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针对关中地区乡村聚落山水人文营建传统几近断裂的问题,结合乡村规划建设中传承地域文脉、重塑风貌特色、提振社群凝聚力等现实需求,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的方法,通过挖掘和解析15座关中经典古村落空间格局的历史形态,提炼“空间组织的层次性”、“内外环境的关联性”、“人文结构的引领性”等空间组构秩序,并从融合环境形势、凸显人文结构、强化景观体验等方面,揭示与阐释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山水人文营建经验,旨在弘扬本土优秀营建传统、提升城乡保护与传承营建实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营建理法体现了独特的文化脉络和人文智 慧,数象与形象的结合形成了数形空间的文化概念。其中,数 形和山川之于古代城市的营建理法体现了多尺度的空间考量。 聚焦数中的三、形中的山,从“三山空间”这一独特的山城营 建理法视角入手,分析其营建理法的历史缘起与空间内涵。从 秩序归纳与传说演绎结合的三山空间的营建缘起,到不同空间 尺度范围的营建理法体现:景观尺度下的象征图景营建、城市 尺度下的界面图景营建、环境尺度下的形势图景营建。并以典 型城市福州的“三山两塔”为实例,结合地域空间营建特征, 挖掘其历史营建内涵和特征,探寻其三山定城的形态演替和三 山两塔的图景演替,并挖掘梳理出面向三山空间的标于户外、 峙于域中、浮屠以镇空间营建理法。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代面 向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历史图景保护与传承提供“中国营建智 慧”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村空间营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目前建筑学视角下开展乡村空间营建存在“内升”与“外引”两种模式,而高校作为乡村营建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两种营建模式中有以研究为先导精准实践,后从实践中再提炼理论研究的独特优势。但是在高校介入的乡村实践中,存在主体失语和作用短效的行动困境。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研教创助”的高校介入乡村行动路径框架,协同“内升外引”的营建模式,搭建高校建筑创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桥梁,在促进乡村空间营建的同时也推动建筑学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以发掘人文空间的营建传统为主旨,采用“空间—人间—时间”一体化的方法,在判识古代福州人文遗存丰富性的基础上,解析其人文空间的营建特征,为传统人文空间的当代传承以及现代城市精神的历史重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古代福州人文空间始终坚持空间、人间和时间的统一,呈现以“山水”为自然依据的空间秩序、以“圈层”为区域划分的功能布局和以“传承”为生长准则的动态调试的特征,促成极具文化底蕴和山水特色的城市人文空间格局。当代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应从古代福州“人文观”“空间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中汲取经验,为文化场所的塑造提供规划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乡村景观视角下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测数据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拟解决在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管工作中,缺乏动态监测数据库平台的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研究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再认知;从实践出发,明确数据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开展比对分析,确定空间数据库类型;构建“村域环境”监测内容;按照“人工景观”、“经营景观”、“自然景观”的景观分类,与“土地斑块”、“群体组合”、“单体要素”尺度层级,制定传统村落乡村景观的动态监测数据内容体系;最终完成传统村落现代营建动态监测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可用于比对传统村落“新”、“老”乡村景观的特征,为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的动态智能监管、档案资料存储、保护规划编制、乡村景观研究等工作,提供数字平台与虚拟模型。  相似文献   

7.
不同于其他古典园林的一气呵成,晋祠的发展形成过程漫长而曲折。本文在以晋祠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其空间结构布局进行分组,细致分析各个群组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具体功能。并以历史环境的演变为切入点,具体看待在政权变革的官方营建与民众生活的社会需求影响之下,其园林空间形成过程中所承担功能的转变。理清空间功能形成发展的前因后果和深刻的文化渊源,归纳分析晋祠园林空间功能的发展态势,试图从社会现象角度探求影响其功能演变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以厘清传统村落风景营建内涵为主旨,在汲取“三 境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自然认知-形式构架-意境升 华”的景观解析框架;并通过对福建北部党城村的案例解析, 梳理景观营建思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景观营 建是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以大尺度范围的山水秩序为参 照,以人文理想为价值追求,进行空间格局、聚落秩序和节点 场所的营建,形成“大尺度空间-聚落-人文空间”三级空间层 级,积累了高度融合山水秩序与人工环境的空间法则,实现了 “三美”一体的意境理想,是一种将生存经验与人文理想高度 融合的景观营建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莉  牧骑 《新建筑》2023,(5):71-77
从空间叙事角度解读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瓦拉罗圣山的空间文本,有助于提升对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实现遗产从本体到意义的保护。利用空间叙事理论,在梳理瓦拉罗圣山历次空间营造对于叙事主题表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空间叙事类型对空间文本和空间意义的影响、场所路径组织对叙事顺序的调整。研究表明:保护空间文本的时空延续性有利于延续多维认知;选择恰当的空间结构组织方式有助于引导受述者的体验;识别空间叙事的重要节点有利于分析多重空间叙事的展开方式及叙事气氛的调动手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在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 和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空间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并且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结构转型, 未来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空间还将受到更广泛 的影响。乡村发展和村落保护成为了现实矛盾。 本文通过对当地村民的实地调研和逻辑回归分 析的数据处理手段,提出一种量化村民对于当 地“传统”空间认知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厘清乡 村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和建筑建造年代等建 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乡村标志性历史要 素对于乡村传统空间塑造的影响。利用地理信息 系统(GIS)绘制乡村居民“传统空间”的认知图 谱。研究对于探索村民认知传统空间的方式、了 解村民认知下的传统空间特征、以及寻求在发 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村民最为关切的传统空间的 思维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为村落发 展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历史街区的主客体协同认知缺失、保护更新与历史语境剥离等问题,引入空间图式概念,整合空间构成与心智认知结构,构建历史街区多层级知觉尺度的“身体-空间”图式认知体系。以福州市永阳古城为例,通过情景图式、逻辑图式和构造图式,分别对街区不同尺度空间的在场体验、空间逻辑与秩序构想进行特征解析。并且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引入空间图式的设计方法,对应其节点情景塑造、空间秩序梳理以及整体格局管控引导。基于经验连贯的图式认知方法和设计思路的探新,以期为历史街区的营建模式解析和保护更新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赵茜  赵桠菁  张超 《中国园林》2021,(z1):183-187
晋祠基于山水环境建设的历史演变历经3个显著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营建初期的山麓水源择址建,转折时期的山水祠庙促城兴和营建盛期的山环水绕生景境.在营建过程中,采用依山选轴定格局,理水塑景兴水利的方式,以水为纽带促进古晋源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展现出晋祠山水营建意匠.分析晋祠山水营建的人居环境价值,在体天相地、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13.
