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荷包牡丹碱对正常大鼠伏核内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Wistar系大鼠50只。随机分γ-氨基丁酸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γ-氨基丁酸 荷包牡丹碱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大鼠麻醉后,实施常规手术。将不锈钢套管插入侧脑室供注药用。①γ-氨基丁酸组内匀速注入γ-氨基丁酸(50g/L,10μL);②γ-氨基丁酸 荷包牡丹碱组在注入γ-氨基丁酸后2min,向侧脑室内再注入荷包牡丹碱(1g/L,10μL),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实验。实验采用电生理学的方法,以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变化,并连续观察和记录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30min。结果:Wistar大鼠50只在实验过程中无脱失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侧脑室注入γ-氨基丁酸能使正常大鼠伏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痛诱发放电频率的净增值由注药前的(8.59±1.17)Hz减少至(-1.38±0.51)Hz、潜伏期由(0.17±0.04)s延长至(0.69±0.08)s,而痛抑制神经元的净增值由注药前的(-4.34±0.37)Hz增加至(5.12±1.58)Hz、完全抑制时程由(0.72±0.08)s缩短至(0.27±0.03)s。②侧脑室注入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可对抗γ-氨基丁酸的作用,即痛兴奋神经元的净增值增加到(6.61±1.23)Hz,潜伏期缩短至(0.18±0.08)s;痛抑制神经元的净增值减少为(-1.33±0.21)Hz,抑制时程延长至(0.69±0.06)s。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两者相互配合活动。结论:①外源性γ-氨基丁酸可使正常大鼠伏核中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均减弱,表现出镇痛效应。②γ-氨基丁酸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γ-氨基丁酸A受体介导的。γ-氨基丁酸和伏核在痛觉调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③荷包牡丹碱可对抗γ-氨基丁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脑室或伏隔核加入外源性γ-氨基丁酸后,伏隔核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以及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的阻断效应,进一步研究γ-氨基丁酸在痛觉信息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电神经生理学实验室进行.①取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γ-氨基丁酸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5只,侧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50 g/L)10μL或等量的生理盐水.②取26只大鼠随机分为γ-氨基丁酸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只,伏隔核内注射γ-氨基丁酸(50 g/L)10μL或等量的生理盐水.③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γ-氨基丁酸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2只,伏隔核内注射γ-氨基丁酸(50 g/L)10μL后2 min,侧脑室注荷包牡丹碱(1 g/L,Sigma)10μL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由脉冲强直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注药前后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以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伏隔核中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秒净增值、潜伏期和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秒净增值、抑制时程为主要指标.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侧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后,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潜伏期延长,诱发放电秒净增值减少;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抑制时程缩短,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而后逐渐恢复接近注药前水平.②伏隔核内注射γ-氨基丁酸使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潜伏期延长,诱发放电秒净增值减少,而后逐渐恢复接近注药前水平;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抑制时程缩短,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而后逐渐恢复接近注药前水平.③侧脑室注入荷包牡丹碱能够阻断γ-氨基丁酸的上述效应.结论:脑室和伏隔核外源性增加γ-氨基丁酸后均可提高伏隔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而抑制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证实γ-氨基丁酸在痛觉调制中起抑制性作用,介导中枢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荷包牡丹碱能够阻断其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脑室或伏隔核加入外源性γ-氨基丁酸后,伏隔核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以及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的阻断效应,进一步研究γ-氨基丁酸在痛觉信息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电神经生理学实验室进行。