸。结论八角社区血脂异常发病率明显高于北京市人群的水平,40~59岁男性、老年女性是重点人群,在社区中应加强健康教育以及血脂管理。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我市城镇成年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同时对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探求防治措施。方法通过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血尿酸、肝功能、肝脏B型超声等,收集2007—2008年来我科健康普查3000例成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医学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我市城镇成年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脂肪肝患者中肝功能异常率为20%,饮酒、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均为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其中脂肪肝各危险因素按危险风险大小顺序排列如下:饮酒〉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结论我市城镇成年人群近2年来脂肪肝患病呈上升趋势,并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有呈年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探讨高脂血症者慢性肾脏病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对2009—2010年成都铁路职工健康体检中有完整资料的2 578例高脂血症者慢性肾脏病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高脂血症者白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分别为14.08%、2.37%和3.26%。该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7.73%;高脂血症者胆固醇、三酰甘油均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呈正直线相关;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高三酰甘油和高体质量指数是高脂血症者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者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主要表现为白蛋白尿,与血脂水平有关。控制血脂、血压、血糖、血尿酸和体质量指数,可减少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诊断脂肪肝及脂肪肝与三酰甘油、胆固醇、血糖、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2010年5月~2011年2月健康体检2698例中彩色多普勒(以下简称彩超)发现的脂肪肝709例,正常对照组1989例,均进行三酰甘油、胆固醇、血糖的测定,并对其结果分析比较。结果:脂肪肝的患病率男性(40.2%)高于女性(10.4%),血脂、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脂肪肝程度越重,血脂、血糖的异常率也越大。结论:彩超检查是初筛脂肪肝最简便,无痛苦,无放射性,价廉,重复性强,确诊率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文  解为慈 《安徽医药》2019,40(2):186-190
目的 通过高三酰甘油腰围(HTGW)表型与高尿酸血症(HUA)的相关性分析,探讨HTGW能否预测HUA的患病风险。方法 以参加2009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的人群(10 241人)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年龄≤ 18岁、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贫血、慢性肝肾疾病、信息不完整者,最后有7 864人纳入分析。以三酰甘油≥ 1.7 mmol/L、男性腰围≥ 90 cm或女性腰围≥ 80 cm为切点,分为正常腰围三酰甘油组(NWNT组,男性1 956例,女性1 542例)、高腰围组(EW组,男性581例,女性1 449例)、高三酰甘油组(HTG组,男性651例,女性301例)和高三酰甘油腰围组(HTGW组,男性557例,女性827例),比较各组的代谢综合征组分(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HTGW表型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结果 HTGW组具有较高的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HTGW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EW组、HTG组、HTGW组,校正年龄、地理位置、教育、吸烟、饮酒、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有无糖尿病等因素后,男性HTGW组相对NWNT组,HUA的患病风险OR(95% CI)为5.929(4.656~7.551),相应的女性HUA患病风险OR(95% CI)为5.798(4.239~7.932)。结论 HTGW表型为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能预测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76例社区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生化指标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非乙醇性脂肪肝的患者生化指标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选取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76例非乙醇性脂肪肝者,同时选择同期来诊的76例精性脂肪肝患者作对比,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AST/ALT、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醇性脂肪肝组的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的异常率低于非乙醇性脂肪肝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ST、AST/ALT(≥2)的异常率则高于该组。结论AST、AST/ALT(≥2)等指标是鉴别乙醇性脂肪肝与非乙醇性脂肪肝有效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厦门市重工机械职工脂肪肝检出率和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对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1325名40岁以上职工作各项有关检查,结果发现,脂肪肝平均检出率为14.64%,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脂肪肝占6.18%,并发现单纯性肥胖、高甘油三脂、高血糖、高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等六种危险因素对脂肪肝发病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吕焱 《中国当代医药》2013,(10):160-161
目的调查驻京某部科技干部脂肪肝发病率,探讨脂肪肝与血脂、体重、血糖、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86例受检者进行体检,采用B超诊断脂肪肝,分轻度和中度以上两组,测定血脂、血糖及体重指数(BMI),分组比较脂肪肝发病率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1)脂肪肝的发生与三酰甘油升高、肥胖和血糖升高有明显关系,在中度以上尤为明显(P〈0.01),与胆固醇的升高无明显关系(P〉0.05)。(2)脂肪肝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且中度以上尤为明显(P〈0.01)。(3)脂肪肝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51~60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结论驻京某部科技干部脂肪肝发病率与甘油三酯升高、肥胖、高血糖、性别和年龄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潘静 《现代医药卫生》2014,(21):3229-3230