胡根根  张卫 《建筑学报》2023,(S2):24-30
以两宋城池为研究对象,将两宋城守典型兵书《守城录》作为数据源,使用KHCoder文本挖掘软件对其城池防御要素信息进行词频、对应性、共现网络与间接中心性分析,探讨两宋城守兵书的城郭防御重心、空间结构与防御机制,以还原《守城录》的城郭防御空间营建体系的完整性,并通过分析两宋筑城规范的城郭防御思想在两宋城池图中的体现,进一步解析两宋城池营建智慧与经验,对明清城墙军事建筑遗产的整体性认知、保护与营建历史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杜春兰  周容伊 《中国园林》2023,39(10):44-50
寺庙是古代城镇生活与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三峡地区的寺庙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与生态营建智慧。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ArcGIS软件、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因素以及成因机制进行解析,提出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平衡机制,并归纳“借势”“变通”“善用”“适应”等景观营建智慧,以期为三峡地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宋丽美  徐峰  袁正 《新建筑》2022,(3):122-127
乡村产业转型带动的就地城镇化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空间低效”“空间风貌”和“风貌破坏”问题明显。本研究以湖南地区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为对象,重点调查不同产业转型模式下的乡村社区尺度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与潜在问题。通过调研获取了乡村社区居住主体、经营主体、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活空间的适宜性营建策略。研究成果为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社区空间营建提供了实用性建议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老龄化进程下杭州老城区既 有社区的现状与特点,选取1980—2000时期 所形成的“街坊型”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并从 住栋单元形成的空间类型和空间结构两个层 面分别对“微空间”类型和“鱼骨型”结构进 行解析。同时,认知空间类型特点,归纳养老 存在问题,提出“大环境疏导、微空间治理” 更新营建导则,基于社区道路环境、社区入 口环境以及社区宅间空间三个空间类型提出 适老化改造范式。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策略,旨在为当前乡村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始终将聚落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遵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构架“四望—生态”“近村—生产”“聚落—生活”的风景层级,实现人文与自然系统的融合。当代传承应跨越社会形态的认识束缚,从科学体系上弘扬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充分理解小城镇中微尺度公共空间的自下而上建构机制,是在小城镇更新中根据不同地方居民的多元需求重构特色公共空间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英国威尔士考布里奇小镇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历史影响下的“开放院落”和“城堡公园”两种特色公共微空间,从空间构成、演化途径、利用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解读“灵活应变”和“渐进修正”两种形式公共微空间的形态特征和建构机制;通过研究案例在地方文脉传承、多样化场所营建和多元价值平衡等方面的启示,讨论规划师和设计师在微尺度上发挥专业作用时要关注的问题,为我国小城镇更新和特色公共微空间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从“以物为导向”发展为“以观众为导向”,探究观众对空间环境的认知,以营造更好的参观体验。采用视域分析法对北京时代美术馆展陈空间进行量化,由软件Isovist_app中视线整合度和定向可见性模块输出结果,同时调研收集观众数据以对比得出结论。结果表明,观众的空间认知受参观动线中视觉信息影响。视线整合度反映空间聚集人群的潜力,据此的展厅布局规划有助于加深观众空间认知;定向可见性与观览时间的关系能反映展厅布置方式和陈列密度合理性,以定向可见性设计参观节奏,可使观众维持视觉活力。  相似文献   

20.
由于缺乏系统的叙事性空间操作,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的现状仍面临着场所主题破碎化、空间情节趋同化、节点场景失语化的普遍问题。因此,研究以空间叙事理论为切入点,通过阐述该理论与乡村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关联性,梳理叙事性遗存再利用典型实践,针对乡村工业遗存的现实问题,总结提炼“叙事主题—叙事情节—叙事场景”的遗存再利用空间操作框架,并以此验证解读叙事类——南岸美村老酒坊改造、抒情类——龙归粮所改造、戏剧类——锦溪祝家甸淀砖厂改造三个典型实践案例,深入探索融入空间叙事理念的系统性设计操作,以期为拓宽乡村闲置资源营建思路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