①取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γ-氨基丁酸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5只,侧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50 g/L)10μL或等量的生理盐水。②取26只大鼠随机分为γ-氨基丁酸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只,伏隔核内注射γ-氨基丁酸(50 g/L)10μL或等量的生理盐水。③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γ-氨基丁酸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2只,伏隔核内注射γ-氨基丁酸(50 g/L)10μL后2 min,侧脑室注荷包牡丹碱(1 g/L,Sigma)10 μL,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由脉冲强直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注药前后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以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伏隔核中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秒净增值、潜伏期和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秒净增值、抑制时程为主要指标。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侧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后,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潜伏期延长,诱发放电秒净增值减少;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抑制时程缩短,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而后逐渐恢复接近注药前水平。②伏隔核内洼射γ-氨基丁酸使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潜伏期延长,诱发放电秒净增值减少,而后逐渐恢复接近注药前水平;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抑制时程缩短,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而后逐渐恢复接近注药前水平。③侧脑室注入荷包牡丹碱能够阻断γ-氨基丁酸的上述效应。结论:脑室和伏隔核外源性增加γ-氨基丁酸后均可提高伏隔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而抑制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证实γ-氨基丁酸在痛觉调制中起抑制性作用,介导中枢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荷包牡丹碱能够阻断其效应。  相似文献   

4.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对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痛阈的同时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的Wistar大鼠128只,随机分4组:对照组32只,不给大鼠任何处理。电针组32只,用G.6805型治疗仪给电压6V,频率15Hz,连续的电脉冲刺激双侧“足三里”15min。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组32只,在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后,借助自动微量推进器立即向脑室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1.5kg/L),2min注射完毕。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L-364,718组32只,在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2min,右侧束旁核内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718(100kg/L),2min注射完毕,其他操作同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组。以辐射热照大鼠尾部背侧下1/3处作为伤害性刺激,引导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以痛兴奋神经元、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变化作为痛阚的观察指标。当辐射热照大鼠尾开始或甩尾发生时,用SEN-3301电刺激器的电脉冲记号作为照尾和甩尾的标记.与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的放电同时显示在VC-9示波器上,从而观察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的同时变化。用GF-777型双道录音机记录这些变化,并输入DAB-1100直方图仪绘制直方图,最后用Z3.304函数记录仪打印。 结果:纳入动物128只,均进人结果分析。①辐射热照大鼠尾可使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增加或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减少的同时发生甩尾反射,表现出辐射热致疼痛效应。(砻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可抑制痛兴备神经元的电活动或加强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同时使甩尾潜伏期延长,16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的(12.14&;#177;1.31)Hz减少到(3.38&;#177;1.92)Hz、同时甩尾潜伏期从(4.79&;#177;0.22)s延长到(8.65&;#177;0.34)s。9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前(5.3&;#177;0.56)B减少至(2.41&;#177;0.89)s,甩尾潜伏期从(4.11&;#177;0.38)s延长到(8.01&;#177;0.59)s,即呈现出电针的镇痛效应。③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能同时对抗电针所引起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镇痛作用。