目的分析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实验室体检结果,了解当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方法对2013年在该院健康体检的1 751例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糖)进行分析。结果主要指标异常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三酰甘油、血糖、胆固醇、尿素氮、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男性尿素氮、肌酐异常高于女性,女性胆固醇异常高于男性;胆固醇异常65~70岁、〉70~80岁年龄组高于80岁以上年龄组,尿素氮、肌酐异常8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65~70岁、〉70~80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人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可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284例NAFL患者测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胰岛素、肝功、血脂和血尿酸.以96例非脂肪肝的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间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结果NAFL组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醋、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和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总胆固醇和总胆红素差异无显著性(P>0.05).NAFL组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明显升高(P<0.01).NAFL组合并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和代谢综合征显著高于对照组(70.77%vs 20.83%、54.93% vs 29.17%、62.32%vs 21.88%、48.59% vs 15.63%、39.08% vs 8.33%).两组中119例有代谢综合征,其中有NAFL占93.28%,肥胖占88.23%,高血压占87.40%,血脂紊乱占92.44%,高血糖占65.55%.结论NAFL患者存在明显的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集聚的特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升高.因此NAFL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赵杰  沈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102-103
目的探讨超声在女性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女性脂肪肝患者与年龄、生活习惯、血糖、血脂等发病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协和医院64例女性患者的脂肪肝发病情况,并比较分析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血糖、血脂与脂肪肝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64例女性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与年龄的关系:各年龄组(20~30、31~40、41~50、51~60、61~70岁)的患者分别为4例(6.3%)、7例(11.0%)、19例(29.7%)、26例(40.6%)、8例(12.5%),50~60年龄组患病率最高。脂肪肝与生活习惯的关系:机关工作人员27例(42.2%),企业职工21例(32.8%),无业人群16例(25.0%)。脂肪肝与血糖、血脂的关系:血糖、血脂正常3例(4.7%),单纯血糖升高11例(17.2%),单纯血脂升高33例(51.6%),血糖、血脂均升高17例(26.6%)。结论女性脂肪肝患者在更年期前后发病较高,女性脂肪肝发病与血脂、血糖升高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B超可作为脂肪肝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某公司7年间3次职工健康体检经B超诊断脂肪肝检出情况的分析,提出积极防治脂肪肝的意义和实施措施。方法:对全公司职工进行腹部B超检查,对脂肪肝检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性和女性脂肪肝阳性率都有逐年增长的趋势,2006年与2010年、2010年与2013年比较,男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3年中男性总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年检查男女阳性率相比差异都有显著性(P<0.01)。男性和女性脂肪肝阳性率在30岁以后呈增长趋势,且30岁~39岁年龄组与19岁~29岁年龄组比较、40岁~49岁年龄组与30岁~39岁年龄组比较、40岁~49岁年龄组与50岁~60岁年龄组比较,各年龄组男性阳性率都较女性高(P<0.01)。结论:脂肪肝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应大力开展健康宣教和告知防治措施,提高职工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某银行职工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丽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4,(10):1487-1488,1509
目的调查某银行职工群体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对患病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提出有关防治对策和措施,控制和减少脂肪肝的发生。方法根据腹部B超检查结果诊断为脂肪肝者,通过问卷调查,行脂肪肝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饮酒量、高血压史等分布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1 237名银行职工中,脂肪肝者266例,患病率为21.5%。在266例脂肪肝患者中,男性占比(63.5%,169/266)高于女性57.4%(97/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92,P〈0.01)。不同年龄段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98,P〈0.01)。BMI≥24 kg/m^2者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BMI〈2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酒每天达40 g或每周累计达140 g超过5年的患者,酒精性脂肪肝占比(70.7%,188/266)高于未达上述标准的患者(29.3%,78/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66例脂肪肝患者中,血糖增高35例(13.2%),其中有糖尿病史15例;胆固醇增高47例(17.7%);三酰甘油增高117例(44.0%);高血压46例(17.3%);且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银行职工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且有年轻化和随年龄加重的趋势;肥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血压增加脂肪肝患病风险,应采取干预措施,控制和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