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沂蔓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23,30(10):128-134
【目的】岭南园林中不乏受江南园林影响的造园旨趣。清末广州杏林庄以杏花为主题的雅集题咏诗文中频繁出现“岭南”与“江南”二词并置的现象,并彰显岭南园林中拥有江南风景,是重要的研究线索。以杏林庄杏花雅集为例,探索岭南园林如何在花木雅集中塑造江南风景意象。【方法】基于杏林庄中杏花相关文本记载,对文本内容及其诞生情境进行互证剖析,挖掘园林杏花及其意象塑造过程。【结果】杏林庄之杏从无到有,从杏林医道的寓意,随着杏物南迁,在考据、赋诗、书画等雅集活动中从意象认知、生成和传播的层面被赋予江南风景意象,并最终在实景营造和纸上媒介中得以延续。【结论】雅集生活情境是岭南园林中塑造江南风景意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当前保护与修复古典园林时应当重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汤思琦  彭浪  毛华松 《中国园林》2022,38(10):139-144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与其相关的抚琴、听琴等活动,是中国古代山水与园林中的重要活动,塑造了以古琴为主题的园林空间与园林意境。基于古琴活动的图文史料和园林实存,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归纳了古琴活动文化意象从神性到诗性的变迁历程,以及此历程推动下的活动方式雅化和活动场所范式化。最后从古琴声音审美的“和”“静”“清”“远”4个方面,总结了园林古琴声景空间组织的典型方式。探索了古琴活动文化内涵和空间场所的耦合关系,对理解中国园林的内在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园林活动是中国园林文化空间整 体性的主要一环,影响甚至决定着园林空 间布局和意境凝练,因此研究活动与空间 的耦合关联,对理解中国园林内在形成机 制、丰富古典园林营建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蓬发期,大量宋 画直观地反映了园林空间和园林活动共存 场景,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以宋 画为研究素材,引入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 梳理出文会雅集、园内栖居、山水游赏、时 节活动4种园林活动类型,从活动参与的主 体入手,分析相应活动空间所具有的最突 出的园林要素,及其所营造的整体空间范 围、空间性质,总结出园林活动与园林空间 的关系,从而为当代历史景观的文化内涵 保护以及园林活动与空间氛围的营造提供 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2023,30(3):48-54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张文正  曹磊  刘静蓉  王焱 《风景园林》2022,29(12):113-119
徐氏东园是明中后期南京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其从农作园到山水园的转变过程体现了江南地区园林发展的趋势。因史料不足,既有研究深度与其历史地位不匹配。对既有史料深入发掘,对园记、园林绘画、地方图志等诸多史料信息加以识别、关联梳理,尝试划定东园边界,结合东园主人交游者的园林诗,从中提取造景要素与意向,对全盛时的东园平面展开考证和复原。研究表明,东园边界由长桥、苑家桥、小运河、马家桥、茉莉园限定,园中一鉴堂有二层、朝向东南;东园造景要素丰富,有华堂丽亭、奇花异木、峰洞石林、溪池瀑泉;园林营建采用自然化的理水方式、堂台组合的构景手法;载诗载画的文人雅集使东园成为明中后期南京重要的文化空间。通过考证,为徐氏家族园林集群的研究进行了史料补充,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石铮  靳涛  张龙  赵迪 《景观设计》2020,(1):38-45
本文以《万柳堂图》上的题诗与跋文为线索,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借助图像学的方法,对图中所描绘的园林格局、雅集活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再现了《万柳堂图》中的建筑布局,揭示了万柳堂园林建筑"T"字布局、端部放大、山面开敞、面水而居、百柳环绕、营建规格较高等特征;得出后世《广客谈》《南村辍耕录》等有关万柳堂及其雅集的记载均源于《万柳堂图》的结论。以期为万柳堂园林再现、宋元园林图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思维方式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深入文化的内核层,对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思维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和可传承性也为园林历史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视角.本文深入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中国传统园林“意-象”设计方法及其所具有的整体性、象征性、辩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瑶  王建伟 《山西建筑》2010,36(13):340-341
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空间观念的影响,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反映形式空间,而是一种心理空间,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 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地区的屋价及风水,终定家址于常熟九万圩处。随着人口增加,静圃格局渐具明显的宅、园分区,以天放楼等藏书空间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和以静溪为核心的园林空间占据数次改建的重心。赵烈文于静圃的园居生活则表现为以光绪三年(1877)、光绪四年 (1878)间写仿辋川的溪北斗诗之举为代表的雅集诸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寻“留白”这一艺术理念对于传统园林以及传统空间建构形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哲学、认知方式以及审美观等角度,对留白在传统园林空间的创作以及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留白的创作思想表现在园林空间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及时空互渗等方面,留白的空间处理手法是形成传统园林空间意境的重要设计策略.