在电针后立即,15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100%减少到(17.73&;#177;3.05)%,抑制率为(82.27&;#177;5.47)%;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72.83&;#177;3.38)%。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立即,平均净增值的抑制率下降到(15.86&;#177;1.82)%;甩尾潜伏期的延长率减少到(13.93&;#177;2.12)%。而11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后立即的缩短率为(64.99&;#177;8.23)%减少到(11.41&;#177;1.58)%;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60.84&;#177;6.28)%下降到(8.63&;#177;0.92)%。(4)束旁核内注入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318能翻转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的镇痛作用。 结论: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电针镇痛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调一致的,推测该作用是通过胆囊收缩素-A受体而实现的。揭示降低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或阻断胆囊收缩素-A受体的作用均能提高临床针刺的镇痛疗效以及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作为疼痛和镇痛指标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定对大鼠挤压伤模型脊髓损伤后的作用,以及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和苯二氮革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对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SD雄性大鼠36只,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大鼠脊髓挤压伤模型建立后立即给药,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mL/kg腹腔注射;安定组给予安定10mg/kg腹腔注射;安定+荷包牡丹碱组同时给予安定10mg/kg及荷包牡丹碱2.1mg/kg;安定+氟马西尼组同时给予安定10mg/kg及氟马西尼5mg/kg;荷包牡丹碱组仅给予荷包牡丹碱腹腔注射2.1mg/kg;氟马西尼组给予氟马西尼5mg/kg。药物作用72h后采用脊髓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各组大鼠凋亡细胞分布情况,并比较每张切片平均凋亡细胞数。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平均每张切片凋亡细胞数:安定组明显小于对照组[(69.15&;#177;14.25)个,(130.08&;#177;30.40)个,(t=4.4457,P&;lt;0.01)];安定+荷包牡丹碱组及安定+氟马西尼组[(89.75&;#177;14.45)个,(97.76&;#177;14.85)个]均明显大于安定组(t=2.4868,3.4051,P&;lt;0.01),但小于对照组(t=2.93522.3399.P&;lt;0.01).而此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荷包牡丹碱组及氟马西尼组[(137.38&;#177;29.11)个,(131.53&;#177;28.68)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此两组结果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安定可明显减少大鼠脊髓挤压损伤后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而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和苯二氮Zhuo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可拮抗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巴胺对正常及急性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多巴胺和尾核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1)5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26只(叉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及吗啡成瘾组26只(又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2)模型制备:大鼠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剂量,依次为:5,10,20,40,50mg/kg,3次/d(8:00。12:00,16:00),连续给药5d,建立吗啡成瘾大鼠的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时间、剂量均与吗啡成瘾组相同。第6天8:00观察大鼠的自然戒断症状30min后开始实验。(3)实验以电脉冲刺激大鼠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放电,观察侧脑室注入多巴胺对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结果:5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多巴胺可提高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即22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秒净增值比注射多巴胺前(100%)增加了(131.8&;#177;10.3)%,潜伏期缩短了(55.6&;#177;6.3)%。(2)多巴胺使吗啡成瘾大鼠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秒净增值比注药前(100%)降低了(74.8&;#177;7.6)%,潜伏期延长了(82.1&;#177;8.3)%。 结论:多巴胺可使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对电刺激的兴奋性增强,呈易化疼痛,而对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7.
蔡竖平  沈静  土井直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9):219-221,i0003
背景:光学记录技术是以电压敏感染料为介质,以硅光电二极管转换技术为特点的新型电生理检测方法,有助于分析复杂的神经结构中膜电位变化的时间-空间分布。目的:使用光学记录的方法观察小鼠脑干听神经电刺激诱发冲动的时间-空间分布,并分析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和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对听觉诱发冲动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日本关西医科大学耳鼻喉科。材料:实验于2002—05/11在日本关西医科大学耳鼻喉科实验室完成。选取出生后0~5d的ddy/ddy小鼠100只,清洁级,雌雄不拘。方法:将全部动物麻醉后断头处死,在冷冻条件下制作有活性的脑干切片。脑片一侧与无损伤的听神经根残端连接。将脑片置于硅胶铺底的有机玻璃平皿中,用直径30μm钨丝固定。用钨丝电极刺激脑片一侧的听神经根残端,在耳蜗核、前庭核记录诱发反应。对照情况下使用正常的人工脑脊液作为灌流液;灌流液中加入50μmol/L γ-氨基丁酸的人工脑脊液代替正常人工脑脊液孵育脑片20min后,记录γ-氨基丁酸对脑干听觉通路诱发信号的影响;灌流液中加入50μmol/L γ-氨基丁酸和200μmol/L荷包牡丹碱的人工脑脊液代替含50μmol/L γ-氨基丁酸的人工脑脊液孵育脑片20min后,记录荷包牡丹碱对脑干听觉通路诱发信号的影响。刺激条件为正相矩形波脉冲,电流强度5mA,持续时间5ms,频率0.1Hz,电刺激起始时间被设置为89.9ms。脑片染色采用电压敏感染料NK3041,使用16&;#215;16像素的硅光电二极管阵列设备记录刺激听神经所诱发的光学信号。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电刺激听神经诱发的脑干光学信号及其特点。②次要结局:γ-氨基丁酸和荷包牡丹碱光学反应记录结果。结果:实验纳入ddy/ddy小鼠100只,中途死亡56只,共44只进入结果分析。(1)电刺激听神经诱发的脑干光学信号及其特征:刺激听神经诱发的光学信号以时间-空间分布的形式被记录。在同侧耳蜗核,光学信号的潜伏期为(4.63&;#177;1.01)ms,前庭核的峰潜伏期为(6.00&;#177;0.89)ms。每一个光学信号分为两个成分:快的峰电位样反应及慢的长时程反应。快电位的起始相具有突触前性质,晚期相具有突触后性质;慢的长时程反应可能与多突触传递有关。②γ-氨基丁酸和荷包牡丹碱光学反应记录结果:灌流液中加入50μmol/L γ-氨基丁酸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听神经诱发的脑干神经元信号的幅度,快反应起始相的潜伏期没有延长,但幅度有所降低,晚期相以及慢反应的幅度被明显抑制;而灌流液中加入50μmol/L γ-氨基丁酸、200μmol/L荷包牡丹碱后则可部分逆转γ-氨基丁酸对此信号的作用,快的峰电位样反应和慢反应的幅度有部分恢复。结论:多部位的光学记录系统可以收集电刺激听神经的诱发反应.光学信号显示了时间-空间分布的类型。γ-氨基丁酸能够使电刺激听神经诱发的脑干神经元信号的幅度明显降低,而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可以竞争性地对抗部分而非全部的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提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对听神经诱发冲动的抑制作用除部分通过γ-氨基丁酸A受体实现外,还涉及其他亚型的γ-氨基丁酸受体。  相似文献   

8.
伏核注射γ-氨基丁酸对大鼠伏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伏核(NAc)注射γ-氨基丁酸(GABA)后,NA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以及荷包牡丹碱(Bic)对GABA的阻断效应,研究GABA与NAc在痛觉信息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在60只成年Wistar大鼠上采用NAc内注药,以串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变化。结果:(1)NAc内分别注射GABA 25、50、75μg/μl能够使正常大鼠NAc中痛兴奋神经元(Pain excitation neurons,PEN)的痛诱发放电频率减少,潜伏期延长;痛抑制神经元(Pain inhibition neurons,PIN)的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诱发放电完全抑制时程缩短。PEN与PIN的反应与GABA剂量间呈量效关系;(2)侧脑室注入GABA。受体拮抗剂Bic能够阻断其上述效应。结论:GABA可通过同时影响NAc中PEN和PIN的放电活动而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外周γ-氨基丁酸b受体对慢性应激大鼠血浆儿茶酚胺和皮质醇含量变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7在白求恩军医学院军事病理实验室,实验选用雄性健康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应激1,6和15d组,应激组又分为单纯应激组,注射2羟-萨氯酚组和注射氯苯氨丁酸组,每组10只。对照组单独饲养,避免外界干扰;应激组大鼠采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方法制备应激动物模型,以足底电击建立非条件反射,噪音建立条件反射。同时,注射2羟-萨氯酚组和注射氯苯氨丁酸组分别经腹腔注射γ-氨基丁酸b受体拮抗剂2羟-萨氯酚(100μg/kg)和γ-氨基丁酸b受体激动剂氯苯氨丁酸(4mg/kg)。对照组和应激组均于最后一次应激完成后第2天早8:00时取血样,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大鼠血浆儿茶酚胺含量,酶联免疫法检测慢性应激过程中血浆皮质醇含量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10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在慢性应激1,6,15d过程中单纯应激组大鼠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变化为去甲肾上腺素呈升高趋势[(0.53&;#177;0.03),(0.55&;#177;0.03),(0.58&;#177;0.05)μg/L];肾上腺素呈先升高而后下降趋势[(0.70&;#177;0.27),(0.75&;#177;0.05),(0.47&;#177;0.04)μg/L]。注射2羟-萨氯酚组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变化为去甲肾上腺素呈升高趋势[(0.11&;#177;0.02),(0.42&;#177;0.10),(0.83&;#177;0.02)μg/L];肾上腺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0.43&;#177;0.10),(0.51&;#177;0.11),(0.2l&;#177;0.21)μg/L]。注射氯苯氨丁酸组大鼠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变化为去甲肾上腺素呈升高趋势[(0.11&;#177;0.02),(0.20&;#177;0.01),(0.47&;#177;0.05)μg/L];肾上腺素呈下降趋势[(0.69&;#177;0.01),(0.50&;#177;0.07),(0.35&;#177;0.06)μg/L]。