传统园林空间中的留白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和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对西方园林影响的历史的基础上,从中国园林西渐历程“、中国热”时期对西方园林的影响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园林在西方第一次传播与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进而从造园思想、园林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来获取对中国传统园林更为客观、真实的认识与评价,以求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巨大冲击的时候重新确立正常的交流心态,并结合当前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影响启示的总结,积极探讨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化进程的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朱建宁 《风景园林》2014,(3):107-111
几何学作为经典的思维论证方法,对西方的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都具深远影响。由几何学演绎出的“公理化方法”更加强调元素结构和逻辑推理,从而形成西方人注重理性的设计思维和园林风格。研究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例,从建筑与园林的布局、园林要素的形体处理、几何学透视及空间的透视校正等方面,论述了几何学对规则式园林造园法则的具体影响,提出了西方规则式园林中蕴含的理性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芳凯 《新建筑》2023,(4):94-99
园林中的悬挂风景,有如画实景和各式图画两种形态,其中悬画常见临时悬挂和固定悬挂两种方式。空间的价值往往受益于悬挂图画生成的意义,由此塑造了一个“另类展场”式的文化场域。从园林空间中的悬挂图画出发,分析观者身份与悬挂的空间、主题及形式特征,解析从图画转化为实景的线索与方法,探析“园林”沿着场地、场所、场景、场域的演化逻辑,足以揭示空间实践中一条关乎园林与绘画转化的文脉线索。  相似文献   

15.
肖Min 《华中建筑》1996,14(3):28-30
文化的通约性是国林语言学观的基础。文章以申小龙先生的文化语言学观点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总结出“景观本体、流线组织、追求意境”的中国古典园林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彭长歆  张欣 《风景园林》2022,29(9):128-134
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的前身为东园,两者具有空间延续与递进关系。从园林赞助人及中西赏游群体出发,通过文献考证及图像分析,并应用层次叠加法,廓清东园时期的园址范围,以及馥荫园的旧园遗存与再造部分,探讨空间格局演进的历史逻辑及文化生产等。研究表明:馥荫园继承了东园南侧的宅院区并向南改建、拓展,改变了东园时期以北侧荷塘区为主景的布局方向;与东园雅集所形成的诗文等文化产品相比,西方游客通过摄影与绘画记录馥荫园的景物,外销画、摄影及铜版画等各类图像作品将馥荫园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内涵以更直接的方式向世界传播。这一过程不仅是营造主体、空间格局与使用方式的转变,也隐含着清末广州园林文化生产的转向,成为清末岭南园林近代转型及现代性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和隐居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其在同源文化国家中的发展现状探讨较少,且忽视了对其传承和异流特征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通过对古代及现代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古代“隐士”的概念和隐逸思想,明确了中韩隐逸文化内涵的特点和异同之处。同时,从空间特征的层面,系统性地识别和比较了中韩两国代表性隐居园林“独乐园”和“独乐堂”,包括园林题名、选址环境、空间结构和构成要素等隐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韩两国隐逸文化的内涵和隐居园林空间特征具有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又有明显区别。韩国更加推崇儒隐,而中国隐居园林中的隐逸文化更加丰富。在“师法自然”和“自然崇拜”理念的影响下,中韩两国的隐居园林与城市的位置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空间隐蔽性和连接性的营造手法上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曲水流觞"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中国的园林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就"曲水流觞"对中国园林景观的作用和意义,从文化、美学、生态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其承载千年文化,贯穿历史长河,因而在当今的园林建设中,仍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人园林作为文人诗意栖居和养 生实践的空间载体,其空间营造不仅注重劳形固 精、赏心悦目的形体颐养,更侧重以诗书画境和 文人价值观为内核的心神怡养,是中国健康园 林的典范。文章以传统文化和医学理论“精气 神”为基础,构建中国文人园林健康思想的解 析框架,并以网师园为例,通过空间的理性分析 和诗画吟咏的感性解读,从空间营造、园林居游 和诗情画意三个层面,阐述文人园林在涵养人 体之“精气神”方面的重要价值。研究对以健康 为导向的园林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即健康园林 不仅关注环境营造,更注重诗意居游方式和人 文情思在康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中国传统自然观为思想基础,利用西方“场所精神”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从生成“场所”的环境客体(包括建筑类要素和自然类要素)与感知主体(包括对空间的流动体验和对文化的多维认同)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构成和精神内涵。阐明了中国园林中的时空环境营造与体验者行为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传统自然观对当代建筑的场所营造及空间艺术表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