②在慢性应激过程中单纯应激组大鼠血浆皮质醇呈升高趋势[(73&;#177;1.5),(83&;#177;2.8),(85&;#177;5.7)μg/L];注射氯苯氨丁酸组大鼠血浆皮质醇呈明显升高趋势[(22.6&;#177;5.8),(76.7&;#177;5.7),(88.3&;#177;1.4)μg/L],注射2羟-萨氯酚组血浆皮质醇呈明显降低趋势[(85.2&;#177;5.4),(75.3&;#177;5.6),(65.8&;#177;2.6)μg/L]。结论:刺激外周γ-氨基丁酸b受体具有降低慢性应激大鼠血浆儿茶酚胺作用,抑制外周γ-氨基丁酸b受体具有降低慢性应激大鼠血浆皮质醇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巴胺对成瘾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及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赵春禹  徐满英  吕宁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489-1491,F002
目的 从整体反射及中枢Nacc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和细胞形态角度初步探讨吗啡成瘾与戒断症状产生的机制。方法 实验分3个阶段:(1)观察正常大鼠Nacc神经元的性质及放电特点;(2)比较成瘾组和对照组大鼠Nacc神经元放电的区别;(3)研究多巴胺对成瘾组和对照组痛兴奋神经元(PEN)放电或痛抑制神经元(PIN)放电及甩尾反射潜伏期(TFL)或甩爬反射潜伏期(TPL)的同时影响。结果 伏隔核(Nacc)中12个PEN放电的频率秒净增值增加了(158.0&;#177;9.7)%,同时TFL缩短(60.0&;#177;2.7)%;而对成瘾组13个PEN的诱发放电频率秒净增值抑制率达(43.1&;#177;6.2)%(与对照组相比较),TFL延长率为(21.0&;#177;4.5)%。DA能抑制正常大鼠Nacc中PIN电活动PIN放电频率降低,抑制率为(80.0&;#177;9.7)%。但提高成瘾大鼠的PIN放电频率,放电的净增了(40.0&;#177;0.7)%和TPL的时间延长率为(20.0&;#177;4.3)%。结论 在吗啡成瘾与戒断条件下,Nacc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性发生明显改变,超微结构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he adequacy of implementation of present proteinuria diagnostic thresholds under examination of pregnant women was examined. The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ll urine samples of pregnant women from December 2009 to March 20010. The amount of protein in urine was concurrently evaluated by turbidimetric analysis with sulfosalicylic acid, colorimetric analysis with pyrogallol red, "dry chemistry" technology (the diagnostic strips).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mentioned techniques of analysis of protein in urine provide independent results. The results of colorimetric analysis are characterized by better precision and adequacy. However, in case of pregnant women the diagnostic threshold of protein concentration should be shifted from 0.120 to 0.150 g/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在评价放疗对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影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学证实为头颈部肿瘤、放疗前后的颈动脉超声资料以及其他基线资料完整的患者93例,比较放疗前后放疗侧颈动脉和非放疗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的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结果 放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6.1±1.9)年;放疗前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与非放疗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后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均较非放疗侧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放疗可导致头颈部肿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且斑块具有易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内镜杂志》2020,(5):F0002-F0002
雷光华男,1970年12月生,骨科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和运动医学学科带头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和骨科学科领军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名医"。  相似文献   

19.
超声诊断主动脉窦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3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全部用二维超声(2DE)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手术治疗24例,超声符合22例,符合率为92%。误诊2例,误诊率为8%。故超声实际诊断主动脉窦瘤29例中右冠窦瘤18例(62%),无冠窦瘤7例(24%),二叶瓣型主动脉窦瘤4例(14%)。窦瘤破入/膨入右室和右房内的例数分别为16例和13例。本病主要的合并症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室缺。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二维加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主动脉窦瘤最有价值的无创技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